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 第五百四十四章 两个老规矩

第五百四十四章 两个老规矩


“前天法露师传话来说,你们中有些人,要参加打七的,要我多给你们讲点基本常识。我看,你们中有聪明人,整天这原则那理论,搞得不亦乐乎,还有讲定境讲空性的。都是盲人摸象,自说自话。别说盲人摸象了,象都没见到过,更没摸到过,怎么可以随意乱说呢?”

        他好像是在说我跟万师兄吧?我总有一个感觉,他仿佛能够猜透我们在想什么说什么,如果他真有这个功能,我的天,这就神通啊。

        我听说佛教中有一个他心通,就是能够在瞬间看穿别人的想法。如果哪个有这个功能,所有心理分析大师,都是他手下败将。

        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想,我不对未经证实的事情,轻易下结论。我不讨厌复杂的问题,我反对问题简单化。我宁愿多走一些路去思索或者实践,不愿意迷信。

        这是一种自信,经过长期科学训练及实际磨炼的自信。我觉得,只要我努力,就能够理解复杂的东西。

        当然,在我们这一堆学法的人中,有一群单纯迷信的人。也不是说他们不对,历史上有些大师,最开始入门,都是从迷信来的。但是,把迷信当成习惯,是思维能力不足的表现,没有思维上的自信。

        比如,近些年来,社会发展太快,一些老人在理解这个社会时,出现了障碍。他们本来思维模式就比较单一,科学思维的训练也比较少,他们不会系统地分析整理各种现象和观点。这种情况出现后,他们就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想把一切现象简化,通过贴标签的方式,便于理解。

        这就容易被人利用,被喊口号的利用,被煽情的利用,被鼓吹道德假象的人利用。

        多次上当和被骗后,他们容易产生两种应激反应。第一,凡是我不好理解的东西,我就拒绝接受,我就反对。反对一切复杂的东西。这就象小孩子听课,如果暂时没听懂这个老师所讲的东西,就发自内心地拒绝它,讨厌这个老师。

        听说这几年,西方因为白左教育,也出现了一大堆不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人,他们对所有进步与新东西,都采取敌视与拒绝的态度。比如,不管专家解释多少次,手机基站幅射对人体无害,甚至给出了国家标准与技术指标,由于他们看不懂,就觉得别人在骗他。于是游行示威,反对进步。

        我反对,一切我不理解的东西,我都本能地反对。后果是,社会总得照顾那些理解能力最低的人,整个社会进步受阻,发展水平被普遍拉低。向最下方看齐,是白左反进步的实质。

        第二种反应,就是情感驱动型接受。人不可能拒绝所有东西,人都有追求。这种理解能力受限的人士,总是采用共情原理,用立场来理解情感,用是非作简单判断。这是典型的情感驱动型。

        比如孩子看电影,人物一出来,孩子首先判断,这是好人还是坏人,好人做的一切都好,包括杀人,都是英雄。坏人做的一切都坏,包括送礼物。

        判断倒是简化了,但人类的智商,岂不是拉低到儿童水平?

        我看过历史,深知伟大人物不被理解的痛苦。既然是走在世界最前面的人,绝大部分人都不理解他的作为。他虽然为绝大部分人奋斗,但却经常受大众的批评。

        为了照顾大众那可怜的理解能力,他们为了做成事业,只好编瞎话,大众反而信了。比如什么天降神圣,比如祥瑞以及神仙入梦等。

        走神了半天,被老和尚一句话搞回了神。

        “打七前,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有的可能要说,要有慈悲心,有的说要有信心,要有坚持的决心,要有正见,要有正勤。总之,恨不得把佛经上看到的话,都重复说一遍。有用吗?”

        这是真实问题啊,我们正是这样的状态。

        “没用啊,菩萨们。搞来搞去,脚不点地,走不了路的。下来闲谈时,跟一位居士谈话,他说打七前,守戒最重要,有点沾边了,但是,谈何容易呢?戒律这么多,你做得到吗?我这八十几岁的人,一天都要犯几次戒,你们有那本事?”

        他所说的戒,除了原始佛教经典中所说戒律,还包括百丈清规。三千威仪八万细行,都是戒,只有全部做到,才算得上戒成道成,那是圣人才做得到的事。

        “所以,我们还是要讲实际,我今天先给大家讲两个老规矩,这两个老规矩,是大家约束身心的入手处。不要小看它哟,人人都好像做得到,一辈子都做不完呢。”

        他给我们讲法,正如他所说,相当于在打七前,给我们做准备动作。这种最基础的准备动作,往往最为重要。比如在部队训练,讲进攻队形,先得学会爬,学好匍匐前进。保存自己,才谈得上消灭敌人。

        “我要讲的第一条,就是少说话,甚至不说话。你们到过许多庙子,进殿前,门边贴了纸条,叫止语。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不仅是进庙修行的时候,就是平时生活的进修,也要少说话。这一点,大家不要以为容易做到,越年轻的越做不到。年纪大的好像能够做到,其实也不是,就是精力不够了,说不了那多话,心里还是想说的。”

        按佛教原理,只要心里还想着这事,就意味着戒不完整。

        “有人想问了,为什么要少说话呢?我今天把这事的原因给大家讲一下,大家就明白了。第一条原因是:真正做到“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使自己能尽最大的尽力修睦十善业,积聚往生的福德资粮。同时能够避免辛劳修积来的一点福报从说话之中散失掉,也可防止因口过而招来的麻烦和灾害,在较大的水平上断绝了菩提道上的业因业缘。”

        大概的意思是减少障碍,避免麻烦的意思。因为在人群中,总是相互影响的,减少这种影响,是保持清静的基础。

        “第二个原因是,能够避免犯破六和敬,破坏正法道场的重罪。谚语有谓人平不语,程度不流,易经上也说吉人寡语。凡夫喜欢杂心闲话,其实是因为心坎里贪嗔痴慢的烦恼习气太重,不说话就好受,总要找话题来消遣消遣,太喜欢说话的人确切是心不在道。而且可以阐明他简直还没有觉醒,还没有真正生起了离生逝世出三界之心。”

        假如是真正的修道人,心里常存愧疚,必定会爱护时间,把精神用在听经、讲经、看书、念佛、拜佛。

        “凡夫说出来的话既然是由烦恼习气所引发,就未免对他人的害处远弘远于利益,而且又缺少真挚恭敬心。言谈当中不知不觉就会误导人、损害人,于是由许多的小磨擦而演化成大磨擦,终于破坏了彼此之间的协调,于是就在犯了破六和敬的罪过,而自己往往还不知不觉。既然破了六和敬,当然也损坏了处死道场,干扰了他人的正常修学,制作了恶劣的修学氛围,这个罪过当然不轻。”

        人群中有矛盾,大多是由言语引发的。况且,语言是内心的表达,内心没干净,好话也就不纯粹了。你以为的好话,或许对另外的人来说,就是坏话。

        “第三个原因是,能够提升自己的忍辱工夫。凡夫烦恼习气很重,碰到不满意如意的事件就会发怨言,看人不悦目就想去纠君子、批评人。譬如见人谈话太大声,就想去禁止他,见人关门动作粗暴,发出宏大的声音,又想去改正他,见人小便后不冲水,就想去批驳他。止语就可以避免这些错误,逼着自己样样都要忍受,战胜自己的烦恼习气,缓缓地就会做到不见别人过,只见自己过,逐步就会理解境缘无好丑,好丑在人心,心徐徐不再被外境所转了。”

        别人赞扬你,你骄傲自满,别人批评你,你怨恨愤怒,这都是烦恼。而佛教的根本目的,是要超脱出烦恼。

        “我要说的第四个原因是,可以晋升自己的诚敬心,能够得到佛菩萨更大的加持。诚敬心多一分则多消一分罪,多增一分福慧,多得佛菩萨的一分加持。止语是佛菩萨之所欢乐,是依教奉行的表示,比起不修止语,对佛法、对护法、对众生、对道业的诚敬心是大大地提升了很多。”

        近代有季羡林先生说:“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如果做到这一点,恐怕话就少多了。更不要说废话,浪费自己与别的时间。古代许多高手,表现出来都是木讷的,老子也推崇沉默寡言。大道唯一,高手们在表现上看,大约有相同的特征。

        “第五是能够提升自己的警惕心。由于止语,受到别人的烦扰会比拟小,于是就有更多的精力照料自己的起心动念,懊恼习气生起之时能比较敏捷地觉察,并且令其息灭,长此以往,烦恼习惯就会被把持住。同时也经常比较轻易发觉出本人的弊病跟差错,也能较快地矫正过来。”

        关注自己的内心,减少表达,多修车,少开车,车辆的保养状况就得到改善。向内挖潜,心内求法,当然不需要太多语言表达了。

        “从方便法的角度上讲,还有第六个好处。能够比较有效地维护自己的喧扰心。不跟人说话时间久了,人家也不会找自己说话,不必常常敷衍人,受到的影响就小,就有更多的时间听经、读经、看书,凡事充耳不闻,心里没有忧愁挂念,心常能保持空灵,心就愈来愈清净,心愈清净就愈有智慧。”

        若无闲事挂心头,处处都是好时节。你不喝酒,总是拒绝别人的邀请,时间长了,别人喝酒也就习惯地不叫你了。你正好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大概,这个意思是差不多的。当然,这只是属于方便法。

        “第七个好处是,能够更好地学习随缘度日。因为止语,人不得不诚实,不得不放下种种的要乞降看法,凡事合自己的意思很好,分歧自己的意思也很好,有也好,不也好,得也好,失也好,匆匆地就学会了随缘度日,同时也一直学习在所有顺逆善恶境缘中坚持平心静气,久而久之,烦恼就能伏住了。”

        任他千路来,我只一路去。接受面临的一切,不抱怨不夸张,就可以平心静气了。世界上能够影响命运的,不在乎你怎么说,而在乎你怎么做。

        “第八个好处是,可能放下种种恩怨。与人多说,谈得投契则生情感,谈得不投机则免不了发生磨擦,就很容易与人结下怨仇,这些恩怨就会对往生造成很大的阻碍。常常找人说话,有时无意中也会得功臣,如果特殊爱好和某人说话,另一个人兴许会想怎么就不跟我说话,是不是看不起我,所以也产生让人生烦恼的过失。同时也使自己失去了同等心,不能厚此薄彼,平等看待一切人。”

        良言三冬暖,恶语酷暑寒。所谓好话坏话,是因人而异的。对于真朋友,无话也可温暖。对于一般人,好话坏话,都有可能成为他恨你的缘由。

        “第九个好处是,能够增长谦卑、恭敬的心。因为不再发表意见了,人家也不会再问您这样那样的问题,贡高我慢、自认为是的烦恼习气慢慢就会淡了下来,人人都不再对你多加关怀,时光久了,就会觉得自己是微不足道之人,谦卑、恭顺的心人不知鬼不觉也徐徐地增加起来了。不供给机遇让人与自己谈话,也减少了别人造业的机会,同时也能预防有人烦恼起现行而找借口来障碍自己的畸形修学。止语实在是在享清福。止语久了的人,会感到说话是很麻烦、很辛苦的事,请他说话他会感到很不乐意,也很不天然。”

        将少说话当成一种习惯,就可以更多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心一世界,自己没干净,就不要丢垃圾了。

        “我的话也有点多了,其实,年纪大了,说话费力气,也不太想多讲的。看到大家千里迢迢而来,不忍心大家像没头苍蝇乱撞。况且,法露师,见性师有嘱托,我也不敢轻慢,为了完成任务,多讲几句,大家不要怪我话多。前面我讲了第一条老规矩,是少说话。那第二条我们要守的规矩是什么呢?祖师大德讲修行方法,有些时候几个字就讲完了。今天讲一种,就三个字:莫妄想!”

        这个规矩,大家都知道,但什么叫妄想,怎么做到不妄想,这就比较难了。

        “你只要不打妄想,当下就成道了。打比方你有病的时候,你不要打妄想,心就像明镜一样地照着这个病。你知道这是因果,知道这是一种果报,你的心如如不动。这就是不妄想。不打妄想!没有什么好想的。这个病来了,还会去的。你不要去想会死还是不会死?会好还是不会好?是谁害得我生病的?这都是打妄想!这都不是修行。”

        原来他所说的,是参禅中对待心境的态度,这不仅作为原则,而且作为戒律和最基本规矩,被他提出来,可见,它的重要程度。

        “修行就是你直下看去!你就看着这个病痛!你的心如如不动。一个妄想都不打,它痛它的,你打你的坐,你念你的咒,你的心还可以接着做利益众生的事情,该做什么还是做什么。死也好,不死也好,哪有什么死不死?这个身体只不过是一个工具,这个心识也是工具。身、心都是空的,身心都是一种起作用的东西,都是刹那生灭的东西,没有东西可得。你还打什么妄想?没有东西可想!”

        妄想无自性,根本想不出明堂来。与其抱住这无用的、随时变化的东西,不如抛弃它。但我们做不到,我们整天都东想西想,就是晚上在茅篷打坐,思想也一刻都停不下来。

        “深入进去你就知道了,修行只有三个字——莫妄想!每天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利益众生就不贪不求、尽心尽力。该做什么做什么,这就是祖师讲的“平常心是道”。因为没有什么是非,没有什么人我,没有什么凡圣,也没有什么生死。一切对立的东西都是我们妄想出来的。你只要不打妄想,就是大圆镜智,就是大圆满。心就像虚空一样朗照十方,随缘起一切妙用。这个是佛菩萨的境界。”

        这就说大了,不好掌握。完全没有妄想的真实境界,当然是圆满的境界,我们凡夫,怎么做得到呢?

        “我们凡夫都是喜欢去打妄想,就是想当然、自以为是。肯定是错的!凡夫就是要分别取舍,他分别的同时,他就执著了。佛菩萨心如明镜,朗照乾坤。佛菩萨那种朗照不是分别。打比方照镜子一样,手放在镜子上,五个手指头都显现出来,他都知道,但是他不分别。他不会取舍,不会去执著的。我们凡夫就自以为是,在看到事物的同时,马上就会起所知障!分别了以后,习气马上跟上去,就要贪著、嗔恨,来取舍。”

        取舍,是妄想的一种特征。我们总想抓住某个东西,其实什么也没抓住,最后两手一摊,四大分离。

        “所知障是最难断的,比烦恼障还难断。所谓的所知障就是观念,自以为是的东西是最难破除的!看到一个东西,你就开始臆想——你看到一个人做了一件事情,如果你喜欢他,你就会把他往好处想;你要是不喜欢他,你就会把它往坏处想。”

        这好像是在说我与万师兄。这个糟老头子坏得很,老往我们的痛处说。

        “以前讲过这么一件事:两个学生,一个老师最喜欢的学生和一个最不喜欢的学生,都在上课打瞌睡。老师把那个不喜欢的学生叫起来,说:你看看,你拿着书就打瞌睡!你看看人家多用功,人家睡着了都还拿着书!同样一件事情,这就是打妄想。凡夫会去臆想,他认为这个事情就是这样子的,然后他就给它盖棺定论,自以为是。”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盗斧疑邻的故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心态决定判断,感情代替理智,空想代替证据,最后,错到不知哪里去了。

        “其实他不知道真相,因为他不知道众生在想什么。他就打妄想、揣测这个事情。疑心很重,就分别,分别完了就取舍——自己喜欢的就要,不喜欢的就排斥。修行其实很简单,你只要不打妄想,这个妄想就一层一层地脱,脱到最后什么都没了,就成功了。这个妄想就像脱皮一样的,一层一层脱掉,粗的妄想先脱掉,然后细的妄想、最微细的妄想。”

        修行就是修心,摆脱妄想的影响,按这个说法,是贯穿了整个修行的全过程了。

        “凡夫就是妄想我、你。我也是一种妄想,执著有我嘛!我在哪里?根本就不存在,你根本找不到!但是你就妄想有一个我!我是你自己妄想出来的,然后你又执著,然后有我所——这个房子是我的,这个家人是我的,其实都是打妄想,根本就不是你的!这是你的吗?这只不过是你情感上的一种执著妄想而已,怎么会是你的呢?”

        这是破除我执的意思。想的主体没有了,想的客体,也就是妄想的内容,也就无法存在。哲学上讲得通,但实践起来,根本不好着手。

        “你要是放下,法界都是你自己心变的。我都没有,还有我所吗?都是打妄想!疑心重的人,他有怀疑的妄想。他对某一件事情,看见了就想啊想啊,就像水泡一样,转出很多很多的妄想出来。你看见那个东西,马上就会起执著的,凡夫就是执著、执著,然后就无法解脱。修行没有什么难的,天天听课,熏陶,熏掉一点烦恼少一点烦恼,然后明白一些道理,多思考,多观察自己。”

        听到这里,我才明白他最开始说的那一段话,说这两条是最简单的,也是最难的。如果说真到了没有妄想的境界,你就不会轻易说话了,因为你所说的话,别人也听不懂了。


  https://www.biqivge.cc/book/52465/2015812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