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7章 女校和中国教育会
婚后,黄世振女士随同蔡元培住到了上海。有了家眷,交往的圈子也就发生了些许变化。
这个时期,与蔡元培常来往的是蒋智由、黄宗仰、林白水、陈范和吴彦复;这些人都是带着夫人。因为有女眷参加,男女平等、妇女解放的话题就常常被提及。又因为大多是搞教育,在一段时间里,大家常说的话题是妇女的受教育问题。
蔡夫人黄世振有一天说:“女人不能和男人有同等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男女平等是无法实现的。”
此言一出,立即得到在场女士们的赞同。
蒋智由于是说;“我们来办个女校吧!”
这提议竟得到大家的赞同。于是当场议定由蒋智由、蔡元培、黄宗仰为主来张罗这件事。
蒋智由(1865—1929),中国近代诗人,原名国亮,字观云、星侪、心斋,号因明子,浙江诸暨紫东乡浒山村人。
出身寒素。早年求读于杭州紫阳书院,能诗善文,工书法。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以廪贡生应京兆乡试举人,授山东曲阜知县,因怀救国、革新之志,故未赴任。甲午战后,同情、支持康有为、梁启超变法。力言变法,“志欲救天下,起国家之衰敝”。戊戌变法失败,曾写《卢骚》诗,有“力填平等路,血灌自由苗”之句。
他与黄遵宪、夏曾佑被梁启超曾并列为“近代诗界三杰”。
黄宗仰(1865年-1921年),俗名黄浩舜,别号乌目山僧,笔名黄中央,江苏省苏州府常熟县人。建筑设计师、佛教僧人。自幼博览群书,工古诗文辞,旁及释家经典。是一位民主革命的志士。
1899年,他前往上海。1901年,受犹太富商哈同的华籍夫人罗迦陵聘请,设计建造爱俪园。
关于吴彦复,需要多说几句。他生在武荫世家安徽庐江吴氏家族,其父吴长庆袭家族云骑尉世职,章士钊夫人吴弱男就是此公的女儿。
我们应当记得,吴长庆手下有一随员,最早由吴长庆举荐为帮办营务,此人就是后来影响了大清和民国历史进程的袁世凯。吴长庆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吴保德后来承袭了吴长庆的世袭禄位,二儿子吴保初因为父亲的军功,朝廷也赏了他一个主事之职。
这位吴保初就是吴彦复,吴保初是他早期的名字,后来他更名吴彦复,自号瘿庐。他和袁世凯年岁相当,袁世凯在其父吴长庆手下做属僚时,二人关系近密,彦复称袁世凯为“四哥”,袁则称吴彦复为“二兄”,二人是名副其实的世兄弟。
吴彦复虽出身将门,但他一生放诞诗酒,性情上更倾向于不羁文人之风。民国有著名的民国四少,很多人不知道,晚清也有著名的四少,这位吴彦复就名列其中,还有一位名垂青史为唤醒国人甘愿束手就擒“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
吴彦复是一位刚正不阿的正直之士,他有一则著名的故事,足以见他做人的秉性:
他做刑部主事时,大概是在1898年,彼时刑部尚书为刚毅。光绪帝要听真话,要求官员们上书直言,于是彦复闭门写万言书,当真直揭时弊,将腐败之甚、革新之迫字字言言直抒于笔端。他官太小,没资格递条陈,想上达必须由所属上司代呈,于是去见刚毅,请他代为递呈。
刚毅一看非同小可,心想这位老兄也太不成熟了吧,朝廷那是老佛爷慈禧说了算呀,你这个条陈上去,不是把我也连累了吗?
于是劝他:你对朝廷一片赤诚,这个认真的态度是好的,可是也要为自己留余地呀,直言谏议没错,可是你这样抨击朝局不妥当,这中间分寸拿捏可是一门大学问,我这么说可都是为你好。
彦复对刚毅这番“谆谆告诫”嗤之以鼻,对着刚毅是呸、呸、呸……说您青云直上封公封侯去,我这小官,不做也罢。说完拂袖而去。第二天,彦复就收拾家当,携家带眷,离京去了上海定居,弃官不干了。
我们还是回过头来说办女子学校的事。
那个年代,有条件读书的女子讲究的是大门不出,二们不进,要不为什么要给女人裹足?办女校谈何容易?
从1901年的冬天开始张罗,直到第二年的9月间,女校才创办起来,同年12月正式开学。
在登贤里租的校舍,办学的经费,由黄宗仰介绍的犹太富商哈同的华籍夫人罗迦陵独家赞助。
蒋智由开始任校长,他去日本后校长由蔡元培接任。
女校虽只有十几个学生,又大多是发起人的妻女,但其开风气之先的社会影响力不容小视。也是蔡元培等人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以及妇女解放事业,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1902年4月15日,在筹建爱国女校的过程中,由蔡元培、黄宗仰、叶瀚、蒋智由、林獬等议定并发起,成立了中国教育会。
共推蔡元培为会长,设本部于上海泥城桥福源里,并定“置支部于各地”。
中国教育会的初衷是“拟集合力量,编订教科书”。在其章程中宣布:“本会以教育中国男女青年,开发智识而增进其国家观念,以为他日恢复国权之基础为目的。”
中国教育会所提倡的教育,是出于改造中国的政治目的,是为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的国家而办教育。它激烈地反对封建教育和奴化教育,鲜明地揭示了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的教育宗旨。以造就"共和的国民"为其根本的宗旨。
为了实现这一宗旨,中国教育会设立了教育、出版、实业三个部,预备设立男女学堂、编印教科书、教育报,创办商店、工厂、公司。
会中的激进分子成了爱国运动和革命运动的中坚。
1902年夏,蔡元培利用暑假到日本游历,同行的有高梦旦。
高梦旦(1870年-1936年),名凤谦,字梦旦,长乐龙门乡人。
梦旦上有胞兄二人,长兄凤岐以桐城派古文学知名,考取御史;次兄而谦留学法国巴黎大学,精通洋务,梦旦取两兄之名上下各一字,自名凤谦。
少从长兄读书于福州九彩园,初学古文词,并考取秀才。中法马江海战后,清廷日弱,遂无意仕途,厌倦八股文章。
在商务印书馆近代馆史中,公认有“两兴”:首兴于张元济,再兴于王云五。但在这两个炫目的名字身后,却有一个常被人忽略却又不可或缺的“贤臣”——高梦旦。
“五四”运动后,51岁的高梦旦自认对新学“所知不多”,主动辞去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所长职务,并亲赴北京,去邀请不满30岁的北大教授胡适。胡适虽未到任,但推荐了他的老师王云五。
王云五当时毫无名气,怀疑他才能的人,“商务书馆内外皆有之”。高梦旦却用了3个月时间,帮助他熟悉馆中各项工作,在王接手后还尽力辅佐。
有商务元老感到不解,高梦旦解释道:“公司犹国家也。谋国者不可尸位,当为国求贤……国方得以长久。”
果不其然,1932年“一•二八”事变,商务印书馆遭日机轰炸,几成废墟,王云五仅用半载,便使“商务”恢复元气。
多年后,胡适回忆起这段历史,说道:“他看中了一个少年书生,就要把毕生经营的事业付托给他:后来又听信这个少年人的几句话,就把这件重要的事业付托给了一个他平素不相识的人。这是老成人为一件大业求付托人的苦心,这是大政治家谋国的风度。”
高梦旦识才,亦爱才如命。他提升青年沈雁冰任《小说月刊》主编,后者却向他提出三条苛刻要求:一是现存稿子都不能用;二是全部改用五号字;三是馆方应当让其全权办事,不能干涉编辑方针。
高梦旦全部应允。
这是蔡元培第一次跨出国门。
1871年,日本明治政.府派出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首的大型使节团出访欧美,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政.府积极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以高征地税等手段进行大规模原始积累,建立了一批以军工、矿山、铁路、航运为重点的国营企业。
与此同时,引进缫丝、纺织等近代设备,建立示范工厂,推广先进技术;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出国,培养高级科技人才。
由于过重的财政负担曾经引起财政危机,80年代初日本政.府把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与政.府勾结因而拥有特权的资本家(即所谓政商),以优厚的保护政策鼓励望族、地主、商人及上层士族投资经营银行、铁路及其他企业。80年代中期起,以纺织业为中心,把产业革命推向高.潮。
日本在明治维新中通过推行“王政复古”以达到天皇亲政和议会政治,建立三权分立的新式政.府。经济上推动了财政统一,稳定幕府后期严重负债的国家财政;并推行殖产兴业,掌握新式技术,实现国家工业化,生产力大幅提升。教育也进行了大规模改革,价值观的西化也为日后的政治和经济变化埋下远因。
在外交上成功废除了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继续江户时代以来对虾夷地的开发,旁及琉球,并积极实现日韩合并,乃至于日后拓展海外殖民地等,日本出现了“脱亚入欧”的风气,都源于此时国力大幅膨胀的变革,是日本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日本是中国的近邻,路途很短。千百年来,日本一直都是中国的“学生”,然而近代以来通过向西方学习迅速崛起,竟然打败了清朝的舰队,这使得中国的有识之士在深感耻辱的同时,开始深刻的反省,谋求通过海外游学,实地考察与学习,“获取真经”,以此为旧中国输送新血液,从而改变中国的命运。另外,与欧美先进国家相比,日本距离中国较近,游学费用低很多,于是赴日游学便成为晚清众多士人的首选。蔡元培也不例外。
https://www.biqivge.cc/book/83966910/4681148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