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章 担子渐重
“送他亲眷去齐国?”裪
当朱由检的声音响起,他已经返回了马车上,而他之所以吃惊,便是因为毕自严的手书。
手书上,毕自严很直接的表达了自己想送家人前往齐国,借此询问齐国何时接受移民的问题。
这个问题,王承恩不敢私自答应,也不敢私自回答,因此他将问题交给了朱由检。
朱由检虽然有些诧异,毕自严为什么会想送自家亲眷前往齐国,但在第二个问题下,他就觉得或许这只是毕自严试探自己何时移民,何时就藩的假消息罢了。
“还是不觉得我会就藩吗……”
朱由检呢喃一声,随后将信合了起来,对马车内坐在一边的李定国交代道:
“让承恩回信,就说天启二十年开始接受移民,毕自严若是愿意,就让他亲眷一起移民吧。”裪
“是……”李定国作揖应下,而朱由检也踏上了返回齐王府的道路。
很快,随着朱由检的诏令下达,王承恩按照他所说的回应了毕自严,同时给户部和工部送去了修建铁路,以工代赈的诏令。
环京城的铁路,难度并不高,比起京陇、京嘉铁路来说,甚至可以算得上十分简单。
只是三天时间,工部就交出了奏疏。
环京铁路一共一百零八里,四月二十日就能动工,腊月初三就能完工通车,预计动工六万五千余人,工价不可能如工厂一般高,只能达到每日二十文,供三餐。
虽说这样的条件放在京城只能算一般,但这项工程的敲定,毫无疑问可以解决北直隶农民大部分的农闲问题。
因此,在四月十二敲定工程,并确定四月二十日开工后,朱由检也针对即将完工的京辽铁路,开战新铁路的建设。裪
他给出的提议是修建一条从山东登州直抵陕西西安的铁路,以此来连接北方各省。
其次是修建一条从南直隶松江府经南昌、汉口、汉阳、武昌、入夷陵、白帝城、重庆,直抵成都府的第二条铁路。
当然,说是第二条,但实际上是大明的第十八条铁路。
如果十八条铁路全线贯通,那除去海外的瀛洲、旧港、南州、琉球府这三省一府外,大明在亚洲之上的两京二十二省中,便只有福建、广西、贵州和乌斯藏四省没有铁路经过了。
对于前三者,朱由检也会在前方铁路线路修建完毕后,动工修建串联三省的铁路。
对于乌斯藏,朱由检看了看孙传庭的奏疏,可以说以大明的技术,目前连如何在乌斯藏修建水泥路都尚未达标。
乌斯藏的天气十分寒冷,泥土土地都有结冰的现象,在建筑水泥路之后,如果这些土地到了夏天冰一融化,那么在起初建筑的基础上建筑就会松动,整条铁路都将会垮掉。裪
眼下大明还没有分解获得沥青的技术,也没有后世的石层技术,因此对于乌斯藏的道路,只能是修修补补又一年。
水泥路都尚且如此,更别谈承载更多人生命的铁路了,所以在技术达标前,大明是不会轻易在乌斯藏修建铁路的。
与其想着怎么在乌斯藏修建铁路,倒不如直接派兵把莫卧儿灭了来得实在。
只要把莫卧儿灭了,大明只需要恒河以北的疆域,就根本没有在乌斯藏驻兵的需求,甚至这块地方变成无人区也无所谓。
不过那终究说的太远,因为眼下的明军在乌斯藏根本没有威胁,在乌斯藏驻扎的三营士兵手持步枪,常年标配二百枚子弹。
这种情况下,他们不去找别人麻烦就好了,别人如果想要从南边翻越喜马拉雅山脉来来搞袭击,那就是送上门的军功赏银。
因此,大明在乌斯藏的政策主要还是维稳为主,这其中尤其以人口比例最为明显。裪
哪怕和硕特部归降,三万多人迁入乌斯藏青海地区,但在乌斯藏的汉人数量却高达二十九万,是蒙古人的九倍。
乌斯藏的汉少比例,被稳定的保持在了九比一,河西虽然迁入了许多少民,但河西的汉少比例也维持在了七比三的程度。
维持汉少比例,地方少民就不太可能被煽动,更何况大明给少民的耕地和草场数量不比汉人少。
眼下许多吐蕃人和蒙古人都经历过被奴役的时期,谁要是想造反,他们自发就把这些人给平定了。
因此,大明在西陲的边疆民族政策让西陲十分稳定,似乎只要京嘉铁路一通车,明军立马就能远征西域,收复这块遗失八百多年的旧土。
时间在一点点流逝,守旧派等着朱由检就藩,燕山派等着一个好的时机出现,朱由检在等待地方建设和大旱过去。
总之,所有人都在等待,而等待的过程注定难熬。裪
六月初一,随着礼部衙门示意图上添上了两块新的牌子,众多官员就知道,齐王殿下又要开始“折腾”了。
国报局与归属其管辖的“核审司”就这样出现了,这两个衙门还没出现,百官就已经得知了消息。
谁都知道这是齐王用来帮皇室收买人心的工具,但谁都没办法干预,也不敢干预。
在百官们还在观望的时候,七月初一,第一版的《大明报》正式出炉,比朱由检想的还要快一些。
作为朝廷经办,主要面朝平民的报纸,《大明报》上面的文字并不多,脸盘子大小的五个板块,分别连载着五篇文章。
文章的幅度虽然都不长,可是都是讲的朝廷目前的大政,文字精义都相当了得,一看便是大家之作。
五个板块分别对应军事、政治、外交、民生,经济第一版的军事则是描述了前线一些小股部队接触厮杀的过程,文字不过千字,却看得人经济有味。裪
第二个板块的政治,主要就是说了下大明最新普查的人口和田地数量,虽然有暴露国力的嫌疑,但是也算对外在势力示威了。
至于第三版的外交就更别说了,主要讲解了宗藩体系下各国发生的事情,尤其是对于印度厮当诸藩英勇抗击“莫卧儿”入侵家园的战事。
第四版的民生则是主要讲了朱由检批复铁路建设,准备北方和南方再度兴修连接黄河各高官江各省的铁路,以及在两广大修水渠,在江南平抑粮价的事情。
相比较前面四版,第五版的经济内容就很多了,因为它是单独刊印在报纸背面的独一版,内容量是之前四版的总和。
之所以会有那么多,是因为这里和前面四版不同。
前面四版,主要说了大明的大事,这些内容不容改变,但第五版的经济一栏则是各省视情况可以二次刊印的空白区域。
各省衙门和皇店、工厂可以刊印自己的募工信息,甚至各家店铺也能交钱来刊印募工信息,但这其中不管是皇店还是衙门,亦或者是民间店铺,它们需要注明工作时间和工钱具体发放事宜,以及工钱价格。裪
如果有人应募,那就前往地方的报社,报社门口会有专门接待的官员。
官员会监督农民和雇主签订一份契纸,把印在报纸上的各种条件都写上去,随后签字画押。
这份契纸也是有时限的,比如农民只想在农闲做工,而雇主也只是短期用工,那就需要注明工作时间和时长。
如“六月至九月、卯出酉归,工钱十日一发,每日十文”,这就代表在这四个月里,只要农民不违反前两者的雇主规定,雇主就需要按照后两者来结算工钱。
从六月初一起,农民就是他的工人,但到十月初一,农民则是可以选择续约或者不续约,这个过程,雇主是不能强求的。
如果雇主说农民做的不行而拖欠工钱,农民可以选择本地击鼓和异地击鼓,本地和异地的县衙都需要出动衙役调查案件,依《大明律》审判结果。
这些结果都要送往齐王府,供省治都察院官员和大理寺官员的御史阅览。裪
如果雇主是恶意诬陷,那经过省治所都察院官员和大理寺官员的调查,他将会被判处抄家流放。
如果是农民确实做的不行,那雇主在经过省治所都察院官员和大理寺官员的调查后,也应当付给农民工三到七成的工钱。
如果有人诈骗雇主,那该农民与其家眷也将被判处抄家流放。
总结下来,只要哪一方存在欺骗行为,抄家流放就是最低处罚。
在刑部燕山派的官员看来,只有犯罪成本足够高,才能杜绝大部分的犯罪,他们比朱由检还要激进。
不过对于他们增添的律法,朱由检却采取了默许的态度。
对于朱由检来说,他不可能因为小部分的误判而让出大部分空间来让地方官员、商贾操作。裪
也因此,在他的默许下,《大明报》开始从北直隶向外辐射,而对于《大明报》的价格问题,朱由检也在一直把关。
制纸行业发展到晚明,纸张的价格已经很便宜了,基本十五文钱就能买十张纸,尤其是当机械进入报纸行业后,纸张的成本进一步下降,十文钱就能买二十张纸。
因此礼部许多官员虽然想要阻拦报纸的推广,但在报纸的价格上,他也没有办法把价格定得太贵,而是根据报纸的价格和成本,以每份报纸四文钱的价格进行出售。
尽管这样的价格对于百姓而言,有些贵,但好在一份报纸可以带走多人阅览,因此在北直隶报纸售出的第一天就得到了三千六百多份的好成绩。
有了这样的好成绩,朱由检也开始下令将《大明报》的发刊范围扩大,让各省争先效仿。
得益于大明发达的小说业和印刷业,八月下旬,《大明报》就已经在两广等地出现,而位于广东省琼州府的崖州县内,一条梭黑的手臂也递过了铜钱,到手了一份《大明报》。
拿着报纸,梭黑手臂的主人坐上了一辆四周人都在行注目礼的怪异自行车。裪
四个轮子、四个脚踏,四个人,还能装载一定货物……
在整个大明朝,能有这样配置的,也就只有作为太子的朱慈燃了。
历经云南、广西、广东三省夏日的暴晒,此刻的朱慈燃梭黑的让人不敢相认,若是突然把他丢到朱由校面前,恐怕朱由校会大叫:“有刺客!”
不过,皮肤虽然黑了,但朱慈燃的心情确实越来越好了。
和在云南时,还能感受到朝廷政策的残酷所不同,当朱慈燃进入两广地界后,由于两广的耕地充足,导致当地几乎没有强制迁移的情况。
所有的百姓人均十一二亩耕地,人人安居乐业,他们的生活比起四川、云南的百姓显得更好,因为除了猪牛羊肉外,他们的选择里还包括了便宜的海鲜。
“这鲍鱼这么大,放在京城得十文一斤,在这琼州居然只要一文,朱公子,我们今天得多吃点才行!”裪
比朱慈燃还要梭黑的刘顺提着一筐鲍鱼和一筐水果,露出了洁白的牙齿走向车子。
只是当他走近时,却发现朱慈燃居然没有坐在前排,而是罕见的坐在了后排,并且手里拿着一份灰白的大纸。
毕竟是锦衣卫,消息灵通,刘顺早就知道了朝廷在准备报纸的事情,但他还是第一次看到报纸的实体,因此不由问道:
“这就是《大明报》吧,上面写了什么?”
刘顺跟着朱慈燃坐在了后排,而两个梭黑而消瘦的锦衣卫则是对视一眼,无奈的上了前排的两个位置。
“骑慢点。”
朱慈燃看着报纸,招呼了一声后,自己也跟着踩踏了起来。裪
刘顺把水果放在了两人中间,跟着踩踏起了车子,至于前面的锦衣卫则是不用多说。
四人一车的场景再现,他们从崖州县城外的集镇,沿着海岸线向着东边骑去。
近七个月的骑行,让朱慈燃和刘顺已经适应了骑行的乐趣和辛苦,当然和他们一样适应的,还有远远跟在他们身后,那一群干瘦、梭黑的锦衣卫与太监。
朱慈燃看着手中的《大明报》,对于他来说,这和《邸报》没有什么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直白的白话文讲解了朝廷的政策,并且通篇用了大量的简体字。
对于正面四大板块的政策,朱慈燃没有细看,因为他粗略一看,基本都是他在齐王府处理奏疏时大概看过的。
也就是说,大明去年年末的政策,直到现在才执行,有的政策,距离奏疏上交已经过去了近一年。
这样的办事效率在后世看来很慢,但在交通不发达的这个时代,已经很快了。裪
朱慈燃将注意力放到了《大明报》的背面,而背面也张贴着广州各府、各县的募工需求和条件。
他只是草草一看,看到的却是清一色的皇店和御马监工厂募工需求,少有民间商贾张贴求工。
这并不奇怪,因为眼下是农闲时刻,许多民间商贾都早早招募了长工,自然不会在八月这种时候募工,只有在不断扩产的皇店需要不断募工。
【昌江石碌铁矿募矿工六百人,卯出酉归,黑白两班,每日工钱三十二文,十日一结,要求十六至四十五岁,身高五尺以上,提供食宿三餐】
【陵水惠民药房募药田学徒三十人,卯出酉归,每日工钱十一文,十日一结,要求……】
【海南县海口码头募力工二百人,卯出酉归,每日工钱十六文,十日一结,要求……】
【文昌县……】裪
朱慈燃大致看了看募工条件和要求,其中“卯出酉归”和“十日一结”基本是常态,而据他所知,皇店给出的工钱,往往高于民间商贾一两文。
也就是说,琼州府的正常情况是“卯出酉归”,“十日一结”,工钱在十文到三十文左右,视工作不同而工钱不同。
对于十日一结和工钱,朱慈燃并没有什么可说的,只是卯出酉归让他略微皱眉。
在“卯出酉归”的环境下,也就是说工人正常是卯时出工,酉时休息,合计工作五个时辰。
工作五个时辰(十小时),这可比在田里种地要苦多了。
当然,这也指的是现在,而不是过去。
经历了这一路,朱慈燃也知道过去的大明百姓是怎么样生活的,而为什么他们如今又宁愿种地而不去打工了。裪
过去的大明百姓,基本都是地主的佃户,少量自耕农,也仅仅只有六七亩地,养活一家人十分困难,只能去附近城镇做工。
做工的时间基本没变,从宋代开始,短工们基本都是“卯出酉归”,拿的工钱也都差不多。
一年下来,如果能找个包吃包住的,那也只能存下二三两银子。
二三两银子,在万历三十年以前,购买力还是比较稳定和坚挺的,买上六七石粮食不成问题。
省着点,算上家里的田地粮食,或者作为佃户,给地主家交了田租所剩的粮食一起,养活五口人还是不成问题的,偶尔碰碰荤腥也不是不可以,就是这种“偶尔”是以月来计算的。
到了万历三十年以后,单纯打工就养不饱家里人了,吃肉更是这个阶段出生孩童只有在过年时才能达到的奢侈愿望。
平日里,孩子和留在家里的母亲都得上山挖野菜,或者下河摸鱼,下田摸泥鳅,总之就算是七八岁的孩子,也得为了填饱肚子而献一份力。裪
所有的所有,是从天启四年开始改变的。
这一年朝廷开始分田,数量多达九千万亩的军屯田被分给了七千多万百姓。
他们有的是地主的佃户,还有的是自耕农,但是这都不妨碍他们获得土地那一刻的高兴。
一亩几分地看上去没有什么,但七千多万百姓,实际上是两千万、乃至一千多万户人。
折算下来,每户家里多了四五亩土地,哪怕上交三成收成给御马监,他们依旧能获得六七百斤粮食,每个人平平多出了一百多斤口粮。
这么一来,很多七八岁的孩童就很少被要求去主动干活了。
到了天启六年,随着南方旧港、北方河套、漠东的收复,移民和分地所带来的浪潮让许多佃户彻底转化为了自耕农。裪
到了这个时候,百姓们才勉强回到了万历三十年的水平,可以每隔一两个月沾沾荤腥。
再往后,便是经历不断地迁移,各个地方人口走的走,留的留,分地的分地,百姓的生活进一步上升,直到眼下朱慈燃这一路所看到的人均五六亩,乃至十几亩的现象。
吃肉虽然还困难,但除了山西外,其它地方的百姓每隔五六天还是能尝尝荤腥,发放耕地后的成效开始显现了。
诸如四川、云贵、两广等地广人稀的地方,每天吃上一顿肉都不是难事,问题在于舍不舍得,以及吃多吃少罢了。
拿眼下朱慈燃正在经历的广东来说,当地两千九百多万亩耕地,仅有三百二十万人生活,其中还有六十几万人生活在各地县城之中。
两千九百多万亩耕地里,除去属于士绅豪强的九百多万亩耕地,剩下的两千万亩土地,基本上被二百五十几万人平分了
单单这些土地,就让广东百姓达到了每个人都有七亩的程度,而士绅豪强的九百多万亩土地虽然存在他们手中,但他们也需要缴纳田赋,并且需要农民来帮忙耕种。裪
虽然要上交三成田租,但到手有七成,等同于两广田地总产出的五千多万石粮食中,除去五百万石必须缴纳的田赋,以及五百多万石田租,剩下的四千万石都归二百五十几万百姓所有。
哪怕加上城池之中的六十几万人,四千万石米麦给三百二十万人吃,却是怎么胡吃海喝也吃不完的,只能贩卖后买取饲料来养牲畜。
朱由检十五年的努力,让天启元年还在闹饥荒的广东,成为了天启十六年每日能尝荤腥的富硕之地。
朱慈燃一路听着这些事情过来,心里对自家叔父愈发钦佩,但心里也愈发不舍。
古往今来,能如自家叔父这样,十五年时间让天下三分之一百姓吃上荤腥的名臣贤王基本不存在,哪怕是管仲萧何,也不过只能让百姓吃饱,而自家叔父,能让百姓吃肉。
想到这里,朱慈燃将手中的报纸递给了在旁边狂炫水果的刘顺,带着一抹忧愁看向了远处的大海。
“若是叔父走了,我能维持百姓们眼下的生活吗……”裪
https://www.biqivge.com/book/91224808/73713039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