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秋风宝剑孤臣泪
李鸿章在最意气风发时写下豪气万丈的诗句:“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他人生中最光辉的时候是在他的前半生,从一个刀笔小吏到封疆大吏,左右晚清政坛四十年。当他70岁时,生了一场大病,又奇迹般康复了。可是,如果他就此驾鹤西去,他一定是一个神一般的传说。我常常想命运为何会如此变化莫测,在他前半生让他飘上云端,在他风烛残年又让他尝尽艰难,最终在抱憾和屈辱中离去。
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李鸿章是一位谤满天下的权臣,有人把他看作诸葛亮,军事文才出众,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有人把他看作秦桧,恨他卖国误国;他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直到今天研究他的著作观点也是仁者见仁。
他真的是一位权臣吗?清朝在雍正以后,实际大权在军机处,左宗棠做过军机大臣,李鸿章没有。当常胜军的将领戈登向他劝进说:“如今各种乱局要收拾,只有中堂大人取而代之,大人如果有这样的想法,我愿为大人的前策。”李鸿章听后竟张目结舌,说不出一句话来。他是一位深受儒家忠君思想教化的封建臣子,从未像过去那些权臣那样有行废立、取而代之的想法。在风雨飘摇的清末,他独木难支,却要做力挽狂澜的忠臣。
李鸿章微时在曾国藩幕做幕僚,曾国藩赏识他的才华,大力提携他。曾国藩是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熏陶的士大夫,他认为一个人最为重要的品质是“勤”和“谦”,他极为自律,每天5时和幕僚一起用餐,李鸿章在他幕中,有一次贪睡晚起,便托病不去,曾国藩故意差周围人去请,李鸿章无奈起身去见曾国藩,曾国藩严厉地对他说:“少荃,在我的帐中唯有一个“诚”字。“李鸿章再也不敢说谎编瞎话。他敬重曾国藩的为人,曾国藩因镇压太平天国功高盖主,受到清廷忌惮。
清朝的政权在镇压太平天国以前没有出现过大权独揽的汉人,太平天国爆发后,清朝的八旗已经腐化,战斗力很差,被天平军一路摧枯拉朽,丢掉了半壁江山。在政权存亡的生死关头,清廷开始依靠汉族大臣,曾国藩在湖南办团练,湘军的战斗力较强,能够抗衡太平军,逐渐收复失地,最终平定太平天国的叛乱,因此曾国藩有“再造”之功。清廷很是忌惮,原因可以从历史上找。
汉族大臣在清朝前期的政权中没有出现过权臣。清朝人信任的是满人,可是满人腐化速度太快,早已经没有了开国时的战斗力和进取心,清朝不得不开始依靠汉人。曾国藩手握军权,刚刚平定太平天国,声威正隆,难保不会对清朝构成威胁。曾国藩却不要做权臣,历史上权臣的名声和下场都不好,他是一位具有儒家美德的君子,时时刻刻小心谨慎,有激流勇退的打算。清廷借口要裁军,曾国藩主动上折子要裁剪自己的湘军,保全李鸿章的淮军,李鸿章对恩师的做法深为感动,在自己的部队中任用提拔曾国藩的旧部。
李鸿章的淮军也是湘军中衍生出来,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一支劲旅,还把戈登的常胜军也收编进淮军,聘请国外的洋教习教授使用火器之法,淮军的战斗力大大提高。李鸿章受清廷拔擢,地位逐渐超过老师曾国藩,被清廷倚为“中兴之臣。”晚清四十年政坛中大事他几乎都参与,亲历近代许多标志□□件,发展海防,建立北洋海军,培养洋务人才,选拔幼童赴美留学,创办轮船招商局、电报局等近代企业,在近代还没有人像他一样创办过那么多企业。
李鸿章他在外最风光辉煌时,他在中央的权力也是薄弱的。清朝的满汉亲疏区别很明显,满族统治者是不放心自己对汉族的统治权力流于外人之手,他们最关心清朝的政权而不是国家。后来的维新变法、预备立宪改革之所以失败,也正是由于这一点,这些改革是清朝满族贵族的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矛盾,旧贵族是不会甘心放弃自己的特权的,改革就意味着放弃自己的权力,当然会受到阻扰和失败。
李鸿章在朝廷中得不到支持,还有人不断扯后腿,他自己也说过,他办理洋务何曾放手实实在在办过,不过是勉强涂饰,虚有其表罢了。他也不能算是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是他在时他当着的责任他从不推卸,最后也只能当一个裱糊匠,缝缝补补苟且偷安罢了,这又是多么无奈。
他环游欧洲时曾问德国前首相俾斯麦:“一个做大臣的人想要给国家尽力办事,但是满朝官员与之意见不合,群起牵制掣肘,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实现自己的主张,有什么办法呢?”
俾斯麦回答:“最重要的是得到皇帝的支持,得到支持就能独揽大权,有什么事办不了呢?”
李鸿章说:“比如现在有一个大臣,他的君主无论谁的话都听,君主身边的那些大臣、内侍经常狐假虎威,借君主的名义干涉大事。处于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呢?”
俾斯麦想了很久才说:“既然做了大臣,以至诚忧国,想来没有不深获君心的,唯独与妇人小孩共事,就很无奈了。”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一个标志事件,也是李鸿章人生的分水岭,他前半生建立的军事威望随着战败而烟消云散,就像拿破仑说的:“滑铁卢一役抹去了之前人们对胜利的全部记忆。”总要有人承担责任,臣子历来都是背锅的。战争失败首当其冲就是把李鸿章革职,朝野上下都站到他的对立面指责他,恨不得杀了他以谢天下,那些站在他人背后指责他的人又高贵在哪里?刘坤一受命到前线支援,拖了几个月就是不动身,其他官员又何曾贡献过一兵一卒、一枪一炮?最可笑的是,舰队在刘公岛投降的时候,当事人还给日军写信,请求返还“广丙号”,理由是这艘船隶属广东水师,和这场战争没有关系。这件事也被西方各国引为笑柄。难怪梁启超感叹,李鸿章是以一人敌一国。战败的责任全部让他一人承担何其不公,一向重用李鸿章的慈禧也趁机收回他手中的权力,左右中国政局四十年的权臣一下子变得门庭冷落车马稀,经他一手提拔的袁世凯转投到他的政敌翁同龢一边,75岁高龄的李鸿章被指派了在寒风中磡河的苦差事,尽管不情愿但他还是认认真真地完成治理黄河的工作。李鸿章80岁高龄东山再起,任两广总督、直隶总督。庚子之乱,帝后西狩,仓皇中清廷派他北上议和,签订了比《马关条约》更为苛刻的《辛丑条约》,他签完以后吐血而亡。
在他临死前一小时,已穿上寿衣躺在北京贤良寺等候死神召唤的李鸿章,还在被俄国使臣逼迫签订《中俄密约》。俄使走后,李鸿章双目瞪视就是不闭眼,他的儿子经述看他嘴唇翕动,似有事情交待,凑近前去,听到模糊的几句话,他的泪就下来了,经述赶紧回话,“俄使说父亲死后也不与朝廷为难,帝后已经从西安动身回北京了,北边流离失所的百姓也都回家了。父亲放心去吧,以后的事情有我们担着。”李鸿章双眼缓缓合上,老泪划过脸颊。他的临终遗言竟无一语言及家事。
梁启超也发出对他的同情:“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临终诗》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
https://www.biqivge.cc/book/27811199/2608799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