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古都之恋 > 第八章 年味

第八章 年味


正月十五的夜晚,古城内张灯结彩,灯火通明。  尤其是城墙上簇簇彩灯连绵不断,有的是当地名胜古迹,有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有的是人物故事,有游龙戏凤、昭君出塞、金陵十二钗、十二星座,也有一带一路的风土人情。

每年的彩灯都不一样,也着实够工匠们下一番心思的了,不过一想到吸引着如织的游人去驻足观赏就很欣慰了吧。

“爸爸,这是什么啊?”穿着毛绒绒棉衣的小女孩稚声高叫着。

“这是用瓷器编垒成的大象。看,身子是用碗做的,耳朵是用盘子……”

“啊,鼻子是用勺子做的!”

只是这里的天气太冷了,夜间总能到零下十几度,有时会降到零下二十几度呢。好在当地人都已习惯,出门时穿着厚厚的大衣,等上了城墙走到兴致时便沁出了汗,头上冒着白气,即使是寒风劲吹,也无可奈何的。

林风的家就在城墙的东北角。从高层楼房无遮拦地望下去,城墙上的花灯反而在远观下隐隐约约有种朦胧之美。

林风的父亲林正立站在窗前望着远方,其实他并没有看那些灯光,而是越过城墙向更远处黝黑的天空望去。仿佛在那里连接着遥远的时空。

老林身材魁梧,体型微胖,圆脸,络腮胡子,据说这是有蒙古人的血统。他凡事知足,精神很好。

“又在想过去的事情呢?”林风的母亲阿花问。

阿花中等身材,五官端正,但常常因为考虑事情过多过大,而不能安稳睡觉,面露疲瘦之态。

“现在虽然生活好了,过年也有很多地方可去红火热闹,可总觉得缺少了年味儿;也许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就逐渐地丢失了一些东西吧。”

“是啊,那时的物质生活差,虽然贫困,但每天觉得都是有精神的,尤其是一到过年,干劲十足,充满了希望。”

“从腊八就开始了,喝了腊八粥就把年来办。”

“二十三日拜灶神,灶神爷爷笑盈盈,上天多言好事儿,回家过年降大福。二十三是要吃麻糖的。”

“大街上卖麻糖的,穿着厚厚的棉衣棉裤,也不用吆喝,因为那一天家家户户都是要买麻糖的。卖货柜上垒起了一堆堆白白的空心棍糖——那层层的空心也不知是如何做出来的。在零下十几度的户外,麻糖冻透了,放在嘴里一咬,又凉又脆;等到化开了,甜软粘牙。还有红麻糖,那简直是能把牙齿粘下来……”

“然后就糊住了灶王爷的嘴,上天去见了玉皇大帝,说不了不好的话了。”

“是糊住了咱们的嘴,不让说那些不好的话,烦心的话,抱怨的话了。所以过年都要开开心心的。”

“不是,是糊灶王爷的嘴,麻糖是供灶王爷的。”

“当然是了。”

“……”

“腊月二四这一天,顶棚纸儿要补全,刷了房子贴窗花。这一天总是最忙的一天了。早晨早早地起来,刷房,糊窗花,整整大扫除一整天,真累人呐。”

“现在想起来反倒格外怀念呀!”阿花说。

“如今都是玻璃了,那些好看的窗户年画也被淘汰了。新换的窗花真好看啊,记得有一个大胖小子骑着一条红鲤鱼,手里持着一枝荷叶,叫什么来着?”

“连年有余。每到换窗花时,小峰最开心了,伸起小拳头,对准窗棂上的窗户纸,‘通通通’都给打破了。那种过年的欢愉,让人回忆啊。不过现在也挺好,省事儿。”

“我觉得还是以前好,邻里之间相互帮助着,说着话;现在楼上楼下住的是谁都不知道,除了漏水,才能见个面。”

“瞧你说的。二十五日蒸馒头,捏个花馍供神仙,娃娃做个面鱼儿,留着过个好大年。二十六日来压粉,粉儿长长香煞人,冻了粉坨放外边,拌上豆芽过大年。”

“压粉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山药(本地人称土豆为山药)用水反复冲洗干净,粉碎,打浆,发酵,过滤淀粉,晒干,筛粉。然后把土豆粉对水打芡,紧握住一把筷子迅速按一个方向搅动,直到搅成有很大粘性的团即成芡;加矾和面,将明矾研成面放入和面盆中,再把打好的芡倒入,搅拌均匀,然后放在炕头上,保持面温,发酵;沸水漏条,先在锅内多加水,煮沸,把和好的面装入饸烙床的面筒内,然后压下漏入沸水锅里,边漏边往外捞。筒的下部可以装换不同粗细眼的漏条,可以压宽粉和细粉。在箅子上绕成一坨一坨的粉坨,拿到屋外去冻着。”

“压粉可是个体力活儿。有一次粉面和的太硬了,你一个人都压不动。要不说家里必须有个男人,否则连个粉坨也吃不上。”阿花说。

“没有女人也不行啊。我倒觉得,捞粉是个技术活儿,粉条滑入开水里,既要熟了,又不能过了,要用筷子迅速地捞出,在箅子上弄成一坨。粉坨的大小还要匀称,适中,太大了,人家说你傻;太小了,又被说成抠门。”

“还是大一些好啊,要当礼物送人的,对于帮过自己表心意的,过年时送五个或七个粉坨和一些麻叶(一种长条带花状的油炸面食)、鸡蛋散(鸡蛋和面捏成多股状的油炸面食)。人家也要回送的,尝一尝各家的,这可是一个展示交流手艺的好机会。家庭有些困难的也是会送去的。麻叶就鸡肉粉汤便是过年的早饭。鸡汤下粉,再放些海带丝、干黄花,没有绿菜就配些葱叶儿、蒜叶儿。”

“这里漫长的冬季,‘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田地里没有一丝的绿叶子,聪明的主妇们在家里用个烂铁盆儿之类的,装上土,栽些葱、蒜,割些绿叶子来,装点菜肴。能割好几茬儿呢。关于粉条,还有一个传说呢,相传明朝的一个皇帝大病,宫中御医都不能医治,只得谏议采用食疗的办法。一名御厨受故乡名吃桂林米粉启发,将土豆选料提粉,最终制成了土豆粉这一新面食。  土豆粉烹饪后,色泽鲜亮,柔软筋道,滑、润爽口,皇帝吃后神清气爽,龙颜大悦,夸赞为‘域外天珍’。那位御厨也加官进爵。”

“二十七是什么来着?”

“二十七炸丸子,过了油肉来烧肉。”

“二十八写对联,地上站个秀才爷,人人都来求对子,秀才写的忙不迭。”

“二十九穿新衣,都是妈妈来缝衣,做了衣服做新鞋,穿的戴的准备全。”

“大年三十起大早,家家户户贴对子,还要笼个大旺火,欢欢喜喜过大年。”

“三十晚上全家福,一家坐在桌子边,八大件儿摆上桌,端起酒来又划拳。三十晚上到午夜,挂上灯笼闹喧天,接了神仙接祖先,大人要给压岁钱。”

“小峰小的时候,盼着要压岁钱,买鞭炮,买一挂一百响的鞭炮,拆开来一个一个地响,哪个地方都要试一下,塞在雪堆里面点响,压在石头下点响,插在玉米秸秆儿里响,放在柴火垛里响,也不怕把柴火点着了,让我教训了一顿……现在想来那时候是多开心啊。瞧瞧现在,小峰对钱对物质一点兴趣都没了,唉!”阿花叹气道。

“儿孙自有儿孙福,顺其自然就好了。最热闹的要数点旺火了,三更天,点起旺火来,然后再响炮,燃起烟花来。家家户户都燃放起来。一时间火焰腾腾,炮声震天,硝烟弥漫。哦,人又老了一岁。”

“每年都有响炮炸伤人的,太危险了!我不喜欢,现在这样就挺好。”

“旺气冲天又一年,围着旺火转一转,左三圈右三圈,辞旧迎新好热闹。大年初一去拜年,逢人要说过年好,你好我好他也好,喜气洋洋有鸿运。大年初二还拜年,提上糕点拿上面,见了老丈跪拜前,给你一包压岁钱。哈哈哈……”两人一起大笑起来。

“你给你老丈人跪拜过?”阿花问。

“没。”

“……”

“风俗是风俗。但做起来多难为情啊。”

“真是榆木脑袋。”

“……”

“初三又要迎喜神,大人小孩逛大街,赶上马车到城外,看看野外好蓝天。初五又叫破五节,要给孩子补衣裳,口里含着一根草,念念有词求个好。初五就让我们干活,真是不公道啊。”阿花嗔怪道。

“初五还要扫穷土。早早的把炕席下面的土扫一扫,装在簸箕里倒出去,就把一年的穷都扫出去了。然后再响两个二踢脚。”

“说起扫穷土,我又想起了剥穷皮。那时买的花生、瓜子儿都是要带皮的,没皮怎么能剥穷皮呢?现在想来那会儿还是穷啊,要是买上花生米不一会儿就吃完了。总共就买那么一两斤,吃没了,那还怎么过年啊?带壳的花生就不一样了,可以慢慢剥着吃,边吃边聊天,还给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剥穷皮。”

“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

“想起我小时候偷月饼的事儿了。八月十五前就打那么一小筐月饼,我想偷吃又怕我妈知道月饼少一个,于是就在每一个月饼上面咬一口。气得我妈直骂,那本来是要送人的礼物,每个月饼上都咬了一口,还怎么能送人呢?”阿花哭笑不得,“虽然一身衣服都是做的,吃不上,穿不上,过年买一串糖葫芦用舌头舔呀舔,不舍得吃,但那时候幸福指数高,每天嘴角是向上的。”

“初八就是八仙日,要到庙会耍一次。”

“初十就叫十指日,耗子晚上要成亲,娃娃早早睡了觉,敲锣打鼓悄悄听。”

“元宵节夜真红火,高跷扭来舞龙灯,还有船灯鱼和虾,放个大炮又放花,漫天飞舞如彩虹,彻夜不眠看霞红。”

“也不知是谁编的这顺口溜。那时候穷归穷,可一念起来这些过年的顺口溜,做起那些事儿来,便精神百倍。”

“男儿不怕千般苦,女儿能绣万种花,人有那志气永不老,你看那白发的婆婆,挺起那腰板也像十七八。”老林不由得哼唱起来。


  https://www.biqivge.cc/book/77671629/8813054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