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经伦论修订本 > 第四十五章、中医学是哲学也是科学

第四十五章、中医学是哲学也是科学


第四十五章、中医学是哲学也是科学,但儒学不是哲学也不是神学

抛开黑格尔绝对理念三个阶段的理论不说,我们回到《易》文化关于事物发展四阶段上来。在阴阳五行文化中,事物从寅卯辰会木阶段发生,到巳午未会火阶段成长,到申酉戌会金阶段结果,到亥子丑会水阶段收藏,这是一个有规律有规则的生长循环过程。这要比黑格尔绝对理念三个阶段来得科学。并且在这四阶段中,每一阶段都是三种元素在互为作用下构成一个整体概念,或一个整体范畴,或一个整体形式。

在寅卯辰会木阶段,寅卯是各自独立的阴阳个体,寅是阳体,卯是阴体,两者是阴阳互生的兄妹关系,但它们又共同生长在辰土中,树木无土无法生根,寅卯木皆生长在辰土中,才能茁壮成长。寅卯辰会木就是阳主体和副主体与载体的和谐统一。代表辰土是载体,是寅阳主体和卯阴主体的载被之地。也是东南是万物出生之地,西北是万物消没之地的意思,古人说此天之大机也。

在巳午未会火阶段,巳午是各自独立的阴阳个体,巳是阳体,午是阴体,两者是阴阳互生的兄妹关系,但它们又共同成长在未土上,阳光和火要在未土发光发热,巳午未会火就是阳主体和阴主体与载体的和谐统一。代表未土是载体,是巳阳主体和午阴主体的载被之地。在巳午未会火阶段事物或思维发展是最鼎盛的时期,阳光充足,雨水丰沛,万物茁壮成长。

在申酉戌会金阶段,戌土是申酉的载体,万物硕果累累,正待收藏。到亥子丑会水阶段,天寒地冻,万物归藏,时间草木消没,藏于丑土之中,开始孕育新的生命。

依据阴阳五行逻辑,对比绝对理念三个阶段的理论关于精神阶段的理念是不是太多,太过复杂,是不是不合逻辑呢?对于一个将要消没的精神,无论是具体的外在形式,还是抽象的内在本质都是将要消没的状态,即便达到形式的统一,又有何意义呢?

暂且撇开黑格尔复杂的绝对理念论不说,回过头说哲学。哲学是什么?罗素说哲学的研究方向介乎于神学与科学之间。神学研究虚无,神学是把世界上迄今为止认知虚无的,仍不能确切肯定的事物给唯神化后,渲染给世知们听的学问。而哲学研究世界上看似无却是有的,迄今为止仍不能确切肯定的事物,并把这些“无+”的无法肯定的事物,用思维逻辑方法辨证化之后,操纵理性手段,普及到普遍性(普众)之中,而非用必然性(特权)权威手段施加给普众。并且哲学又像科学一样研究实实在在的事物,像科学一样扎根是在普遍性(普众)之中,并不受必然性(特权)左右。

所以哲学以如科学一样来自普遍性(普众)并应用在普遍性(普众)之中,是普众切切实实可以体会到并应用到生活中的学问。

哲学的基调很普众,来自普众,用之普众,不受特权左右,是完全平民化的学问。但是这么好的东西到了黑格尔之流手中就变味了,传播到世界,很快便被特权们操纵在手中,成为形而上,成了专一维护特权们享用的工具。丢掉了哲学的普众基调,不再是诉之于普众而是诉之于权威了。形成权威发布才是真,普众诉之必是虚的扭曲的理性。所以现在很多人感叹哲学已死,其实哲学并没有死,死就死在哲学现在不再为平民呐喊,不再为普众为民争取话语权了。

但是终有一样得到了普及,那就是科学。科学研究真实,不会与政治权力发生矛盾。科学研究实实在在的东西,并且能够普及到大众之中。科学否定一切虚无与“无+”的东西。这样一来儒学就靠近了科学,成为介于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学问,因为儒学也否定一切虚无与“无+”的东西,这样儒学又一次战胜了世界上的任何一门学问,成为必然性(特权)持有的学问,孔庙并因此再一次香火旺盛起来。

但是对于普遍性(普众)来,寻找并研究这种“看似无却是有”的东西仍是普遍性(普众)生活中的重中之重,因为哲学基调很普众,来自普众用之于普众,为普众找公平,所以说世界上真正为普众争取公平而斗争的学问还在哲学之中。

只是哲学被黑格尔之流给神秘化了,把哲学神秘化到超越精神与肉体的高度,并升华到出神入化甚至绝妙无疆的地步,并冠以绝对精神之名号,让普众无法理解,无法应用,反而便宜了特权阶级。

这种被黑格尔之流神秘化的“绝对精神”,在中国被叫做“圣”,而圣的含义又接近康德之流的说辞,又被康德之流给物性化了。苏格拉底用生命换来的人性自由正在被西方这些文化大茄们给蚕食,正在被特权阶级改造利用,正在脱离哲学为普众争取生存权、自由权、私权的基调,正在失去为民争取话语权的作用。

“圣”在中文中是最高智慧和最高品德的统称。当然这个“圣”仍然是物性化的圣。这就是儒学最靠近了科学的原因。儒学否定一切虚无与“无+”的东西只专注实实在在物性化的东西,只对天地、乾坤、君臣、男女论阴阳。原因是《易》文化缺失了精神和绝对精神之类的东西,《易》文化只论阴阳、乾坤、刚柔。

《易》文化不研究世界上那些迄今为止无法确定的、认知不能肯定的事物,只研究世界上那些实实在在的、“看似无却是有”的“无+”的物性化东西,只研究这些肯定的和可以肯定的事物,并推算它们的运动规律和运行规则,从中找到规律性峰值点和规则性强弱点,为我所用。

因此儒学是世界最滑头最势利最混沌的学问,自私和钻营是儒学的最大标签,它与科学共同反对虚无与“无+”,与科学同轨,但却与科学反其道而行之。

原因仍在《易》文化中。《易》文化把一切事物皆以阴阳、乾坤、刚柔为定律。并且是,或互生、或互斥、或统一的体现。把虚看做实,把实看做无,把无看做天,把天看做阴阳,把阴阳看做乾坤,把乾坤看做男女,把男女看做刚柔,把刚柔看做攻顺,把攻顺看做天地,把天地看做君臣,把君臣看做夫妻,把夫妻看做规制,并封闭起来。

所以说《易》文化就是一个整体概念,或一个整体范畴,或一个整体形式的封闭混淆的文化,一切皆在封闭环境下滚动推辨,来论证物性化发展和存在的规律和规则,否定一切虚无与“无+”的精神东西,根本不认同精神与物质各自独立存在。这就被编纂《易经》的孔子给完全利用了,成为他为达成某些政治目的而渲染的宣传工具,被后人拿来又成了必然性(特权)使用的工具,于是孔家后人永远跻身于特权之列,成为坐享民脂民膏的人群,坐享来自纳税人的税收。

这也反映儒学始终不渝地认为世界是阴阳的,国是君臣的,家是父子的二元结构的目的,这样简单好统治。儒学不是哲学,儒学否定在天地、阴阳、虚实、男女、君臣、父子等等之外有第三者出现。儒学最关注的是物性化的仁和虚拟化的德。因为仁是延续,德是规制,所以关注仁德的目的是为社会、国家制定在发展延续中符合特权利益的规则秩序。

所以说儒学不是哲学,说儒学是哲学的人说明你啥也不是,说明你根本不懂什么是儒学,什么是哲学。哲学是为普遍性(普众)争取话语权的学问。儒学是什么?儒学是为必然性(特权)争取主宰权的学问。能一样吗?

但是在中国不能说中国传统文化完全没有哲学。哲学的本意是研究爱心和智慧的学问,而爱心和智慧都是“看似无却是有”的东西,是“无+”概念,“无+”范畴,“无+”形式,这些“看似无却是有”的存在,是超越虚实存在而凌驾于虚实之上东西,中国人叫它“气”,这个在中医学中有所体现。

中医学源于上古的巫医,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是专一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学科。

这里的“气、形、神”就是哲学。因为哲学从苏格拉底奠基哲学起就奠基在三元分立基础之上了。哲学的基本原则是精神、物质、精神和物质的统一。理论上讲就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而中医学具备哲学的一切基础理论。

但是,西方人不认可中医学具备哲学概念、范畴和形式,并且认为中医学不具备科学精神,可是中国人又拿不出有力的证据反驳他们,所以中医学现在处于尴尬的位置,上不上,下不下,只有在东方推广。

那么到底中医学是一门什么学问呢?可以这样说中医学既是哲学,又是科学,但不是神学的学问。依照罗素理论,神学是研究虚无的东西,科学是研究真实的东西,而哲学是研究“看似无却是有”的东西,那么中医学研究的就是“看似无却是有”的东西和真实的东西。

中医学具备哲学和科学双重概念、范畴和形式,简说中医学即是哲学也是科学。

首先说中医学研究的研究方向是“气、形、神”三种概念、范畴和形式。在中医学中阴阳五行是关键,是理论基础,而阴阳和五行就是精神、物质和“看似无却是有”的三种概念、范畴和形式的统一,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东西。并且中医学中关于“气、形、神”的论述完全符合哲学的基本原则。这里“气”是“看似无却是有”的存在;“形”是物质存在;“神”是精神存在。

哲学三要素在中医学中完全体现,同时中医学中的阴阳五行理论也把黑格尔和康德哲学全部包括在里面了。


  https://www.biqivge.cc/book/85256772/8729752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