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桐油燃烧的唯一缺点大概就是老大黑烟了,以前住的山洞那顶上都被熏的黢黑。
后来平原再烧桐油灯的时候就会在上面倒扣一个铜碗,燃烧时产生的烟雾黑灰就会附着在碗底碗壁上。
不过这样收集来的烟灰不能直接用,还要洗烟。
烟灰内部的杂质沉入水底以后,剩下的一浅层就是墨水原料灰烟。
正常这个来说灰烟还要放置一年去除火气,不过族中自用的话不用制作这么精细。
正好做亮瓦的羊角胶还有一些,寒枝就拌进灰烟里面搅匀。
她做的既不是后世那种墨水,也不是夏国历史上常用的那种需要研磨以后才能使用的墨,而是偷工减料的原始墨水。
但是着色力还行,用竹管笔沾墨水以后在砂岩上勾勒描边够用。
竹管笔的缺陷就是笔尖磨损太快了,所以步一天可能要废掉十几只笔。
不过原材料易得再加上族里小朋友多,开启童工流水线,让她们在学习之余还能动手干点手工活,一举两得。
什么童工?黑奴?别瞎说,这是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描好边的字体中间用凿子一点点凿空,凿好以后再往里面填颜料,一块文字石就做好啦。
这可比纸张保存时间久,以后族里还有什么大事的话,都用这种方式记载下来。
让以后的人研究去吧。
只要文字传承不断绝,文字石的记载就会一直延续下去。
这一块肯定是不够的,以后有机会出去走走的话,看到好石头,随地大小刻!
主打一个广撒网,多捞鱼,让你想否认都不行。
*
最冷的三九四九过去以后,气温明显升上来一些。
不过依然是天寒地冻。
真正的地冻啊,一锄头下去,只能浅浅挖一个坑。
这种情况下想要继续盖女神庙肯定是不能滴,起码还要再等半个月土地化冻才能开工。
痛苦的古猿们只能继续学习。
学习学习,啥时候才是个头啊!
*
寒枝和栗在蘑菇房里面忙碌着。
天气越冷,这个蘑菇长得就越好啊。
族里的香菇种植一开始是把栎木放在野外自然种植,不过后来寒枝决定试试砍花法栽培香菇。
要不怎么说咱们劳动人民有智慧呢,这种砍花法是一位叫做吴三的普通农民发现的。
吴三因为发明砍花法所以被世人尊称为吴三公,据说他住在深山里面靠打猎和种地为生。
他在无意中发现阔叶林里面一些倒木的树皮被刀斧砍伐以后,疤痕的地方会长出一种可以食用的菌菇,也就是后世叫做香菇的。
而且这个倒木上多砍呢,香菇就多出,少砍就少出,不砍它不出!
吴三公发现这个自然现象以后,又经过很多次的实践和研究,总结出了场地选择、菇木种类、砍花、以后后面一套很科学的人工栽培以及管理加工的办法。
砍花如水槽,香菇保不牢;砍的两边伏,不愁没香菇。还有好记的谚语专门将不同的树和不同的砍伐方法对种植的影响记载下来。
砍花法的出现直接让人工栽培食用菌技术显著提高,古时的普通农户学会以后也能自己种植了。
《王祯农书》里面对这一办法也有很详细的记载。
寒枝就决定大胆试试,一个东西发明后,在封建社会里面还能进入千家万户的话,就说明这个东西容错率应该很高。
一开始她还以为自己这次走眼了,因为林子里面那些被斧头砍过的栎树起码有半年都没啥动静,躺在地上的栎树干像死了一样安详~
“你们确实死了,但是菌丝不能死啊,能不能都争点气。”寒枝当时还在里面绕着那些木头转来转去,心里急的不行。
人心不足蛇吞象啊,一开始觉得有野生香菇吃已经不错,后来又觉得放在林子里自然养殖很好。
现在已经觉得这种方式出苗太慢啦!
不应该啊,砍花法当初可是漂洋过海,远播到小日子那边去了呀!
事实证明砍花法确实名副其实的好使,只是寒枝太心急了而已。
又过了一个月,树皮上,尤其是缺口疤痕的地方终于可以看到一些蔓延的白色菌丝。
这就是成功了!
不过砍花法得要两年以上的培菌管理,才能形成香菇实体。
砍花法除了可以用来种植香菇,木耳也可以用这种办法。
入冬之前,寒枝在山里重新挑选了一块山场。
香菇能不能丰收,山场选择至关重要。
之前那片山场虽然不错,但不是最好的。
对周边的山区地形已经很熟悉的狩猎队员带着寒枝找到了一处理想场地,那些有菌丝的香菇都被移到了那里。
新山地周围的树种也非常好,依然是寒枝最喜欢的壳斗科家族。
因为种香菇就属甜楮、栲槠、枫等壳斗科植物为最好,其他树种都会对产量和质量有影响的。
菌丝还在成长中的栎木放在山里,但那些已经冒出了不少菇苗的栎木则被族人们带了回去。
蘑菇棚是专门搭建的,墙是火墙,就是为了冬天里面的温度也能达到二十度,这样最利于香菇生长。
费这么大劲都是因为香菇它太好吃了。
野生菌菇里面虽然也有一些好吃的品种,但是往往不易实现人工种植,香菇它不一样,它又好吃又高产,只要知道办法,就能变得又好种。
在棚里种植的唯一缺点就是光照不够,所以开伞的香菇面都是黑色而不是裂开的花菇。
但总体来说瑕不掩瑜,女娲氏香菇种植技术,大成功!
https://www.biqivge.cc/book/93223568/916874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