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隋主沉浮 > 第287章:势成事成

第287章:势成事成


  卫王携带十二车罪证、能敌秘信入京的消息,犹如狂风暴雨一般席卷大兴城,仅仅只是一天时间便轰动朝野。

  紧接着,朝廷又有三大决定传出,首先是判处叛军士兵三年劳役、判处六品以下将官十年劳役;而六品以上将官则是一概押入京城诛杀,其家眷没入官奴籍;至于不在民籍者的叛军将士、将官,一律收为官奴;在叛乱期间不作为、逃避者,也依律惩治。

  受到惩罚人数高达二十多万人,彻底的打破了“法不责众”的约定俗成的定律,同时也树立起了律法的威严,狠狠的打击了想要去犯罪的人的侥幸之心。

  其次、针对那些在内战中出现死亡、残疾的的百姓人家,朝廷均是减免十年租、庸、调。这既是战后安抚,同时也是告诉那些有亲人在战后受到处罚的老百姓:战争实非朝廷所愿、也无法控制,所以朝廷对于自己的不力进行了补偿,只不过你们虽然处于战争地带,但你们可以漠然以视,而不是从贼,所以朝廷该补偿你们的,就补偿,该处罚的还是要处罚。

  第三、在杨谅造反前后,里通敌外的臣子数目众多,通敌罪证足有十二车之多,只要刑部、大理寺、御史台核查清楚、证据确凿,朝廷依律严惩、绝不姑息。

  这也是朝廷在平叛结果以后,首次以正式公文的方式,对杨谅同党定罪,前二者意味着杨谅叛乱正式告终,而后者则是对内奸的洗清。

  对于大隋百姓来说,除了真正有切肤之痛者拍手叫好以外,余者只是当做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毕竟对于关中普通老百姓而言,发生叛乱的并州太过遥远,与他们没有多大的关系。不过朝廷这两大决定对于关陇贵族而言,却不啻于一场风暴,直令那些心怀鬼胎的人人人自危、坐立不安。

  凡是真正能看清楚局势的人都知道,这是一次皇权与世家门阀之间的权力之争。而杨谅只不过是一个触发点罢了,圣人意图借机清洗世家门阀,并且想要推行真正意义法治,而不是先帝时期的和稀泥。

  然而世家门阀显然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结果,但是因为皇帝大义在手、借着平叛的机会来推行他的执政思想,无疑使皇权占据了上风,杨谅虽然其罪难容,但说到底,他不过是皇权和世家门阀斗争之中的牺牲品。

  就在各方势力官员纷纷猜测,悄悄碰头之时,杨广迅速在并州总管府治下五十二州任命了一千多名县官。

  世家门阀这才恍然惊觉:战后清算、任命新官、推行法治、以武举将并非是一个个单独的存在,而是由杨谅造反所引爆的一个整体。只因杨广任命的官员,除了寒士之外,更有大批世家门阀旁庶子弟,这些子弟在推荐、自荐、门荫等方面争不过嫡系子弟,故而沦为长久不得任命的预备官员、沦为国子学学子,迟迟没有得到任命。

  这些旁庶子弟虽然也是出自一个个宗族,但是他们在宗族中之中,祖祖辈辈都处于边缘的位置,偶尔出现在一个杰出人物,总是被维护本支利益的嫡系打压下去,所以有的人名为同宗,但平时连祭祖的资格都没有,跟宗族嫡系处得如同敌人一般。

  如今他们已经通过皇帝这里入仕了、此时又分散于各州各县,而且他们已经心寒了几代人,此时想要重新拾起亲情、达成家族为重的默契,没有几年功夫肯定是不可能的。更何况皇帝现在都搞起了以武举将,难保他以后不将科举推向全国,若是他手中拥有庞大的人才,他大可以把那些认祖归宗的人撤得一干二净。

  而这些旁庶子弟出身普遍不高,而且人性又是以己为重,他们岂能为了几辈子也搭不上关系的本宗、又岂能为了口头的承诺,放弃来之不易的入仕和晋升契机?

  若是任由那些不受控制的旁庶子弟茁壮成长,他日岂非不是嫡系的敌人?

  这么一算,真是细极思恐啊!

  但是当朝廷颁布这三大决定,并且进行大规模人事任命之后,皇帝却又足足沉默一天时间,他既没有愤怒的申饬谁谁谁,也没有把那十二车罪证交给刑部、大理寺、御史台,而是锁在门下省之内,任其搁置、不闻不问。

  既然都不闻不问了,自然也没有把谁谁谁定罪为通敌之内奸。

  杨广这出人预料的举动,令那些全程参与叛乱的关陇贵族、朝堂官员惊慌恐惧。

  谁都知道,圣人这是真的恼火和愤怒了,他此时不发一言,那只是在凝聚怒气,当怒气到了压抑不住的的时候,这股怒气必将以惊天动地的方式爆发出来,掀起一股山呼海啸、腥风血雨般的大清洗。

  。。。。。。

  朝廷的忙碌、朝堂的那肃杀气息,没有影响到杨集,他回京的第一天,就把军令还了回去,兵部的临时任命也随之收回(检校幽州总管),而且杨广鉴于他立了大功,凉州又没有什么大事,便给他批了两个月的假。如果凉州没有发生什么突发事件,他今年用不着去凉州了。

  杨集虽然明白这几天的朝堂十分热闹,但是他难得获得一个长假,连早朝都懒得去,更不怕御史弹劾。

  一来是文武殊途,大隋王朝固然是一个文武不分家王朝,也没有武将不得干政的说法,却有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概念。而早朝向来以政务为主,武将也就被特许不必每日参朝了。朔望朝参要隆重一些,具有一定品秩的武将就必须到场了。至于大朝会,王公诸亲、在京九品以上文武官、地方朝集使(主官/次官)都必须来。

  二来是杨集虽然有个右卫上将之职,可是他一直定义自己为地方官和武将,再加上又被杨广放了一个大假,也就懒得去日常朝参、朔望朝参刷存在感了。

  况且事到如今,已经没有什么好说的了。关陇贵族现在只有三个选择,要么学杨谅那般造反、要么在迁都洛阳之上让步、要么等着判刑;但是连声势浩大的杨谅都被自己玩完了,关陇贵族显然不会在杨广声势最大的的时候造反,而他们又不想被满门抄斩,所以他们除了支持杨广迁都以外,别无选择。

  既如此,杨集又何必去朝堂上烦人烦己?

  他宅在家里过了四天没羞没臊的生活,到了第五天,终于从“小”窝钻出来了。

  一大早,杨集就丢下大小老婆在家里,自己溜去平康坊南里。

  侍卫头头也从薛举等人变成了朱粲,原因是尉迟恭、李大亮、独孤平云都报名参加武举了,正集中在王府抓紧时间练武,而薛举作为卫王系最厉害的人物,便担起了他们师父之职,对他们进行强化训练之余,也担起了陪练之责。

  进入南里,一股喧嚣热闹的气氛扑面而来,大街上到处是文士和武人。此时已是仁寿四年十一月,从各地赶来参加贵族科举的士子、武举的武士,以及跟他们前来长见识的亲朋好友、随从侍卫,足有几万人;如果远方的士子、武士尽皆到来,人数定然翻上一两倍。

  这些前来京城参加科举士子,九成以上是德高望重者相互推荐的世家子弟;而来参加武举的民间武士大多数是家道殷实的地方豪强,他们对鼎鼎有名的平康坊向往已久,现在好不容易来一趟京城,若是不来平康坊喝花酒,回家以后如何有吹嘘资本?若是不进平康坊青楼玩一玩,与出差到了东馆,晚上却不出去观夜景有什么分别?

  一行人漫无目的的逛到中午,便来到南里西门口一家规模极大的酒肆。

  酒肆名叫‘不醉不归”,地基约有五亩左右,而地上的建筑是由三座四层高的酒楼组成。

  每座楼划分得井然有序,能够满足不同阶层的食客之需求,其中一楼是专供贩夫走卒、行脚商人、达官贵人随从就食的大堂,左右两边也有一些小雅间,那是给地位不高,却非常有钱、也需要私密场合的大商所用。二楼的布局与一楼类似,不过食客却是地位更高的人群。三楼也有大堂,但却已经以雅间为主了,而四楼全部是雅间,

  ‘不醉不归”的后台,其实便是卫王府,这是独孤敏考虑到儿子已经出仕了,必须了解一些人所不知的情报,于是她便从一名粟特大商手中买下了这座酒肆,作为了解各方势力、各地动态的情报点。

  这座酒肆不但地段好,又有出自皇宫的御厨掌勺烹饪出五花八门、色香味俱全的菜式,另外还有烈酒烧刀子、西域葡萄酒助攻,所以这座酒楼每天的生意异常火爆。而萧颖知道的朝堂动态,便是源自于此。

  杨集也是首次前来‘不醉不归”,当他们来到门口,便发现生意好得难以想象,一楼几乎已经坐满了。

谷</span>  虽然杨集没有乔装,但是等在门口的伙计属于底层人士,明显不认识杨集,他们见有客光临,便热情的迎上前来,一人见他们的装束和气度,便向走在前面的杨集行礼道:“尊敬的贵客,请问您到四楼用餐,还是三楼?”

  “二楼吧!二楼大堂还有没有空位?”杨集摇头拒绝,他本来是来倾听奇谈逸事的,若是到了雅间,那还不如直接回家。

  伙计点头道:“还有几个好位子,请贵客随我来。”

  “那行!”杨集等人把马缰绳交给了待命的马夫,便向二楼走去,此时正值饭点,二楼大堂几十张桌案大半坐满了食客,都在窃窃私语,谈论昨天发生的时政要闻。

  杨集坐在靠窗的位子,向伙伴点了五样菜式,并让他先上一壶葡萄酒,一边听着四周的议论,一边自斟自饮。

  “听说经吏部尚书牛弘提名,圣人授予了郎裴矩黄门侍郎之职。”

  “不是刚从吏部侍郎升为民部尚书不久吗?”

  “谁知道呢?应该是和人事任命有关吧。听说那千多名县官,就是裴矩当民部尚书的时候,考虑到各地百姓需要官员带头恢复民生,圣人这才大举任命的,听说那些新官也是他和牛弘提名的。”

  杨集听得微微一愣,他还以为官员的大举任命是杨广、杨昭炮制出来的大手笔呢,想不到却是裴矩的提议。这个裴矩实在太有眼光了,竟然在关键时刻抓住了这个机会。

  杨广虽然想重用寒庶、打压世家门阀,可是世家门阀的势力无孔不入,除了他们本族子侄后裔以外,还有通过联姻、栽培、扶持等各种手段拉拢来的官员人,这些人遍布朝野,做皇帝的总不能舍弃天下所有大姓统统不用吧?

  所以杨广登基之后,为了江山稳固,并没有动那些威胁大的世家门阀官员,甚至还提拔曾经反对他的高颎为太常寺卿、宇文弼为刑部尚书……同时又启用了崔仲方等人。拥立他的人,也没有得到一步登天的晋升。而他触动的人,恰恰是碌碌无为的官员。最终营造出了一种正常升迁的气氛。

  如今他的江山已经稳定,又发生了杨谅造反这样的事情,杨广确实想趁此机会对地方官做一番清理,把那些身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庸官裁撤一番。而并州治下五十二州的官员,多数是出自赢了山东士族的关陇贵族。所以杨广对这些地方的清理,不仅符合他打压威胁最大的关陇贵族之意,同时也符合山东和南方士族的利益。

  山东和南方士族在三国大战中,他们是彻头彻尾的输家,战后被关陇贵族从方方面面打压,使他们不仅失去了朝堂上的话语权,连传统的势力范围,也被一步步的压缩。而这一次大规模的人事任命,给了他们自下而上、曲线迂回的机会。

  只要自家子弟和门生在这起事件中入仕做官,他们就能凭着他们无处不在的人脉关系、数目庞大的钱财,使那些当县官的子弟迅速升迁,继而一步步向中枢靠拢。

  至于利益严重受损的关陇贵族,他们心中即便是恨得咬牙切齿,那也是恨通过这项建议的杨广,而不是倡议的裴矩。

  也就是说,裴矩才是这起人事任命的最大获利者,他这一招既能让皇帝满意,也能让山东和南方士族承情。

  短期内从民部尚书升为黄门侍郎,不就是最好的证明么?

  正思索间,楼梯口腾腾腾跑上一名华服中年人,他在众多食客中找到了自己的好友,顿时为之一喜,远远就嚷道:“莫兄,你可让小弟找得好辛苦啊!”

  “刘兄来得正好,过来喝一杯。”一人从桌子边站了起来,爽朗的邀请道。

  “我哪有心情喝酒啊!”‘刘兄’走了过去,焦急的大声说道:“莫兄,你知道知圣人要迁都了!”

  这句话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食物们纷纷骇然的向他望去,更有人大声问道:“圣人的迁都之议不是被关陇贵族驳斥了么,怎么又迁都了?”

  连杨集也放下了手中的酒杯,他虽然知道这是迟早的事情,但是能够这么快通过,心中着实是有点惊讶。难道杨广昨天任命大量县官之事,使一部分关陇贵族坐不住而妥协了?

  “大家别吵,都听我的。”‘刘兄’见大家都不知道,此时又被吵得无法正常说话,便大吼了一声。

  等到大堂内安静下来,他才继续大声道:“听说是黄门侍郎裴矩在早朝将要结束之时,提出了迁都洛阳的建议,得到了杨雄、苏威、高颎、牛弘、萧玚、段文振、张衡、虞世基等大臣的一致支持,因为没有人出来反对,所以圣人当场便同意了迁都洛阳的建议,并诏令杨素、杨达、宇文恺、韦万顷等人于洛阳营建东都。”

  这个消息让大堂再次一片哗然,这里的一部分食客东市的大商人,迁都洛阳对他们的生意影响巨大,听完了这则消息以后,一个个如丧考妣,吵嚷叫骂声差点仿佛要楼层掀翻了一般。

  有人大吼道:“关陇官员怎么不反对,难道都死绝了吗?”

  只听那‘刘兄’高声说道:“关陇贵族上次反对激烈,可是这次却没有一人出头,听说苏威等人支持以后,圣人足足问了三次‘谁反对’,结果整个大殿鸦雀无声。”

  莫兄既愤怒又不理解的吼道:“迁都事关关陇贵族的切身利益啊!怎么没有一个关陇官员反对?”

  “关陇贵族在杨谅叛乱的时候,与他眉来眼去,杨谅失败以后,他们便是通敌卖国的叛徒。而卫王带来的十二车的罪证,将这些心怀鬼胎、屁股不干净的官员压制得动弹不得,谁敢反对迁都、谁就是倒在屠刀下的通敌者。关陇贵族又不傻,怎么可能会跳出来做无谓的牺牲?”

  “不错,京城已经完了。”

  “……”

  杨集被他们吵得头昏脑胀,忍不住站了起来,大声说道:“各位,迁都洛阳已是不可违的大势,与其在这里作无用的喧哗,还不如趁早把手中财产变现,然后去洛阳买几块地皮!如果侥幸买到靠近皇宫、靠近集市的地皮,转手就能卖出一个寸土寸金的天价。”

  杨集知道老娘除了买中了洛阳城的地皮以外,还买了城外的地皮,前者还好,怎么卖都不会亏本,而后者恐怕赚不到什么钱,若是这些不知新城图纸的商人现在盲目去买、去竞价,搞不好连城外的地皮也能大赚一笔。

  他这个想法甫一出口,大堂之内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即便是见多识广的东市大商,也都被他说的怦然心动、跃跃欲试。

  他们在心中默默权衡得失一遍,忽然腾身而起,纷纷高叫“博士,结账。”

  随即又是一片哗然,很快就走了一大半。


  https://www.biqivge.cc/book/92638674/67487721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