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明皇子高爔传 > 第572章 还都南京?旧事重提!

第572章 还都南京?旧事重提!


  “都城北迁,是先帝在时就定下的国策啊!”高希说道。

  “四王爷你忘了当年因为‘天火烧三殿’的事,群臣纷纷上书反对都城北迁的事了?”

  杨士奇说的事,高希当然没忘。

  当时只有以高希为首的少数派坚定支持永乐皇帝都城北迁的国策,结果群臣被永乐皇帝赶到奉天门,让他们仔细想明白都城该不该北迁。

  这些读书起家的文臣们也是傲骨凛然,死扛永乐皇帝。

  永乐皇帝怒火中烧,差一点大开杀戒。

  “我当然记得此事。当时要不是还是太子的当今圣上、杨阁老、夏大人和我一起出面‘领罪’,恐怕这件事便不能善终了。”高希说道。

  实际上,杨士奇和当时的太子朱高炽都没有在“都城北迁”这件事上表过态,明确支持过永乐皇帝。

  只不过当时情势所迫,如果高希等四个重臣不站出来担责,以永乐皇帝的个性,杀掉所有反对北迁政策的官员都是有可能的。

  这对朝廷来说是损失,对于支持太子的文官集团来说,也是大损失。

  “四王爷也说了,当时是怕不能善终,所以由我等出面领罪,以息先帝雷霆之怒,避免朝中官员人头落地,但都城北迁造成民生困苦,如今依然。”

  “新都虽然已经建成,京师的粮食物资都要从北方不远千里调运,劳民伤财。新都的维护也需要花费大量银钱。”

  “还有,南京仍旧保留了六部衙门,也有配备齐全的各级官吏。如此两京同时运作,开销庞大,实在靡费过甚。”

  “而还都南京,并不需要再造一个新都,只是各部衙门和官员回迁,倒也花不了多少钱。”

  “从长远来看,不仅省去了今后粮食物资转运北京的繁琐和开支,可以减轻百姓负担,而且京城远离北部边疆,朝廷也更安全了。”

  这是杨士奇第一次清楚地表明自己对“都城北迁”这件事的立场。

  “杨阁老,先帝在时,这些问题都已经详加考虑。后来营建新都,也引入了官营、私营、官私合营,特别是外城一带由锦绣商号兴建的民居、商铺等,让众多百姓安民乐业,甚至从南方来做工的、应役的,都在此地生根长住了。由此,带动了京师的繁荣。”

  “京师靠近边疆,京师的繁荣还加强了移民政策的吸引力。现在每年有大量的蒙古诸部青壮男女、携家带口移民大明。原先他们只在大同、宣府等边疆府城找工定居,如今越来越多来到京城定居。京师由此变得更有活力,工作、赚钱的机会都大大增加。”

  “而从北部边疆直到京师一线的府州县城,官府的税银收入也明显增加了。朝廷有了钱,又可以减轻江南一带的赋税压力。”

  “再有,都城在京师,就是天子守边,京师周围及北部边疆各地的防务力量也大大增强,朝廷不仅没有变得危险,反而更安全了。”

  “陛下,依臣之见,都城在北京,更便于大明及时获知蒙古诸部的动向,能加强大明对诸部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这正是先帝的高明之处啊!”

  高希仍旧是永乐皇帝“都城北迁”政策最坚定的支持者,即便今天物是人非,永乐皇帝已经不在了,高希仍旧主张都城北迁是对的,根本无需还都南京。

  “夏大人,虽然先帝在时,你就不赞同都城北迁,但你也是认可锦绣商号带动官私资本营建新都的方式的,且收效颇丰。据我所知,去年京师的赋税已经增加了三成,这增加的部分基本上都来自于新建成的区域。”

  夏元吉是理财能手,当初也认可高希提出的新都营建方式,高希还是希望能说服他,不要主张还都。

  “四王爷,虽然京师税赋增加了,但新都的开销却更为庞大,再加上运河疏通、两京运作、西洋航运扩张,还有先帝在时数次北征落下的饥荒,都还不知道如何填补呢!”

  “大明就这点家底,经不起折腾了。是以老臣才上书,期望圣上还都。”

  夏元吉倒是一心一意、从未变过心,永乐帝在时,他敢当着永乐帝的面说自己反对北迁。

  就算他认可高希在新都营建中的一些做法,而且还有了成效,增加了收入,但他终究还是要算总账,认为还都才更有利。

  高希看看洪熙皇帝,不住地掩嘴要打哈欠的意思,困得眼泪直流,似乎并没有仔细听他们在说什么。

  “可是,大明的赋税并不是靠省能省出来的。只要坚持扩大和建设京师,不出几年,京师就会和松江府小官镇一样成为北方大都会,赋税何止现在这些,朝廷的收入会大幅增加。”

  松江府小官镇现在已经是大明第一都会,由此松江府一府每年解送京师的钱粮银米,就超过苏州、嘉兴、常州、湖州、镇江五府的总和。

  高希想用小官镇这个实例说明,用投资、贸易、消费可以快速带动一个地方的经济成长,从而达到快速累积财富、增加税赋的目的。

  可是这样的现代经济眼光,是这个时代的人们所难理解的。

  果然,身为理财高手的夏原吉说道:“四王爷,小官镇只能算是一个特例,大明不可能再造一个小官镇。而且京师地处战略要冲、过于靠近蒙古,也不适合过于繁荣,否则瓦剌、鞑靼等蒙古部族就更加眼红,要来袭扰北部边境了。”

  身为大明户部尚书的夏原吉对经济的理解也就是这个程度,高希也不能再指望什么了,他只能闭上嘴不再说话。

  他知道,以前虽然他这边人少,但后面站在“大老板”永乐皇帝。

  只要他和永乐皇帝站在一边,他高希就输不了。

  可是现在,可以说只有他还坚持都城北迁的国策是对的。

  而“还都南京”的呼声甚嚣尘上,只要洪熙皇帝一点头,便可顷刻间推翻永乐帝当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抵定“迁都北平”的国策。

  洪熙皇帝似乎想要快点结束这些毫无趣味、听得耳朵都出茧的争辩。

  他揉了揉左眼,眼眶带着血丝:“朕看今天朝议时,众臣大多有意还都南京。朕的意思......”

  “父皇...”半天没说话的朱瞻基突然站了出来。

  “哦,瞻基啊,你有何意见?”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皇难道忘了吗?”

  洪熙皇帝和众臣子都是一愣,没想到这位太子爷居然和当年的朱高炽一样,和自己的父皇意见相左。

  只不过朱高炽选对了隐忍,不表明立场,而朱瞻基却直接将不同意见说了出来。

  “我与四叔的看法一样,何须还都南京?还都,才是劳民伤财呢!”


  https://www.biqivge.cc/book/83741433/2245858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