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第二年
现在,被各家当家人惦记的宁真逸又一次来到柳怀州府城。
由于宁真逸的书在竹静斋大卖的缘故,竹静斋的掌柜给宁真逸送了一块“牡丹花集团”的会员木牌。宁真逸拿着这个木牌,可以在所有牌匾角落里带着这个牡丹花徽记的店铺享受九折优惠。
牡丹花集团在柳怀州产业不少,除了竹静斋以外,宁真逸刚穿过来时,在县城买过东西的那家粮油店、牙行的牌匾左上角都浅浅刻着这样的牡丹花纹饰。后来春耕之时到府城的粮油店给佃户们买柳州米,那一家粮油店的牌匾上也有这一朵牡丹花。
今年的宁真逸不需要买柳州米了,去年秋收后收到的柳州米,被宁真逸往空间里种了好几茬,还浇了稀释过的灵泉水,如今口感和产量都比普通柳州米高出一大截……呃,是在空间里种高一大截,亩产五百斤。它离开空间还能有多少产量,宁真逸也不确定,总之今年他打算拿空间产的柳州米给佃户们种。幸好祥新街的宁宅一直有囤粮,宁真逸按照佃户需要的量,收了去年秋天的新米进空间,再把空间产的柳州米装车,外表也看不出异常。
这次来府城,宁真逸不再住客栈了。
去年宁真逸找人把位于祥新街的那套房子里里外外清理过,后来就委托了竹静斋的人定期去打扫。每个季度他们开季度会议之时,宁真逸会跟着来府城,主要目的是查看佃户们种地的情况,顺手跟竹静斋的长工把打扫宁宅的钱结了。
但说实话,祥新街这套宅子没有水源,没法像村里那样架个水车搞“自来水”,宁真逸在府城这三天住得难受极了。
这个宅子面积不小,宁真逸有空在家时把整个宅子前后都转了几圈,最后得出结论:这个宅子日常有人居住的话,至少需要五个人负责打扫工作,才能维持基本的干净。若是加上打水、做饭等日常工作人员,至少要10个人。如果把宁家一家子人都搬过来住,没有二十个下人根本打不住……
宁真逸晚上躺在宁宅的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最终决定明天去牡丹花名下那家名叫“吉祥”的牙行让他们帮忙找找看府城附近有没有在河边的房子或者地皮……
宁真逸想要具有现代管道系统的居所,若牙人找到的是地皮,自然最好,直接盖就是。若是房子,就要请人来修改。找到的房子未必适合改动,如果改动起来很麻烦的话,说不定比直接盖新房子更费钱呢。
然而合适的地哪能那么好找,直到八月,宁真逸才终于收到牙行的回复。
柳怀书院有一个姓张的夫子,自称年老体弱无力继续授课,如今辞了柳怀书院的差事,准备回乡,只留下他家的管事负责变卖张夫子名下的产业。其中就有一个别院,位于柳怀书院所在的阳屏山山脚。
张家管事刚好把张夫子的不动产都挂在吉祥牙行寄卖。张家的田地都是良田,一挂出去就被买光了。只有这个别院,因为面积不大,一共就三、四亩,大户人家瞧不上,小老百姓买不起,还挂在那里。别院院墙外不远处就是阳平山上流下来的小河,平日取水也方便。
那个别院和柳怀书院很近,原主对它有印象,只是从没进去过。宁真逸接到消息,给蒙童们放了半个月的假,带上钱大就走。
一路上紧赶慢赶,两天半就到达府城,要不是路上有灵泉水滋养,两个人真的会累趴下。
找了家客栈狠狠睡了半天,第三天早上,宁真逸带着钱大到了吉祥牙行。
宁真逸刚进牙行的大门,就有个小厮迎上来了。
那个小厮将宁真逸主仆带到一个雅间,让宁真逸捎待片刻,便转脸离开。不多时,外面就传来两个人走路的声音,原来是管事带着刚才那个小厮来了。
这位管事姓诸,四十来岁的样子,脸上宗室挂着和气的笑容。他一坐下,就直奔主题:“宁秀才,您之前让我们留意靠近河岸的别院,已经有消息了。想来牙行已经给您传了信。”
宁真逸点头:“一收到消息,我便赶来了。今日可方便去别院看看?”
诸管事点头:“自然,宁秀才请跟我来,我们已套好了马车。”
于是一群人坐上马车往阳屏山方向去了。
来之前宁真逸一直在猜测,这个别院虽然小,但是完全可以把周围的地也买下来扩建,为什么那些大户看不上。等宁真逸到场一看,全明白了:这个别院竟然是盖在一个村子旁的!
别院东边不远处就是河流,南边是通向村子里的路,西边是村民的屋子,北边则靠着山坡。四面全被围住了,除非把北面山坡挖了,否则根本没有扩建的空间,可这座山是柳怀书院的产业,想挖还得先征求书院的同意……再加上又盖在村子边上,门口就是人家村子的主干道,每天人来人往定然热闹。别人买别院都是图清净,哪个大户想不开在这种地方买别院?
小别院面积只有四亩二的样子,称作别院实在委屈了别院这个称呼,谁家别院不是十亩起步的?进去一看,屋子没多少,只有三四间,后院是一大片菜地!一大片!菜地!将近四亩!
宁真逸长到这么大,第一次看见有人这么想不开,在家里弄一大片菜地,当场表演了一个惊呆。
管事憋着笑轻轻咳了一声,道:“您也看见了,由于这别院地方小,别院中又没甚房舍,这院子没人爱要,价钱便宜得很。只是门外就是大路,因此格外吵闹,您……”
宁真逸四处转了转,这别院有三个优点:一、靠河,方便取水。二、河对岸就是通往柳怀书院的路,出孝后拉家带口住过来,距离书院也近。三、内部建筑很少,直接推倒重建一点都不心疼。
一问价格:五十两。
比买给晏懿轩敲广播体操的那个鼓都便宜,那还犹豫什么?买啊!
宁真逸买下别院后,拜访了那个小村子的村长。小村子叫做丰南村,由于常常被官府安置流民的缘故,村中人姓氏很杂,并没有什么大族。村中最大的就是村长和里正。
宁真逸跟村长说,自己刚买下的别院里面要重新盖,让村长推荐村里会盖房子的人来做活,再雇两个会做饭的大婶负责烧饭。
老村长听了,特别高兴,马上答应了下来,告诉宁真逸两日后就能找齐人手。
盖别院这事,宁真逸还是很上心的。原因很简单,如今宁家的孝期已经过去一半了,再过一年半,宁真逸就要来柳怀书院求学。弟弟妹妹们年幼,家中除了自己以外,正经主子全是儿童,谁能放心得下?到时候肯定全家都要搬过来的。
出孝那一年刚好又是科考年,但刚出孝的自己学业必然比三年前生疏,再一耽搁又是三年。
乡试倒也罢了,考试地点在府城,可是考会试却要上京。一屋子小孩儿,自己能安心走开吗?说不定还要再等等,等真琦大一些,能管事做主了,才敢走。
这样三年又三年的,这就是六年过去了。
也就是说,这个别院,宁家人至少要住三到六年,能不好好盖吗?
宁真逸通过牙行请到了府城十分有名的园林设计师。这位设计师姓杨,单名一个静字,今年二十一岁,也是个秀才。
宁真逸和杨静两个人跑到别院好一番指指点点絮絮叨叨,终于在一天后定下了设计方案。
经过测量,这座别院长56米、宽50米,院门朝南开。
别院里目前只有四间屋子,一间厨房、一间茅房、一间浴房、一间卧室。除此之外,大门内侧有一倒座房,是给门房住的,不是正经房子。
原先这别院只住了三个人,什么厨房茅房都特别小。除了门口的倒座房,没有一间屋子符合宁真逸的要求,全部都要拆掉。后院的菜地自然也不可能全留下,整整四亩的菜地,宁真逸只打算留半亩。
整个别院中轴线的中间,盖正屋,正屋两侧加盖小厨房和水塔,后方弄成小花园。正屋前方两侧,东西厢房各盖三间。东西厢房后面,分别种不同品种的观赏性花木,花木的后方,贴墙再分别加盖一排厢房,给下人住。府城这地方文风鼎盛,私塾众多,自然不需要宁真逸把自家中庭拿出来充当启蒙班了,他打算在中庭种点花、树,再在紫藤花架下面摆些石桌石凳、躺椅之类,作休闲之用。唔,还可以弄个水缸养点锦鲤呢。
大门进来,贴着墙盖两间门房,门房过去分别盖男女下人房。
东南角盖大厨房,是给全家下人做饭的地方。西南角盖柴房,用来囤日常用的柴火。东北角和西北角盖茅房,菜地就选后院正中间靠后的位置,留上半亩地,再围着菜地挖一圈两米宽的荷花渠,种花养鱼。
要种在渠里的莲藕,从空间里出。要知道空间池塘里的荷花,可是当初老祖宗获得的,经过人工选育的食用品种,莲蓬格外大。
至于荷花渠东西两侧,照样种水果。
空间里各种果蔬,若没有及时采摘,就会停留在成熟的那一刻,如今池塘里密密麻麻长了一大堆莲蓬呢。若非如此,恐怕荷花早就因为无人打理而挤死了。
趁着这次改造别院的功夫,宁真逸把空间里计划要弄出来种在别院的蔬菜全收拾了一遍,确保盖好后第一时间就可以把它们种下去。
整个院子住人的房子加上厨房、柴房、水房等,共计三十多间。
定做给排水系统的零部件,需要费一些时日才能做好。宁真逸和杨静都觉得可以先挖地下室。
杨静是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挖地下室这种事情,宁真逸很放心地交给了他。约好了等给排水系统安装完毕,再喊宁真逸来验收。
给钱大留了一笔银子,让他在府城做监工,宁真逸独自跟着竹静斋的车队回了县城。
再过半个月就又是一年秋收之时,宁真逸还要赶回去盯着村里那十几亩地呢。今年是玉米土豆红薯种植的第二年,今年的亩产量非常重要,宁真逸对此十分期待,而且两堰县那县太爷估计也挺着急的。
宁真逸的佃户姓白,户主名叫白庆生。白庆生种植三种作物已经是第二年,已经是心中有数了。按照他的估计,今年三种作物的产量肯定还要再涨一些。但附近三个村子的农民心里没底。他们不是担心作物亩产量不够,他们担心的是自己不会种,把好端端的粮食种坏了。
李家村外,李家村、白家村、赵家村三个村子的村民围在宁真逸家的地旁边,大家太紧张了,没有一个人出声,甚至连呼吸都下意识放轻了,田边的气氛静默到压抑。
宁真逸手中拿着刚掰下来的玉米棒,剥开皮,送到唇边啃了一口。
随着宁真逸一声“熟了”,里正第一时间派人去县衙报信,三个村子的村长则各自招呼村民准备好工具,等县太爷到了,帮忙采收。其实不用村长们招呼,他们早就迫不及待了。
等王县令带着一大批衙役到达三个村子外围的田地,大家都快等不及了,一个两个仿佛着急撒欢的二哈,一放缰绳就能蹿出二里地的样子。
王县令急着知道亩产量,要求村民先集中收一块地。于是里正点了五十个人,十人一亩先把宁真逸家的玉米采收了。宁真逸家的地就在大路边上,地方大,方便称重。
人多就是力量大,宁真逸感觉也就两刻钟左右吧,五亩地已经全部被采收完毕。
宁真逸拿着剪子怼进玉米芯子,将剪子的把手一张开,整根玉米就裂开了两半……于是大家齐齐动手,把玉米粒全都剥了下来。李师爷跟一帮账房间、衙役把地上密密麻麻的筐子一一称重再一番计算后,得出了惊人的“亩产千斤”的结论,所有人全被惊呆了。
等反应过来,所有人都沸腾了,这个亩产量意味着,每家只要种上那么两三亩,只要能正常收获,就不会挨饿了!即使遇上灾年,只要不是完全断水,大家仍然能够凭借这三种作物活下来!
王县令更是兴奋地不停念叨着“天赐神物”、“天佑大昭”之类。
等大家都兴奋够了,王县令抓着白庆生一家询问种植法了,而里正则让大家各自采收玉米。李师爷闻言,赶紧安排衙役们一人一亩盯着村民们采收。
秋收之事,王县令要写折子上报朝廷呢,各方面数据都不能有疏漏的。
在“大丰收”的刺激之下,没有人觉得累。申时,所有种了玉米的地都被采收完毕。师爷、账房、衙役们一起动手把所有的玉米通通称量过,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平均亩产量约九百八十斤。
当然,随着种植技术的提高和推广,玉米的亩产量必然会提高的。譬如说宁真逸,他家已是第二年种玉米,亩产量全部都在一千左右浮动。
“但是,根据逸哥儿所说的,玉米是三种新粮当中,亩产量最低的啊。”忽然有人来了这么一句话。所有人倒吸了一口气,感觉自己好像被什么东西重重敲了一下,又好像是整个人泡进了蜜水里,幸福得令人头晕目眩。
于是大家又开启了疯狂采收模式。
八天后,城南三村的采收终于结束了,三种作物的亩产量终于被统计完毕。
玉米亩产九百八十斤、红薯亩产两千斤、土豆亩产两千三百斤。
三个村子结束秋收的那一天,王县令又来到这里,要求大家留够了自己一家吃的口粮和明年作种子的分量,剩下的全部卖给衙门。王县令按去年宁真逸定的一斤二十文的价格,把大家搬出来的三种新粮食全部买走了,打算明年在两堰县全县推广这三种作物。
而三个村子,除了宁真逸家,根本没人留作口粮。刚刚秋收,市面上的粮价便宜到伤人,王县令开出来的单价,够买足足两斤半的大米呢!
若非王县令自己也有些家底,根本经不起这么买。什么?你问为什么不走公账?开什么玩笑,县衙穷得跟什么似的,哪里买得起新粮。
这一波收获,宁真逸再次获得一大批功德值,王县令获得了满满几大粮仓的粮食和一个升迁的机会,而村民们获得了更加轻松就可以吃饱穿暖的未来。
李家村、白家村、赵家村生活水平在农民当中算是中上,基本上每家都有个十来亩地,差一些的也有个三五亩。只有极为穷困的个别几家需要去佃别人的地种。
这一波卖粮,最穷的人家也获得了几十两,家里地多的人家更是拿到了几百两。
王县令派人在全县宣传三种作物的产量,并说明年会在全县推广这三种新粮食。整个两堰县都轰动了,每天都有外村的村民源源不绝地来三个村子,问关于新粮的问题。
三个村子的村民也不厌其烦地向来人吹嘘自己家今年收成如何如何好,顺便吹一遍宁真逸这个聪慧绝伦又心地善良的“神童秀才”是怎样发现了这种不同寻常的作物,怎样找人试验如何种植,怎样在收获之后大方地把粮食卖给大家,让大家也能种上这些“神物”。
末了还要再补上一句“神童秀才”文采好、相貌好、性情好、人品更是好得不得了,反正哪哪都好,就差没说宁真逸是神仙下凡。吓得宁真逸赶紧安排钱大天天出去转悠,听见有人夸宁真逸,就自谦一番,称自家主子没有大家夸的那么好,只是不忍父老乡亲挨饿云云。
……结果夸宁真逸的人更多了。
大家充分满足了好奇心之后,终于各回各家了。王县令估计大家也激动得差不多了,又安排衙役去各村宣传,说衙门请了种植三种新粮两年的老农来给大家讲课,让各村选出一批经验丰富的种地好手都来听一听。
白庆生一家被请去衙门讲课了,还额外赚了一笔束脩呢。
https://www.biqivge.cc/book/36563162/2406154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