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5 平面技术,摩尔定律的原点
诺伊斯:【切~】
杰克·基尔比的发言刚结束,诺伊斯就发出嘘声。
江维:“切什么切,到你了,有什么把式就亮一亮。”
诺伊斯:【一个锗晶片上就一个晶体管,也好意思说自己是集成电路。就让哥跟你讲讲,什么才是真正的集成电路。】
杰克·基尔比:【老子是1923年生的,你是1927年才蹦出来的,谁是大哥数学不及格么!就算不比年纪,比个头,老子也是大个!】
诺伊斯:【两米高了不起啊,你那么能打NBA去啊!】
江维:“风度,风度!”
诺伊斯:【哼!让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集成电路工艺技术吧。
当时,晶体管都是台面工艺,也就是你们理解的3D。但这种“造型”会有问题,最早是军方提出异议的。
军方洲际导弹发射时会产生巨大的震动,这个动静会使得晶体管上的一些金属粉尘颗粒脱落,导致晶体管暴露的接头处出现短路的问题。
所以我们仙童半导体开始想办法着手解决这个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给大家进行了分工,一是由赫尔尼和摩尔负责研究新的扩散工艺。二是由我和拉斯特一起攻坚平面照相技术。
核心的目的,就是将晶体管从以前的“台面”造型变成“平面”造型。
当然,这里还要感谢贝尔实验室前期的技术铺垫。
他们有两项发明,是实现半导体平面工艺的基础。】
此时,消息验证的声音又响了。绝壁是系统管理员的“知识图谱”安排!
好吧,江维直接把人放了进来。
卡尔·弗洛士:【嘿嘿,大家好。】
诺伊斯:【哟,二氧化硅薄膜制备的发明人来了。既然您来了,那就由您介绍这项为半导体平面工艺奠基的重要技术吧。】
卡尔·弗洛士:【好的呀!1955年,我正在搞研究,钻研如何解决硅表面在高温杂质扩散时裂开的问题。
然后,一不小心将氢气加入了扩散中,扩散炉中一下子就产生了水蒸气,迅速在硅晶体表面产生了一层二氧化硅。
结果,你猜怎么着。没想到啊没想到,这层二氧化硅竟然是一层很好的杂质扩散阻挡层!】
观众大喇叭牛哄哄:“又是不小心!切克老司机不小心发现了直拉法,这哥们又不小心发现二氧化硅的阻挡层作用。
这就是机缘砸在脸上吧!我的天,请不用疼惜我,也给我来个不小心吧。”
观众太空漫步者:“哪有那么容易,虽然是他们都是不小心造成了某种现象,但后续会对这种现象展开进一步的研究,才会诞生最终的学术成果。
你不小心,真的就只是不小心脸被砸扁了而已。”
卡尔·弗洛士:【后来,我和我的技术研究员林肯·德里克立刻进行进一步研究。
用氢氟酸在二氧化硅上腐蚀出一些小区域露出部分硅,从这些“开口”进行杂质扩散。
采用这种方法,能将杂质扩散到硅晶片上的指定区域。由此,为在同一种材质上制作出各种电路打下了基础。】
张汝京:【对,二氧化硅很快就成为晶体管生产和平面处理技术中重要的物质。它不但可以用作半导体PN结之间的绝缘物质,同时还能保护硅晶体不受金属污染。
在后来的芯片工艺中,二氧化硅被广泛应用在封装和绝缘工艺中。】
诺伊斯:【卡尔·弗洛士他们的这种全新扩散技术,使得杂质只能从“开口”处扩散到硅晶片上。而覆盖二氧化硅氧化膜的地方被保护了起来。
这种技术,让光刻技术呼之欲出。
同年,贝尔实验室的朱尔斯·安德鲁斯和沃尔特·邦德将制造印刷电路的光刻技术用于硅片加工。
他们在二氧化硅的氧化膜上均匀的涂抹一层“光致抗蚀剂”,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光刻胶。
然后通过光学曝光,将电路图“复印”在这一图层上,形成精准的“开口”区。
之后,在用化学方式将图案进行腐蚀,制作出“开口”,最后将杂质从“开口”扩散到下面的硅晶片上,形成半导体所需要的PN结。
贝尔实验室的这两项技术,就是半导体平面工艺的基础。】
观众大喇叭牛哄哄:“咦,这不就像以前用胶卷拍照,再冲洗的过程么?只不过多了一个腐蚀过程,将图形在硅晶片上腐蚀出来。”
观众长鼻长在腰上:“对哦,难怪诺伊斯说他和拉斯特研究平面照相技术,莫不就是这个原理?”
观众太空漫步者:“对啊,早年的光刻机跟照相机差不多的。尼康是做什么的?”
观众长鼻长在腰上:“照相机啊。”
观众太空漫步者:“佳能是做什么的?”
观众长鼻长在腰上:“还是照相机啊。”
观众太空漫步者:“这两个,是光刻机的老二和老三,你品,你仔细品。”
观众暗中观察:“可惜现在的老二和老三没落了哦,光刻机已经被阿斯麦吊打了。”
杰克·基尔比:【呵呵,1957年美国空军的两位工程师莱斯罗普和詹姆斯·纳尔在贝尔实验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光刻技术。
制成了小型化的晶体管和陶瓷的混合电路,并创造了“光刻”(Photolithography)一词。
他们两首先获得了用金属连接陶瓷上的微型电路专利,用的方式就是在二氧化硅上利用光刻挖洞的技术。
后来纳尔可是去了你们仙童半导体,你的那个光刻平面工艺不就是借鉴别人的嘛。】
诺伊斯:【我就那个呵呵了,莱斯罗普后来也去了你们德州仪器,还跟你一起工作呢。你家后来搞集成电路,还是用了人家的技术。少在这里笑百步!】
杰克·基尔比:【……】
诺伊斯:【再说,我们的平面照相工艺早就有了。你也不看看仙童半导体的东家是干什么的!】
观众大喇叭牛哄哄:“仙童摄影器材……东家是做摄影器材的,难怪仙童半导体能先搞出来平面工艺。我之前还觉得它东家跟它根本不搭边呢……”
诺伊斯:【早在我们去旧金山成立仙童半导体的路途中,就从照相机商店购买了三个16毫米的镜头,用来制作步进重复照相机。
这种照相机是用来制作“图像母版”的,能在照片底片上产生矩形阵列微小的、相同的图像,这就是现在集成电路制作所称的“掩膜”了。
先将一种特殊的光敏树脂沉积在晶片的二氧化硅层上,再将光透过掩膜照射到光敏树脂上,形成想要的图案。
然后用强酸冲洗晶片,将图案部分腐蚀掉,露出晶片下面的硅。
之后,再将杂质扩散到硅中,形成各种PN结。
1958年我和赫尔尼、拉斯特对这种平面照相技术进行了改良,制作出来第一台用于硅晶体三极管制作的光刻照相机。
到1958年,利用平面照相技术,我们仙童已经可以在一块晶圆上批量制作相同的晶体管。
1959年1月23日,我开始思考,既然已经可以批量制作晶体管,为什么不能把多种组件放在单一硅片上,通过内部连接形成“集成电路”呢。
这种方式不但能够减少产品的体积和重量,价格也会降低,让咱们仙童更具竞争优势。
于是,我、赫尔尼和拉斯特为首,开始着手“集成电路”的研究。
当然,我们成功了!
我们在硅片上加上一层氧化硅作为绝缘层,然后在这层绝缘层上“打洞”,用铝薄膜将已经用硅扩散技术做好的器件连接起来。
这样器件之间需要连接的能够连接,需要隔离绝缘的能够绝缘。
看看,我的想法显然是领先于基尔比的,因为我们有光刻照相机,咱们的赫尔尼和拉斯特把平面工艺发扬光大了。
而德州仪器,在这个时期毛都没有,啊哈哈哈哈。】
杰克·基尔比:【话虽如此,但其实咱们用的技术大多出于贝尔实验室才是真的。】
诺伊斯:【当然,这点我并不否认。其实,即使这些发明和想法不出现在仙童,当半导体工艺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出现在别处。不出现在1959年,也一定会出现在后面的某一个节点。
所以,其实……】
杰克·基尔比:【其实我们应该感谢贝尔实验室的技术奠基,也感谢那个能商业化的时代,让实验室的技术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实用、商业规模化和进一步提升。】
诺伊斯:【嗯,是这个道理。其实,基尔比,你是一个很好的工程师,拥有绝佳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尔比:【嗯,其实比起科学家,我更愿意做一名工程师。科学家是解释事物的人,工程师是解决问题的人。我的一生,最大的兴趣就是解决问题吧。
而你,诺伊斯,不但是一名科学家,也是优秀的工程师,更是卓越的企业家。还是很让人佩服的。】
观众大松饼:“我觉得贝尔实验室好牛啊,这些技术最早都是从贝尔实验室搞出来的。”
观众暗中观察:“那是当然,晶体管、激光器、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数字交换机、通信卫星、电子数字计算机、C语言、UNIX操作系统、蜂窝移动通信设备、长途电视传送、仿真语言、有声电影以及通信网等等都是从贝尔实验室诞生的。
自1925年以来,贝尔实验室共获得两万五千多项专利,一共诞生了13位诺贝尔获奖者。可惜现在没落了……”
张汝京:【仙童半导体当年的照相、掩膜、显影、光刻、扩散,这一整套平面处理技术,直到今天,仍然是现代集成电路制造的核心工艺。
60年代初期,光刻技术还非常初级。当时的掩膜版是一比一贴在晶圆上的。而且,因为原理并不复杂,当时的半导体公司还能自己设计光刻工具和设备。
但很快,专业的光刻机出现。1961年,美国的GCA公司制造出了第一台光刻机,从此以后光刻成为芯片制造的重要环节。
光刻的主要作用是将掩模版上的芯片电路图转移到硅片上,是集成电路制造的核心环节。
光刻工艺定义了半导体器件的尺寸,也是整个集成电路制造中最复杂、最关键的工艺步骤。光刻工艺难度大、耗时最长。
在芯片的生产过程中,一般需要20到30次光刻,耗费时间占整个工艺的40%到60%。
而且光刻机成本极高,约占整个硅片制造工艺的三分之一左右。
2018年,中芯国际向阿斯麦订购了一台最新的EUV(极紫外线)技术光刻机,价格为1.2亿欧元。本应该于2019年交货,但目前由于种种阻碍,咱还没能收到货。
半导体平面工艺的诞生,首先明确的奠定了“硅”成为基础原材料。
第二,平面工艺解决了大规模化生产集成电路的瓶颈。加速了晶体管平均价格的降低。
1957年,半导体晶体管的平均价格为20美金,到了1965年,价格已经低于1美金。
大规模生产,价格不断降低,这就是后来“摩尔定律”的原点。】
https://www.biqivge.cc/book/88225946/65675916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