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家兄朱由校 > 第三百九十八章 官学开办

第三百九十八章 官学开办


“铛……铛……铛……”

        “啪啪啪啪——”

        三月初一,这本该是丝工祭祀嫘祖、兴蚕事的日子,然而由于北直隶官学的开学,这天成了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

        卯时的晨钟刚刚作响,北直隶城镇的之中,各家各户便踩点纷纷挂上了鞭炮,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为自家的孩子庆祝了起来。

        “娘!我饿……”

        一个七八岁的孩童拖着一个滚轮式的书箱,站在自家院子门口,委屈巴巴的往院里看去。

        一妇人闻声,火急火燎的走出院子,将手里的白布包往孩童的胸口一塞,急切的催促道:

        “路上吃、今日不能迟到!”

        “喔……”小屁孩吸了吸鼻涕,然后拉了拉自己头顶的虎头帽,就拖着空空如也的书箱朝着南城宣北坊的官学走去。

        一路上、拖着书箱的孩子不少,这都是皇店统一售卖的书箱,总体来说,比背负的书箱要好。

        书箱的滚轮在宣北坊的西斜大街青砖上轱辘作响,满街拖着书箱的孩童,不过也可以见到一些十四五岁的少年。

        一些无聊的百姓打开门,靠在门口,瞧着这“浩浩荡荡”的上学大军,还有的则是打开二楼窗户,趴在窗台望着他们。

        总之,上学大军吸引了所过之处的所有目光。

        不管是子嗣超过十五岁的,还是没有子嗣的,他们都很关心朝廷的这个官学能办多久,会不会像万历年间一样,渐渐办不下去。

        只不过他们的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朝廷为官学推广下了大力气。

        京城的人口,明代自弘治年间开始便是一直控制在八十万左右,到万历时期,内外城人口飙涨至八十五万。

        算上城外四个集市的人口,总共接近一百万。

        然而随着东西城的兴建,以及地方卫所军官的举家迁移,京城人口骤然飙升至一百二十万。

        之后五军都督府革新,六军各自征战,许多将领晋升调来京城任职,便也带着家人前来。

        至眼下,整个京城的城内人口以及达到了一百三十四万,而城外的集镇人口依旧有二十二万。

        北直隶七百八十二万余人,仅仅京城内外人口,便占据了北直隶五分之一。

        这一百五十六万人口,几乎只有十五万人从事农业,其余人皆是短工、长工、或者各府奴仆。

        这样的人口,不仅让京城粮食难以保障,也带来了许多的治理问题。

        如眼下,整个北直隶学子近九十八万,而京城一城便占据了四分之一的学子数。

        北直隶官学一千六百余座,而京城内外,仅仅一城便坐拥官学三百八十六座,仅南城便直接坐落九十座,而宣北坊更是坐落八座。

        每座官学占地六十余亩,校内建筑可容纳不超过一千人,当然要是有需求,可以利用空地再建设。

        虎皮帽小孩与众多同为宣北坊第一官学的学子们向着官学赶路,不过与其他学子不一样,虎皮帽小孩的父亲不是普通百姓,而是北军都督府伤病退役的总旗官。

        退役之后,他被五军都督府安排到了京城兵马司担任总旗官,手下管着九十几个人。

        由于今天是开学,而京城又是天子脚下,因此京城兵马司的所有人都提前半时辰上岗,早早的在城里维持起了秩序。

        没走几步、虎皮帽小孩就看到了自家提早出门的顶梁柱,忍不住拖着书箱跑到了对方跟前:

        “爹——”

        见到自己穿着布面甲的老爹,小屁孩书箱都不管了,松开手直接一下子扑在了男人的腿上。

        “还在这里磨磨蹭蹭,赶紧给老子进官学去!”

        比起小屁孩高兴的模样,总旗官反而狠狠的揉了揉小屁孩的头,笑骂着小屁孩,让他别迟到,赶紧进官学。

        “喔……”小屁孩一大早就挨骂,心里也委屈,脸上也委屈,顶着委屈的脸,只能应了一声后,便拖着箱子就朝着官学走去。

        低着头、拖着箱子,没走多远,就一头撞在了一个穿着圆领袍的男子身上。

        “额嗯……”

        捂着自己的头、其实也没有多疼,但是小屁孩就是觉得疼,因为他认为撞到了东西就会疼……

        “小门生,你若是再叫疼,可真就迟到了……”

        穿着圆领袍的朱由检蹲了下来,帮这小屁孩戴正了虎头帽,随后扶着他站了起来。

        倒是这小孩十分胆大,起身后不但不害怕朱由检身后跟着的一堆人,反而是带着委屈的眼神,“恶狠狠”的“瞪了”他一眼。

        委屈和瞪,本来是两个意思,结果这小孩居然活灵活现的表现了出来,逗得朱由检一笑。

        “这算给你赔不是,下了课买个饴糖吃,算是我向你道歉了。”

        朱由检拿出一枚铜币,笑逗着虎皮帽小孩,然而虎皮帽小孩看了朱由检手里的那枚铜币后立马骂道:

        “你才是潮跋(傻子)!”

        骂了一句,他便拖着书箱小跑进了官学里,而朱由检则是拿着手里的钱币哭笑不得。

        他手里的是铜币大平钱,小孩估计觉得他是在骗人,因为一枚不可能抵十枚。

        至于朱由检之所以拿着这枚大平钱,也是因为他刚刚从宣北坊的银行走来。

        银行并没有开业,他只是过去视察了一番,因为制作户口本和存折的工场还在建设。

        按照李长庚的话,大概要到六月工场投产,随后发放机器给银行,银行才能办理户口本和存折。

        朱由检也不着急,因为铸币厂每日都在铸币,目前的新币还有些不足。

        比起银行,他更关心官学。

        由于朱慈燃不能固定在官学读书,作为伴读的李定国自然也就不能就读官学了。

        这一点,倒是让朱由检略微遗憾。

        不过一想到朱慈燃对机械感兴趣的模样,朱由检倒觉得这事情也没有那么坏。

        最少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朱慈燃还是得老老实实学各种国学和政治学,战争学。

        如果入了官学,朱由检反倒怕这小子一头栽进物理课,怎么拉都拉不回来。

        “殿下,有些消息您恐怕得知道……”

        崔应元从后方快走上前,双手呈上来一张信纸,看到这张信纸,朱由检都不用想便知道大概是什么内容。

        在他这里官学很重要,而在其他人眼里,昨夜的消息恐怕才是最值得所有人关心的。

        知道自己选妃将带来轩然大波,因此朱由检一早便匆忙回了京城,留着朱由校还在南苑行宫赖床。

        事情也不出他的预料,想要攀龙附凤的、要想作壁上观的人络绎不绝,数不胜数。

        仅仅他手中纸张,出现的人名就多达上百,清一色的都是五品以上大员。

        在纸上,勋贵们大多都是准备攀龙附凤,文臣们大多是想要看戏站队。

        会这样的原因,自然是因为大明那不成文的规矩,即藩王冠礼婚娶后,大多会被示意就藩。

        尽管百官都清楚朱由检不可能就藩,但他们还是想看看,皇帝会怎么处置这件事。

        大多人都当笑话来看,因为谁都清楚朱由校的权力尽数系在朱由检身上。

        不过,倘若如果朱由检真的离开就藩,他今日走,明日百官便会弹冠相庆。

        等朱由检上船前往齐国,百官就要开始拉拢武将了。

        五军都督府里,除去齐王,心在皇帝的只有秦戚马三家,而三家又划为两派,即西军和南军。

        西军和南军距离京城遥远,山高道长,而北军和东军、上直三军又是齐王嫡系,齐王一走,他们就十分尴尬。

        因此百官基本都猜到了皇帝会怎么做,无非就是下旨说国朝不稳,依旧需要齐王主持大局的话,然后找出一个借口。

        这个借口,可以是天灾,也可以是外敌,反正大致如此。

        走是不可能走,该当乌龟还得当,这便是眼下文官的态度。

        即便他们都知道,基础教育是用来对付他们和士绅的,可他们却也毫无办法。

        朱由检很清楚,于是草草一看便将信纸递回给了崔应元:

        “把人都查清楚,家世背景,和王安好好交接。”

        “是!”崔应元连忙应下,而朱由检则是看了一眼宣北坊的官学,旁若无人的走了进去。

        和燕山学府是一样的,官学内部有操场、跑道、角抵和剑术、弓道等官,也有图书馆,学生宿舍。

        宿舍是两层的土木建筑,都做了排污和火墙、地暖等供暖设施。

        宣北坊第一官学有十四排宿舍楼,旁边还有数亩空地,日后可兴建六排楼。

        每排宿舍楼分上下两层,每排十二间屋,上下二十四间,每间四人,空间四十平,国朝统一标准。

        这不是官学司财大气粗,而是学子需要放置的东西有很多。

        个人的弓箭、钝剑、马球棍、乐器,还有衣物之类的各种东西,因此个人空间不可能太小。

        明代房价由于朱元章吸取了宋元两朝教训,因此在官府的控制下,一直不算高。

        如官学司收购这六十余亩地,也不过花费五千两银子罢了。

        若是个人购买房屋,即便是皇城脚下,可以看到紫禁城的四合小院,价格亦不过百二十两,面积约半亩左右。

        按照京城的工价,哪怕是最底层的力夫,基本不吃不喝十年就能买得起,而有些技术傍身的工匠,则是只需要三年时间。

        这还是紫禁城脚下,若是像东、西、南这三处外城,一个两间门面的二层小楼,花费亦不超过三十两银子,力夫不吃不喝三年就能买下,而工匠只需要一年不到。

        对于学子们来说,人均十平确实不大。

        宿舍如此,教室自然也不可能小到哪里去。

        官学内的所有教室,都是按照“回”字型建设,中间的空地约一亩,是放松的地方。

        教室只有一层,使用砖木结构,每间容纳学子三十人,面积六十平,较为宽阔。

        官学开学前,朱由检就亲自测试过一些教室的隔音。

        由于墙壁厚度和玻璃窗,以及黑板都建设的差不多,隔音并不算差。

        如眼下,在学子们单个在讲台自我介绍的时候,在木质长廊上的朱由检基本听不教室里的声音。

        当然,如果是整个教室整齐的朗读,那就能听得十分清楚了。

        “各勋贵,文臣子弟,有多少入学?”

        慢悠悠走在长廊视察的同时,朱由检头也不回的询问。

        面对询问,崔应元也不假思索的回答道:“不足万人,且大多是勋贵子弟,文臣们大概只有……两千人不到。”

        “呵……”听到这数目,朱由检轻嗤。

        要知道北直隶的官员数量多达四万,四万官员有子嗣者近万。

        这样的局面下,许多官员依旧不愿意将子嗣送到官学,显然是觉得官学的教学质量不行。

        倒是勋贵,他们多少是挨打多了,涨了记性。

        但凡他们在天启二年的时候听从朱由检的话,眼下也不会混的这么尴尬,不上不下。

        现在看来,在发现二代已经废了后,许多勋贵都将心神放在了三代子弟上。

        这入学的子弟,基本都是三代子弟。

        这也不奇怪,如果三代子弟还不能崭露头角,那数量众多的“伯府”顶多也就维持数十年便要跌落阶级。

        哪怕是“侯府”和“公府”也撑不了多久,百年之后恐怕只有寥寥数家勋贵,还大多是领着散阶俸禄,而已经去了爵位的散人。

        “南边的勋贵没有送子弟北上吗?”朱由检询问了一句,而崔应元的话也没让他失望:

        “送了,七千勋贵子弟里,有近四千便是来自南边。”

        官学只开北直隶,这让南直隶的勋贵急红了眼,因此早在去年腊月消息放出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把子弟安排北上了。

        这么看来,经过了朱由检这十年的反复揉捏,这群勋贵算是彻底认命听话了。

        朱由检从来都不想把士绅和勋贵彻底搞死,他要的很简单,就是听话,按照大明的政策走。

        只要听话,朱由检就不会收拾他们。

        如朱由检想要从本分的士绅手里购买土地一样,如果士绅愿意卖,朱由检也愿意卖,并且愿意支持他们去利未亚、中亚等海外成为资本。

        只是他的想法太过超前,注定不会有士绅愿意和他走一条路。

        既然不愿意走,那朱由检就只好赶着他们走了。

        勋贵们听话,那大明也不会吝啬每年那几十万两俸禄银。

        大明可以养勋贵,但勋贵总得展现一些价值,哪怕是他们能稳定每年为大明来带数百基层军官,这价值也足够满足朝廷。

        这七千勋贵子弟,但凡有百分之一的人能成材,对于大明来说也是好事。

        反观文臣,如果他们一直固步自封,那等滚滚学子参与科举将他们淹没的时候,朱由检也不会生出一丝怜惜。

        “告诉官学司可以统计一下明年北直隶的入学人数,这条规矩可以保持,每年都根据户籍来提前统计后一年的学子人数。”

        朱由检对崔应元提醒了一句,在崔应元应下的同时,他再看了看教室们自我介绍的学子们,随后便转身离开了官学。

        他倒是没有返回齐王府,而是在宣北坊散起了步。

        由于兵马司,刑部衙役的设立,整体上来说,京城的一些弊端正在被更正。

        这些弊端基本分为两类,一类是治安问题,一类是卫生问题。

        治安问题里,占比最大的无非就是盘踞在京城的地痞流氓。

        这些地痞流氓每日不是在外城碰瓷,就是在京城外的道路聚众碰瓷,勒索。

        朱由检特意了解过,百姓对这些流氓有一个专门的称号,叫做“喇唬”。

        喇唬的泛滥成灾,基本是在正统年间,京营质量下降以后。

        至于为什么和京营有关,则是因为流氓团体的主力基本上是军户、匠户和卫所兵。

        这些人仗着背靠京营而横行京里,平日里除了和百姓索要面粉、衣物等生活必需品外,还有酒、糖等非必需品。

        一开始这群人还用苦肉计,说自己家里人葬身边关战事,无奈只能乞讨。

        到了后来,这群人在朱祁镇复位后,便干脆仗着自己的身份直接强抢。

        当然,也不是所有卫所军户都是地痞流氓,他们更多是兼职做些小生意小买卖,有卖面的、卖糖的、卖包儿烧饼的。

        至于京城匠户也兼做小生意,开个小酒店等。

        这些人基本都是在景泰、成化等社会经济上升时期,在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下夹缝求生的一群人。

        因此,当朱由检废除军户和匠户制度后,他们便可以以民户来正大光明的做生意和买卖了。

        至于他们之中的一些地痞流氓,则是被兵马司的衙役抓捕,尽数送往了燕山山脉之中的水泥场从事三年以上,七年以下的劳动改造。

        没了这群地痞流氓,京城的治安问题瞬间落实,诸如眼下的南城,曾经是唯一外城,也是最混乱地带的区域,眼下却十分安全太平。

        朱由检走在街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谈笑风生,路边摊铺的一些商贩也勤恳本分的坐着生意。

        朱由检在路过一条长街时,特别注意到了一些衙役会上门一些商铺,心里升起不好预感的同时也对崔应元询问道;

        “临街商铺小贩,眼下户部是按照什么规矩在管理他们?”

        朱由检的询问把崔应元问住了,他只能转身叫来了一个专门监视户部官员的锦衣卫千户来询问。

        对于户部的管理,这名千户还算熟悉,因此在听到问题后便连忙解释道:

        “户部将他们分为流动商贩,固定摊贩和固定商铺,流动商贩需要向衙门每月缴纳五十文流动税,领取商牌才能行商。”

        “固定摊贩的话,则是每月需要交二百文的摊位税才能领取商牌。”

        “固定商铺则是按照生意种类,一般来说米麦粮铺都是每个月缴纳一两现银,金银首饰等店铺则是二两现银,其余商铺各不相同。”

        “这些杂税,基本归纳为城商税,而宛平和大兴两个县衙,每年能在京城收取十二三万两城商税,北直隶能收取二十万两不到的城商税。”

        锦衣卫千户老实交代,而朱由检闻言则是皱眉道:“其他各省呢?”

        “这……”锦衣卫千户犹豫了一下,随后才道:

        “户部虽然这么制定,但两京十九省去年对于此税总计征收不足一百二十万两,其中北直隶和南直隶便上交了三十几万两。”

        “哼!”听到这话,朱由检冷哼一声,显然是对各省的消极态度十分不满。

        这税到底征没征收是一个问题,又或者是下面的人中饱私囊也是一个问题。

        不过说到底还是朝廷没有重视,另外就是朝廷的掌控速度让地方有恃无恐。

        北直隶人口不过是南直隶的四分之一,而且城镇化也远远不如南直隶,却交了比南直隶更多城商税。

        在朱由检看来,仅仅南直隶一地,就能收取近百万两,更别提浙江和江西这些人口大省了。

        如果朝廷能在十天内从北方调兵抵达江南,那江南还敢这样阳奉阴违,那才是找死。

        总的来说还是掌控力度不行,尽管五军都督府在地方驻军,但人数毕竟太少,起不到什么战略性的威慑作用。

        不过等铁路通车,朱由检就能让江南的商贾士绅和官员们活在压抑之中。

        “京中衙役,有没有仗势欺民,勒索钱财的现象……”

        朱由检瞥了一眼从金铺里笑呵呵走出的两名衙役,头也不回的询问崔应元。

        “这……”崔应元有些头疼,尽管他知道这么说会得罪兵马司和刑部,还有地方县衙,但他也知道朱由检对他很不满意。

        陆文昭十年里被朱由检骂四次,而崔应元十年被陆文昭最少骂了四百次,他清楚眼下陆文昭的地位都有些不保,更别提他了。

        因此,即便知道这么说要得罪人,但他还是得说:

        “小拿小取的现象自然是有的,这不止是京城,各地的衙役都有这种这种情况,兵马司倒是很少,毕竟他们基本只在主路和城墙巡逻……”

        “小拿小取?”朱由检带着质问的语气开口,随后不等崔应元回答便嘲弄道:

        “水滴石穿,日复一日的小拿小取,每日即便只拿取数文,一年下来却也能凑出十数两。”

        “这十数两,恐怕是他们俸禄的快两倍了吧?”

        “家主明鉴……”崔应元低着头应下,而朱由检瞥了一眼他,干脆说道:

        “你的人不是吃干饭的,朝廷每年花上百万两养南镇抚司,你若是不能拿出有价值的消息回报朝廷,那万岁会怎么想?”

        “是……”崔应元汗流浃背,连忙点头:

        “卑职即日起就加大对各地的盘查,将这群害群之马绳之于法!”

        崔应元卑躬屈膝的回应,而朱由检只是瞥了一眼他,随后便转身继续闲逛了起来。

        顾不及擦汗,崔应元便连忙跟了上去……


  https://www.biqivge.cc/book/91224808/74400896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