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富贵清流,雅俗人间 > 第三十八章 广济寺初遇襄王爷

第三十八章 广济寺初遇襄王爷


  雅俗十一岁这年,国家又迎来三年一度的秋闱大考,之前浩然二爷家的长生考过秀才后,同年第一次考秋闱失败了,如今足足准备了三年,才又等到了这个跳龙门的机会,长生不负所望,终于桂榜挂名,这下有了举人功名,浩然二老爷家的男丁终于也慢慢出息起来了,毕竟大房三房这一代的男孩子,都已经全考上了。

  不过长生高中可不轮到薛姨娘得意,长生放在薛姨娘那里时,一直读书不见成效,后来浩然二爷把薛姨娘的两个男孩子都带走,送到贾夫人身边,让他们受嫡母调教,长生一直待在家塾,也深敬大伯母,知道大礼不可乱,这次能高中,是深深感激嫡母的,不过贾夫人顾及母子天性,也给了薛姨娘不少体面。

  贾夫人看薛姨娘现在也没什么宠爱,待在屋里久了难免憋闷,于是就和屋里妈妈们说了一声,让薛姨娘以后想出门去哪里转转都行,但是记得带上人手,不能给老爷丢脸,真要有小官家的娘子想和她结交的,也就给她们说说话。

  贾夫人本是一片好心,后来差点叫智谋不足的薛姨娘给家里惹出祸事,这个后面再说。

  长生秋闱高中后不久,贾夫人希望长生最好赶着中上明年的春闱,但是这个孩子的资质确实没怎么遗传到他的父亲,人很善良实诚,但是不够机敏,比起自己的大儿子长久,确实是差远了。

  久儿第一次没中,就是因为自己感觉自己聪明的很,不好好学也能考的比别人好,后来读书简直就没怎么花心思,所以久儿落榜后,浩然二爷一点都不急,觉得就该让儿子栽个跟头,以后才能长记性,而且那个古怪话少的性格也要改,不然以后官场上怎么混,好在后来长久样样都被父亲调教好了。

  其实往往很聪明的孩子,小时候的话很少,雅贤就特别聪明,凡事一点就能意会,但就是话特别少,不过长大就好了,现在在临江侯府,不说则已,一开口,简直如入无人之境,原来也就是世孙冯茂林痴情不已,现在侯府一大家老老少少,人人都对她真心敬服。雅贤已经有一子一女了,眼下肚子里还有一个,日子过的别提多顺心舒坦,但是不了解雅贤的人,第一眼看到可能就是觉得她不够热情不爱笑,雅贤的性格像从前的贾夫人,可模样和聪明才智却实打实的遗传了二爷,是只拣父母的优点遗传,打小就让人觉得她与众不同,原来雅贤是骨子里太清楚自己要什么了,所以不屑多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浩然二爷对自己的七个孩子,都可以算得上是伯乐中的伯乐,他们能有这样的父亲,是人生最大的幸运。

  长生的资质比起哥哥姐姐确实是差了不少,二爷的智慧优势,被薛姨娘给狠狠的拖了后腿,可这孩子小时候看起来还是挺活泼的,很会喊人,嘴很甜,给人很机灵聪明的感觉,只在贾夫人接手约束后,才慢慢踏实了不少,到头来,原来人的性格外向和天资聪慧以及人的出息没多大关系,智者往往都是孤独的。

  于是贾夫人对长生的教育也是一步一个脚印,步步稳扎稳打,压根急不来,但也盼着他好,将来就是做不了大官,好歹混个中流,得给他父亲把脸挣回来呀。

  读书是自己的事,别人不能代替,贾夫人只能给长生一个好的读书环境。想着这孩子心地善良,知恩图报,贾夫人本来也不信佛,子不语怪力乱神,但是为了家门荣辱,贾夫人在长生中秋闱后,开始往庙里求佛还愿,盼着佛祖发发力,保佑长生这孩子能早日高中。

  雅令一次和雅俗说起这事,陈夫人信佛不信僧,家里有佛像,但是不去庙里,雅俗好奇,于是表示想下次和二婶一起到庙里看看,长长见识,雅令拍胸脯保证下次一定带着雅俗一起去。

  庙里可不是白去的,每次都得捐大把的香油钱,主持和尚诵经求佛才有精神,贾夫人本就想给儿子拜求个功名,可经不住庙里和尚的热情推荐,贾夫人本也不怎么信,主要是想长生的事求了这么久,不能前功尽弃,于是后面就听和尚的,把一大家老少的健康,自己爹娘兄弟的长命百岁,老爷儿子仕途的顺遂,嫁出门的女儿在侯府的幸福生活,未成家的小孩子的美好姻缘,都给捐了个遍,就这样和尚们还要拓宽保佑范围,只是一时想不到名目,但是一有什么特别的日子,就派小僧侣去二爷府里给贾夫人发请帖。

  二爷和大嫂一样,信佛不信僧,而且闲来无事时也看过一些佛经,本就机智无双,对佛法也有着自己的领悟,若是遇到满腹佛理才学的得道高僧,还是很敬佩的,真遇到僧侣要化缘,也都出手大方,但这些动不动来自己家,打着佛祖的名义招牌,来骗自己老婆钱的“假和尚”,二爷是见着就烦,知道妻子一番真诚为自己的好意,毕竟长生不是婉言生的,她还能做到如此,二爷是真不好发火,但是脸沉的比浩荡三老爷板脸时都吓人,于是庙里和尚就觉得这家老爷官做的大,所以脾气也大,但是夫人很好说话。

  这次贾夫人去庙里把雅俗,雅令和雅清都给带上了,长秋大了,现在要把心思放在读书习武考功名上,不能像小时候那么玩了,所以以后姐妹们欢聚一起,长秋就来的少了。

  出门前贾夫人提了个沉甸甸的布口袋,到了庙里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往布施盘里洒满满两大把铜钱,雅俗这才知道二婶带的口袋里是钱,这么一大袋子,至少十几贯铜钱拆开在里面,后面见到佛祖又洒,磕头又洒,烧香又洒,和尚念经还要时不时的洒,雅俗本来是来看佛祖的,后来成了看和尚,看他们念经时,是不是真的像雅令说的那样,听到钱的声音才更来精神。

  听到后来雅俗有点犯困,觉得对不起佛祖,于是就唤雅令一起出来,庙里的梅花都开了,很香很美,小姐妹两个在庙里四处转悠,发现很多有佛像的庙宇都没人看守,于是雅俗和雅令,就一个个的拜过来,每个神像叩三个头,念一句佛,整整拜了好长一圈,这边还没拜完,那边妈妈们就来请小姐回去和夫人一起用素斋,雅俗想想觉得也勉强对得起佛祖了,于是就先回去吃斋,不料后面有一双眼睛一直看着自己。

  拜佛拜了这么久也累了,庙里素斋的味道很是不错,茶也清香甘爽,想着二婶是庙里的“贵客”,今日沾二婶的光,受的待遇还不错。

  雅俗雅令几个吃饱后随二婶出了斋饭堂的门,门口也有个盘子,盘子边站个和尚,贾夫人又抓了两大把钱放在盘子里,和尚立即念了一句佛,这时雅俗看二婶口袋里的钱剩的不多了,也就只能再抓个几把就见底了,于是雅俗问二婶刚吃过饭要不要歇一歇,雅俗心想着,看歇一歇觉还要不要“抓两把了”,不过这次没要了,备有上房供贾夫人休息。

  真要话说回来,雅俗是跟着贾夫人一起去的庙里,庙里所有的僧侣见她们都很热情,去哪也没人拦着,保姆一问小和尚两个小姐在哪里,和尚们都热情指方向带路,这种客气是发自内心的,去庙里还愿的多了去了,僧侣对她们是最礼貌客气的,也就雅俗雅令两个玩的最自在,雅清大了,所以一直陪着嫡母。

  贾夫人本要带着孩子一起休息的,可雅俗觉得自己菩萨还没拜完,就不想休息,雅令见雅俗不想休息,所以也就不想休息,最后只有雅清陪着贾夫人一起,贾夫人吩咐俩孩子注意安全,不要碰着摔着,于是就同意俩孩子出去玩了,这边吩咐仆妇偷偷跟着。

  雅俗和雅令把余下的佛像全部拜完,累了好大一圈,才忙活好了,这时就在庙里四处玩起来,小姐妹俩一人摘一枝梅花跑着玩,跑着跑着遇到一个人,是荆王殿下朱轩景,论辈分是天子的堂叔,荆王殿下如今二十五六的年纪,虽有年幼的世子,但王妃已经离世,荆王年少就有向佛之心,也不曾爱过曾经的王妃,如今也不肯续娶,就这么一直孤身一人,时不时喜欢各个大小庙里转转打发时间,这次从番地来京,自然不忘看看京城里的寺院,不想今日来时会遇到这两个小丫头,当然这俩孩子不认识荆王。

  荆王上午看到时就好奇,这一对神仙般的小姐妹到底是谁家的孩子,这会儿离得近了,于是就盯着俩孩子看,雅俗和雅令看到荆王一直看着自己这边,但是又不认识,于是俩人就直接转身,准备离开,不料荆王开口:“小姑娘,你们俩是谁家的孩子呀?”

  一听这话,小姐妹俩忍不住回头看看,然后再互相看看,想起家人的叮嘱,还是不说为好,先走为妙,于是看看后,又走了。

  荆王也不追问,只是笑着看她们俩走了,回府就派人打听这俩孩子的来路家庭。

  贾夫人一行人回去时,袋子里还剩那几把钱,和尚都一路送的老远,贾夫人想想,就把袋子递给送过来的僧侣了,只说麻烦在佛祖面前不求什么,给上个供,和尚连忙收下又念一句佛。贾夫人想省的他们再跟着送,怪不好意思的,干脆把钱给他们,打发了吧,于是贾夫人这才带着孩子上车回府去了。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或许这年庙里梅花新开,也是荆王春天的到来吧。

  荆王殿下的爱,相比柴靖宇可就要纯洁多了,喜欢就是纯粹的喜欢,一种不以占有为目的喜欢,一种纯粹的欣赏和单纯的喜爱。

  荆王这边打听清了两个小女孩的来历,知道了雅俗是成国公的女儿,随后就送了不少的野味和几头鹿羊给成国公府,说是给雅俗做火锅烤肉吃,成国公府还真吃了一惊,荆王虽无实权,但好歹是个亲王,而且也没有王妃,这么着是什么意思。

  还没等成国公府想出对策,不料荆王先登门了,彼此见礼过后,荆王开门见山就说:“那日在庙里,本王看见雅俗很是喜欢,本王自己只有一个世子,但没有女儿,也不打算续弦,所以对雅俗多关照了些,也好弥补本王心里的一些缺失,还请国公爷勿怪,以后凡是本王送什么东西给雅俗,您就当是孩子的一位叔叔的一点心意吧。”

  荆王态度表明至此,成国公算是明白了,知道不管对女儿以后算不算是福,但肯定不是祸,也就和王爷热心交流起来。

  荆王对雅俗的心,确实是男女爱慕,但是她太小了,既然国公府不会答应,何必呢,不如把能关心这个孩子的机会留给自己吧,或许还能常常看看她,所以雅俗直到成年以后,对荆王是有一份很深的,似是而非欲说还休的感情在的,这也是因为荆王懂得保留最初的那颗纯粹的爱的初心。

  后面的故事,正式开始热闹起来,且看下章分解。


  https://www.biqivge.cc/book/97813114/64952039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