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大明皇长孙:朱棣送我上皇位 > 第367章:迷茫的朱棣

第367章:迷茫的朱棣


  服软了?
  亦或是想要隐藏得更深了?
  大家都是从小一起长大,算是知根知底,朱棣的性格,从来就没有简单过。
  亦或是说,除了朱橚外,前面的几个藩王,性格本就不是很好,即便是朱橚,其实在某些方面,性格算不得温和,只是喜欢花草而已。
  这话从朱棣的口中说出来,让大家多少都有些惊讶。
  朱英看了朱棣良久,不知道他在打什么算盘。
  别有所图吗。
  朱元璋看了看,稍稍迟疑,便就没有在这个话题上继续。
  在他看来,这算是一個很好的征兆,因为老四从来没有这般过,或者说曾经,也只有对老大的时候,才有这般。
  想起老大,朱元璋心中有些伤感。
  那是他最疼爱的大儿,去年正旦,还陪在自己的身边。
  转头看了看大孙,这才稍稍减缓。
  “饮酒!”
  朱元璋喝了一声,共同举杯。
  这个的家宴,让很多藩王们都非常的意外,因为真的就跟平常吃饭一般。
  他们之前臆想的什么摔杯为号,杯酒释兵权之类的,全都没有。
  唯一有点矛盾体现,就是在燕王朱棣和晋王朱棡之间。
  太孙和朱棣间的,就比较微妙了。
  谁也不知道燕王怎么想,太孙怎么想。
  甚至宴会散场后,重皇子们都有些迷迷糊糊。
  就这么结束了?
  来的时候,有些藩王甚至做好了被训斥的准备,解除兵权什么。
  现在就是吃了一顿饭,然后回去了。
  “老四,你留下来,晚点走。”朱元璋开口说道。
  朱棣心中一喜,作揖回礼。
  朱英也没有什么意外,因为在此前不久,老爷子就跟他说过这个事情。
  包括这事是宁妃提出来的,也没瞒着。
  冬季的夜幕,总是要来得更快一些。
  宴会还没结束的时候,天空就已经完全的暗了下来。
  月黑风高,寒风呼啸,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
  乾清宫的书房内。
  架着数个火盆,暖烘烘的。
  烛火也很是明亮。
  朱元璋,朱英,朱棣,三人共坐一堂。
  “老四,这些年,倒是苦了你了,北平那边战事繁多,多亏有你,才能将异族挡在大明疆域之外。”
  朱元璋首先开头说道。
  第一句话,就是夸赞朱棣的功绩,认可其功劳还有苦劳。
  “这些都是儿臣应该做的。”朱棣赶忙回道,心里头却有一丝不好的预感。
  果然,朱元璋下一句,就让朱棣心中震动。
  “你是咱的儿子,咱也知晓你的能力,在众多皇子中,便就是你,长得跟咱最为相似,性格上,也是如此。”
  “可老四呀,你是藩王。咱们今天,就给你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古往今来,藩王跟朝堂,向来都是一个坎,大孙现在年岁尚幼,或许不能服众,可他是你大兄长子,这大明的未来,也注定由他来掌控。”
  说到这里,朱元璋转头看向朱英,同时伸出手,仅仅握住大孙的手掌。
  朱棣瞳孔一缩,这个言下之意,非常的明显了。
  “儿臣对父皇,对大明,对太孙,向来是忠心耿耿,从无二心。便是一切安排,儿臣都能接受。”
  “无论是海外封国,亦或是镇守辽东,请父皇放心,绝不会有叔侄阋墙之事发生。”
  朱棣沉声说道,语气也是非常的坚毅。
  这番话,在这个时候说出来,几乎是把所有的事情,都摆在了明面上。
  尤其是镇守辽东这句话,朱棣隐晦的表达出自己想要去辽东的心事。
  朱元璋和朱英。
  一个老狐狸,一个小狐狸。
  这话中之话,当然清楚明白。
  老狐狸看向小狐狸,小狐狸稍稍迟疑后,眼神闪动,老狐狸就清楚了。
  “辽东之事,事关大明之根基,不仅是大明之门户,更是往后大明粮库。”
  “倘若在征伐倭国后,老四你还想继续呆在辽东,那么只能去掉藩地,领将军之衔,亲王之名。”
  这就是朱元璋和朱英商量后的结果。
  朱棣去辽东,可以。
  但不能有藩地了。
  东北黑土在往后的日子里,肯定是大明重要的粮食产地,对于整个北方的影响,非常重大。
  其中粮食储备,运输,肯定只能是大明朝廷这边的人来安排,没有可能交到任何人的手上。
  像是朱棣这等,在行军打仗,地方治理上都有功劳功绩的藩王,多数是要海外封国。
  现在这个难题,直接给朱棣踢了回去。
  也就是说,想要去辽东,就只能老老实实当个将军,专门从事打仗之事,不可能去触碰到粮食这块的管辖。
  听到这个话,朱棣迟疑了,面色变得阴晴不定。
  良久,才牙齿一咬,回道:“儿臣愿意镇守辽东。”
  朱元璋和朱英再次对视一眼,稍稍有些放下心来。
  这是因为朱棣的迟疑。
  若是朱棣没哟半分迟疑,那肯定就暗藏不轨之心。
  说明一切都在他的计划之中。
  “既然四叔已经想好,那侄儿也就明白了,不过伐倭之战,还是需要四叔先行前往,打开局面。”
  “辽东之事,非是一两年就能处置的,待倭国平稳,届时便再请四叔镇守辽东。”
  朱英开口道。
  其实在朱英的心中,将朱棣安置在海外,是最优选。
  可现在的情况是,在老爷子这边,心里头十分纠结,显然老爷子更看好朱棣镇守辽东。
  这份是源自于父子间的信任。
  朱英也可强行要求,老爷子当然会同意,可这亦是会让老爷子心里头含带愧疚。
  老爷子多次提及朱棣,其实这个意思,已经是很明显了。
  在众多皇子,除了太子外,老爷子最为看重的,就是朱棣了。
  这一点,朱英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
  对于朱棣的忌惮,多是来源于后世永乐大帝的风采名声,放在如今这个情况,从任何方面来讲,都没有翻盘的可能。
  这样都能翻盘,那只能说明他朱棣是老天眷顾,注定的帝王。
  虽答应了朱棣前往辽东,但在安排上,朱英还是留了一手。
  辽东伐倭并行。
  等伐倭搞定后,辽东那边的划分归属,也基本上差不多了,再把朱棣空降过去,就没那般容易触及兵权。
  且作为重点的东北黑土,暗中的多番布局,肯定会提前定下。
  届时朱棣老老实实干个将军,自然没有问题。
  若是萌生反意,那就不好意思了。
  便就了解一下什么叫四面楚歌,八面埋伏。
  朱棣算是满意的离开了。
  朱棣走后,朱元璋问道;“大孙就不要以老四之能力,即便是迟些时候,也可掌控辽东吗。”
  “届时兵强马壮,不愁粮食。若强行割据一方,所耗极大。”
  朱英笑着回道:“孙儿提前一年布局,效仿当年之高丽,明上暗下,亦如京师之锦衣卫,若这般都能输了,哪还有什么好赢的。”
  “再者说了,孙儿相信四叔,并非是那般人,无论是燕王妃,世子,孙儿都是见过。”
  “炽弟为人温和,平善。”
  “待四叔年老后,便就请来京师,安心过好晚年。”
  朱英自信比朱棣活得更久。
  只要自己还在,朱棣就不可能翻起什么大浪来。
  而这段话,也就是说当朱棣年纪大了,提不动刀,骑不了马的时候,就卸去将军衔,到京师稳定生活。
  三个儿子中。
  朱高炽肯定不会继续待在辽东,这句世子的意思也很明显。
  至于朱高煦,朱高燧。
  那都是嫡次子了,只能是个没有藩地的郡王。
  这两人比起朱棣来,那简直是天壤之别,不足为虑。
  对于这样的安排,朱元璋还算是满意的。
  即减少了割据地方的后顾之忧,也妥善的安排了自家人的关系。
  这也是在朱元璋心中最想看到的局面。
  “早些歇息吧,明日清晨,便是去拜祭你父亲,奶奶了。”
  朱元璋轻叹一声道。
  听到父亲和奶奶,朱英面色也沉重起来,重重点头。
  ......
  燕王府中。
  徐仪华翘首以盼,终于盼得朱棣归来。
  一些宫廷的膳食,分给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包括下人们,也能得些饭食品尝。
  而后朱棣便就与徐仪华一同进了里屋。
  “妾身见王爷面色有些犹豫,是否宴会后有所变故。”徐仪华关心问道。
  朱棣轻轻点头,道:“宴会过后,父皇让我留下,与太孙一同密谈。”
  “辽东之事虽已应允,但藩王之权,也将失去。”
  随后朱棣便把中间的一些详细,讲述出来。
  徐仪华听到朱棣答应的时候,眉头一皱,急忙追问后续太孙的回答。
  听到具体言辞后,这才放下心来。
  “多亏是王爷心中犹豫了,若是直接答应下来,怕也就是祸事来了。”徐仪华心有余悸的说道。
  听到这话,朱棣稍一琢磨,顿时就感到一股后怕。
  当时那叫身在局中,没想那般多,现在回味起来,才知道躲过一劫。
  若是答应得太爽快。
  怕到了倭国后,再也没有回来的日子了。
  甚至于即便在倭国,连藩地都不曾有。
  因为答应了回辽东,那么肯定就会被收回封国之权,到了那个时候,进退两难,于流放无异。
  “幸是爱妃提醒,不然以父皇的脾性,后续真就不好说了。”
  朱棣感慨道。
  这个问题,绝不是说就刚才的那番话就算结束,后续父皇还有太孙那边,还会有诸多试探。
  如果没有想到这茬,后续的试探出了问题,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徐仪华这个时候,眉头皱得起来。
  认真的看了看朱棣,而后沉声道:“王爷可否能跟妾身交个底,往后到底是如何作想。”
  “真要说起来,倭国虽荒芜偏远,更是在海外,但到了那边,无人管束,以王爷之能,定可大展身手。”
  “反而是辽东这边,虽说黑土肥沃,粮食不缺,可也不是什么繁华之地,战事极多,草原上的部族,远比倭人更加凶残狠辣。”
  “如此相较下来,妾身反而觉得,去倭国那边,更加舒心。”
  这是现在徐仪华的真实想法。
  大明目前可谓是一片平稳,但在自家夫君燕王这里,藩王之身,就显得很是尴尬了。
  陛下现在的想法,明显是要趁着有生之年,帮助太孙把藩王的事情给了解。
  而且太孙对于藩王这边,显然不像是曾经的太子一般,不想有威胁到朝堂的存在。
  这些天里,徐仪华也没闲着,去了几趟徐府。
  一则是探望娘家,然后也同时打探一些关于太孙朱英的消息。
  徐辉祖,徐达长子,袭爵魏国公。
  更是徐仪华的弟弟。
  姐弟的关系还是很要好的。
  旁敲侧击下,徐仪华也知晓了很多关于太孙朱英的事情。
  尤其是在朝堂上,对于民生,军事的举措。
  这些是长期待在北平的徐仪华所不了解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徐仪华明白太孙有多么厉害,很多手段,看似简单,实则极有深意。
  在和弟弟徐辉祖的聊天中,徐仪华也发现弟弟对于太孙的敬佩。
  要知道弟弟徐辉祖,身高八尺五寸,英俊潇洒还有才气,在勋卫署左军都督府做事。
  父亲的旧部,几乎都在弟弟的掌控之中。
  那些陈年老将,哪个不是从尸山血海中摸爬滚打出来的。
  弟弟本身的军事能力,虽不及父亲百战百胜,但也于陕西、北平、山东、河南多次练兵,表现优异,未堕父亲威名。
  而徐辉祖之所以对朱英有敬佩。
  这其中的关键,就是在于朱英亲手所制定的将士退伍制度。
  因为在徐辉祖这边,有太多的老将,都是曾经跟随父亲一路过来的。
  伤势过重退伍的很多,有些老兵,伤势累积难以痊愈,得到的赏钱,尽皆买了药材。
  而在朱英提出的退伍制度中,除了退休转业,还有一条特别关键的地方。
  那便是凡因沙场负伤而退,其中医治所需所有费用,一切皆由大明一力承担。
  便就是这么简单的一条,让从来没有跟太孙单独接触过的徐辉祖。
  对于朱英那是深深的认可。
  徐府并不算富裕,因为并不经营,都是靠爵位俸禄。
  心善的徐辉祖,每年还出大额开支,颐养生活不如意的旧部老兵。
  也就更加清楚,太孙的这个举措,是多少为大明流过血的老兵,他们的福音。
  因为还有更多的其他老兵,生活之艰难,当真是难以言说。


  https://www.biqivge.cc/book/82675986/70169060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