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骚扰
可怜的博姐,胎死腹中,深深刺痛着王雨潇的心。
王雨潇彻底地看透了,眼前他所经历的一切。
为了这份工作,他经常试图给自己的精神输血,他需要漫长的夜来疗伤。
这一次,他感受到自己无法说服自己,似乎他的精神世界硬盘,已经满满当当,存不进去快乐,也倒不出来悲伤。
同事间的酒局如同逢场作戏,用粗俗的段子,刺激出来的笑容,也越来越僵硬。
当一群精神憋闷的人,喝酒再也没有意义可言。
王雨潇负重前行,看似触手可得的文学梦,仿佛离他越来越远。
新闻到底算什么?
他的理解,不过是把别人的牢骚满腹,印成无聊的铅字。
若无三急,连揉搓它的心情都没有。
王雨潇清楚这不是自己想要的文学,反而被它困在欲望的牢笼里,承受着精神折磨。
很长时间以来,他觉得作为监督的舆论单位,其实什么也做不到,和骂街的泼妇没什么两样。
不过是痛快一下记者的嘴皮子,并不能解决实际的,精神贫困问题。
也改变不了,人性贪婪所引发的烦恼。
他再一次感受到,对这份工作已经毫无兴趣。
更讨厌寻找新闻线索的样子,像翻垃圾箱的流浪狗。
搬进新房子,工作的气息却十分陈旧。
每天,王雨潇和三丫手拉着手,坐上同一趟公交车。
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儿,却很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直到上了车,王雨潇也一脸宠溺地,不愿撒开三丫那纤细的玉手。
三丫的头靠在他的肩膀上。
他的头望向窗外川流不息的马路。
两口子有两个食堂可以选择,要么是电视台的食堂,要么是报社食堂。
通常,去报社食堂吃早餐的员工比较多,可能是口味比较重一点的缘故。
正直天都市的冬天,王雨潇两口子在家里吃早餐,更有助于防寒。
要不然,去公交站牌这一段路,足以冻得直哆嗦。
王雨潇在报社附近的灯岗站牌下车了,三丫再有几个站牌,便到广电大厦站牌,下车就是电视台。
王雨潇穿过马路,将衣服领子立起来,向三丫挥一挥手。
转身向寒风刮来的方向挪着步子,他发掘腿脚越来越重,曾有几次转头回家的念头。
他感觉肉体呼吸到的空气是冰冷的,思想呼吸的精神空气也是冰冷,他讨厌即将工作的晚报采编平台,哪里冰冷而压抑。
王雨潇属于敏感的人,他那敏感的眼睛和头脑,能迅速揪出新闻事件的焦点。
同样,他的敏感,也给他带来更多的感受。
他的快乐,比别人的快乐更浓郁。
他的悲伤,比别人的悲伤更迷茫。
坐上了观光的玻璃电梯。
像时光机一样,瞬间来到熟悉而又陌生的采编工作平台。
恍惚间,玻璃门像是阻隔他,前往另一个维度空间的大门。
能清晰的看到,却触摸不到,所有,眼前的一切,只剩下灵魂的躯壳,却再也感受不到灵魂的肉体。
留下难以割舍的,是日复一日的习惯,像每天早上都要刷牙一样。
可能是某一天,可能是某一件事,它像命运的开关一样,无意中的触碰,点燃脑子里的灯,照亮脑子里的陈列馆。
王雨潇拿起一份报纸,坐在办公桌前,无心地翻看着,艰难地收拾着低落的思绪。
离很远,大国皮鞋的拖沓声传来了。
王雨潇都不用抬眼睛,这些无聊的信息便传进他的耳朵,紧接着,一个猥琐的小脑袋伸过来。“哎哎哎,有没有采访啊?”
他急切的问着。
“来吧,咱俩先干两盘象棋吧!”
王雨潇无论什么心情,都敢于应战。
连输几盘之后,大国明显看出,对手被虐都波澜不惊,显然王雨潇没什么心情。
这样的对局,刺激不到对手,显得毫无价值,还不如去写新闻报道。
大国回到座位。
他的个子不高,看问题的角度也不高。
他非得装作看得比较透彻的圣人。
对他来说,天都晚报的工作不过是养家糊口而已,毫无高尚可言。
对于王雨潇来说,这何止是吃饭的家伙事儿,还承载了他的高尚梦想。
然而,他所注重的精神世界,被这个充满欲望的环境,蔑视得一文不值。
王雨潇端起了杯子,喝了几大口水。
仿佛只有纯净的灵魂,才能灌溉他那干涸的思想沙漠。
随后,他带着迷茫的心情,坐上了去往天都市120应急指挥中心的公交车。
那个地方,王雨潇很熟悉,适合做一些总结性的话题报道,事件性报道多在一线急诊室。
他每一段时间,都来搜寻一圈,看一看积累的信息。
比如,入冬提醒,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高发之类的。
这个地方线索比较稀少,刊发出来的报道也无关痛痒,即便如此,天都晚报得有好几双眼睛,虎视眈眈地盯着这里。
“你好啊,王主任。”王雨潇客气地寒暄着。
王主任每次见面都是这套台词儿。
“你这可是有一阵儿没来了。”
“最近,挺忙的吧。”
“我看你写的报道了,都是大手笔啊!果然是名记啊!”
她用客套的口吻,说着她关注记者的实话。
不熟悉的记者,她们也没有精力去关注。
寒暄之后,王主任介绍说。
“最近,也没什么重大的事件,有几个食物中毒的案例,被急诊版面的记者给拿去了。”
“不过,食物中毒的案例并不是频发期,反倒是心脑血管疾病,随着气压降低,有些抬头之势。”
她说的这些,都是记者采访过很多遍的事情
不过,新记者还是能提起兴趣,王雨潇看待这样的新闻,像换季的外套,每到一个季节,都有一个季节的类似新闻。
早已没有新意,也不值几吊子钱。
像王雨潇这样的老记者,必须得拿出重大报道,用最少的体力和精力,迅速解决吃饭问题。
他觉得人的精力有限,真正工作的时间没多少,用来修复自己的心态,不知道花费了多少工夫。
他就是自己的终身免费心理咨询师。
他十分认可,“世界上最好的医生就是自己!”
这是人民日报刊登的报道,其中,这句简单的话,富含很多学科,有医学根据,有心理学成分,他更赞同,话里的哲学成分。
值班的女接线员有很多,即使是熟悉的,王雨潇也不清楚名字。
听说王雨潇来了,接线员请示王主任之后,她说:“最近,总有一位空巢老人频繁拨打120急救电话,老人十分可怜,估计是子女不在身边,没有人照管他。”
王雨潇瞬间来了精神。
“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新闻线索,是一个以小见大的重大新闻。”
“有时候,看似不大的小事儿,却能引发社会的讨论,引人深一步思考。”
王雨潇言语中,对接线员的慧眼识珠很是赞赏。
王雨潇有些采访兴趣,却再也找不到当初,碰见好新闻线索的兴奋与激情。
王雨潇不忘称赞接线员认真负责的态度,如果她把老人的“骚扰电话”,真的当骚扰电话看待,老人很可能因此与生命擦肩而过。
踏上公交车,赶往那位求生的老人家。
老人家住西城区,最西南位置,比较偏远。
即使是房地产鼎盛时期,泡沫都没沾到过。
哪里也是八十年代建的楼房,可能更早。
当时,享受这个待遇的工人,可谓羡煞旁人。
如今,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这里的房子,还真是“白菜价”了。
说起“骚扰”120这个事情儿,已经是三天前了。
120指挥中心接到一个十分奇怪的报警电话。
第一次打进来,电话响了几声,便挂断了……
第二次仍然如此。
一连几次……
好不容易又打进来。
接线员立刻说:“你好,这里是120指挥中心……”
话音未落,电话再次忙音!
这个“骚扰”电话,接线员判断和以往的骚扰电话不同,也说不出来哪里不同,可能是工作经验给她的心理暗示吧。
她认为,存在一种可能。
那就是,老年人遇到紧急情况便懵了,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
接线员分析之后,打算把电话再回拨回去,看一看,电话那端究竟发生了什么情况?
令接线员无奈的事情发生了。
对方电话设置了防止骚扰的功能,应该是加密措施,使得120指挥中心的电话,无法拨通对方电话。
无法回拨电话的事情,在120指挥中心不算新鲜事儿,她们经常遇见加密的电话,导致无法回拨的情况。
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当时值班的主管领导判断,这个电话,有很大的可能是老年人遇见了紧急情况,不知道该如何处理,造成慌乱了。
接线员只能密切关注着电话机。
她们紧张地期待,电话能再次打进来,然后,迅速稳定住对方的情绪,按照指挥中心的操作,及时进行处理。
时间滴滴哒哒,指挥中心的接线员似乎能听见彼此的心跳声。
她们用电话指挥,不知拯救了多少条天都市人的生命,这个接线员的小岗位,却担当着最神圣职责。
每一分钟,她们都觉得是那么的漫长。
过了足足7分钟,电话终于打进来了。
这次是一部手机的号码打进来的。
“快来呀!我老伴不行了”
电话中的老太太哭喊着求救。
可是,她这一句话,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在关键时候,反而耽误事儿。
因为话里没有一丁点有用的急救信息。
想在深入沟通,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来。
王雨潇深知那种感觉,就是知道你出事儿了,却不知道去哪里营救你,120指挥中心纵使能受得了海底捞针的苦,只怕时间不等人!
120指挥中心接线员,几乎每天都能遇见这样的老人。
遇到紧急情况,尤其是老年人,多是语无伦次。
那怕是年轻人,能够遇事冷静的,也不是很多。
换句话说,谁遇到紧急情况,脑袋瓜子都得嗡嗡的。
接线员通常先安抚情绪,让老人尽可能的说清自己地址,实在说不清,就去找邻居帮忙说。
这时,老太太身边的女子急得直接抢过了手机。
她看老太太说不清楚,也跟着着急。
“这里是一亩地小区,赶紧来吧,有个老年人突发心脏病。”
这个明白人,是老太太邻居。
要不是她告知准确的家庭地址,120指挥中心无法指派急救车前去营救。
王雨潇不是医生,却跟着120急救车现场采访过。
无论是心脑血管,还其它突发疾病,都是在和死神抢时间。
撂下指挥中心的电话,接线员的眼睛,不停地盯着指挥中心的大屏幕。
屏幕像电影屏幕那样大,急救车以红色斑点的形式,在屏幕上狂奔。
每个接线员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她们都盼着尽量再快一些。
急救车红色小点,不断向急救老人家的红点靠近。
接线员恨不得直接把两个红点按在一起。
几分钟的时间,急救车迅速赶到事发现场。
在医生的紧急措施下,老人转危为安,并送到了医院进一步治疗。
虽然老太太的报警电话打得有些坎坷,但是好在没有耽误太多的时间。
在医院做了紧急处理之后,又迅速送往天都市总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120指挥中心这些和死神较量的天使们,她们用笑声庆祝,再一次赢得了生命之战。
很快,王雨潇来到老太太的家中。
老太太名叫桂琴,十分热情的把记者迎进了屋子里。
她也十分愿意接受采访,主要想借助天都晚报采访的机会,感谢对门邻居的无私相助。
桂琴大妈深有感触地说。
“看似邻居举手之劳,却拯救了我老伴的生命。”
她望着躺在床上修养的老伴,激动地接着说。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我也听见不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例子。”
王雨潇理解大妈的意思,快速发展的当今社会,邻居的善举,显得弥足珍贵。
桂琴大妈乐呵呵地要记者先坐下。
赶紧去敲开对门邻居的房门,把那位帮助她的尚女士请过来。
尚女士也是一股热情劲,她捏着嗓子对着王雨潇说,生怕吵到床上的老人。
“大爷一直是我的邻居,退休之前,他在一家医院担任院长。”
“我们平时关系非常好。”
“他们家孩子结婚之后,搬到了新楼区的婚房去住了。”
“事发当时,桂琴大妈拨完120电话之后,便给她儿子打电话……”
见邻居抖落的事情有些多,桂琴大妈不希望家丑外扬,便打断了邻居的话。
尚女士这才打住,不再多说话,生怕那句话说错了,影响邻里关系。
王雨潇心里清楚,清官难断家务事,只是尚女士硬生生地把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王雨潇得知,桂琴大妈的子女,的确不在身边。
有了这个事实,其它的故事,只能丰富一下内容,有能更完整,没有也不耽误讨论这个社会现象。
王雨潇从120指挥中心获得,近期,老年人的“骚扰电话”比较多,均反应出空巢老人紧急情况下的无助。
此时正直冬季,是老年病的多发期,因为发病比较急的特点,每一个报警电话,都是在和死神拼命抢时间的过程。
然后,王雨潇像往常一样,根据报道的焦点,找到律师、心里专家等,用他们嘴向读者喊话,参与到讨论中来。
现在社会,子女和父母同在屋檐下,真的这么难吗?
中国养儿防老的文化传承数千年,这是不用教的道德课,怎么在道德强烈的约束下,依然还有这么多的“白眼狼”呢?
确实,中国的传统是陪伴。
即使在国外一些倡导独立生活的国家,他们也渴望子女的陪伴。
这是人类生活的一种自然现象,再者,连动物都知道反哺呢,何况人乎?
遇到和孝道有关的,从来都是老周眼睛里的好话题。
他清楚这是社会上最关注的养老问题。
他也经常利用这类新闻事件,表露自己的孝道,给自己的形象加分。
《空巢老人:“骚扰”120求助》聚焦报道刊发之后,老周亲自指示,把那个不孝的混蛋找出来。
言外之意是让晚报读者过堂问话,让他的单位领导教他做人。
王雨潇觉得,想法固然好,但是,策划不冷静的地方,是带有惩罚不孝子的意味。
这与批评一个社会现象不符。
老周像家长一样臭骂几句,便提出去采访那些在寒风中,为子女接送孩子的老年人。
王雨潇并未体会其中的用意。
他觉得和新闻报道没有一点关系,《寒风中的守望……》后续报道刊登之后,老周十分不满。
“这是报道吗?这不是图片说明吗?”
他犀利地言语嘲讽着。
“你写这玩意儿,并没有把父母在这把年纪,还在为子女付出的,那种辛劳给煽出来。”
气得老周脸色铁青。
王雨潇心里也烦,煽情没煽到点子上,却煽到领导的罪恶之嘴上。
王雨潇心想一篇报道结束得了,就算有钱赚,他也懒得炒作一番。
可是,他打心眼里地佩服老周的用意。
王雨潇这才明白,他要的不是父母晚年仍旧付出,也不是非得写得父母有多辛酸,关键是刺痛那些不孝的子女。
明白了领导的意思,他又写了一篇《一位母亲的分娩日记》。
这篇后续报道,可以说,倾注了王雨潇太多的情感,因为他亲眼目睹过的,那个呱呱坠地的孩子母亲——三丫从鬼门关走一遭……
王雨潇不清楚,这篇煽情后续报道会给社会一个什么样的反响,倒是打开了三丫的回忆闸门,眼泪倾泻而出,仿佛她的苦,在此刻显得是那么的值得,那么的珍贵。
人生真的不易,父母同样不易。
令王雨潇万万没有想到,桂琴大妈的儿子浮出水面。
王雨潇接到他的电话。
他说:“你写的报道确实比较感人,这我承认。但是,我并没有你们想象的那么不堪。”
“我们两口子经常回去看他们,也有意赡养他们。他们非得在那个破旧的小区住着,在哪里他们那哪都习惯。”
“可是,年轻人谁不希望住更好的环境啊,所以,我们才搬出去的。”
王雨潇从他的话里听出一些指责的味道,瞬间来了火气。
“你们的家事儿,谁都管不着,但有一点,你父亲急救的时候,你在哪里?急救中心的记录都在,你不承认,父母是空巢老人也不行。”
“事实证据非常充分,你怎么抵赖。”
“再说了,你母亲给你打电话,你也没有出现在医院啊?你又作何解释呢?你狡辩什么?无论你和家人有什么矛盾,在父母最危机的时候,你的做法真是太狠心了!”
“考虑到你父亲的身体不好,才没有进一步采访你。不是保护你,是保护那两位依然守望你幸福的父母。”
“他们不想看到你被曝光之后,无法在社会立足!这回你懂了吧!”
王雨潇怒斥着,这个强词夺理之人。
“俗话说,悬崖勒马才是好汉。”
“人都会犯错,只要你从任何时候开始孝顺父母,你的人生都是来得及的。”
王雨潇答应他不再继续报道了,因为即使隐去了他家的地址和姓名,他也被人翻出来,让他无地自容。
王雨潇认为,所有人怒斥他,不是要唾沫把他淹死,而是唤醒他,再给他一次尽孝心的机会,免得垂垂老矣之时,面对窗外发呆、后悔。
同事称赞王雨潇这几篇报道很有看点。
在王雨潇眼里,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人去挑战人性的弱点。
只要根据这个观点,便能捕捉到事情的焦点,写出好的报道来。
连续报道的刊登,仍然不能让王雨潇提起什么兴趣。
他把报道比作妈妈的唠叨,没有想,有却烦。
所以,他认为报道什么都改变不了,不是舆论监督的力度不够,而是赤裸裸的人性特点,决定了人的思想就像苍蝇,只盯着那些有缝的鸡蛋。
铁肩担道义从来都是幌子。
新闻报道也只是拿别人痛苦,来下酒的咸菜条子。
人生的意义在哪?王雨潇陷入了迷茫。
他渴望离开这里,如同精神监狱的地方。
只需要一个借口,或者有人推波助澜一下。
在老周的力劝之下,他还是离开了,不是很突然的离开,他有心里准备。
只是连他自己都不清楚,是累了,还是彻底的去追梦,可是梦又在哪里呢?
总之,不在晚报去哪里都行。
为了鼓励自己,他看了很多的励志电影,以为赚很多的钱,自己的思想就会被金钱修饰得高大上。
事实真的会那样吗?
王雨潇看到《肖申克的救赎》,里面那个渴望很多年的老人,获得了假释。
来到社会上,他去工作维持自己的温饱,可是他却陷入另一种繁华的孤独,他甚至渴望回到监狱,却又不想再回去。
他的思想,已经被监狱环境制度化了,甚至觉得,监狱的生活才是人过的日子。
但是,他的肉体已经无法再承受监狱的摧残,于是,他吊死在租住的房间里。
反而肖申克用精神上的自由,无时无刻在呼唤着监狱里的人们,他才是人间的大爱。
他不希望人们的肉体被囚禁了,精神也被困在狱里。
王雨潇会像那个老人一样吊死在无情的社会里,还是会像肖申克一样获得真正的自由呢!
他也不知道,自己的思想是不是完全的被制度化了,也不知道,自己的冲动能走多远。
得知王雨潇离开了晚报。
休息了一段时间后,王雨潇来到一位老同事手下打工,弄了两个杂志,最终都办黄了摊子。
主要是没什么嚼头,和后来走进社区的小报一样,都被保洁直接卖废品了。
时间在流逝,王雨潇十分迷茫,真是没什么选择。
他受不了,走到哪里,都不受一丝尊重的日子,家人也催着他,赶紧回到晚报去。
王雨潇依然坚持着,他要挑战的不仅仅是吃饭的问题,他要挑战的是,能否克服失去光环,回归平凡的日子。
王雨潇很难低下头去找工作,他已经被制度化了,他像生活在晚报水里的鱼,鱼儿没有水,又怎么能活?
走的时候,他是那么的决绝。
可是,眼前的处境,让他觉得,再不回去,很可能在迷茫的社会中“吊死”。
吃饭问题,就是他的脚镣,总是牵绊着他。
当然,他还有很多的热爱在里面。
毕竟,人是一种感情极其丰富的动物,也许,这次回去,是为了有一天彻底的离开,也说不定!
https://www.biqivge.cc/book/67746401/4568980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