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 银厂沟(1)
《穹窿八部.古砦迷雾》第一百五十四章 银厂沟(1)
李雨东道:“李雄据蜀,大本营在成都。成都到威远的官道是从资中过来的北大路。此古道设有两个驿站(铺),即宋家铺、止马铺。官道绕开了铁山,此时铁山为獠人所居住,李雄要慑服夷獠,必定会选择官道而来,随军携带大批军事战略物资,还有相对先进的作战工具。当然,也有可能是从仁寿,经越溪,过新场,必经之路还是古佛顶古道。这是从成都直达威远的捷径。所以,无论走哪条路,李雄选择作为与铁山獠作决战的战场肯定会在铁山脚下,要么从仁寿的汪洋镇,要么从威远进入铁山。如果李雄坡在威远境内,那么必定会是这里,即古佛顶附近,而不会选择天堡砦那里。我们下山就去银厂沟和天堡砦看看。”
罗密思道:“既来之则安之。古佛顶古道这么神奇,几位大美女都没有来过,何不由您这位大导游带路,大家一起去走一走,看一看呢?”
李雨东道:“好呀好呀。咱们正好一边走一边聊聊这古道……”
焦集芳道:“李老师,咱们走的这条古道,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呢?”
李雨东道:“穹窿古道的形成,主要原因还是货物运输。当然,也有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人的行走及自然的因素。而货物的运输,必然涉及两个基本问题,那就是运什么和怎么运,即货物的种类及其运输的方式。”
王仪涵道:“李老师,我对这条古道上的运输方式很好奇,咱们现在看到的这种奇形怪状的古道是什么样的运输方式形成的呢?”
李雨东笑道:“王大部长,你的这个问题也是我纠结很久的问题。正因为我纠结这个问题,才查阅大量资料,进行大量的走访,最终形成一个概念,咱们古佛顶的古道,从运输的角度看,主要还是人挑、畜驮这两种非常原始的运输方式。”
焦集芳道:“人挑?这么陡峭的山坡人怎么挑啊……这挑东西的人会把石路走出这样的形状嘛?”
李雨东道:“我这样说当然是有一定依据的。《威远县交通志》(1911-1985)中有这样的记载——挑夫,肩挑一对箩,负重100至130斤,日行四、五十华里。来自安岳、资中等邻近县和本地的专业挑夫,短途从附近的煤矿运送煤炭至铺子湾、两河口等水运码头,长途运送的是毛铁、蓝靛、盐糖烟酒、日用百货等……”
唐菁菁在路边仔细看了一阵,问:“李老师,您看这里,古道上的石梯为啥呈凹陷而光滑的路况?而且石梯旁边还有一排一排的圆形的杵窝,而在陡峭但宽敞的地方,石梯会有并排的几条道?我们该怎样还原当年的场景呢?”
李雨东道:“这是因为这条古道上有众多的挑夫,每天都负重经过古佛顶古道的缘故。”
唐菁菁道:“这个说法有没有依据呢?是您的猜测还是确有那么多的人?”
李雨东道:“我肯定首先要大胆假设,但一定会小心求证的。1939年6月,威远县zhengfu与幢抗盐务管理局盐业燃料材料统制委员会联合布告的《抢运存煤暂行办法》记载——黑山嘴一代到八块田再到两河口一段道路,原有运夫800人,新场一带到宝光寺再到两河口一段道路,原有运夫2240人。这两段道路的运夫都要经过古佛顶古道。每天就有三千余人在古道上往来搬运煤炭等货物。”
王仪涵道:“李老师,咱们眼前这些石路上一道道或深或浅的凹槽是怎样形成的?有人说是车轮碾压的结果。但是,我想不通也想不明白,如果是车轮,那些陡坡和梯坎是怎么运输的呢?会不会是是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的杰作呢?”
李雨东道:“是否是木牛流马我不敢肯定,也不敢否定。但这些印痕肯定不是所谓的车辙——其一是实地勘察可以看见,大量的石梯路是一级一级的适合人畜行走(包括木牛流马行走)的道路,而不可能是车行道。其二是就算是车行道,全县也没有那么多的车可以使用,就算有那么多车,也没有那么强大的越野效能。1937年8月威远县xx填报的《四川省威远县普通陆运工具数量调查表》(以下简称调查表)中可以看出,全县没有兽力车,人力车中没有黄包车、二轮车(架架车)、单轮手推车。只有轿子30乘,筏竿(滑竿)80架,脚踏车(自行车)4辆。既然没有车,那些貌似车辙的地面印痕是怎样出来的呢?从调查表中记载,全县供运输用的牲畜1856头,其中牛886头,马709头,骡260头,驴1头。这些牲畜在从事运输劳动的时候,一般在它们的脚底是要钉铁掌的。众多的牲畜每天来来回回地踩踏在古佛顶那 并不坚硬的岩石上,日积月累,就形成了一道一道类似车辙的凹槽,加上雨水冲洗,自然形成这样的印痕了。”
罗密思道:“现在我们搞清楚了古佛顶古道的形成原理。一个新的问题来了,为什么别处没有留存这样的古道?古佛顶现存古道运输的主要物资是什么?”
李雨东道:“罗总所问的问题可以分别回答。第一个问题其实很简单,两个原因,其一是古佛顶古道在山顶上,新路建成改道之后,这儿人迹罕至,没有遭到人为破坏;第二是其裸露在外的岩石虽然不太坚硬,但由于没有泥土,不受开垦荒地等农业生产的影响,多年以来也没有什么变化。第二个问题相对要复杂一些。我稍微清理一下思路再说。”
唐菁菁笑道:“专家原来也要清理思路啊……我原本觉得李老师有点万能。”
王仪涵道:“小丫头噤声,别打乱老师的思路……”
李雨东道:“王部长,没事没事的。我清理思路主要是为了更简洁地说清楚。总体上说,先前我就古道名称的确定时,就讲了古道所运物资,既有民用物资,也有商用物资,还有军需物资。这个说法比较笼统。具体而言,我个人认为,古道所承运的物资大概有以下几类,其一是军需物资,从《威远县志》的记载看,古佛顶古道是威远经铁山的必经之路,李雄据蜀奋武此地,即为李雄坡。因为从西汉时期就冶铁,所以,古道承运铁的时间久远,但规模不太大。其二为盐的运输。威远自古产盐。唐《元和郡县图志》载威远有盐井7所;光绪《威远县志》则说‘明盐井遍邑境。’但威远境内的盐井大部分分布在东南二乡,西北及古佛顶古道上沿的新乡都不多。民间传说《煤炭盐巴打亲家》说的是威远的煤炭经过威远河运送至自贡熬制盐巴,然后为了不浪费船运,回航的时候带回自贡的食盐作为商品。但这些食盐在境内销售肯定没问题,若再经过古佛顶古道运送出去,或有可能,但不会是大量大规模的。因为威远经过此处去成都,虽然是一条捷径,但‘道路崎岖,土匪出没,行人视为畏途,商旅甚少。’第三是煤的运输,我认为这才是现存古道遗迹形成的主要原因。”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穹窿八部.古砦迷雾》第一百五十四章 银厂沟(2)
https://www.biqivge.cc/book/10799181/4915245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