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云山雾罩
司务阁的院落内有个统共四层高的楼阁,面宽八间进深五间,里头有藏书和卷宗数百万卷,我自幼便常来此处看书。
刚走到藏书楼门前,便有个当值的小姑娘迎出来向我行了一礼,问道:“婳吾姐今日想看些什么书?”
我摸摸她的头顶:“去让他们把《折砚志》和近三十年的陈史拿来。”
“近三十年的陈史前些日子楼主大人吩咐妆呈长老送去谢庭了。婳吾姐,这《折砚志》您都看过许多遍了,怎的还看不腻?”
我微微愣怔,确实是有这么一桩事,那日卫珩还罚了妆呈抄书,他要这些书册……是还想查他母亲的事吗。
“鉴古而知今,彰往而察来,”见她似懂未懂地点点头,我轻轻笑了笑,“你可知道方姓的卷宗都放在何处?”
她转了转眼珠,思索片刻答道:“是在顶层戊申、己酉、庚戌这三列书架上。”
竟这般多?我顿感头疼,难怪姜唯止说方是大姓,罢了,楼中暗探都查不清的事,我再去翻那些个书册也无济于事。
回过神来底下的人已经将书拿到了我面前,我伸手接过便离开了司务阁,径直往谢庭和光阁而去,走到不远处时却见门开着,于是加快步子进了和光阁,果然看到纨素正在内里打扫。
他见我来很是诧异:“婳吾姐怎会来此?”
“来寻几本书。”
我走到案前,将手中那本厚厚的《折砚志》搁下,然后转身在书架上搜寻起来。
大抵是卫珩近来翻看过,那些个书册都放在显而易见的位置,拿着也顺手,我从书架上一一取下置于案上,由于实在是多了些,便有几册滑落到了地上。
我连忙蹲下身去捡,其中还有一本简史翻开倒扣在地上,我伸手将其拿起,发现翻开那页上头记载的竟是卫珩父辈的大致生平。
长子升,早夭。
次子乔,官至吏部右侍郎,时四十六年献王赐婚与乐平郡主潘氏,四十七年惠王赐号桓封伯爵,翌年解官,有一子珩。
三女讳令仪,时四十六年献王赐婚,适嫡长子公子巽。有一子岚。
卫桓伯竟还有一夭折的兄长?而卫珩的母亲竟是乐平郡主?这倒真真让我一时间瞠目结舌,卫珩家这些事我向来只是听闻,却从未去仔细了解。
我只知这书上所写的卫令仪便是卫珩的姑母,如今的雍宁侯夫人。而卫珩的祖父也就是当年的御史大夫卫肃,曾协理朝政三十二载,在献王时期权倾朝野,却是个两袖清风的忠臣,一辈子克己奉公鞠躬尽瘁。
惠王即位后念及卫家世代为官,劳苦功高,便将卫肃之子卫乔封为桓伯。一年后卫乔辞去官职,公子珩也是个无心朝事的,卫家嫡系这一支在朝中的权势便逐渐式微,只是名声地位尚在。
乐平郡主则是成晖长公主潘氏的独女,自出生便随了母姓。这成晖长公主是献王的表姐,徵王亲封的公主,自幼在陈宫里养尊处优,长大后更是穷奢极欲,任何事上都要一掷千金、要世间顶好的。
她那女儿却不似她这般妇孺皆知,坊间传言只偶尔听闻乐平郡主生得花容月貌,再无其他。再加上成晖长公主早早亡故,乐平郡主便更没什么存在感,才过世十几载,竟都无人提起了,我甚至不知卫桓伯的妻子是她。
不过从卫珩口中听来,似乎是个温柔良善的女子,否则公子珩又怎会如此温柔细心呢。
再往后所记载的都是卫家的旁支了,我又翻了几页,竟在一处不显眼的地方看到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名字——卫令姜。
令姜本是才女谢道韫的小字,是以我初次见卫令姜这名字时便暗自觉得有趣,只可惜是外出时在一墓碑上见到的。
简史上赫然写着“幺女讳令姜,惠王四十七年冬月故,年十八”。
我登时睁大了双目,这不可能!我犹记那时见到的墓碑是黳石刻成,因犯了如今陈惠王的名讳“异”,惠王于四十七年中即位后陈国便再无黳石所制的墓碑。
原本每一代君王即位都要改国号为元年,当年徵王崩逝,献王继位时为表孝心便直接将年号顺延为献王十一年,后惠王亦效仿而为之。
如此看来这卫令姜的真正卒年极有可能早于陈史上所记载,可为何要在这上面作假?何况她也只是卫家一旁支的女儿,我百思不得其解。
“纨素,你听说过卫令姜吗?”我一边翻着书一边皱眉向正擦地板的纨素随意发问。
他闻言也抬头拧起了眉头,摇摇头答道:“卫……令姜?从未听过。是楼主的族亲?”
“罢了罢了。”我摆摆手,心下有些烦躁,随后闭眼揉了揉眉心。
原是想找找有无与方采舟相关的蛛丝马迹,或是书上关于寒魄十式的记载,现下怎的又突然跳出个卫令姜?
这桩桩件件还真是让人剪不断理还乱,不知该从何查起。
卫令姜之死虽与这些毫无关联,但陈史经过层层校对,绝无可能出现此等愚不可及的笔误,又无人敢冒着杀头的大罪去冲撞当今陛下,那么事情便绝非像史书上寥寥几字写得这般简单。
我想了想,又从中找出全史细细翻阅,这一看便是大半日,我都不知纨素是何时离开的,直到他又跑来喊我去用膳。
全史上说,乐平郡主与卫家女令仪在闺中时便是手帕交,两人都是个谦顺淡雅性子,不喜抛头露面与城中贵女结交。
因这两人常来往,献王赐婚公子巽与卫令仪时,就顺便也给卫令仪的亲兄长卫乔与乐平郡主赐了婚,婚期都定在四十六年三月的同一日,卫肃的爱子千金一娶一嫁倒真真是好事成双。
当年卫家权势滔天,所有人都以为献王此举意在传位于嫡长子白巽,也就是如今的雍宁侯,可谁知最后继位的竟是嫡次子白异。
的确与我所知晓的相差无几。
而关于卫令姜,上面却只说了她于四十六年身染恶疾,次年便香消玉殒,因亡故那年正逢献王崩逝惠王登基,死后也未入卫家的陵园,而是随便葬在了硕州城外的一座山上。
这倒是不假,我见到的卫令姜的墓碑确实是在一处不起眼的山坳坳里。
而最让我莫名感到骇然心惊的是,卫家虽是大族,旁支中竟独独卫令姜一女与卫令仪年龄相仿,其余的女儿与之最少也都相差了岁。卫令姜又偏生在卫令仪大婚那年染病,今日还被我发现殁年也有不对劲之处,所有的细枝末节重叠在一起未免显得太过巧合。
看来此事若真要查,便得先寻到当年篆刻墓碑的那刻碑人一问究竟了。
“为何面色这样凝重?”
闻言,我才从千头万绪中回过神,见到面前的图珠正满脸疑惑地看着我。
“图珠姐,你知道卫令姜吗?”我接过图珠递来的竹筷搁到筷枕上,拉着她的手问道。
图珠摇摇头:“不知。听名字像是……雍宁侯夫人的堂姊妹?我虽不知你问她做甚,但若是事关楼主便莫要再深究了。我早与你说过,知道的越少才越能保命。”
我轻轻“嗯”了一声算是应她,刚要拿起筷子时又想起方采舟之事,随即又问:“那方采舟呢?”
“方采舟倒是知晓,坊间将他的医术传得出神入化。”图珠一边盛了碗汤放到我面前一边说道,“一年前远隔百里的泓阳边陲发了瘝疫,千余百姓染疾而亡,就连太医令周大人都束手无策,朝野上下一片愁云惨淡。
“可谁知方采舟竟悄无声息地赶去了泓阳,不出半月便治住了那疫病。陛下大喜过望说要重赏,谁知到处也寻不见方采舟的影子。”
“竟有如此高明的医术?”听了这一番话,我眸光微动,不由想听她再多讲些。
图珠抬手掩唇咯咯笑了两声:“可不!一时间百姓们竟都口口相传说是华佗显灵了。”
因食不言,我俩便将话都说完才举箸开始进食。我却已然是对桌上的饭菜没了心思,满心想的都是如何才能寻见这方采舟,遂应付地胡乱吃了几口便匆匆停筷离桌。
https://www.biqivge.cc/book/86120774/2372791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