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准备上熏酱菜
我现在的工资是六千块钱,每个月给林燕寄回去五千,自己剩一千块钱零花。想当初刚开始学徒的时候一个月二百四十块钱,给家里寄回去二百,自己留四十够花。现在挣得多了,花的也多了,有时候一千块钱没咋花就没了。
此一时彼一时,人最难控制的就是欲望。当一个人对物质的欲望无法控制的时候,再多的钱也不够花。好在我不咋花钱,每个月除了必须花的之外没什么花销。电话费一百,烟钱三百,酒钱一百,再买点洗衣粉、牙膏、香皂之类的生活必需品,剩下的就是接长不短的和朋友喝喝酒花钱了。
李师傅调到粗粮之后少了一个酒友,新店开业之后崔会计到新店办公,很少回来,他俩儿不在少喝不少酒,也省了不少钱。现在厨房的师傅没有十分喜欢喝酒的,酒局少了不少,有时候就是王海涛他们打电话出去坐坐。
总的来说每个月一千块钱够花,小日子过得不错。
在外打工不求别的,只求顺心如意平平安安足矣。
十一月份老店生意平淡,每天在三万八到四万五之间,看来卖到一百一十万是一定的。去年这个时候每天生意是三万多,今年比去年好很多。
接到郑佳琪打来的电话,她说现在小酒馆在锦州开了两家加盟店,生意都挺好,准备过了年到省城开直营店。听到这个消息为她和姜姐感到高兴,她俩儿是把小酒馆做起来了,以现在的速度,再过两年小酒馆能开到十家。
和她打听了一下叶玉荣和小高的情况,叶玉荣现在是小酒馆的面点老大,正宗饺子师傅,每个月四千块钱,也算高工资了。她和姜姐给介绍的那个男的在一起过,孩子也在阜新上学,一家三口挺好,很幸福。小高在小酒馆炒菜,挺稳当。
听到他们挺好我也高兴,毕竟是自己带出来的,都不希望自己带出来的混的不行。
郑佳琪现在还没找对象,说她家里给介绍了一个,准备过年的时候回家看看,要是行的话就处处。她今年也快四十了,该成家了。
老爷子回铁岭办事,回来的时候在省城待了一天,去了“洪记”和“临江轩”,回来之后找我聊天。
“在十二线的洪记生意不错,一天能卖十万块钱。我是晚上去的,爆满,客人非常多。他家的海鲜做的不错,和咱们滨海海鲜做法不一样。”老爷子说。
我说:“他家的海鲜也是咱们滨海厨子做的,只不过入乡随俗,改变一下做法,纯滨海做法省城人吃不习惯。”
“他家面积没新店大,但比新店生意好。”老爷子说。
“开饭店位置挺重要,他家位置好,在交叉路口,门前的停车场也大,能停八十台车。”我说。
“是,位置好,看着敞亮,咱家新店就是停车场小。”
“他家是将近二十年的老店,底蕴厚,口碑好,在省城应该是饺子老大。”
“我还去临江轩了。”老爷子说。
他说的临江轩是霍总和慕总后开的。
我问:“生意咋样?”
“生意也挺好,面积和老店差不多,一天卖钱额应该在四万块钱之间。”老爷子说。
“那还行,挺好了。”
提到临江轩,不禁想起原来的那些老人,杜大鹏,王春海,王大山他们。
“洪记和临江轩都有熏酱菜,我看了,几乎桌桌都点,卖的挺好。尤其是临江轩,他家做的比洪记好,品种也全,我吃的是叉烧肉、罗汉肚、肥肠里脊,还有松花鸡腿,都挺好吃。”老爷子说。
我笑了,说:“没少吃呀,你们几个人?”
“人倒是不多,主要是尝尝菜,一样都点点。”老爷子说:“我看熏酱菜挺好,适合老百姓吃,咱家上也行。”
我说:“老爷子您说的茶烧肉、罗汉肚、松花鸡腿这些不是熏酱菜,属于凉菜里的手工活,临江轩做的好,属于省城一绝,都是老师傅做的。洪记的是熏脊骨、熏猪蹄子、熏鸡翅、熏鸡脖子、酱牛肉。”
老爷子说:“对,我看这些挺好,咱家的凉菜太单一,应该丰富一下。”
“您的意思是准备上呗?”我询问道。
“咱家也应该上。”
“咱家上也行。”我说:“但给我的感觉滨海人不咋爱吃熏酱菜,熏酱菜大部分都是肉类,滨海人喜欢吃海鲜和青菜,越清淡越好。”
“不是不爱吃,是做的不好,做好吃了也爱吃。”老爷子继续说:“我看他们两家了,主要以家常菜为主,带海鲜,凉菜以熏酱菜为主,带小拌菜,熏酱菜是特色,是赢利点。等咱家凉菜就是小拌菜,没啥特色,到咱家点菜,一问你家凉菜有啥特色?服务员都说不出来,啥也没有。咱家也应该有点特色,我看熏酱菜挺适合。”
既然他这么说了,那就是决定要上,我问:“在新店上还是在老店上?”
“先在老店上。”他说。
我说:“上熏酱菜得有一个独立操作间,还得有火源,主要是得有人会整,还得整出那样来,要不然白扯。”
“咱们厨房没地方吗?”他问。
我说:“现在是没地方,都满满的。”
老爷子没说话,沉思起来。
我说:“上熏酱菜属于增加一个项目,我提个建议。”
“你说。”
“您老刚才说得对,只要做好了啥都有人吃,做地道了就是一绝,能成为特色。既然决定上熏酱菜,那咱们就把它做地道了。现在咱们是三家店,可以选一家店,厨房够用的,单独开辟出来一个操作间,找两个师傅专门负责。每天做好了给其他两个店配送,这样能保证质量,还节省人力。”我说。
“你说的这个是行,这些东西你不是都能整吗,交给你负责吧。”老爷子说。
能想到这个结果,找我唠的目的就是这个。
我挠挠脑袋说:“老店厨房没地方,现在我还不能离开厨房,有点难办。”
“这事好办,明天咱俩儿去新店看看,看那有地方没,从那整。给你配两个人,你负责教会了,教完之后你再回来管厨房。”老爷子说。
我说:“那也行。”然后道:“选两个好人,稳当点的,年轻的不爱干,最好四十左右岁,能干长的。”
“你看王亚信行不行?”老爷子问。
“他行,那还缺一个呢?”
“那个人再选,咱俩儿先把这事定了,明天去新店。”
对于上熏酱菜这事并不反对,我的理解是滨海人不爱吃,但是老爷子说的也对,把东西做好了会有人吃。整体看公司三家店,凉菜确实没什么特色,对熏味没有多大信心,等临江轩的那些手工制作应该能行,做好了会是一个特色。
既然答应老爷子了,得提前做做功课,把在临江轩整理的酱菜拿出来看看,顺便想想在这能上些什么。“叉烧肉”肯定得上的,滨海人爱吃甜的,这个能行。“罗汉肚”和“松仁小肚”选一个,先做“罗汉肚”,要是卖不动再换成“松仁小肚”。“松花鸡腿”可以上,“肥肠里脊”就不用上了,滨海人不喜欢肥肠。“水晶肘子”可以,再上一个“猪头焖子”,“老火酱牛肉”可以。先上这六道手艺活。
上这六道菜有点少,再加上熏猪蹄子和熏脊骨,估计这两个熏味能卖动。猪蹄子不分男女老幼都爱吃,脊骨也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自己在家都炖着吃,能卖动。其实脊骨不熏也行,调一锅好点的老汤直接烀就行,客人也能喜欢。
到了第二天和老爷子来了新店,没上楼,先在一楼展档看看。
整个一楼是菜品展示区和凉菜明档以及炖菜档。菜品展示区在前面,凉菜档和炖菜档在后面。两个档口连在一起,和菜品展示区一样长。
炖菜档四口大锅,由一个四十多岁的男的负责。凉菜区域很大,有十五米长,相当于一个小型厨房,还不包括里面的热加工间。
孟宏伟领着我到里面的热加工间参观一下,参观之后直接决定在凉菜这上熏酱菜,因为里面的热加工间面积非常大,设备设施齐全,啥都有,好像就是给熏酱菜准备的一样。领着老爷子进去看看,他也认为合适,于是就定下来在这制作了。
地方有了,剩下的就是人选问题了,王亚信算一个,老爷子表连襟儿,保证能在这干长,可以教他。剩下的那个人老爷子安排的是炖菜那个男的,说是老太太娘家亲戚,也能稳当。
地方有了,人有了,老爷子把总厨李双良叫过来,说了准备在凉菜这上熏酱菜的事,叫他积极配合,需要什么准备什么,同时再安排一个新炖菜的。李双良对上熏酱菜表示怀疑,说可能卖不动,不如不上。老爷子说不试试就说不行,是不行还是不会?整的李双良挺没面子,也就不再吱声。
从新店回来问老爷子王亚信调走谁来接替?他说蒋亚军老公过来。我说再有两天就开始厨艺比拼了,等比拼完再整熏酱菜。他说行,不着急,现在地方有了人也有了,慢慢来就行。
“老谭,叫王亚信整熏酱菜这事你没跟他说吧?”老爷子问。
“没说,咱们还没确定,没跟他说。”我说。
“先别跟他说,我再考虑考虑。”老爷子道:“他那人怪,嘣精嘣灵的,有主意,让他过去做熏酱菜,他媳妇也在那,这两口子在一起一般人管不了。”
我说:“他在老店挺好的。”
“那是你能狭住他,他服你,要是不服的人管他试试?我还不了解他。”
“人选你定,我负责把熏酱菜卖出特色,这任务我来完成。至于谁做您得选好人,我还是那个观点,得能长干,别把手艺学会了自己出去干去,咱们没那些时间培训。”
“你有合适人选没?”老爷子问我。
“没有。”我回道。
“我再考虑考虑。”
“我等你消息。”
过了一会儿老爷子问:“老谭你对咱家现在的状况怎么看?”
我一愣,反问道:“您指的是哪方面?”
“整体上。”
“这个说不好。”我笑了一下,“我说说厨房吧,拿咱俩儿现在定的熏酱菜来说,在一个地方制作,然后进行配送,这样既保证了产品的口味统一,也节省了人力物力,说白了也是开源节流,降低人力成本。以后多家店面的餐饮业这种模式保证是个趋势,要不然人力成本不好往下降。”
“你的意思厨房产品需要统一管理?”
“是这个意思,咱家现在就应该统一管理,目标明确,要不然都是各自为战,到最后形成不了特色,没竞争优势。”我说。
“你说的是品牌战略。”老爷子道。
“对,就这个意思,我能理解,就是说不出来。”
“咱家得打造自己的品牌,品牌很关键。”
“打造品牌之前打基础,先把管理团队抓起来,提高管理能力,我认为这个挺重要。”
“老谭你说到点子上了,咱家管理人员的能力有待提高。”老爷子说:“一个企业没管理啥都白扯,啥也不是,管理重要呀——”
我没接着往下说,既然他提到这点,就证明已经有了决定。
https://www.biqivge.cc/book/99209350/61998106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