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大公桥(229)
悠悠大公桥(229)
▲上世纪七十年代西陵特曲
在七一酒厂的那一组数据中,有一个从1970年265吨的年产量到1975年的“翻一番还转个弯”的684吨的惊人增长,那就不能简单地用运气来解释了。
1956年,宜昌合作总社撤销后,七一酒厂划归宜昌商业局领导,因为是地方国营,也开始受到上级的重视。不说市一级和局一级的领导跑到酒厂现场办公有几次,光是酒厂自己就先后多次派员到四川成都(全兴大曲)、永川(高粱酒)、泸州(泸州老窖)等地的酒厂参观学习,虽然没找到主攻方向,但照葫芦画瓢,学习了四川酒厂的酿酒操作流程及方法,对自己厂的工艺进行了逐步改进,出酒率从原来的30提高到50以上,极大地提到了酒的产量,也降低了酒的成本,实现了七一酒厂的第一次飞跃。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七一酒厂一直生产的是价廉的“西陵峡”牌白酒,就是最原始的、用苞谷或高粱酿制的烧酒,七十年代初期,根据市场酒业销售的趋势,七一酒厂开始着手研制高档优质酒。1972年到1975年,两次派员进川,在生产“泸州老窖”的泸州酒厂学习大曲酒酿造技术。
关键点来了:七一酒厂在派员学习的同时,并聘请泸州酒厂的退休的老技术师傅来厂指导生产。表面上是手把手地传授,其实就是“山寨”泸州酒厂的生产流程,还有谣传说七一酒厂私下购买泸州一些小酒厂生产的原浆酒。几经风雨,终于在1972年推出了宜昌第一个当代精酿白酒品牌:“西陵大曲”,上市以后一炮打响;继而乘胜而进,又推出了名扬一时的“西陵特曲”,实现了七一酒厂的第二次飞跃。
由于笔者不太懂酒,自认为对于酒的评价还是照抄当年的一些专家学者的评论为好:“西陵特曲”选用小高粱、小麦、大米、糯米、玉米五种原材料(是不是有点五粮液的感觉),产出的酒液兼具不同的芳香。通过隔排投料、连续堆积、中高温曲搭配等技术,产出窖香醇甜型、窖香兼酱香型、酱香兼窖香型三种基酒,再经中和勾兑,在色、香、味上达到极致,首创了宜昌地域的兼香型典范。
那位著名食品工业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专家、中国食品协会白酒专业协会名誉会长、酒界泰斗秦含章这样赞美“西陵特曲”:“葛洲一罢福无限,峡地山江别有天,赊得葫芦盈特曲,长恨太白缺一篇。”一听就是仿照李白的那首“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写的。秦含章的诗写的不怎么样,可却使得西陵特曲多少沾了些名气。
按照当年《宜昌概况》在介绍到“宜昌特产”的时候推出“西陵特曲”的介绍,则是这样的:“西陵特曲”以优质高粱、小麦为原料,制成中高温大曲,取高峡泉水为酿造用水,采用传统工艺,经隔排投料、高温堆积、泥窖多轮次发酵,缓慢蒸馏,分期陈贮,精心勾兑等工序酿成。还夸耀说:“西陵特曲”无色透明,既有泸型酒之浓香,又有茅型酒之酱香,入口醇厚甘爽,柔绵浓郁,浓香酱尾,香味协调适口,具有典型的兼香型白酒风格。酒度有38、55、58度。
据介绍,西陵特曲1979、1983、1988年三获湖北省优质产品奖,1984年获得轻工业部酒类质量大赛银质奖,1988年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1984年和1989年连续获得全国第四届、第五届评酒会国家银质奖,荣获“国家优质酒”称号。据一位街访时遇到的一位宜昌酒厂退休老职工回忆,在宜昌市上世纪七八九十年代的各类表彰会上,“离了我们厂就不行”!
https://www.biqivge.cc/book/14900247/2520987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