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家兄朱由校 > 第四百零九章 工业投产

第四百零九章 工业投产


“呜呜——”

        “没问题了,机车马力一千,总效率可百分之八,机车重两万斤,空车时速一百五十里,满载时速六十里,能牵引二十六节车厢除外的十三万斤重量。”

        “第四版蒸汽机,成了……”

        五月初一的清晨,在朱由检和朱由校还在大定宫避暑的时候,军备院的王徵等人却顶着大太阳,在户外进行了一轮又一轮的实验。

        经过三个多月的实验,第四版蒸汽机的所有问题都被解决,而搭在它实验的蒸汽机车也展现出了远超王徵等于预料的能力。

        看着在军备院新试验场地那十里铁轨上不断跑动的蒸汽机车,王徵不由紧了紧拳头,但他也知道,跑得快没用,重要的是朝廷能不能负担得起。

        强压内心的激动,他对旁边的博士询问道:

        “每里消耗多少煤炭?”

        他没有询问消耗多少水,因为火车要走的地方,大部分地区都不会缺水。

        面对他的询问,翰林博士也翻了翻自己记下的所有数据,末了抬头对王徵回应道:

        “每马耗煤量八斤,一个时辰耗煤八千斤。”

        “好好好……”听到这个数据,王徵也终于叫好了起来。

        二月朱由检带朱慈燃他们来的时候,当时蒸汽机重三万斤,时速只有五十里,而蒸汽机车每个时辰的耗煤量却需要一万斤,并且只能拉动十二节车厢和拉动六万多斤的货物。

        在进一步解决了气密性和热效率的问题后,第四版蒸汽机的功率瞬间上升,尤其是在载重上,效果瞬间翻倍,达到了二百年后,西方一八三零年的蒸汽机车水平。

        这样版本的蒸汽机车如果用来拉人,那可以在保证煤水的情况下,使用二十节车厢载客六百到八百五十人,一口气行驶近四个时辰,行驶二百二十里。

        如果用来运粮,或者运送火药、火炮,那他可以拉动十万斤的货物。

        这十万斤如果是粮食,那足够三千兵马吃十天,如果是火药,则是足够六百门火炮打两个时辰。

        当然,更重要的是,如果用来运兵,那可以走朱由检规划的京城至嘉峪关铁路,六天时间将装备齐全的六百多名士兵运抵嘉峪关。

        如果是多车同时发,那只需要五十辆火车先后发车,就能在六天的时间里,将十个营,三万多兵马投送至嘉峪关。

        三万多兵马是什么概念?

        要知道让清朝头疼欲裂的准噶尔,其兵力也不过四万人罢了,还不如明末的林丹汗和晚明的俺达汗。

        明军能在六天的时间连续投送数百万斤的物资前往嘉峪关,那根本不需要火车进一步,便是明军徒步走到天山,都不会像使用骡马的清军一样狼狈。

        “第四版蒸汽机可以量产了!蒸汽机车也可以投产,但蒸汽机船还需要时间来实验。”

        “不能一味的用小河流来实验了,必须在海边开设分院。”

        王徵脑中闪过了许多想法,带着这些想法,他急冲冲的拿着写满了实验数据的文册跑向了军工研究所。

        “孟侯!好消息!东西弄出来了,你好好看看这个!”

        跨进军工研究所,在见到毕懋康的那一刹那,王徵忍不住了,大声的说出了工业研究所的研究成果。

        他跑向毕懋康的时候,还特别注意到了毕懋康正在和一群人研究一个类似“迅雷铳”的多管火枪。

        “第四版蒸汽机弄出来了?”

        被王徵喊了一嗓子,毕懋康不假思索的就看向他询问了起来。

        毕竟眼下王徵主要负责的就是蒸汽机和蒸汽机车、蒸汽机船,以及只有一丁点原理的内燃机罢了。

        “弄出来了,完全可以投产,只要在之后的投产中不断地检测故障率和故障点,随之加以改进就可以了。”

        王徵将自己的文册递给了毕懋康,而毕懋康也看了看文册上的内容,不免深吸了一口气。

        王徵毕竟还是民生一类的官员和科学家,不清楚蒸汽机车在军事上的作用。

        可以说、对于眼下的大明来说,蒸汽机在军事上的作用,远远大于民生。

        “好好好……”和王徵一样,毕懋康也一连说了三声好。

        “这件事必须马上告诉殿下,让人八百里加急把文册上的数据告诉殿下!”

        回过神来后,毕懋康把文册递给了旁边的一名博士,而博士闻言也连忙去办。

        在他去办事的时候,王徵看向了放在桌上这类似“迅雷铳”一样的火枪,不免好奇道:

        “这是……”

        “这个啊?”毕懋康转动了一下这个火枪的把手,紧接着枪管便跟着转动了起来,而他也对王徵解释道:

        “这是效仿常吉先生迅雷铳的改进版火器,课题是殿下留下的《多管手摇机枪》。”

        “多管手摇机关枪?”王徵皱了皱眉,随后上前看了看,不过他对这些不感兴趣,只是看了看便收回了目光。

        “这多管手摇机枪有何用?”

        王徵不明白,于是向毕懋康询问,而在他的询问下,毕懋康也解释了起来。

        实际上,最先研究多管火枪的是明朝,而最先发明多管火枪的则是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在驻守蓟镇的时候,针对蒙古骑兵喜欢面突和游击的问题,特意发明了多管火枪“五雷神机”。

        这种多管火枪有三眼、五眼、七眼等制式,能提供密集火力,最远射程一百二十步,但有效射程只有五十步,是压制蒙古骑兵的利器。

        五雷神机使用时,一般以二人为一组射击,一人支架,转动枪管,一人瞄准射击。

        每根枪管的枪口上都有准星,转瞬之间,可轮流发射,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左轮手枪。

        它在对抗蒙古和抗倭援朝等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出名的一战便是平壤之战,当时日军将领小西行长率日军主力负隅顽抗,被浙兵所使用五雷神机击中受伤,导致李如松一举攻下平壤城。

        至于迅雷铳是五雷神机的改良版,由晚明火器专家赵士桢发明。

        该铳身上装五个铳管,士卒使用它后,每发一枪后转动七十二度,以此发射另一管,五管均射毕后,铳身前端可发射火球焚烧敌兵。

        除此之外,铳管上配有铁质的圆牌作护盾用,可以阻挡一些流矢。

        在五管迅雷铳研制成功后第四年,赵士桢又发明的改进型的“迅雷铳”,这次改进过后,最大可达十八管。

        改进成功后,赵士桢在万年再次改进出了可以连发二十八至三十八弹的迅雷铳,不过这种多管迅雷铳如赵士桢所研制的鲁密铳、掣电铳、火箭溜等火器一样,并没有得到财政疲惫的万历朝廷支持。

        毕懋康在拿到《手摇机关枪》的课题图纸和原理后,当即便把赵士桢的《神器谱》拿来,并根据原理一点点的磨合研发。

        从击发枪研制出来后,他便专心投入手榴弹、手摇机关枪的课题研发,但不管怎么样,都不是很如意。

        “难题在哪?”

        王徵看了看毕懋康研制出来的手摇机关枪,不解的询问,而毕懋康则是对旁边的博士道:

        “装弹,先展示一番。”

        “是”七八位博士闻言,当即开始将放在不远处的一个纸质子弹拿了过来。

        这种头部使用弹头,后面包裹油纸的子弹被一一填充进入这十八管的手摇机关枪枪管内。

        随后毕懋康示意王徵远离,而几名博士将一根装填子弹的枪管对准了撞针后,便拿起木哨吹响了起来。

        “哔——”

        刺耳的木哨声传遍军工研究所,在二百步外,几名博士开始从角落走出来,将木牌插在了射击地点,随后快速撤离。

        “射!”

        “嘭—嘭—嘭……”

        一名年纪较大的博士下令,随后年轻的博士开始扣动扳机。

        撞针击发弹头后面的击发药,弹头脱膛而出,冒出一丝火光。

        紧接着,旁边辅助的博士开始转动枪管,而这种多管火枪被毕懋康设置可卡扣,只要第一管对准,后续的十七管就会被一一扣上。

        枪管扣上的同时,射击的博士再度扣动扳机。

        就这样,这个机关枪和迅雷铳的集合体开始以每三秒射击一次速度开始匀速射击。

        当十八轮打完,两名博士开始用一种细小的毛刷来清理十八根枪管,然后在填充子弹。

        这一过程,大概用了半盏茶的时间,而这漫长的时间,瞬间让前面那连续射击十八次的火力无效化。

        本来不到一分钟射击十八枚子弹,这样的速度足以傲视这个时代,但之后清理装填的时间,瞬间让该枪的射击速度从一分钟十八次,变为了六分钟十八次。

        要知道毕懋康研制的击发枪,已经可以达到一分钟八至十二的射击速度。

        因此这样的一件火器,在谁看来都是鸡肋。

        “为何不专注一根枪管,然后按照殿下课题所写的一样,将所有子弹串联成子弹带?”

        王徵看了一眼放在桌上的课题内容,然后提出了疑问。

        “做不到……”毕懋康摇了摇头:“若是按照课题上的做,那子弹的击发药必须要用铜弹壳包裹,而火药的威力不足,弹壳的技术也不足。”

        “那就从源头来研究不就好了?先从火药开始……”王徵放下了课题图纸。

        “唉……”毕懋康叹了一口气:

        “也只能这样了……”

        说罢、他继续带着门下的博士,按照朱由检的课题进行别的研究,而王徵见他这模样,只能摇了摇头,返回了自己的工业研究所。

        二人不知道自己讨论的火器对于这个时代的军队来说有多么恐怖,而讨论也无疾而终。

        倒是在他们讨论的同时,军备院的塘骑带着写好数据的信纸前往了燕山。

        出了门头沟,塘骑眼前是热火朝天的路基建设工地,数万工人从门头沟排到了京城门口。

        原本的驿道在府道和铁路的路基面前,显得像是一条小巷。

        塘骑看了几眼,随后便继续策马向着燕山奔去。

        一路上他换马不换人,经过六个小时的奔袭,最后当他将加急送到燕山县大定宫的时候,已经是午夜了。

        王承恩没有把朱由检叫醒,因为白天他们兄弟二人才去山里游猎。

        就这样平稳的渡过了一夜后,当卯时朱由检醒起来后,王承恩便在安排杨媛爱她们准备帮朱由检沐浴的同时,将军备院的加急递给了朱由检。

        纸上的内容和军备院研究出的数据内容差不多,而朱由检看到后便说道:

        “日后军备院的消息送来,第一时间交给我,不管我在睡觉还是干嘛。”

        “是……”王承恩乖乖应下,但他也知道朱由检没有生气。

        “造价二千三百两,比之前的要多……”

        朱由检看到了机车的价格,略微皱眉的同时,只是感叹了一句,但紧接着还是看向了王承恩道:

        “六个蒸汽机工厂的建设如何了?”

        “目前已经搭建起了厂房,但机器需要等军备院先生产出十台工业蒸汽机,然后用这些工业蒸汽机来制造新的工业蒸汽机。”

        “军备院之前给出的情况是,十台工业蒸汽机和手工匠人制造的情况下,六个工厂大概在三年后能全部装入工厂,四年后达到预计的生产数量。”

        六个蒸汽机工厂,代表的是每年六百台大型高压蒸汽机,一千八百台工业蒸汽机和六千台农用蒸汽机。

        然而万事开头难,工厂不是说有钱有人就立马可以全面生产的,还需要时间来累积机器。

        “慢慢筹备,等京门铁路和京津铁路通车,我要立马见到这两条铁路投入使用。”

        “是……”王承恩连忙回应,而朱由检继续看向了自己手中的资料。

        第四版蒸汽机的出现,代表的不仅仅是蒸汽机车的爆发,还有蒸汽船和拖拉机等各种机器的进步。

        【预估九千料蒸汽机船数据:时速六十里左右,载重五百万斤,预估两千马力,每个时辰消耗一万六千斤煤炭,十二万斤水。】

        【预估:九千料蒸汽船只可以装载两百万斤煤炭,续航七千六百里,同时运载三百万斤货物,船只造价约两万四千两】

        蒸汽船只需要增添许多设备,因此九千料船只的造价翻了数倍,这点朱由检很能理解,但他发现王徵的预估里有错误存在。

        想到这里,他拿着数据纸走出卧房,披散头发的走到书房。

        王承恩一直跟在背后,眼疾手快的上前研墨,磨好之后,将朱由检常用的毛笔取出递上,而朱由检也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拿出一本空白奏疏,沾墨写上了自己的建议。

        他发现王徵在蒸汽船只的装载量上,没有设计出一个水循环和水收集系统,也没有将水作为燃料储备。

        或许王徵等人是觉得,人在海上根本不需要担心水的问题,但朱由检很清楚,眼下第四版的蒸汽机是无法使用海水的。

        大明越过了“往复式蒸汽机”,进入了“多胀式蒸汽机”,而这种蒸汽机内部压力很高,如果使用海水来充当蒸汽动力,那么海水燃烧后会留下大量杂质,最后引起蒸汽系统的爆炸。

        这种情况下,大明需要在蒸汽船只上常备一个“海水淡化系统”才行。

        这个系统也不难,无非就是用船只上的火炉煮沸海水,在加热海水的同时产生水蒸气,随后冷却凝结就可得到纯水,这是东西方早就有的日常生活经验。

        因此,朱由检给王徵等人研究蒸汽机船的提议就是,船只需要准备一个燃烧海水,收集水蒸气的装置,另外留出三分之一的载重来储存纯水,减少煤炭的重量。

        续航七千五百里,这对于大明来说有些过剩了。

        对于朱由检来说,蒸汽船只补给路线就那几个,从大明到瀛洲南部,再到瀛洲北部,然后顺着暖流前往北美阿拉斯加湾再补给一次,最后南下抵达旧金山、洛杉矶一带结束旅程,踏上归途。

        一百万斤的煤炭,需要燃烧八百万斤水,才能达到三千八百里的续航里程,而大明的木船只能装载五百万斤。

        船只三分之一装水,也只能满足蒸汽机运作十二个时辰罢了,所以得弄出一个水蒸气回收的装置,搭配上“海水淡化”的装置,基本可以满足船只远航三千八百里。

        不过这么一来,就只有二百五十万斤能用来载人和运货了。

        写完这部分,朱由检停下了动笔的行为,扶额呼出一口气后,又看了一眼关于拖拉机的预估。

        拖拉机的预估倒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原本两千斤的重量经过反复试验,已经降低到了一千三百斤,加上蒸汽机性能优化,成本价降低到了一百三十两。

        王徵认为,如果能将拖拉机的重量降低到一千斤,那成本会降低到一百两,但那是拖拉机的马力会骤减,一天十二个时辰或许连十五亩地都无法耕种。

        朱由检看了过后认为没有必要,因为一百三十两,一天二十亩地的数据他已经很满意了。

        眼下大明要做的不是设置许多要花费很多精力的课题,而是先把他留给军备院的一些较为简单的课题解决。

        一百三十两一台蒸汽拖拉机,在半个月的农忙期里,它能日夜不休的耕种三百亩地。

        地形就决定了,这样沉重且无法移动的拖拉机,只能在大平原施展手脚,而云贵、两广和闽浙等地就十分困难了。

        朱由检想做的就是先建厂生产,同时对东北的建虏用兵。

        把建虏覆灭之后,用拖拉机来对东北、旧港进行开发。

        华北和西北就别想了,东北顶多是苦寒而导致作物亩产降低,但华北和西北是大旱绝收。

        大明的东北地区有近六亿亩待开发平原,使用蒸汽机来开发当地,同时对旧港进行开发,这么一来大明就能有一南一北两大粮仓了。

        清末闯关东,四千万百姓用双手在六十年的时间里,开垦出了近两亿亩耕地,那蒸汽机一旦作用上东北,东北的耕地数量会节节高升。

        小冰河低温粮食减产无碍,哪怕关内亩产两石,东北亩产七斗,那东北也能用数千万亩耕地来反哺北方。

        朱由检布局东北已经十年的时间了,而辽东的人口也进一步增加到了七百万人。

        眼下辽东的耕地已经十分紧张,移民会扰乱当地,而想要把移民释放到北边的大平原,就得先解决当地潜在的军事威胁。

        一旦大明将拖拉机作用于辽东,大搞宣传,然后覆灭建虏,再开出举村北上发放拖拉机,并且免除田赋的政策,那不用朱由检催赶,百姓自己会选择。

        三年时间,都足够辽东那一百多万户再诞下数十万人了。

        人多嘴多吃饭的就多,不迁移还得步土地兼并的后尘,等家里有了孩子生活变差,他们自然会北上。

        想到这里,朱由检有些觉得,六千台农业蒸汽机有些少了。

        “还是产能不行,只能等着时间熬……”

        叹息一声,朱由检将写好的奏疏递给王承恩:“送去军备院给王徵,另外再派人在天津一代建设……”

        朱由检顿了顿,随后才说道:

        “建设“大明船舶研究场”,划给军备院管理,调动当地的大沽营驻守。”

        “是……”王承恩行礼应下,而朱由检也继续说道:

        “自行车,怀表、钟表等工厂可以加快速度了,蒸汽机工厂的工业蒸汽机制造出来后,第一批送往这几个工厂,然后送往南场织造局。”

        “另外,准备一下新政,在工部新设环卫局,设郎中一名,负责管理天下环卫工。”

        “环卫工负责打扫县城,日工钱按照各地最低来算,招募一些老妇和老者来打扫街道,按照每县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一来招募吧。”

        城市卫生问题,朱由检早就想解决了,当年的北京南城可是让他无从下脚。

        之后增设兵马司和衙役后,城池卫生一直由他们负责,这有些分散精力了。

        许多老妇是家庭小作坊的主力,如果大明把第四版蒸汽机运用到市场,那无疑会影响到她们的生计。

        工业化要走,但百姓的生计也得照顾到。

        以最低工价来招募环卫工,解决几十万老妇老汉的生计,这算是朱由检出的惠民政策。

        即便工价很低,但毕竟有了一口饭吃,况且明代的环卫工也没有那么多各种各样的垃圾需要应对,大多就是泥土、粪便、油纸之类的东西,工作并不难。

        朱由检派人问过京城养济院的一些孤寡老人,他们大部分也不想吃朝廷的这碗救济粥,但奈何出了养济院也没有人愿意雇佣他们,想打工都没个去处。

        眼下大旱退缩三年,朱由检还有两年半的时间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等大旱卷土重来,那他就焦头烂额,顾不上这些了。

        “奴婢告退……”

        面对朱由检提出环卫局的想法,王承恩倒是没有说什么,直接应下退了出去。

        在他退下后,一份份奏疏便发往了京城、军备院各地……

        第二更估计是晚上八点左右

        (本章完)


  https://www.biqivge.com/book/91224808/74342421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