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三章 徐缙
在确定好怎么和举国为寇的倭人打这一场仗后,顾怀在整编海军的同时,也开始将目光投向那些江南的才子身上。
需要确定的是,这年头的才子多半都是读死书的,很多人生活自理都成问题,更别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之类的了,写得一手好文章不一定证明能做个合格的幕僚,那些只会高谈阔论的士子怕是都没出过海。
这样一来可以选择的目标就少了很多,就连顾怀都已经不抱指望能找到一个合格的幕僚了,但偏偏事情在此时有了转机。
一个钱塘的官员听说了这件事,于是在开完会后主动进言,说山阴(今绍兴)有个不世出的奇人,侯爷若是能得他辅佐,定能平定倭患。
当然这种大话顾怀也没怎么往心里去,他寻找幕僚只不过是因为自己不熟悉海战,想要多纳谏言增加些胜算,战后也需要一些人来统筹江南的局面,可这官员开口就是用其人倭患必平,看起来实在有些夸大其词。
他只当这官员和举荐的那人有什么亲戚关系,所以也就象征性地派人查了查,可不查还好,一查就彻底断了招揽那人的心思。
徐缙,两浙绍兴人,连考了四次科举都没中,如今正在老家种田,所学驳杂,诗书画都有涉猎,估计走的是耕读做派,平日里最喜欢在乡下高谈阔论,在绍兴那一带颇有声名。
科举虽然会让人读死书变成书呆子,但连着四次科举都落第也未免太说过去,而且这徐缙似乎小时候就被人称为天才,刚出名的时候甚至只有十岁。
十岁的少年,就已经通读了四书,还写了注解,把圣人言论驳了个彻底,当时所有人都认定这少年郎日后一定会有大出息,可谁也没想到后来徐缙的大半辈子都在忙一件事情--考试。
然后就连着落第了四次。
说实话,虽然科举制度在后世被人批判得狗屁不如,什么葬送人才禁锢思想之类的,但在这年头,这还是一个极为科学的制度,毕竟它打破了世家门阀垄断政治的局面,给了底层的读书人一个上升空间,而且还能做到相对的公平--无论是世家子弟,还是贫苦百姓,只要能拿起手上的笔写完那份考卷,也许就会拥有一个美好的前途。
所以轮到名满江南的神童徐缙去考试时,所有的人都觉得,去到京城做官然后名留青史对于他来说,不过也就是走个流程。
可惜老天爷偏偏喜欢玩人,徐缙第一次上京,没考中。
没事,擦把汗继续,三年之后,成绩出来了--还是没考中。
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徐缙连考了四次,四次都没能上榜,一个备受赞誉的神童慢慢变成个落魄的中年人,离开京城回乡种地之前,也不知道徐缙看向京城的那一眼里到底是些什么情绪。
这样的人,看起来实在有些够不上幕僚的标准,虽然那位举荐的官吏多有赞誉,简直把他夸成了江南第一才子,顾怀也不打算真的把江南的未来押在这么个人身上。
但那天夜里他想了想,还是决定派个人去看看,让那位徐缙来一趟钱塘,他想要亲自见一见他。
按道理来说,以顾怀现在的身份,整个大魏除了皇帝和分封地方的藩王,是个人都得卖他几分面子,更不用说他现在代天巡狩至江南,江南政务战事一言决之,那些将领官吏看到他连头都不敢抬,相比之下徐缙连科举都没考过,虽然有点才名但实际上是个穷光蛋,看起来实在是没有和顾怀呛声的资本。
在如今的大魏,当幕僚是常事,能遇到顾怀这样的大主顾,飞黄腾达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而且顾怀还准备主动派人去请,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顾怀派出的亲卫也是这么想的,到了山阴之后,他问了路,一路找到了徐缙家,推开那破房子的门,看到了窝在床上看书的徐缙。
那是个看起来很落魄的读书人,但亲卫还是很礼貌地表达了来意,并且拿出了象征性的礼金,但徐缙只是掀起被子坐起来,然后用一口流利的绍兴话快速做出了回答,听得对面的亲卫满脸茫然--他听不懂。
无奈之下,亲卫请来了隔壁的老人,这才得知了徐缙的意思,实在言简意赅。
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谁让你来,你让他来!
这下真是反了天了,亲卫差点没直接把刀拔出来,可徐缙还是那副油盐不进的模样,在亲卫苦口婆心的规劝和声色俱厉的恐吓都用上也不见他有任何妥协后,亲卫也没办法了。
他总不能真一刀把侯爷要请的人给砍了吧?
无奈之下亲卫只能启程回去,哆哆嗦嗦地向正在处理公务的顾怀转达了这位穷书生的原话。
在亲卫看来,这下那个穷酸书生就要倒大霉了,连侯爷的面子都敢不给,实在不知道该说他大胆还是无知。
然而让亲卫没想到的是,批阅完折子的顾怀竟然没有发火,而是思索了片刻之后,便站起身子,准备出行。
“我去找他,”顾怀说,“如果他真的因为权势就过来,那反而会让我看轻几分,但狂傲到这种程度,就值得我去看一看,他到底有没有真才实学了。”
https://www.biqivge.cc/book/94041566/4188124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