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篇(八) 慈烺当官
“总算结束了……”
四月初五,当白茫茫的沙漠里出现一道熟悉的声音,作为声音主人的朱由检也合上了手上的情报。
在他面前,除了白茫茫的沙漠,还有一个个存在于沙漠沙丘之间的湖泊。
湖泊干净湛蓝,但湖底却有一些黑色的藻类。
这样沙漠、湖泊、藻类的场景,存在于齐国文登府,而这样的奇景,也被朱由检赐名为千湖沙漠。
“殿下,欧洲的战事虽然结束了,但他们也因为战事而进步发展了许多。”
“现在他们又在北利未亚动兵,不出意外的话,日后会和瑞国碰上……”
华盖伞下,除了躺在躺椅上的朱由检,还有站在其身后的黄龙和孙应元。
开口之人是孙应元,此刻的他已经六十有二了,旁边的黄龙也五十有九了。
至于满桂,他今年已经七十有五,目前已经不再操劳军务,而是在西京城养病。
故人陆续衰老,朱由检自己也不再年轻。
四十五岁的他,尽管样子看上去只有三十几,但下降的体力和精力却一直在提醒他,他也老了……
“瑞王毕竟是我的五叔,如果尼罗河流域真的被欧洲人拿下,那确实会威胁到他,不过……”
朱由检扶着扶手站了起来,他眺望眼前的千湖沙漠,随后才开口道:
“尼罗河流域必须掌握在国朝的手里!”
尼罗河流域其实对大明来说不重要,可问题在于尼罗河三角洲可开发的苏伊士运河直接掌握了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沟通。
况且,拿下这里,联合南昆仑监察使司,大明才能对利未亚诸藩进行南北控制。
想到运河的问题,朱由检也对身后的黄龙询问:“海军和工部沟通过了没有,中都运河的挖掘标准出来没有?”
中都运河,即历史上的巴拿马运河,世界七大工程奇迹之一的“世界桥梁”。
不管是为了齐国的利益,还是为了大明宗藩体系的利益,这条运河都得挖通,而朱由检已经对此准备了五年。
“都沟通好了,就是百万劳改工还有三成缺口。”
黄龙作揖,同时也说出问题:“当年的瀛洲劳改工大多都已经去世,留下来的也是老弱病残。”
“现在国朝拥有的劳改工,都是各府被镇压抓捕的叛军,数量不过六十余万罢了。”
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哪怕相比较齐国到来前,齐洲土民现在已经过的很好了,但部分土民依旧不领情。
在他们看来,齐国应该免费给他们粮食和布匹,而不是让他们去种地。
他们是天生的猎人,他们不应该种地,应该去狩猎才对。
这种观念从萌发到形成对抗齐国的反叛意识,所用不过五六年罢了。
几乎每年都有几个部落会叛乱,而他们的结局也基本被尽数镇压。
刑部根据他们反叛波及的程度给他们定罪劳改,罪行多的判刑终身,罪行少的也有十几年。
齐国律中,对百姓和官员是两套律法,百姓除拐卖、行凶、强奸等特别严重的罪行是判处死刑外,其它罪行基本以劳改为主,劳改期限从三个月到终身不等。
至于官员,劳改期限是最少三年起步,涉及贪污基本上是劳改二十年起步到诛三族。
如果有招供其它人的行为,那罪行则着酌情降低一等。
由此可见,朱由检个人到底对贪官痛恨到何种程度。
当然,朱由检也不是要求官员个个节俭,在对齐国官员的俸禄上,他还是比较慷慨的。
在任官员,除了正俸外,还有年俸二成左右的年终银。
以一个从九品的基层官员来说,正俸加年终银,一年的收入是十八两银子。
截止天启三十五年,齐国的粮价是两文一斤,而一亩田地在施加各种化肥过后的出产基本也就是三百五十斤左右。
再扣除化肥的成本,种一亩地的利润也不过六百文罢了。
齐国的分地情况则是国民人均十亩,土民人均三亩。
也就是说,一户五口之家的国民收入不过三十两,一户土民收入不过九两罢了。
这种情况下,一个普通从九品基层官员的收入等于二十亩田地的产出。
加上齐国许多商品价格便宜,因此经过朱由检自己的走访,从九品的基层官员可以轻而易举的养活六口人。
不能说顿顿大鱼大肉,但饭桌之上总是少不了肉类的。
目前就齐国来说,仅有土民是没有办法顿顿吃肉的。
不过对于肉资源丰富的齐洲大陆土民来说,肉对于他们来说不算什么奢侈的食物。
与肉相比,反而是齐国带来耕种的小麦、水稻才是他们比较想吃的东西。
他们的饮食和国民不一样,但当他们有了各种谷物和调料后,他们也发明出了适合自家口味的食物和菜肴。
对于部落时代的大部分土民来说,他们根本没有民族之分。
在国民到来前,他们只有部落之分。
朱由检对于齐国的治理政策,主要还是以分配生产资料为主,但同时所有生产资料名义上都是属于国家的。
齐国的教材和大明的教材虽然大体相近,但细分下来却不是一种。
齐国讲究国家、集体,究其原因是比较简单的。
现在齐国的耕地,其中有一半以上都是朝廷用劳改工配合拖拉机开垦出来的,今后也会如此。
劳改工用劳动来减少刑期,国家获得作为生产资料的土地,然后把生产资料交给百姓。
换而言之,这过程中百姓是不需要做什么的,只要老实等着分地就行。
他们需要做的,就是分地过后,以生产队为基本单位来使用拖拉机,进行耕种的同时将粮食售卖给村官所(王店)。
村官所发放货币,再在同时进行收税,将农业税收走。
以现有的劳改工数量来说,这个政策在未来二十几年是不会有变化的。
只有等到劳改工的数量骤降,那齐国才会改变基础政策。
官员需要了解、清楚的是,是国家和百姓养活了他们,给了他们俸禄,而不是他们给了百姓活路。
“近来犯事的官员逐渐增多,夏允彝那边有消息传回来没有?”
朱由检和孙应元他们走在细腻的沙滩上,边走边说。
“传回来了一些,国内还是不可避免的有一些不满足的贪官污吏,基本都按照《齐律》判刑了。”
黄龙回应着,同时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道:
“殿下,我还是认为对这些贪官及其家人应该直接杀了。”
“话虽这么说,但要真的这么做就很难了……”孙应元听后接过话题,他很清楚齐国那么做,那可就真成诸藩之中的众矢之的了。
和孙应元想的一样,朱由检没有回答黄龙的问题,而是岔开话题道:
“烺哥儿和焕哥儿他们如何了?准备什么时候回国?”
朱由检将话题引到了诸郡王的身上,孙应元也帮着岔开话题,接上话题回答道:
“淄博郡王刚刚毕业,他回信说想在大明再历练几年,看样子是准备参加恩科,踏入官场。”
“踏入官场……”朱由检呢喃,随后叹了一口气。
说他不想自己那几个孩子是不可能的,他现在比较希望的就是朱慈烺他们毕业之后会返回齐国来帮自己的忙。
尽管齐国的国事并不多,但他却能在处理国事之中,同时教导朱慈烺他们。
他现在让大明按照自己的想法走了下去,但齐国这边还需要一个继承自己想法的人。
“回信,再给他三年的时间吧。”
朱由检说罢,转身向着千湖沙漠走去,黄龙和孙应元也先后跟上。
这封信在两个月后送到了朱慈烺的手中,不过他的动作比朱由检预想的还快。
在他拿到这封信的时候,他已经以恩科全国第九的身份,成为了大明南州东洲府方丈县的知县。
“呜呜——”
刺耳的汽笛声将朱慈烺拉回了现实,他抬头看向了自己的面前,出现在他面前的,是被誉为南州海外三岛中最大的方丈岛。
方丈岛,即另一个世界新西兰的南岛。
至于南州行省的海外三岛,也分别是方丈岛(南岛)、蓬莱岛(北岛)、日南岛(塔斯马尼亚岛)。
这其中,日南岛归平东府节制,但由于天启十九年日南岛人口突破二十万,因此被朝廷设为日南府。
相比较日南岛,方丈岛和蓬莱岛则是因为距离南州遥远而被单独设为东洲府。
东洲府的府治主要在北边的蓬莱岛,因为蓬莱岛相比较方丈岛更为平坦。
大明登陆方丈岛始于天启九年,正式开发方丈岛则是天启十三年。
方丈岛的面积很大,南北长一千四百余里,东西五百余里。
不过,虽然方丈岛很大,但其全境多山,山地面积占据了该岛的五成以上。
加上茂盛的雨林,世居山中的土民,因此大明对方丈岛的清理工作直到天启十八年才宣告结束。
从天启十九年开始,方丈岛才迎来了移民。
过去的十六年里,方丈岛陆陆续续涌入了五万人,而他们大多都生活在方丈岛东部沿海的狭长平原上。
“方丈县在方丈岛东部的平原上,岛上从北到南有一百多个村子,九个镇子,县城的人口只有不到两万……”
“说真的,我不知道你为什么想来这里。”
方丈县东港码头上,当蒸汽船只靠岸,夏完淳一边唠叨,一边和朱慈烺走下了船只。
他们来到了码头上,听着夏完淳的吐槽,朱慈烺的注意力都被码头和远处的县城所吸引。
东港码头并不大,能容纳的船只也极为有限,毕竟这里处于大明疆域的最边缘,而且四周没有敌人和海盗,可以说是个混吃等死的地方。
在夏完淳看来,如果朱慈烺真的想要步入庙堂,他应该去可以建立功绩的地方。
“我觉得这里很好,你不觉得吗?”
朱慈烺走在码头上,看着来来往往穿着江南纺织布衣的百姓们,他从没有觉得这么放松过。
这里的移民基本上都是浙江一带的移民,因此码头上贩卖的小吃,还有茶铺的一些茶叶的产地都以浙江为主。
好在到了天启三十五年,大部分百姓都是上过官学的,因此官话的口音很轻,不至于让朱慈烺遇到听不懂的尴尬境遇。
普通的码头被他们转了几圈,基本上没太多可看的。
和中原一样,整个码头都由水泥生铁构建,唯一不同的就是远处的方丈县没有城墙,所有房屋没有遮挡的就能暴露在他们的眼前。
朱慈烺走了走,从码头走到县内,县内的许多设施和公共设施基本和大明差不多。
熟悉的人力抬举拦路杆,熟悉的水泥地,熟悉的十字路口和十字路口上的摆钟。
一些等待客人的四轮马车,有的是敞篷的,有的是带顶的。
除了它们,还有天启二十五年兴起的齐国公共马车。
两匹肩高一米五以上的大挽马拉拽着上下两层,可以坐十个人的公共马车在城内以固定的路线行走。
只需要一文钱,你可以坐到任意站点下车,基本和后世的公交车差不多。
这样的城市公共交通,都是朱慈燃从齐国学来的东西。
朱慈烺和夏完淳上了一辆公共马车,他们坐在二楼,可以露天的看到四周风景。
按照规制,方丈县的主干道只能有八丈,辅道六丈、街道四丈,巷道两丈。
朱慈烺他们要前往县衙,因此走的路基本是主干道和辅道。
坐在二层,感受着前面吹来的风,朱慈烺和夏完淳好奇打量街道两侧。
其实各地的街道两侧都大同小异,基本上都是各种花卉、成衣、吃食的店铺。
朱慈烺在过去的七八年里,利用暑假和寒假去了大明铁路和轮船能抵达的各种地方。
从最北边的岭北,到现在最南边的南州,在他看来,百姓们过的都还算不错,只是对于一些胡乱收税的现象是怎么样都难以杜绝的。
他来这里,就是想知道,杜绝胡乱收税是不是真的有那么难。
带着这种想法,他被一楼车夫摇铃铛的声音拉回现实。
由于方丈县并不大,因此马车不过走了三里路就把他们送到了目的地。
车夫并不知道哪个客人会在哪里下车,因此每到一个站点他们都需要停车,然后拿起一个铃铛摇晃三次提醒。
这样五秒后,如果还没有人下车,则是前往下一个站点。
“这里的车夫过的肯定很滋润,我看了看,他们是巳时四刻上班(9点30),酉时散班(17点)。”
“就这样每个月还有九百文的俸禄……”
夏完淳吸了一口气,似乎在说这钱相比中原好赚太多了。
“没办法,人少只能提高俸禄了。”
朱慈烺笑了笑,随后和夏完淳走进了县衙。
对于朱慈烺的到来,方丈县的县丞早就知道了,甚至对于朱慈烺的身份他也一清二楚。
对于齐王长子的朱慈烺,他根本不敢怠慢,也不敢刁难。
由于大明走的都是流官体系,因此不存在万历时期地方胥吏给官员使绊子的现象。
基层的官员也是拿俸禄的,他们只能在这里任职三年就要被调走,因此无法形成什么力量来阻碍新到任的县官。
朱慈烺有夏完淳的帮忙,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弄清楚了方丈县的情况。
方丈县的百姓有五万六千七百余人,其中近九成百姓以农牧为主要收入来源。
当地的产出主要包括水稻、羊肉、牛肉、羊毛、乳制品等畜产品。
虽然地方偏远,但当地每年的农业税和商税也能达到七千二百多两银子。
不过,当地的官员数量一共有五百七十多人,每年仅仅俸禄的基本支出就达到了九千多两银子。
除了这些,还有五百多惠民药局、养济院、环卫局等等不入品级的办事人员,每年支出又是五千多两银子。
因此,在过去十几年里,方丈县一直是需要大明输血的一个偏远县城。
如果这种地方发生叛乱,大明会不会救援都还两说,毕竟在这里驻扎官员,简直就是长期赔本的买卖。
像这样的县,在大明还有大大小小二百多个。
因此,今年恩科策论的命题就是如何解决这二百多个县的贫困和收支问题。
朱慈烺的策论得分八十九,排名第七十七,如果不是其它考试把他的分数拉了上去,恐怕他顶多也就能得到一个镇长的官职。
他能得到方丈县的官职,也纯粹全靠没有人愿意来这里。
就连朱慈燃得知他要来方丈县,也是派朱和垠亲自上门,好生劝说。
不过,朱慈烺却不以为意。
他觉得,既然他的策论没有拿高分,那就说明他的想法不切实际,远离了生活。
既然这样,那他就得补足自己的短板。
他来方丈县,就是想知道,怎么样才能解决大明这两百多个县的负支出问题。
另外除了这个问题外,他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来这里解决。
想到这里,朱慈烺侧头看向了书房窗外的庭院,摸了摸下巴:
“都来到了这里,爹总不能叫我回去监国了吧……”
番外主要是剧情的简略延续,后记才是后世
番外还有几章,然后是后记
——
推荐一本朋友的书
(本章完)
https://www.biqivge.com/book/91224808/72886433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