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隔世情缘 《那些带着重任轮回转世的英雄儿女们的前世今生 > 第74章 第七十四章孔子的社会贡献

第74章 第七十四章孔子的社会贡献


第七十四章孔子的社会贡献

        孔子一生勤于学习,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敢想、敢说、敢做,为人类的礼仪、道德、思想、文明、教育做出了贡献。

        中国公元前841年前没有文字史料,为了把上古文化和文明传承下来,于是孔子花大量时间和精力编修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于是孔子根据自己的观点,集中精力整理旧有的文化古籍,编定了《书》、《礼》、《乐》、《诗》、《易》、《春秋》六种儒家经典,并把这些编成的书作为向弟子授课的教材。

        孔子编写的《书》又名《尚书》,是前代政治文献的汇编。孔子从周王室访得虞、夏、商、周的典籍三千多篇,从其中选出对人类言行道德有规范作用、足以发展教育的典、谟、训、诰、誓、命等文体的文章一百篇,编成了《尚书》。这是孔子文化方面的贡献。

        《礼》,指《士礼》,就是《仪礼》,这本书的内容是关于士大夫应该掌握的冠、昏、饮、射、聘、觐、丧葬、祭祀的各种礼仪。孔子认为,礼是一个人成长、进取的基础,礼是实现天下归仁和个人立身的重要依据。经过长期的搜集和实践,孔子总结了三代礼仪的变化,选定了可纠正世风的周礼进行传承。孔子曾说:“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因此,孔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周礼为中心,汲取一切礼仪之长,编写成了《礼》。这是孔子礼仪、道德方面的贡献。

        《乐》,即《乐书》,就是古代的歌曲。孔子是一个大音乐家,孔子曾跟师襄子学琴,不仅要习其曲谱,还做到了历其境而得其志。孔子对音乐的研究到了痴迷的地步,孔子在听闻《韶》音之后,产生了浓厚的学习音乐的兴趣,因为他沉浸在《韶》音的美妙旋律中,对韶乐情有独钟,喜爱至极。孔子曾终日弹琴演唱,如痴如醉,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一连三个月,睡梦中也反覆吟唱,吃饭时也在揣摩韶乐的音韵,连口中的菜肴也觉得索然无味。因此曾有:“孔子闻韶乐,而三月不知肉味。”的说法。

        孔子三十岁就办学授徒,周游列国返鲁后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诗》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于《韶》《武》《雅》《颂》,礼乐自此可得而述”。“诗言志,歌咏言”,孔子十分重视音乐对了解民情,陶冶情操,引导社会风气的作用。他用了很多精力搜集研究音乐,终于对音乐的规律有了深切体会,说:“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孔子以乐作为教学的课程之一。这也是孔子音乐方面的贡献。

        《诗》,后代又称《诗经》,是前代诗歌的选集。经过孔子整理删定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诗经》版本,又叫《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创新篇章的第一人。孔子搜集到三千多首诗,加以整理,选取其中有利于礼义施行的三百零五首,编成了《诗》。对每首诗,孔子都配以乐曲进行歌唱,以求合于韶、武、雅、颂之音。

        诗按性质和乐调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贵族应酬的歌曲,雅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音调比较沉厚,小雅音调比较优雅。颂是宗庙祭祀的乐章,音调节奏迟缓板滞,一唱三叹。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意思是:学诗,可以提高才智,搞好人的关系,表达思想情感,事奉好父母和国君,增长见识。这是孔子诗歌方面的贡献。

        《易》,也就是《周易》。《易》本是古代占卜之书,相传周文王对其进行整理,演绎为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成为《周易》。孔子从四十岁开始学《易》,读的次数太多啦,连编联竹简的牛皮绳都多次磨断。孔子对《易》进行解释和论说,写成了十翼。经过十翼的阐发,《周易》就不限于占筮之用,而是跨进了哲学的领域,成为一切道理的根本。《易》原本是一部筮(shi)占之书。孔子使《易》这部筮占之书成为大道之源,成为中国哲学之源。孔子作的《易传》由《易》的“筮占”功能转变到《易》的“德义”层面上来,其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观念已成为人类“求变向上”的思想基础和中国哲学的宝贵财富。孔子是改造《易》使《易》转向哲学,引发易学革命的第一人。孔子对《易经》进行批注,提升了易经的智慧、开发了《易经》的哲学价值和道德价值。这是孔子哲学方面的贡献。

        《春秋》是一部编年史书。孔子曾使子夏等十四人去周王室访书,求得一百二十国史书。孔子以鲁国编年史《春秋》为基础,根据尊奉周王室,总结三代历史发展法则的精神,对史事进行书写或删削,终于修成了自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即公元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的编年历史。孔子注重史事记载的褒贬和正名,以其作为存王道和惩恶劝善的工具。孔子对此书极为重视,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这部《春秋》仅仅一万余字却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可谓言简意丰。《春秋》为我国两千多年史学的发展创立和奠定了基础,孔子开修史之先河,是为我国史学奠基的第一人。孔子花精力编写《春秋》,这是孔子历史学方面的贡献。

        此外,最为人知晓的是孔子教育方面的贡献。在历史上,孔子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人学校,在设坛办学、教书育人方面遐迩闻名。

        孔子办学是政治家办学。他所选编设置的六种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是为培养多方面人才服务的。孔子注重“文、行、忠、信”的教育,把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教学,取得了新的成就。

        更为可贵的是,孔子办学主张“有教无类”,让所有人都平等地享有教育权力,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孔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孔子的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最著名的如颜回、闵损、冉耕、冉求、仲由、宰予、端木赐、言偃、卜商等。他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对学生进行教育,设置了礼、乐、射、御、书、数六类课程。他自己学而不厌,对学生诲人不倦。学生不到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而说不出来时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道理,不能由此推演出其他道理的,便不再教他。孔子要求学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杜绝揣测、武断、固执和自以为是的恶习,对斋戒、战争和疾病要特别谨慎。孔子很少向学生谈功利,也不讲怪异、暴力、叛乱,他提倡勤温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多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不耻下问,广泛求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对社会礼仪、道德方面的贡献也是值得重视的。孔子为了整顿社会道德、伦理思想而生,他曾生活在礼崩乐坏、道败德失的春秋末期。他不但教育学生如何做好人、学文化、学技艺等方面的知识并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方法,而且提出了以“中华十大传统美德”(简称“中华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为内容的伦理道德观念。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道德先师。

        孔子一向重视体育锻炼。因此,他在体育方面也有不可忽视的贡献。“射”和“御”是孔子开设的六门课程中的两门必修课。“射”是射箭,“御”是驾车。孔子很重视射箭,他本人射箭的技艺也很高。孔子曾和贵族比赛射箭、骑马驾车而获胜。为了强健身体,孔子不但提醒学生重视体育锻炼,而且孔子还注重养生之道。孔子鼓励以素食为主的饮食理念,他也提倡偶尔斋戒养生的健□□活方式。

        孔子在教育工作中,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进行美育。美育,就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和审美兴趣的教育。孔子是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一起纳入教育内容的第一位先师。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中我们看到,孔子的诗教、乐教除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从政本领之外,还有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和审美情趣之意。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孔子政治上的贡献。尽管孔子的政治生涯比较短暂,而且当官过程中也伴随着一些无奈和失望,但是孔子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政绩。孔子倡导以道德为基础的政治,仁政。孔子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互爱、互助,传播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注重家庭、邻里的和睦相处,社会的和谐、人民安居乐业,国家的和平稳定等,孔子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政治主张。孔子提出的“小康”和“大同”始终值得人类思考并付诸行动,孔子希望总有一天,人类能平均分配财产,让穷人不再贫困,让流浪者有家可归,这些都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孔子提出的“仁政德治”主张,在教化世人、稳定社会、安邦治国方面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尽管孔子去世了,但是孔子的思想永存于世,孔子希望总有一天,人们能在互敬、互爱、互助的基础上和睦相处,彻底平等地享有一切权力,希望有一天地球人能够在地球上建立衣食丰足、安居乐业、和睦互爱的人间天堂。


  https://www.biqivge.cc/book/59978193/2370658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