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五章 他给的糖果
不知道他所说的话起了作用,还是大家不好意思说话,反正,中午从吃饭到茅篷,几乎没有听到有人说话。
万师兄是跟我一起吃完回来的,在回茅篷的路上,我两人几无交流,眼神对视也少,好像在故意回避什么。
刚开始不觉得,中午回屋上坐时,记住“莫妄想”三个字,好像入静比较快。但不过一会,发觉自己突然妄想多了起来,也许是静极生动的原因,我倒不怎么着急了。
我有点像个无赖,过一天算一天,这功夫上没进展,吃饭时还心安理得。打坐完毕,出来时,有一种想说话的冲动,喉咙非常滋润,甚至想唱歌。我知道,这差不多算戒断反应了。
“上午给你们说了两个规矩,就是不准的意思,大家有点憋屈,好了,下午我发糖果,给大家一个甜头。人嘛,一个打一个手摸,胡罗卜加大棒,你们就接受了。”
下面哄然一笑,有些突然。估计不单纯是老和尚说话俏皮,更重要的是,几个小时没发声音了,此时找到机会,搞个报复性反弹。我们知道自己笑得夸张,但还是要瞪鼻子上脸,如同孩子们的淘气。
我们当然知道,他发的不是真正的糖果。
“既然法露师给了任务,要我打个底子,我就给大家打个底子。你们大概都上过学,知道教科书的好处,虽然读起来没趣味,但都有用。我今天按教科书的方式讲,你们录音也好,记录也好,都不如拿心来听,跟得上我的思路,才算是最好的办法。”
我们最适应那教科书的讲课办法了,因为我们习惯了。
“我这两天,要给大家普及一下,什么叫四禅八定,许多人书上看了些,也听别的法师零碎讲了些,但都不是出家人,学得不系统,我这两天,给大家一个整体概念,过后做功夫,自己到哪一步了,好参照。”
给我们一个框架模式,让我们自己判别,这最好不过了。整体概念,我从来没听哪个法师讲过。我所接触的法师们都是应机说法,作用倒是有些作用,但是,对于我来说,我更需要更专业更严谨的东西。我想,万师兄肯定更需要这些。
“佛教很注重戒、定、慧三无漏学。任何人若想修行,首先必须持戒。如果连戒律都不愿意守持的话,要想解脱是很困难的。持了戒后要修定,因为平时我们的心很散乱。散乱的心使我们迷失,迷失就不能清楚观察世间的真相。有了定,就可以深入的观察世间的真相,即苦、无常、无我和空,这就是智慧。因此,戒、定、慧是有一定的次序。有些人可以不必受戒就修定,而且修出成绩来,那是因为他有宿世善根,一般人还是要按照戒、定、慧的次序来修。”
对了,他上午所说的虽然简单,也属于戒的范畴,在谈笑风生间,他不知出于理论的严谨还是长年的习惯,也遵守了这个次序,先说戒,次说定。
“那么,什么是禅定呢?禅定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音译是禅那,意思是静虑,即是心定下来观察思维;也就是以所观的境,令心专注不散,称为定;观即是作种种的观行。禅定包含止和观,止和观都是由梵文翻译过来的。一个人修任何的禅定,一定离不了止和观,不然的话,他修的禅定会偏向外道。”
如果从汉语字义来看,止是停止,观是观察。但佛教中,这两个字的含义,可是很复杂的。我看过书,对这两字的解释,真让人打头,我当年看到如此复杂的解释,放弃了阅读。
“佛陀说我们这个世间可分成三界:欲界、色界和无色界。欲界有种种欲望,且没有定心;色界和无色界都要依靠定力进入。我们在欲界里修禅定,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离欲界而进入四禅八定,乃至进入灭尽定。”
以上算是概论了,把基本内容先列出来,也提出了下面讲课的纲,便于我们有心理上的准备。反正,老和尚如今,如同我大学里的某位老师,虽然他面前没教材,但讲得稳重。
“我们进入四禅八定之前,必须先修习一些在欲界里的基本的定,真正来讲有欲界定和未来禅两种。修欲界定先要坐禅,在坐禅的过程中,我们可依心态的不同而分成几个步骤。”
有点意思了。既然说是欲界定,就是我们这些平凡人的大体安定,这也要分步骤进行吗?睡觉时无梦的深睡算不算其中一种呢?
“我们把第一个阶段叫做粗心住。开始静坐的人,心很散乱,越坐杂念越多,控制不了;同时坐得腰酸骨痛,身体不正直,歪来歪去,因为平时我们的身体弯曲惯了;有些人的身体不会歪斜,是因为他用精神去控制,把身体矫正,这是有心去造作故意去做的;呼吸又不大顺畅;我们得用数息观、不净观、慈悲观等等方法使心定下来。过了一个时候,身体会慢慢调好,呼吸也渐渐顺畅起来,心念也就越来越细幼。这种定称为粗心住。进入粗心住时,杂念减少。然而,杂念少并不等于定,只是不再胡思乱想罢了,但是心念还会在六根门头跑来跑去。”
说了半天,我才晓得,自己努力这么久,至今才偶尔达到这个粗心住的地步,呼吸细了些,杂念偶尔少了些。这只是凡夫的境界,还是最初的一步。如同小学一年级,我只上了一节课的水平,学会了第一个字母。
以后,不敢随便跟人谈佛法了,层次太低,怕人笑话。
“接着下来,继续努力,你会到达细心住阶段。这时候的心念已经很微细,身体不必用心力调正,自动平衡,已经习惯了,而且坐久也不疲倦,这就是所谓的持身法。所有有静坐经验的人,如果静坐半个钟头、一个钟头后身体就很疲倦,那就是还没进入细心住。在进入细心住时,身体就自动的调正,而且坐久也不疲劳。如果继续坐禅,深入定的话,就能进入真正欲界的禅定:欲界定。”
这里有个客观标准,就是打坐的休息效果甚至比睡觉还好,这就很好考核了。对于我自己来说,肯定没达到。也许,有些老参们,比如钱师兄,大概已经做到了吧?
身体自动平衡,坐久也不疲倦,那就可以不为身体烦恼了,这才给茅篷独修有一个基本的条件。
“欲界定不好直接说,我把它与平时的细心住相比较,大家在比较中,可以想象这种境界了。平时我们要用心将妄念捉回来,进入欲界定后,不必加以控制,妄念也不会生起,而且心念自动平稳,不必用心力去调整它,此时心任运不动。进入这种定后,就能够整天坐禅。以上三种定还不能称为真正的禅定,只能称为普通的定。”
这里有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可以整天坐禅。这可是大功夫。我在《了凡四训》里看到,袁了凡先生在庙里,可以不动地坐两个时辰,就让方丈高看一眼。
整天可以坐禅的境界,可以洞中修仙了吧?
“久而久之,如果你福德深厚、功夫得力,就会达到未来禅的阶段,虽然不稳定,但是这也算是个大消息,必将鼓舞你充满信心。进入欲界定后,继续修下去,到了某个时候,忽然间你感觉到失去身体的感受,看不到欲界的身体,感觉到整个身心不见了。这种感受是在静坐时发生的,而不是打开眼睛来看。有了这种感受之后,身体就不会因失调而生病。因此,一个坐禅的人,若要身体没病,至少要达到第四步骤,即是进入未来禅。”
这个标准也好掌握,在内心感受上,就是突然失去所有对自身的感觉。在客观标准上,是不会因失调而生病。
好高妙的境界啊,但是,这种高妙的境界,还在欲界定吗?难道不神奇吗?
“但是,有些人静坐时,心无所知地昏昏沉沉,他也以为自己的身体不见了,这不叫做未来禅,而是他的心念不知去了哪里。若要达到未来禅,必须达到欲界定,即是心不必控制,自动的静下来;在这之前,必须完成第二步--细心住,就是身体不必调整,自动的平衡,所以我们修习禅定要从粗心住、细心住、欲界定一步一步地进入。”
这与昏沉的区别,在于,这是按步骤来的,况且是自动的,踏实而清明吧?
“为什么第四步骤称为未来禅呢?因为他就要进入真正的禅定了。由于此未来禅尚在欲界,所以又称为欲界未到地定。所谓真正的禅定,即是初禅、二禅、三禅和四禅。四禅与以下将要介绍的四空处(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合称为八定。”
过去看佛经,就搞不清楚这些定义究竟是何所指,没有实践的际遇,也没有认识的阶梯。老和尚今天,给我们一个理解的阶梯,部分解决了我的大问题。
“好,大家不要被初禅这个初字所迷惑,看不起它。以我的观察,世界上能够到达此地步的人,万里无一,这是很稀有的境界,也是圣果之一,为此,我要好好给大家谈及一下。”
反正我看其它经论上也这样说,这是一个果位,是有成就的意思。虽然这只是第一步,但是圣位,已经可以作绝大部分人的导师了。
“一个人进入欲界未到地定后,继续修出离欲界心;如果他的定力越来越深,原本静下来的身体,慢慢地会感觉到又再动起来。这种动触有八种不同的感觉,即冷、暖、动、痒、涩、滑、轻、重;最普通的就是感觉到身体动起来。这时候,他的心已离欲界,那就要进入初禅了。”
越具体,越有听头,这如同讲故事,我眼中,仿佛自己就是那个进入初禅的人,身体分别在模拟那些感觉,自动地有些肌肉跳动的样子。
“有此感觉之前,必须先要静坐几天,或是坐禅相当久时间后,有很深的定力,在定中感觉到身体不见了;慢慢地又感受到身体再度动起来,就会产生一种触的快乐,也就是身心内外感受到很舒服,很宁静。初禅以上不须分段食,故无鼻、舌二识,唯有眼、耳、身、意四识。进入初禅者没有鼻、舌二识,所以鼻子嗅不到外面香、臭等气味;舌头也感觉不到甜、酸、苦、辣等味道。这时候,他已舍离欲界里的五欲,不再贪财、色、名、食、睡。他也能除掉贪、瞋、睡眠、掉悔和疑,这五种烦恼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使我们生起贪、瞋、痴,所以被称为五盖。”
这就很具体了,最形象的是,没有鼻舌二识,那肯定不是因功能障碍引起的。
“初禅有五种特点,称为五支,即觉、观、喜、乐、一心。觉:身体接触外境的感受。此时的知觉是初禅的心态,并非欲界的知觉。观:内心的观察。觉与观也翻译成寻与伺。它们的差别是:觉是对境比较粗的心念;观是内心比较细的观察心念。喜:内心欢喜的感觉。进入初禅者,第一次发现自己已经进入初禅,出了欲界,全无欲界的烦恼,在定中内心很欢喜,那就是喜。乐:身体的五根所感受的快乐。比如:冲凉后身体感受到舒服的感觉;在坐禅时,进入初禅的时候,身体会有很舒服的感觉,那就是乐。所以进入初禅也称为离生喜乐,意思即是因为出离(欲界)的心生起喜欢与快乐的感觉。”
这些感受如果我能够拥有一个,就可以骄傲一生了。什么是糖果,这就是糖果啊。有人说佛家开了个杂货店,什么东西都有。
照这样看,是它能够提供你所能够想象的,甚至无法想象的各种快乐,不仅仅是甜。
“如果在未到定中,入定渐渐深入,身心寂静,没有身心内外之别,感觉十方一切消融。这样经过一日或七日,又或者是一月或一年的时间,定心不坏不退,渐渐守护正念定力增长。如同培植树苗,让它渐渐增长。从上座到进入未到地定的时间越来越短,越来越纯熟。”
无身心内外,消融十方,这是只有再文字上出现的境界。凭我的想象,总是无法模拟的。看来,这不仅仅是一种心理感受,还有很多客观好处的。
“待因缘成熟时,就会感觉身心凝住,然后慢慢有东西在萌发,渐渐活动,心对身体的感知又恢复了,但又不是出定之后对身体的感知的那种感觉。而是仿佛身在云中、影中,如同身在梦幻中的感觉。能感知身体,却又觉得身体不真实存在。”
此时,我想起过去读过的一些禅意诗,是不是说的这个事情呢?
“这种发动的感觉又分为三种,有从上而发,有从下而发,又或者是从腰际而发动。慢慢延续到全身。如果是从上而发的,很容易退失;如果是从下而发的,则修行稳固,更容易有所进步。当此感受生起的时候,还是要记着不要执著,只要保持观照就好。”
这是办法,但我没到这个地步,这个办法也只好存而不论,留而不用了。艺多不压身,或许有一天,我会碰到这样的境界呢?
“看大家很期待很好奇,我就细说一下,这个初禅,如果在座哪个达到了,我今天讲的功德就大了。当这种动触生起的时候,会有十种功德伴随而生,一一明了。这十种功德分别是:定力更为稳固,心更为专注;心境觉空;身心明净;有喜悦生起;有乐境伴随;善心涌起,不必特别作意,而自然生发;知见明了,不待多做解说自然领悟;没有业障缠缚,心中没有闷闷的感觉,有解脱之感;善境界相继现前。内心调和柔软。”
我注意到善心涌起这句话,善不仅是成就的原因,可能也是成就的一种结果吧。以上就是动触生起时伴生的十种功德。
“动触生起之后,经过一日或者十日,又或者是一月或者四月,乃至一年之后,还会有其他的触动相继而发,却不一定是按照一定的次序。抵达这一境界时,称为初禅。关于得初禅相,《禅法要解》卷上中有详细的描述,其内容如下:
在修行者以正念呵止五欲之后,得未到地定。进而感觉身心快乐,身体柔和轻软,身有光明,心中仿佛明镜开磨一样,是透亮的,不复像以前一样阴暗闷郁。”
他引经据典,不过是要让我们分清此时与昏沉的区别,除去了阴暗郁闷的透亮与平静,这它的特点。
“这是因为得到初禅相之后,四大渐渐增胜,色界的四大遍满身体的缘故,身心柔和轻软,自然离欲远离一切诸恶不善之行,清净一心所以生起快乐。”
此时说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总该有把握了吧。
“因为色界造色有光明相,所以修行者见到有微妙无比的光明照彻身体内外,这种见到也是观照而见,对于过来人来说是可以感受到其变化的,并不是说整个人像灯泡一样发光,初禅者所发的光不是凡夫肉眼所见的可见光。那种身心透亮的澄澈感也不是世间法可以比拟的,可以说是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所以有些自证的境界不足以对外人说。”
据此看来,如果老和尚没骗我们的话,他是达到了这个境界的。
“因为同证量的或者是过来者会知道你所经历的一切境界,但是对于凡夫来说,他们不知道,所以完全是鸡同鸭讲。你如果和对方说,而对方感受不到,就说你是妄语。所以切记境界万万不可对人说,指导你修行的师长除外。”
又一次,对止语这一戒律作了强调。
“更重要的是,修行者在心行上也有所变化。对于以前会生嗔的地方也不会生嗔了;对于以前所喜欢悦意的也不会特别喜欢了;世间的利、衰、毁、誉、称、讥、苦、乐八法都不放在心上;信敬惭愧等等善心行加倍增长,对于衣服饮食等等不生贪著之心,只是以各种善功德为贵,对其他的都不放在心上。为什么呢?因为得到初禅之人连天上的五欲之乐都不放在心上,何况是这个五浊恶世的种种欲乐呢?所以一直有人问出家人对五欲之乐是否还萦怀,我们只是微笑不答而已。出家的禅悦之乐,不是世间的五欲之乐可以比拟的。”
这是讲道理了,可惜,我听不太懂,我只记住了境界。
“那么初禅之乐又多厉害呢?佛在《四分律》中为我们说明了得初禅者的心里感受:修行者得入初禅之后,喜乐遍满全身,这种喜乐不是那种世间因为某件事情悦意而高兴的乐,而是从内心中喷发出来的喜悦,没错,是可以用喷发来形容的,这种喜乐是从内中涌出,遍布全身,源源不绝的。就像有人拿器皿装了可溶于水的粉末,然后将水添加进去之后搅拌均匀,粉末完全融化入水中,没有一处漏过一样。修行者得到初禅之时,喜乐遍满全身,没有一个地方例外。”
喜乐,这个词已经讲了好几遍了,有一个词叫法喜充满,也与此有关?
“禅悦直接喷发出来,满溢全身,连周围的人都可以感受到这份喜悦,甚至有些感觉敏锐的人也会受其感染而喜悦不已。当别人问修行者为何高兴地时候,他自己也说不出为啥喜乐,整天都乐呵呵的。这种喜乐的感觉会维持到座下,甚至延续一日七日至一月不等。如果是从初阶一步步修上去的,那这种禅乐维持的会更久一些,除非修行人进而修二禅,这种禅乐才会消失。”
这么好的境界会消失?那么更高的二禅,究竟会高到哪里去了呢?
“另外一种是因为过去生因缘成熟,偶得初禅,又或者是亲近大修行人,然后在座上把他带入初禅,不是其踏实自修所得的,那么最多维持一个月后,该境界就会慢慢退失。所以曹洞宗的云居道膺禅师曾说过:从天降下则贫穷,从地涌出则富贵。也是有感而发。”
这是没经努力的偶然际遇,所以会消失,但不会到更高的二禅。消失与消失不同,就像,法师所说的境界,他说的具体事,我们听起来,像天书。
https://www.biqivge.cc/book/52465/2015035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