第四十三章 安民方案
孙仁寿家离县衙倒也不远,从校场往东,转过三家四合院,便是孙府。
从外面看,也算中规中矩,没有逾制的情况。
东厢房会客厅分宾主坐定,孙仁寿和吴师爷仔细打量一番我身后的如玉,面露好奇,想问又忍住了,待家仆端上茶来,才问我是否有什么需求。
我说,这几天在观音殿里,接待香客发现,本地住民非常少,附近村落走一圈,可谓民力空虚,十户倒有六户无人。
这些先期自行迁移过来的,民情复杂,大概给县府增添不少管理上的麻烦吧?
孙仁寿叹口气,说道:“正是!正是!幸亏有张海张班头坐镇,非常时期,尽管有些霹雳手段,也得保一方安宁。”
我笑笑,接着说,未来还会有更多的移民来到这里,如果现在开始提前准备,到时便可以应对自如,不至忙中出错,陷入管理上的被动。
孙仁寿和吴师爷互相看看,同时问道:“如何准备?”
我说,现在有大量的无主荒地,即便全部收归官有,也是无人开垦种植,没有产出,反是负累。
不知道县府对辖区内住户和垦地的统计,完成到什么程度,如果全部结束,不如对村落进行一次重新规划,人少的村子填人,人多的村子迁人,可以自由选择,也可以指导建议。
对所有耕地荒地进行重新分配,让耕者有其田,耕田有所产,加大对农户的生产支持,先让已经在籍的农户至少每家有二亩良田,一套农具,六口之家有一头耕牛。
孙仁寿听完,拍手叫好,说道:“果如恩师所言,大师在此,得保一方百姓之福!”
我摆摆手,继续说,只是如此,还远远不够。
孙仁寿和吴师爷笑道:“洗耳恭听!”
不管是原住民,还是先行迁移过来的异乡人,甚至后续迁来的移民,基本上都有共同的经历。
朝代更替的大规模战争,给人们带来的不仅是财物的损失,更多的是骨肉分离,妻离子散。
百姓背负的不仅是房屋和家庭的重建,还有精神世界的重建,他们需要通过某种仪式来寻求心理上的安慰,或者说,来完成对逝者的寄托。
同时,他们也抱有对未来的期望,希求以后的生活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这种需求,是物质上无法满足的。
“那应该如何满足?”吴师爷率先问道。
这就涉及到民间的信仰问题。
普天之下,华夏文明传承至今,广被民众所熟知和推崇的,无非儒释道三家,能让八方移民一同得到心安的,也无非这三种信仰,其中杂以各方神祗和祖先崇拜。
尽其物丰,而又不废其信,则一境之民可治也!
孙仁寿再次拍手叫好,接着问道:“如何不废其信?”
“四面八方,选人少之地,或近水,或近山,或建寺庙,或建道观,或建火神祝融庙,或建水神龙王庙,或于人多之地,资助宗族祠堂,奖励私塾学堂。”我喝口茶,继续说道:“民既物丰,闲暇时又得心安,任凭再来多少移民,由他自选所信之地安居,孙大人只需从中协调,不必再度为此劳神费力。”
“甚好!甚好!”孙仁寿拍着巴掌,说道:“幸得大师指点,若是大师得遇什么风水宝地,愿听往之!”
“贫僧也是初到此地,不甚了解,不如孙大人发出布告,只要那有心之人前来请命,实地考察后,可以建设,欣然允之便是最好。”我假装思考片刻,继续说道:“只是此事须要得力之人督办,最好是那熟悉风土人情,又有威信,知晓此等诸事之本土老人儿。”
孙仁寿和吴师爷闻言,面面相觑,思索良久。
谁都知道,这是一个肥差。
无论是朝廷拨款,还是乡绅募集,督办之人都有大把的机会中饱私囊,即便是被认为那样会有损阴德,他也会毫不顾忌地往自己兜里塞。
而我的这个建议,不管是报到莱州府,还是到山东省,还是到南京,都会得到认可并大范围推广。
实际上,封建王朝的各个朝代新立初期,都会大肆鼓励民间信仰,搭祠建庙从来都是笼络民心的一种很有效的办法。
民间信仰之所以能发扬光大,从来都与历朝统治者的政治需求脱不了关系。
“倒有一人,十分符合,只是……”吴师爷说着,看看孙仁寿,面露难色。
“只是他上午刚递的辞呈,下官正在为难如何批复。”孙仁寿接过话去,叹口气,说道:“便是那张班头,他既是前朝旧人,又颇懂此中事宜,江湖中亦有威名,真是非他莫属!”
“如此,大人或者辛苦一些,或者贫僧去找府尹议过,再做打算吧。”我说着,站起身,准备离开。
“不必劳烦大师了,下官自会想方设法,留住张班头,至少完成此等大事,再做去留。”孙仁寿急忙站起身来,拦住我。
要的就是你这句话!
这孙仁寿果然是个聪明人,不愧是刘伯温的弟子。
孙仁寿很快就悟到了我的建议背后的利害关系,十分清楚,这个办法从谁的衙门里出去,就是谁的政绩,尤其是在山东省大范围需要移民的背景下,谁解决了移民问题,谁就找到了升迁的钥匙。
相比告诉孙仁寿,青远市东北方向有金矿,这个更能给他带来荣华富贵。
我继续述说我的安民方案:“支持民间信仰,只是其一,而兴学则是其二。”
物丰心安,便要求个前程。
国家安定,百姓们总要为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谋取更大的可能,而在封建社会,最有可能实现鲤鱼跳龙门,麻雀变凤凰的途径,就是科举。
兴学,大力支持私塾,虽然现在可能没有那么多学子,但是,在休养生息的政策加持下,人口繁衍增加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适龄学子将在十年内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谁先把兴学的事情办好了,谁就能在移民的浪潮中立稳脚跟。
现在不需要那么多私塾,但是要建私塾的规划和准备,却要提前开始。
我捐出的黄金白银,便是为此打算,一是购书,一是备料,总归是要为将来的学子多做功德。
“此事容后再议。”吴师爷看见孙仁寿的脸色稍微有些变化,便岔开话题,说道:“大师所思,甚是超前,在下着实佩服!”
我呵呵一笑,心中大概知道,那笔钱的着落,最后不会落在捐学的用途上了。
但是,我不是已经告诉孙仁寿,青远市东北方向有金矿了么?
莫非辛苦挖来的不如直接装进口袋里的香?
正在纳闷,丫鬟进来禀报,说饭菜好了,可以入席。
吴师爷看看如玉,说道:“未请教大师,这位小哥……?”
“胡乱吃些便可,出家人不分主仆。”我说道。
“那便一起入座吧!”孙仁寿伸手礼请。
分宾主落座,简单的八菜一汤,荤素相宜。
吃过饭,我对孙仁寿说,我打算四处走走,体察一下民情,也好为日后的一方久安,做个规划,为青远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孙仁寿高兴地说道:“甚好!只是不知,大师行程范围、归期如何?”
“莱州府为主,远不出山东,先南后北,自西向东,短则三月,长则半年,若是不幸,客死他乡,便永无归期。”我笑道。
“大师说笑了。”孙仁寿思忖片刻,对吴师爷说道:“派人去牵乌篷车来,再多取些盘缠,赠与大师。”
吴师爷叫过一个家丁,在他耳边轻语几句,家丁点头应着,便去牵马车来。
“却之不恭,多谢大人好意!”我也不客气,合掌行礼,便和如玉去门口等着。
孙仁寿和吴师爷站在门口送行,看见如玉上车的姿势,会心一笑,朝我们挥手喊道:“大师一路保重身体!”
嗯?
怎么感觉好像话里有话?
我转头看见如玉握着马鞭的纤纤玉手,立刻明白,虽然如玉变成了男儿身,但是骨子里还是个小公主。
怪不得刚才在会客厅喝茶的时候,孙仁寿和吴师爷要仔细打量如玉。
吃饭的时候,如玉更是完全不像一个家仆,只顾自己吃喝。
轿帘随风摆动,我看见里面铺了两床褥子,新换的床单,一双枕头,两床棉被,还有几身男女新衣服。
褥子中间有个一个白色粗布褡裢,里面鼓鼓囊囊的,应该是盘缠和一些食物。
我只想说,简直不要太贴心!
看看衣服,这原来是早就暴露了啊!
早知道把她装进乾坤袋了!
不过也好,省了路上投店的麻烦。
如玉好像不怎么会赶马车,握着马鞭和缰绳的手,多少显得有些紧张,说是驾车,倒不如说是信马由缰。
我接过缰绳和马鞭,虽然我也不会赶马车,好歹我也骑过马,总不至于像如玉那样,完全不会掌握方向。
这幸亏是大明朝的马路,没什么人,更没什么车,这要是换成现在,马车换成汽车,让如玉当司机,还不知道会开到什么地方呢!
说是官道,也是崎岖狭窄,但大致朝向都没有什么变化。
顺着路往南一直走,不出意外就可以看见崂山。
眼看要走出县府辖地,如玉却说先去趟北城,要见一见右丞相。
“右丞相?”我歪头问道。
“是的。”如玉说着,用手勒住缰绳,要让马车调头。
我赶紧接手,控制马车,慢慢往北转向。
县府衙门以北,走过官仓,再过一排四合院,就是北城。
北城的院落,普遍比南城的要小,二进的院子居多,再往北便是最简单的院子了。
这里的住民,也混住着先行移民过来的外乡人,最直观的判断就是,房子连在一起,并肩建的,基本就是外乡人的家,独门独院,不论大小,便大都是原住民的家。
北城房屋间的道路,也是相对南城要窄,单驾马车勉强能过去。
在房屋群的中间,有一处私塾,现在基本是荒废的状态。
停下马车,如玉去私塾东邻的一座二进四合院门前,轻轻叩了三下门环,便在一旁等着。
敲那么轻,人家会听到么?
不一会儿,一个满脸褶子的驼背老妇人,开门出来,先对着如玉深施一礼,然后看一眼坐在马车上的我,拉着如玉的手便进了门内,随手把门关上了。
哟!
什么情况?!
我正想跳下马车,跟过去看看,忽然听到身后传来一个洪亮的男中音。
“咦?这不是孙大人的马车么!”
https://www.biqivge.cc/book/91246161/8748261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