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鞘中霜色 > 第八回 鏖战棘闱

第八回 鏖战棘闱


  
<p>武昌贡院坐落在武昌府衙东北约三里地的东湖之滨。贡院坐北朝南,大门是一座四柱三门双层飞檐翘角琉璃瓦的木制牌楼,三座门楼上均悬挂红底斗大金字牌匾,从左至右依次为“辟门吁俊”、“文运天开”、“朱衣点首”。牌楼之后,左右各有一院。左院曰“至公堂”,是考务重地,院中对称地建有受卷、弥封、誊录、对读诸署;右院曰“衡鉴堂”,是评卷重地,相应设有监临、提调诸署。两院以北,东西两边佐以廊庑,供考生独立考试的一间间号舍,分列其中。为便于区别,以《千字文》作为号舍的序号,用墨笔书于门墙上。贡院大门外,左边是“腾蛟”坊,坊前悬挂匾额“为国求贤”;右边是“起凤”坊,悬挂匾额“明经取士”。两坊之间为广场,场中建有两个台榭,作为士子入场领签之处。</p>
<p>八月十五这一天,是考生进贡院之期。因此,这里一改往日的寂静,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地方。</p>
<p>卯时刚过,几千个秀才陆陆续续汇聚到贡院门前。在等待叫号的时候,考生们可谓众生百相:有的面部紧张、神情肃穆,仿佛如临大敌;有的胸有成竹、跃跃欲试,似乎迫不及待;有的指手划脚、高谈阔论,类如王者归来;有的不卑不亢、面色平静,宛若老僧入定。</p>
<p>一大早,沈灵珊便差哑巴小僮端来了洗漱用水。洗漱完毕后,陈文祺将考试用的物品清理到考篮中装好,将剩下的物品交与景星,吩咐他先到各客栈看看,如有一间半间的客房,便将物品搬去。三日后考试结束,到贡院门前等待。</p>
<p>正说话间,沈灵珊与蕊珠已经来到后院,一如昨日的打扮。听陈文祺吩咐景星去找客栈,连说不必,反正房子也腾开了,住一晚与住三晚没什么区别,就让景星住这吧。陈文祺考虑到景星年纪小,又是初次出门,人生地不熟的,一人住在外面难免分了自己的心。再说如果坚持搬出去,也显得有些矫情,于是点头答应。因为三天考试均要在贡院吃住,陈文祺便请沈灵珊带他去拜见“他”的母亲,沈灵珊说母亲正在做早课,不便打扰,并说自己已向母亲禀明,是自己不让陈文祺过去的。陈文祺无法,只好遥遥向前堂一揖,以示尊敬。</p>
<p>架不住沈灵珊的软磨硬泡,陈文祺只好同意“他”和“朱瑞”为自己带路。但想了想,觉得应该将昨晚的事情告诉沈灵珊,让“他”有个防备。一路上,两小轮流背着书篮走在前面,陈文祺在后面将昨晚有人隐藏在灌木丛中的事情小声告诉沈灵珊知道,让“他”着意提防,待自己进入贡院之后,速与“朱瑞”返回家去,不要横生事端。沈灵珊听说,想起昨晚舅舅的话,忙点头答应。</p>
<p>陈文祺同沈灵珊等人来到贡院的时候,已是辰末巳初时分。大门左右两边的点名台上,各自站着一名监临,手拿名册,准备点名发号。</p>
<p>巳正时分,一声炮响,点名台上的监临开始唱名、发签,被点到的考生上前接过签纸,到贡院龙门入口排队进入考场。</p>
<p>“黄州府陈文祺——”。考生太多,两个监临喊哑了嗓子,直到午时一刻左右,才点到陈文祺的名字。</p>
<p>陈文祺一边答应一边挤到唱名台下,接过点名官递过来的签纸,只见一面写着:“黄州府陈文祺,玄字五十九号。”另一面画着示意图,清楚地标注着玄字号舍五十九号所在位置,以及经过的路径。</p>
<p>陈文祺挤出人群,来到沈灵珊他们站立的地方,从景星手中接过考篮,向沈灵珊道别:</p>
<p>“贤弟请回吧。”</p>
<p>沈灵珊不肯,执意要看到陈文祺进入贡院以后离开。陈文祺没法,只得任由他们在此等候,自己提着考篮去贡院门口排队。</p>
<p>进场时搜身很严格,不时查出士子夹带的书籍、稿纸之类的违禁物品。有一名考生因不肯交出夹带的字薄而被逐出人群,不准考试。因此队伍移动得很慢。</p>
<p>沈灵珊他们见状,忙到边上烧饼摊上买来几只烧饼,送给陈文祺充饥。</p>
<p>申时时分,陈文祺总算捱到搜查官身边。搜查官先接过陈文祺手中的签纸仔细看了一遍,然后将考篮上面的衣物与盥洗用具拿起来放在一边,见考篮里面只有笔、墨、砚台三样东西,便将衣物抖开反顺一瞧,用手在衣领、袖口、衬肩等有夹层的地方仔细捏了一遍,没有发现夹带,朝陈文祺点点头,示意他可以进去。</p>
<p>陈文祺将盥洗用品一并装进考篮,回头向站在远处的沈灵珊他们招了招手,返身跨进贡院的大门。</p>
<p>按照纸条上的示意图,陈文祺很顺利地找到了玄字五十九号“号舍”。“号舍”仅置一张小床和一方条桌,条桌上放有几支蜡烛,除此之外,别无长物。为防范考生作弊,“号舍”只是三面有墙,面朝长廊的一方则无墙无门,条桌即安置在无墙的地方,以方便监考官监视。</p>
<p>陈文祺放下考篮,将盥洗用具和米、菜拿出置于小床旁边,取出笔、墨、砚台摆放在条桌之上。</p>
<p>时间尚早,先进号舍的考生无事可做,纷纷走出号舍,与左右隔壁的考生闲话。尽管从未谋面,而且还是竞争“对手”,但毕竟彼此都是“同年”,此时更有共同语言,于是大家就三五一群,高谈阔论起来。一些内向的考生,也耐不住寂寞,很快被周围的情绪感染,陆续加入进来,静静地充当“听众”。</p>
<p>陈文祺走到左边号舍,几个考生正在闲聊。见陈文祺到来,一人便与他打招呼:“年兄刚进来?哪个号舍啊?”</p>
<p>陈文祺指指五十九号:“喏,这里。”</p>
<p>大家伸头一看,陈文祺的考篮空空如也,条桌上只有笔墨砚台,原先与他打招呼的考生说道:</p>
<p>“年兄所带书籍、纸片也被没收了?没想到搜得这么仔细,夹带的东西被没收不说,人都差点进不来了。”</p>
<p>陈文祺微微一笑,算是回应。他知道大家或多或少都有夹带,如果对他们说自己没带任何东西,必会引来“假清高”啊、“虚伪”啊等等猜疑。</p>
<p>“带进来又如何啊,谁知是考《中庸》还是《大学》,难不成将《四书》《五经》都夹带进来不成?”旁边一个略胖的士子操着岳阳的口音说道,众人纷纷点点头,显出几分自嘲与无奈。</p>
<p>“是啊,如果考官也来一道‘孔门七十二贤,贤贤何德’之类的考题,就算把家中的书房搬来,也没有时间找呢。”站在号舍最里头一个身材瘦高的考生幽幽地说道,他的口气略带川西尾音,看样子是荆州府或是郧阳府的考生。</p>
<p>“‘孔门七十二贤,贤贤何德’?什么时候考过这种题目?”人群中有人不知这个典故,问道。</p>
<p>众人哄堂一笑,本朝刚刚过去不久的考场轶事,他居然闻所未闻,这位老兄也未免太……</p>
<p>操湖南口音的士子见他有些窘迫,连忙打圆场:“这事发生在本朝成化年间。有一年,浙江学政李贤大人在行省院试时微服私访,看到两名考生边下棋边闲话考试,一位考生下棋时心不在焉,总想着要复习一下才行。另一位考生却大言炎炎地说:‘用不着复习,上榜没问题。他李贤大人总不能出道含有一百个人名的怪题来刁难我们吧?’李贤大人听得无名火起,回去后真的出了一个含有一百个人名的怪题:‘孔门七十二贤,贤贤何德?云台二十八将,将将何功?’结果无人能够圆满答题。李贤大人也绝,你不答全我便不取。结果那一年的浙江院试,竟然未取一人。”</p>
<p>“唉,即便有经天纬地之才,只怕也难以作答,但愿莫要碰上这样的考官才好。”有人叹息地说道。</p>
<p>“只怕未必,据在下所知,就在那一年的院试过后不久,有人给答出来了,而且他还是一个未满十岁的总角少年。”陈文祺插话说道。</p>
<p>“真的么?快说来听听。”众人一听真有答案,纷纷称奇,催促陈文祺快讲。</p>
<p>“其实也不能说是答出了这道题,只是这少年当时写的一副对联,刚好可以作为此题的答案。”</p>
<p>“别卖关子了,快说吧。”众人急不可耐。</p>
<p>陈文祺笑了笑,说道:“此人名叫伦文叙,广东南海县人士,生于成化三年。此人秉性聪敏,才气横溢,有‘神童’、‘鬼才’之称。然而自幼家贫失学,靠父母以种菜、卖菜为生。这一日,伦文叙挑菜到西禅寺去卖,寺里两个做饭的和尚素知伦文叙会吟诗作对,便故意说道:‘要买你的菜也行,但有个条件,我们寺面贤殿尚缺一副对联,这副对联要恰合一百的数目。你对好了给高价,对不好这菜就不买了。’伦文叙请和尚取来纸笔,沉思片刻写就一联:杏坛七十二贤,贤贤希圣;云台二十八将,将将封侯。联中的数目相符,内容妥贴。两个和尚连声赞好,便出高价买了伦文叙的那担菜。你们看,这副对联岂不是那道怪题的答案么?”</p>
<p></p>


  https://www.biqivge.cc/book/92268065/5321344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