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04章 读《孟子》记2
三
由于“五四”运动和“文革”的原因,孟子在我的眼里,总是有些隔膜。近读《孟子》,才知晓这位思想的巨人,是怎样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历史进程。然而,孟子更能吸引我的,是他的性格、胸襟和治学的理念。
他性格是刚毅的。什么是刚毅我理解就是刚正、坚毅。即面对权势,敢于直言,坚持真理;面对困难,毫无惧色,坚韧不拔。孟子就是这样的人。《孟子·万章篇(下)》中记录了这个精采场面:
有一次,齐宣王向孟子问关于公卿的事。孟子说:“宣子您问的是哪一类公卿呢?”齐宣王反问道:“公卿还有不同的吗?”孟子回答说:“是有不同的。公卿有王室同宗族的公卿,有不与王室同宗族的公卿。”宣王说:“请问王室同宗族的公卿是怎么样的?”孟子说:“君子有重大过错就劝谏,反复劝君子都不听,就废除他们的王位,另立贤明的君主。”宣王突然沉下脸来。孟子说:“王不要惊异,王问我,我不敢不用诚实的话回答您。”宣王的脸色又恢复了正常。又问不与王室同宗族的公卿是怎样的。孟子答道:“君王有错误就进谏批评,反复进谏而不听,就自己离职而去。”
从这一场面的记录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孟子是一个敢于直言的人,他没有丝毫的奴颜与媚骨。他把掌握实权的高级臣属分为“贵戚之卿”和“异性之卿”。贵戚之卿在君主发生重大过错时要敢于劝谏,反复劝谏不听,就考虑另立新君。异性之卿反复劝谏不听,则自动辞职。孟子主张君臣之间应当保持对等关系,并强调“贵戚之卿”限制君主的权力,必要时还可“弹骇”,这简直是石破天惊的建议。难怪齐宣王脸就变色了!
还有一件事也足以说明孟子的这一性格。有一次,孟子准备去朝见齐王,正巧齐王派了个人来,对孟子传达齐王的话:“我本来应当来这儿看您,但是受凉感冒了,不能吹风。明天早上我将临朝处理国政,不知您能否来朝上,让我见到您。”孟子回答说:“很不凑巧,我也生病了,不能朝庭里去”(见《孟子·公孙丑(下)》)。孟子是不是生病了?孟子并没有病。在孟子眼里,我是帮你来治国的,你应当礼贤下士,尊德重道,而你倒摆起君王的臭架势了,对不起,我孟子也称病不见。孟子刚毅性格,跃然纸上。
孟子的胸襟是博大的。孟子的哲学观和施政理念,加之孟子如此刚正不阿的性格,在急功近利的诸侯国王那里,遭遇冷遇,是必然的。但孟子却是豁达的,不为时代风气和世俗所困,宁可为真理正义穷困受苦,也不愿迎合现实,追求功名富贵苟且偷生。据《孟子·梁惠王(下)》记载:有一次,鲁平公准备去见孟子。他的宠臣臧仓诉说孟子的坏话,说孟子对后去世母亲的丧事,超过了先去世父亲丧事的规模。鲁平公听信谗言,失去了一次聆听真理的大好时机。孟子的学生乐正子,当时正在鲁国做客,把这件事告诉了孟子。孟子说:“人们办某件事情时,往往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驱使着他,他停止办某件事情时,也是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阻止他。办和停办,都不是人力可能支配的。我这次不能见鲁平公,完全是天意,臧仓那小子有什么力量阻拦我与鲁平公见面呢?”在孟子看来,主要责任在于鲁平公,而不在于臧仓。鲁平公真正要把一个国家治理好,就要寻求规律,寻求良策。他没有这个眼光和胆魄,注定不会成就大事。一个宠臣的谗言,何足挂怀。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已经证明,孟子的思想是何等的深刻。如今,与孟子同时代的红极一时、权倾朝野的所谓“纵横家”,还有多少人能够像孟子一样,被后人奉为思想的巨人呢?
最能展示孟子宽阔胸襟的,是《孟子·离娄下》中的一段: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他的心里想的不一样。君子心里始终牢记着仁,牢记着礼。心里想着仁的人爱他人,心里装着礼的人尊重他人;爱别人的人,别人永远爱他,尊重别人的人,别人永远尊重他。假如有一个人在这里,他对我蛮横不讲理,那么君子就必定会反省自己:我一定是对他不仁,一定是对他不礼了,不然他怎么用这样的态度对待我呢?反省自己之后,认为自己确实做到了仁,确实做到了礼,而那人的蛮横无礼依然不改;是君子一定会再次反省自己:我一定是对他不忠了。认真反省之后,认为自己待人确实是忠诚的,而那人仍然刁横如前;君子就会说:“这个人不过是个狂人罢了,像这样,与禽兽有什么区别呢?对禽兽又值得去责难他吗?”而自古以来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因利益所驱,我们姑且不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多数的情形是:你对我不仁,我就对你不义,哪里像孟子这样,有如此胸襟。两人发生矛盾时,是君子者,必先反省自己,是不是自己尚未爱人与敬人。如果这样做了,就会化干戈为玉帛。也许这就是伟人与俗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吧。
孟子治学的理念,就是“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书》是《尚书》。《尚书》是儒家的经典,作为孔子儒家学说的继承者孟子,当然要潜心钻研。然而,孟子对《尚书》关于武王伐讨中“血流杵”的真实性提出了大胆怀疑。敢于怀疑经典,敢于向经典中的谬误宣战,充分反映了孟子不迷信书本、不作书本的奴隶、敢于独立思考、反对教条的大无畏革新精神。毛泽东是反对孔孟之道的,可他却特别欣赏并经常引用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句话,坚持读书,不迷信书本,勇于独立思考。因此,他评《水浒》《红楼梦》,常有惊人之语,是一般专家学者所不能及的。
孟子是以继承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而自居的,几千年来人们也都把孔孟之道当作一家学派。其实孟子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大相径庭。比如孔子提倡仁,就是克己复礼,即战胜自己的私欲,恢复周礼。这是开历史倒车。而孟子则提倡仁和仁政,则是强调民本主义,统治者要根据民众的意愿治国,平定天下。孔子也讲天命,但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而孟子提倡天命,却赋予了民众的意愿。这些迥然不同的地方,也正是孟子伟大的地方,否则,孟子也不会成为亚圣,与孔子思想并列,影响中国几千年。敢于在伟人停止思考的地方重新思考,孟子就是这样的人。
孟子之所以具有如此的性格、胸襟和不同凡响的治学理念,除时代风气、社会环境等诸因素以外,我以为他得益于一生“善养浩然之气”。王国维概括治学有三境界,我想孟子修养也有三境界: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夫,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此为第一境界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坚持正义,伟岸前行。此为第二境界也。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登高远眺,拓展胸襟。此为第三境界也。
我体会的孟子养浩然之气的三境界,纯属个人浅见,不足为训。现记录于此,权当自己的座右铭罢了。
2006年4月18日
https://www.biqivge.com/book/93671635/2460981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