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贩盐之路
1937年一个秋高气爽的早晨。在蒋家村通往奉化县城的官道上。两辆独轮车正吱吱……嗄嘎地向北方进发。前面带个写毡帽,敝马卦的少年正是蒋中一。后面带个草帽春秋马裤裙的青壮年汉子就是他的叔叔蒋世平。他们的计划去延安。(省五十字)慢说食盐,就任何平常生活用品在延安的价钱比其它各地翻了一倍。如果运气好的话,把两车盐卖掉再乘车尽早赶回,一家人还可以团圆过春节!蒋中一推着500斤重的伪装成逃荒样子的盐车。两脚蹬的飞快。他多渴望卖掉以后,能回来与娘一起过农历新年。自从八岁去了法国。过年就是他最遥远,最美好的回忆了。后面推着700斤重盐车的蒋世平看着虎虎生机的侄子背影,心里喜滋滋的,哥哥蒋世勋背影何其相似!十年时间过去了,去世了的哥哥仿佛又回来带他闯荡了!哥哥对自己的关怀历历在目……。
蒋中一回头看了看那落的老远的四叔,心想:"哼!我说能推600斤。然后你四叔,娘都不同意。说年轻人没耐力,只能推400斤。却不知道我在法国练的一身钢筋铁骨。看吧!500斤。把你落的老远了吧!……走!只听得车轱辘叽叽飞快滚动。蒋中一卯劲十足的赶路。中午时分。两人便到了奉化县。
找了一家小饭馆。坐下来准备吃午饭。蒋世平坐在一条长凳上,把大草帽当扇子纳凉。蒋中一正拿着茶碗,在茶炉边倒茶。混小子一头大汗。两人喝了两碗茶。各点了三碗白米饭,开始吃饭。放盐的有贩盐的规矩。过去旧社会什么都少就规矩多。个行各业都有自己独特的规矩。贩盐的规矩是:一天三餐硬米饭。一碗不能多,一碗不能少。多了开支大,少了强体力消耗,身体会出问题。所以叔侄二人。各点了三碗米饭,一字排开。蒋中一看着四叔你叭啦一口,咱扒一口。你吃一碗,咱吃一碗。三碗米饭,得吃菜呀!菜是自己带的。啥?一个一尺来长的:竹筒,里面装的是油炸黄豆。竹筒坚挂腰间,不能倾倒。吃饭时扒口饭,竖的筷子顺着竹筒往下夾。往往只能夹上来一颗黄豆。所以一口饭一粒黄豆。这一尺多长的竹筒能管三个多月的饭。当然三,六,九开一次荤。路上还少不了摘个梨。讨个桃或者在山脚下采点野果充饥。
蒋中一在法国长大,不大会用筷子。少不了夹不住黄豆,空快的上来。没夹到也得吃口饭,这是规矩。虽然蒋世平疼爱他没提这规矩。但蒋中一天性自律守规矩。夾不到黄豆就吃白饭。叔侄二人相识一笑,甚是愉快。
两人吃尽三碗米饭,又喝了碗茶。蒋世平掏出腰间的水烟袋开始抽烟。"饭后一袋烟,赛过活神仙。"那时候的人,不太懂得吸烟有害健康。只当路途坚辛乏味,抽烟解闷。确实必不可少。
蒋中一打满两壶水,坐下来。接过水烟枪,装模作样的吸了几口。蒋世平付了茶饭钱,伸了伸腰,甩了甩腿。这就又要上路了。
二人吃完饭上路,出了奉化县城,一路往西北,杭州方向而行。可刚一出奉化县城,蒋中一突然感觉肩膀一沉,开始不太对劲了。感觉独轮车的挂带开始勒肩膀了。再走了半个小时。肩膀的痛楚感更加明显了。"远路无轻担!"看来娘说的没错。
蒋中一的不适他四叔跟在后面自然是看在眼底。"葱,在前面山脚停下来。上山找点野板栗。"蒋世平喊道。"葱"是蒋中一的亲人对他的昵称。在传统文化中含有"贬名保寿"的目的意义。他人或后辈就不宜如此称呼他了。当然,这也正说明蒋世平对他的疼爱。
"嗯!好叻!"蒋中一正累的发愁,不好意思说出来而已。这回解脱了,还是叔叔体贴人。心里喜滋滋的加快步伐。总算到了山脚,二人在山上摘了些野板栗,牛,野草莓等野果。回到车膀上休息。抽了袋烟,又开始上路了。走了半小时。蒋中一又开始乏力了。推着独轮车想起在法国驯服野马瀑布时,那白马吃力拉着装满一板车土块的样子。现在的情形自己不就成了瀑布。四叔在后面观察着自己,又成了当年的自己。"唉!做了泥鳅就得钻洞。做了骡子就得拉车。心里想着道理,学着记忆中的瀑布的样子,翘起屁股猛力向前拱。顿时,独轮车的轱辘叽叽的加大了声响,走的老快。
蒋中一卯足了最后一把劲推了十几分钟后,疲惫感更重了。两脚像灌了铅一般麻木前行。心想再坚持三分钟!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两脚开始打哆嗦了。"爸呀!加我一份力气吧!筋疲力尽的他,开始向先父祈祷了。
"葱,歇会,抽口烟吧!"四叔终于先开口了。
"嗯!好嘞。"蒋中一立即停了下来。坐在车把上喘气。
就这样蒋世平一路度量着侄子的体力,走走停停。"天黑驻店,鸡鸣起身"的前行。
且说这一天来到了浙江湖州地区。一条宽大的官道上没几个行人。天阴气爽,正好赶路。走着走着,侄子俩开始感觉不对劲了。因为路上不时来几个拖家带口的真正逃难的流民。"葱,停下来歇会。"蒋世平叫停了侄子,向迎面来的路人问道"老哥,您这是打哪来?去哪呀?"
"常州来的,去杭州……您往哪去啊?"路人反问道。
"南京。"蒋世平回答。
"啊!兄弟,快快回头,别去。日本人打过来了,一路烧杀抢掠。你这推的啥?多半喂给鬼子啦!"
"啊!这么快!老哥,那鬼子打到哪了?"
"就在前面!百来里,有群鬼子正朝这边来哩!"
只见前面不远处,更多的难民向着自己的方向,奔跑而来。
"啊!葱,快……快调头,调头!蒋世平连忙招呼蒋中一调转车头。
叔侄二人调转车头,加快脚步。跟着难民一起往杭州方向走。约么半个小时不到,更多的难民从各个叉口聚拢了过来。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难民队伍。蒋中一紧跟着四叔的屁股后面,生怕被他人插了进来走散了。走着走着,蒋中一回头张望了望难民队伍。暗暗吃惊。半个小时过后,那难民队伍已经是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足足有上万的难民。所有的人都愁眉苦脸的,埋头赶路,默不作声。上万人浩浩荡荡,宛如黑暗中的幽灵诡秘般寂静!
不多时,走到了一个路岔口。一边是通往杭州的官道。一边是通往安徽黄山的土路。蒋世平走向了通往安徽黄山的土路。蒋中一提醒道"叔,那不是去杭州的路哦。"
"嗯。跟紧点!"蒋世平一边回答一边继续赶路。走了半小时,蒋中一担忧的道"四叔,日本人打过来了。我们家里会不会遭殃啊?"
蒋世平道"奉化毕竟是jj的故乡。必然有重兵防守。而且日本人要真打进去,必然有一个重要的政治因素。一般来说,日本人不会轻易打他的家乡的。我跟她大老婆付梅打听过。她说jj其实一直都有与日本人边打边谈。日本人答应过,不会打他的故乡。所以别太担心。"
"哦,那付梅说的话管用不?……要不先回去吧,我对娘放心不下。"蒋中一忍不住,还是道出了担心所在。
"出外做事。最岂半途而废。你不了解付梅。这些年,她惦记着愧对你爹,没少帮你娘嘞。放心!就算日本人真打奉化。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到蒋家村的。我出门前跟你娘商量过。你娘说若有事会去找付梅的。付梅吃斋念佛,是个真善人与亅j根本不一样。她肯定会帮你娘的。还有春伢子。对你娘也好。你娘这些年,经历的风雨,考验也不少,还是能够自保的。出门在外。顾头缩尾怎么成事?别有点风吹草动。就开始摇摆,安心赶路"蒋世平以长辈的口吻道。蒋中一见四叔坚定要继续走下去。也就不好再说了。只是问道"四叔,那咱们这是去哪里?"
蒋世平道"咱们不去延安了。看着情形,要不了多久东北面大遍的地区都要被日本鬼子占领。通不过的。改道去湖北,走你爹当年走过的老路。"
"哦,"蒋中一听说是走爹走过的路。感觉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宿命安排。于是推车的步伐也跟着变得坚定了。抱着霍出去拼命的心理,紧跟着四叔昂步前行。双脚也似乎更有力了。任由汗水尽情的流淌。叔侄二人叽叽嗄嗄的推着独轮车转奔安徽方向。又走了半个小时,已经完全脱离了难民队伍。再往前走个十来里便是安吉县大道。
当二人上了安吉星官道时。蒋世平吩咐停下来休息。于是叔侄二人开始坐在车把上放出前几天采摘来的野板栗,边吃边聊。蒋世平为了打消侄子的顾虑,正在讲这些年他娘与付梅相处的关系和感情时。突然远远看见从后面追上来了几个年轻力壮的难民,跑到蒋世平跟前"噗通"几声四条大汉直挺挺的跪在地上。蒋世平正准备预防不测呢!一看这阵势,吓了一大跳。赶紧道"兄弟,有话好好说,这是干嘛?"
那带头的红胡子大汉带着哭腔道"大哥,行行好!救救俺爹吧!求求您,施舍点盐水,救救咱家吧!老爹瘫在地上走不动了……"
"快快请起兄弟!好说,好说!"蒋世平说完解开土车绳索,卸下上面的草席,棉被等伪装物,解开麻袋。掏了一把盐,给了四条壮汉。四人千恩万谢,回去泡茶。
蒋氏叔侄继续休息约么十来分钟,那讨盐的一家赶了上来。一个60多岁的老爷子。带着三个儿子,三个孙辈。两个儿媳。一家九口。老人恢复了体力。追上来对蒋世平叔侯又是一番感谢。
蒋世平道"大伯不必客气。`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只是一路千万帮我们保密,别说出去,我们叔值二人是盐贩子。以免招人算计就行。
"嗯。恩人尽管放心。但是快上路吧!后面鬼子随时追上来。"老爷子提醒的道。
"大伯。你先走,我二人稍作休息,即刻上路"蒋世平道。
"恩人千万别多心。咱不是坏人。前面,安吉县东门就到了我大儿子家。还是咱们互相帮助走到安吉县再说吧!"那老爷子道。蒋中一略有迟疑。因为贩盐有不与路人同行,独自行路的规矩。就在他犹豫不决,难以推脱时。老爷子喊道"老二,老三推车"
"嗯。嗯"老爷子的两个儿子。便上来想替换蒋世平,蒋中一推车。蒋世平看看这一家九口,这种情形。确实不是坏人。于是也就不恪守行规同意了互相帮助。原来那老爷子两个儿媳是裹了脚的小脚夫人,哪能走的快!三个孙辈有两个还小,需要抱着赶路。老爷子的老二老三两个儿子推车,老四,孙子拉车。把俩儿媳妇和俩娃娃放车上,疾步向安吉县城赶去。老爷子与蒋世平,蒋中一空手而行,准备随时替换推车。一路上蒋世平与老人交谈。老人名叫冯二宝。在徐州运河跑运输。家里有两条机帆船。家境盈实。鬼子进村了,一家人收拾细软之物。装了二两轮车来投奔大儿子。大儿子名叫冯贞。在安吉县办了个面粉作坊。
https://www.biqivge.cc/book/29696561/2532936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