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第七十三章孔子之死
第七十三章孔子之死
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开春,长期坚持在私塾教育学生的孔子便病倒了,经过孔子的学生子贡、子夏、曾参等人的精心护理,孔子的病情曾稍微有点儿好转。但孔子自己知道,这只不过是回光返照罢了。
一天早晨,孔子的学生子贡来看孔子,当天孔子很早就起来了,他拄着拐杖,站在门口,低声地唱着歌:“泰山要倒,梁柱要断,人也象草木一样啊,要枯,要烂!”从歌声中,透出了孔子对生老病死、□□终究要坏的无奈!
子贡扶住孔子问道:“大清早,您的病还没好,怎么跑到大门外来了”
孔子说道:“我正在等你来呢。你要再不来,可就晚了啊!”
子贡安慰孔子说:“老师不要乱想,您的身体是会好起来的。”
孔子已经预知到了自己的死期将近,他说:“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坐在两根柱子之间受人们的祭奠。夏代人的棺材是停在东台阶上,周代人的棺材是停在两台阶上,殷代人的棺材是停在两根柱子之间的。我的祖先是殷人,我大概活不久了啊!”
子贡听到孔子这么说,急忙把他扶进屋里,让他躺下。子贡正想安慰他几句,孔子又说话了:“没有人了解我啊!”
子贡回答说:“怎么说没人了解您呢”
“只有到了寒冬,人们才知道松柏是不会凋零的啊!”孔子自言自语地说:“我也不怨天,我也不怪什么人,我一生刻苦学习,我的成就,只有天知道啊!”
“你把知识传授给了我们,我们会再传下去的,您的成就,后世是会知道的。”子贡安慰孔子说。
“不过,从今天起,我不能再说话了。”孔子听到子贡这样说,他的心底似乎有了一些安慰。如果学生们能够把从孔子那里学到的知识传承下去,那也是挺不错的!
“您要是不说话,我们做事以什么为依据呢”子贡似乎想得到孔子的点拨。
“老天爷一声不吭,什么话也不说,还不是照旧有春夏秋冬,万物不是照样在生长吗?”孔子的意思是一切随缘、顺其自然吧,如果自己的学生有心传播孔子的文化和思想,他们一定会把孔子的思想、文化编成书,也一定会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代代相传。
子贡见孔子说话没有什么力气了,也就没有再追问。子贡忍住眼泪,体贴入微地给孔子盖上被子。从这天起,孔子没再说话,一连七天,再也没有吃任何东西,七天后,孔子终于离开了人间。
孔子死后,鲁国国君鲁哀公为孔子作了祭文,在祭文中尊称孔子为“尼父”。鲁哀公悼念孔子道:“老天不仁慈,不肯留下这位老人,丢下我一个人孤零零地在君位上。呜乎哀哉!尼父,我再也没有榜样了!”学生们把孔子的遗体埋葬在曲阜城北泗水旁边,也就是如今被人们称为“孔林”的地方。
在孔子的那个时代,父亲死了,儿子是要守三年孝的。但是孔子的儿子孔鲤只活到50岁,早逝,也就是说孔子的儿子死于孔子之前。
古代的时候,父亲不可以收自己的儿子为学生的,因此孔子的儿子孔鲤,只能在家里照顾他的母亲并自学,幸运的是,孔鲤不仅照顾好了自己的母亲,也曾结婚生子,并幸运地生下了一个聪明的孩子孔伋。孔子的儿子孔鲤是个孝子,他为了支持父亲孔子周游列国到处讲学而留在家里照顾母亲并生养了孔子的孙子孔伋。
有一次,孔子周游列国传播礼仪、道德文化之后,孔子回到鲁国与自己的家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孔子、孔鲤、孔伋他们祖孙三个人在一起聊天。
孔鲤对自己的爸爸孔子说:“我的儿子比你的儿子厉害。”
然后他对自己的儿子孔伋说:“你的爸爸不如我的爸爸厉害。”孔子和孔伋听完,哈哈大笑。因此,孔子的儿子为了成全父亲孔子的教育事业而牺牲了自己,孔鲤作为一个孝子在家里照顾母亲养育孩子孔伋,并支持孔伋学习爷爷孔子的思想。孔伋在孔子的得意门生曾子的教导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宋徽宗的时代,孔伋被追捧为“沂水侯”。在元代文宗,它也被追求为“述圣公”。后人常称之为“述圣”。孔子的孙子孔伋不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还培养了中国古代史上的另一位圣人孟子。孟子是孔伋的得意门生。孔伋不仅继承了爷爷孔子的儒家思想、还继承了中庸思想、并启发教育了孟子,形成了有名的孟子思想并对宋朝的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如果没有孔伋,儒学的传承,如今可能就不复存在了。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孔鲤虽然没有取得多大成就,但有一个好儿子孔伋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把孔子的思想教授给孟子为代表的学生们发扬光大,从这个角度来说,孔鲤也是有贡献的,因为孔鲤不仅是个孝子,也为孔子养育了传承孔子儒家思想的孔子的孙子孔伋。但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因此没有机会为孔子守孝。
幸运的是,孔子的学生像孔子的孩子一样,替孔子守孝,孔子死后,学生们伤心得像失掉了自己的父亲一样,很多学生在孔子的坟上搭了棚子,守了三年。三年后,子贡还不愿离开,他又在孔子的坟边住了三年。
孔子,鲁国诹邑人,出生于前551年9月28日,他出生时,他也具足相当的智慧和能力,博学多才,因此,孔子出生的時候有麟吐玉书的祥瑞之相。经过一生的认真修行,孔子活着的时候已经证得了五眼六通。孔子71岁时,最终死于前479年4月11日。
在孔子时代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线。孔子是中华上古文化的传承人以及5000年中华文化的奠基人。
https://www.biqivge.cc/book/59978193/2370658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