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经伦论修订本 > 第六十三章、《易》学(2)仁义礼智信

第六十三章、《易》学(2)仁义礼智信


第六十三章、《易》学(2)仁义礼智信

《易》学发展到春秋时期逐步分化为义理派和象数派。汉代之后又从象数派和义理派分化出六宗。六宗指占卜宗、禨祥宗、造化宗、老庄宗、儒理宗、史事宗。其中占卜、禨祥、造化三宗归属于象数派,老庄、儒理、史事三宗归属于义理派。

儒理便是儒学和理学宗,归属于义理派。儒学由孔子集前人思想建塑、孟子发展、荀子集而大成,之后经历代儒宗增补,形成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学术流派。儒学的在孔子这他提出了“仁、义、礼”学说,孟子补充了“智”学说,汉代董仲舒依据五行原理发明了五常,并提出了“信”学说。

仁,周易认为仁从阴阳,一二得二,阴阳合同而为“仁”。于是儒家思想认为,“仁者,人也。”一切从一,一二从仁,二一为仁,阴阳合同为仁,仁从人二,最高境界就是上下相亲、阴阳合同则为仁。于是“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除去天地之害谓之义。义与信,和与仁,霸王之器也。有治民之意而无其器,则不成。”。“老吾老已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人以从一为核心,以从二为规制,不得从三,也不得从四。一切以阴阳,君臣,夫妻,上下,贵贱为“仁”制,核心思想就是“仁政”,以仁从二人为核心,一切从化于仁。天之理,地之衡,从阴阳起,一阴一阳谓之仁,仁从二,二从仁,“二”即是儒家理论的核心内容,“二”化仁,仁立德,德立规,规制来自天子,天子仁政天下,这就是中国人治思想的开源,也就是所谓的儒家思想。

义,义是羊,羊从顺,顺应一,从化二,人人皆从一以下恭顺上二为义。臣从君,妻从夫,子从父,“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说了不去做,可以,行动了没有结果也可以,但是,臣必须从命君,奉献于君,为义。妻必须从命于夫,奉献于夫,为义。子必须从命于父,孝顺于父,为义。这是天道,天道从仁,仁人化义,义当以下奉上,献出则为义,大义凛然,义不容辞,臣赴死为君,妻赴死为夫,子赴死为父,下赴死为上就是“义”。“唯义所在”一切皆有可能失去,但义是天理,必须存在。这就是儒家的“义”。了解了“义”,也就知道古代反皇者为什么叫起义军了。

礼,《易》曰:“有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义有所错。”于是儒学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不学礼,无以立。”“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宪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如此无下有礼而国治其国,家治其家,方为礼仪之邦。《诗》上就说,老鼠内部都有体制,人哪能没有礼教呢?人如果没有礼教,不如早点死了算了,活着还有啥意义呢?于是上制皇权之礼,以下拜上,跪地而饶之。下制家公之礼,夫妻“尊卑有序,上下有体”。各个领域皆制礼度,礼教天下,礼仪兴邦。这就是儒家的礼。

智,从知,从俗,从常规,久视的规律就是智。孟三夫子把“仁义礼智”设定为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智就是是非曲直,人生常规,人们行为表现的经常行为规则。智就是人们把长期生活中总结出的经验教训归纳起来,形成智能决策,用以评判人们生活中发生的是非曲直。这是智的最高境界。

信,从言,言必行,信必果。“信”出自汉代董仲舒依据儒学原理发明的五常,信不是孔二夫子与孟三夫子的原生理论,出自儒学信徒们的发明创造,不过“信”是对“仁”的总结。人通过阴阳合同达到“仁”的最高境界,就是信必果,信必须履行诺言,以达到身心合一的最高境界,致死不渝。这种境界有阴阳交·合,穿越时空之意。从仁必信,这就是古代儒家的的道德标准和价值标准。

这就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儒学自孔孟仁义礼智理论体系形成之后,经历秦代的“焚书坑儒”,至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天下的思想归一了,此后的两千年再无其他思想超越儒学,即便有其他思想也得打着儒家思想的旗号发表自己的主张。如朱熹理学就是打着“穷天理、明人伦、讲圣言、通世故”来宣扬自己的理学主张的。

从“仁义礼智信”的初衷出发,“仁义礼智信”这一思想体系无可厚非,他们主张人在行为中要有教养、有规制、有责任、有义务、有信誉的一致行动方法无可厚非,是从思想上引导人们向亲爱化、顺孝化、礼仪化、智能化和契约化发展的文化精神,肯定是好的、优良的,是对无序的社会化的指导,并无反常规的表达形式,也无逆于正常历史进程的含义。但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二元封闭文化精神,这就有逆于人类社会的变革和进步了。

首先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有逆于《易》学的“简易”、“不易”和“变易”三种原则。事实上变化不是“二”,不是“简易”和“不易”原则,还有“变易”原则。“易”不是变来变去,而是在变化中发展、递进和超越。

但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就是变来变去没有发展、递进和超越的文化精神。因为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是“发号出令而民说谓之和,上下相亲谓之仁”,是存在上下级等级分化关系的“仁义礼智信”。事实上人人生而平等,是左右相亲的关系。

人类文明不断抛弃并不断追求的是什么?就是人人生而平等!“人皆生而平等,享有造物主赋予给他们的不可剥夺的权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我们认为这些普世真理,不言而喻。”但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没有这些精神,这便是儒学必须改造的原因!


  https://www.biqivge.cc/book/85256772/8545326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