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公桥(175)
悠悠大公桥(175)
▲铁水出炉
如果说李开荣的正顺机器翻砂厂是天时地利人和的话,那“龙发昌”到“龙盛昌”就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
现在的点军桥边龙家岩的龙肇三又名龙传青,人称“抬头子”,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12岁的他进城进了正顺机器翻砂厂当学徒、做炊事。后转到李元兴办的机器厂当车工。人说龙肇三聪明伶俐、勤快多学,不仅掌握了车工技术,还学会了翻砂铸造。民国三年(1914年),他在宜昌老城内学院街的西珊子(西平巷)租了200多平米的一栋房办起了“龙发昌机器厂”。
开始就是学着他的老东家正顺机器厂生产铁木织布机,逐步发展到生产轧花机、压面机和打米机的零部件,到1928年,最先在宜昌生产出整套压面机,龙发昌生产的压面机是仿日式,为大飞轮手摇,可压18吋宽面皮,面刀有宽、窄、细三种。1934年以后,根据顾主需求,生产出用四台直径粗细不一的辊压轴组合的压面机实现从压面皮到出面条的流水生产。
“四部头”压面机推出后很受欢迎,本地的几家压面厂均使用此类产品,川东和鄂中的一些城镇面条生产厂家慕名前来购买,生产规模的扩大,工厂也搬到大南门关圣楼旁,增加了车床和钻床,有了车工、锻工、钳工、炉工、造型工、木模工等16人,由此奠定了龙发昌机器厂的主要生产方向。
据曾经在龙发昌机器厂工作过的高长泗、王宗维回忆:“龙发昌厂的压面机质量很好,大量销往长江上游两岸的秭归、兴山、巴东、巫山、奉节、云阳、万县,以及恩施、建始等地。”“龙发昌厂从来没有长期积压产品的现象,有时生产一时满足不了需求,外地来的顾主还要找栈房等几天才能取到货。运走的时候,平原来的多用独轮车,长江边的多用木船运走,恩施山区则将机器拆卸后,用两部背篓背进山。”
可惜1940年5月,日军发起“枣宜会战”,宜昌吃紧,龙肇三见势不妙,将厂里的设备拆运到江南,埋在巴王店附近茶园坝一户农民屋后,在病重弥留之际,将那些设备托付给了自己的侄子龙家盛。1941年,龙家盛将那些机器设备挖出,偷运到国军控制的三斗坪,在后山坳石板溪办厂,取名“恒盛机器厂”,雇请了10多名工人,依然生产压面机,依然供不应求。甚至还仿美国产品,生产了30多台缝纫机,以每台售价1两黄金全部售出。
抗战胜利、宜昌光复后,龙家盛与龙肇三之子龙家昌取两人名字的末字“盛”“昌”,将新开的工厂取名为“龙盛昌机器厂”。设厂先在西坝川主宫、后在北正街,全厂近20人,有2台车床,2台铣床、1台插床、2台钻床和全套翻砂炉模。到宜昌解放这段时期,龙盛昌还是生产他的当家产品压面机,年产80-100台。
“龙家产品”的诀窍就是努力提高产品质量,争取用户信任。因为没有刨床,所以在铸造的时候做的很精细,略加打磨就有较高的光洁度;对压面机的压面槽、尤其是银丝面的面刀槽也采取精加工,以求经久耐用。致使鄂西南、鄂西北和川东(如今的渝东)的许多用户远道来宜,“非龙家的莫购,特别是货硬质优的压面机,更是畅销不衰。”
https://www.biqivge.cc/book/14900247/2520992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