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公桥(194)
悠悠大公桥(194)
▲原学院街市公安局大院
扬州帮在宜昌主要经营以菜刀、理发刀、修脚刀“三把刀”为代表的生活服务业,尤其以“精、雅、美”为追求的独特“三把刀”技艺在引领宜昌剃头业向理发界转化起到了关键催化作用。在理发界的扬州帮里,最有名的无疑就是二马路的大光明理发店和通惠路的大美理发店的老板赵福兴。
赵福兴(一为赵福星),江苏江都人,1919年生人,早年随经营理发店的父亲来宜,一边学艺一边读书。为了生计,曾经拜军统特务刘旭堂为干爹,就轻轻松松在民国警察局当过挂名刑警,宜昌光复后,赵福兴倚仗权势,在宜昌当时最繁华的二马路和通惠路一口气连开两家大理发店,还曾任过理发业同业公会的理事长。
解放后的1949年11月进行登记时,全市有理发店46家,转椅207把,从业人员517名,其中包括挑担理发的206人。而赵福兴因为解放前的经历,属于“有罪”一类,在镇压反革命运动中被人民法院判刑1年,投入劳改。期满释放后,由于生意惨淡,也由于无心经营,赵福兴关闭了自己的两家理发店、遣散了所有的职员,自己也带着家人去到宜都陆城理发店工作。
据《商务志》记载:“解放初期由于宜昌市人口不多,生活比较简朴,理发业的生意处境困难,理发工人生活难以为继。宜昌市政府当时提出两条路:一是疏散职工,到农村去安家落户或转产改行;二是组织起来,生产自救。措施是:联合经营,减少店铺,,降低价格,统一买票,当时称为”大联营”。这样到农村安家落户40人,转业到建筑业40人,从业人员从517人减到487人。大联营后,网点缩减到30家,店名均已街道命名,如解放路理发店、中山路理发店等,理发挑担实行划区集中摆摊设点,轮流接活,以平衡收入。”
1954年,宜昌理发业在“大联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互助组采取“集中经营,轮流接活,收入丢筒,每日分账”的办法,同时继续减少从业人员,从业人员减少到398人。1956年,在合作化的高潮中,组建了宜昌市一、二、三理发合作社,1958年,又组建了四、五、六理发合作社,各社有若干个理发店。全市共有理发店26家,从业人员减少到300人。
1955年9月26日是个星期一,也是农历八月十一,桂花和往年一样满城飘香,从宜都乘“沙(市)宜(昌)班”轮船赶到宜昌的赵福兴出现在市公安局大门警备室的时候,多少还有些忐忑。上一次是三年前,负罪的他被传唤到政保科交代他与军统特务刘旭堂的关系,而这一次虽然是主动而来,而且是抱着“立功赎罪”的心情,可是已经36岁的他走进这座公安大院依然还是感觉有些胆怯。
虽然早就不再西服革履、头发梳的油光水滑、一副上海小开的的模样,虽然就是一头短发、一件洗得发白的竹布长衫、一双极为平常的青布鞋,已经是政保科长的夏正端还是一眼就认出了来人是宜昌理发界的名人赵福兴,咧嘴一笑:“赵老板,好久不见啊,这可真是说到曹操,曹操就到。”
赵福兴心里一惊:“政府在找我?”
那个时候,把所有的政府机关都说成是“政府”,与后来单指某一单位有本质的区别。
“你说呢?”夏正端看了一眼赵福兴手里拿着的那封贴着几张英国邮票的挂号信,有些意味深长地说:“看来经过运动和学习,赵老板的思想觉悟提高了不少,不然的话,怎么会主动登门说明情况呢?”
https://www.biqivge.cc/book/14900247/2520991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