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朱慈烺崇祯 > 第654章 黄太吉之思

第654章 黄太吉之思


听儿子这么说,崇祯帝脸上的担忧散去不少,沉思道:“但也不能大意,朕已经命令范志完提高警惕。”想一想又轻声道:“今冬建虏如果入塞,有多尔衮的压力,吴三桂还能率宁远军渡海攻击吗?如果不能,怕是要早做谋划啊……”

朱慈烺没有回答,他知道,父皇并不是在问他,而是在提醒他。

但他不会做其他的选择。

渡海攻击,非吴三桂和吴三桂的广宁铁骑不可,其他人,都担不起这个重任,多尔衮的出现,虽然给宁远前线造成了一些压力,但除非建虏大军不入塞,而是围攻宁远,否则朱慈烺一点都不觉得,只凭多尔衮的一旗,就能拿下宁远。

所以他并不担忧此事。

他真正担忧的是,黄太吉好像已经开始在布局了……

沈阳。

崇政殿。

黄太吉坐在御座上,正听取范文程关于和明国谈判的进展汇报。

范文程的声音在殿中回荡。

“我大清仁义,准许明国在松锦收敛明国士兵的尸骨,但明国却毫无大国风范,在释放我大清勇士的问题上,一直刁难,对于前多罗贝勒阿巴泰,更是紧咬不放……”

黄太吉静静听着,脑子里却想起阿巴泰的那封信。

前些天,礼亲王代善拿着阿巴泰的信,进宫见他,原本,代善对阿巴泰是很不满的,认为满达海初次出征,作为叔叔,也是老将的阿巴泰应该用心提点,而不是让满达海独自率军在前,以至于中了明军的埋伏,不过看完阿巴泰的信后,代善的想法微有改变,于是进到宫中,将阿巴泰的信呈给黄太吉。

阿巴泰的这封信写的太好了,没有推卸责任,没有说自己在明国的苦难,只说痛苦的自责和兄弟情义--很明显,这是有高人指点的,虽然阿巴泰是用满文写的,但一定有明国的高人用汉文给他写过范文,阿巴泰估计是照着抄来的。

“阿巴泰毕竟是太祖血脉,我们的兄弟,他被明国羞辱,我大清也脸上无光,如果可能,还是要将他换回来。”代善道。

黄太吉不说话,他觉得大贝勒有点老了,心肠软了,阿巴泰岂是说换就能换回来的?明国狮子大开口,要换洪承畴和祖大寿,这样的条件,大清岂能答应?如果用战马,不说明国会不会同意,只是战马数量就一定会是一个惊人的数目,在大清即将入塞的前夕,给明国战马,岂不是助长明军的实力?

最重要的是,大清如果用战马赎人,那草原上的蒙古人会怎么看?他们在去年入塞中,也有不少的子弟被明国俘虏,如果大清用战马换人,他们岂不是也要跟随?那一来,大清威严何在?

所以,阿巴泰是绝对不能换的,一匹马都不行。

如果要救阿巴泰,大约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用大清的铁骑,破关入塞,逼得明国不得不放人。

但这种可能性极低,以大明“绝不低头”的刚性,大清再次入关之时,怕就是阿巴泰被明国枭首之日。

也就是说,阿巴泰已经是不可能回来了,他的结局,已经是注定。

同样,用战马换俘也是不可能的,现在的谈判,不过就是迷惑明国,拖延谈判的时间……

这两点,代善已经想到了,所以才会有点伤感提出,希望能换回阿巴泰,留阿巴泰一命。

黄太吉不能答应,只能沉默。

代善没有再多说,转身离去。

现在听着范文程的汇报,黄太吉又想起了代善离开时的背影,更想起了阿巴泰的那封信。

阿巴泰的信,显然是被精心设计的,为的就是打动代善,同时显现他黄太吉的铁石心肠---今日是阿巴泰,明日或许就是济尔哈朗和多尔衮兄弟,但凡他们落到明军手中,黄太吉是绝对不会念及兄弟情义,而救他们一命的。

黄太吉并不在乎别人认为他一个铁石心肠的人,为君者,本就应该无情,对明人的雕虫小技也毫不在意,不过阿巴泰的信,却还是让他警觉,意识到明人在小处都这么精心设计,那么在谈判中的陷阱,恐怕也不会少。

又或者,明人会不会识破他制造和平假象、想要拖延时间的策略呢?

除了亲到沈阳的两个明使,马绍瑜和袁枢之外,明国中枢的决策者,才是计划成败的关健。

兵部,内阁,皇帝,这是黄太吉以前思索明国对策的三个单位,但现在却多了一个,那就是明国太子。

明太子是最早提出用阿巴泰换取洪承畴和祖大寿的人,并先行释放了祖泽润,若非明太子的坚持,明国怕也不会派出使者到沈阳来谈判。

因此,明太子很有可能是此次谈判的实际决策者。

从去年入塞之战就可以知道,明太子虽然年轻,但却有相当的城府和智谋,绝不是一个容易对付的人……

“明国京师可有消息传回?”黄太吉忽然打断范文程的汇报,问道。

指的当然是派往明国的奸细。

范文程一直躬着身子,这时就躬的更低了:“还没有。”

黄太吉皱起眉头:“都四五个月了,怎么一点消息都没有,难道是失败了吗?”

范文程不能回答。

黄太吉却已经明白他的意思,这么长时间没有消息传来,派出的人不是被明国抓获,就是陷在麻烦之中,无法传递消息,而不管是哪一种,短时间之内,大清恐怕都得不到明国京师的准确情报。

黄太吉心中不满,不过表上却依然是和颜悦色:“再派人去,十一月之前,朕一定要知道更多的关于明国京师和明国太子的消息。”

“是。”范文程躬身。

“商人那边,你办的怎样了?”黄太吉又问。

这一次,范文程点头:“已经妥了,臣已经派人联系上了大同商人,只要张家口重开,就可以恢复过去的通路,粮米布匹,他们都会向大清提供。”

黄太吉面色凝重:“他们规模有多大,能否顶上晋商?”

范文程摇头:“短时间之内很难,晋商被查抄之后,商人们都吓破了胆,没人再敢和我大清做生意,一些原本对边贸的大商人,都改行转向内销,新晋的一些小商人,没有本钱,难以做大买卖。”

“没有本钱我大清可以给,”黄太吉道:“当初晋商不也是这样吗?只要他们能贩来我大清需要的东西,什么优厚条件我大清都可以答应他们。”

范文程点头。

黄太吉盯着他,叮嘱道:“商路的通畅,关系到我大清的国运,其重要程度,一点都不亚于谍报,绝不可懈怠。”

“臣明白。”范文程躬身。

黄天吉点点头,叹息道:“可惜晋商了……”从努尔哈赤到黄太吉,他们两代都在商人身上花了很多心血,最后培养出了晋商这个怪胎,但想不到一夜之间,就被明廷清扫整顿,那滚滚而来的商队和物资,已经成了昨日黄花,短期之内,再难以重现,大清境内的粮米布棉,怕是不会再像过去那般的充裕,想到由此可能引发的一些乱象,黄太吉就不能不忧心。

而想到清剿晋商也是明国太子动的手,他心中的忧虑就更多。

明国太子真的是皇家贵胄,天纵英明吗?为什么总是能打在大清的要害上,令大清头疼呢?

见主子没有什么问的了,范文程准备跪安,黄太吉忽然想起了什么,淡淡说道:“不必出宫,就在偏殿候着,朕想见见洪承畴,看他对眼下的时局有什么看法,你也一起听听。”

“嗻。”范文程听令。

宣洪承畴进宫的口谕,很快就传了出去。

半个时辰之后,洪承畴迈步进入了崇政殿。

满式的官服和官帽,留着辫子,进殿立刻打千跪拜,口呼皇上,自称罪臣,若非是那一张面无表情,山羊胡,眉短眼小的脸丝毫没有改变,谁也不会认出,他竟然会是原大明蓟辽总督,领兵部尚书,大学士衔的洪承畴!

洪承畴1593年生人,今年不过五十岁,论起来,正是一个文臣的当打之年,封疆大吏,入阁拜相,流芳百世,本是洪承畴应该的荣耀,但可惜的是,一个松锦之战改变了他的命运,从统领九边精锐,十几万大军的总督,变成了阶下囚,一番辗转,生死挣扎之后,他终于还是堪不破生死关,咽不下一个“死”字,屈下了膝盖,割去了发冠,变成了他原本最是痛恨的辫子之臣。

投降之初,洪承畴心中满是凄凉,同时也伴随着许多的羞耻和尴尬,被黄太吉封为参政之后,立刻告病不出,躲在黄太吉赐给他的宅子里,一隐就是一年,其间,除非是黄太吉召见,否则他一步也不出家门。

而面对黄太吉的召见,他也一直是小心谨慎,同时也保持身份,即便是降臣,他也始终端着“大学士”的架子,不屑和那些早先投降的辽东武将,或者是范文程这一类的无耻文人为伍。

进入崇祯十六年,随着时间的流逝,加上黄太吉一次次的召见和厚赏,洪承畴心中的羞耻和尴尬,淡化了不少,虽然还是不上朝,但却不像过去那样,闭门谢客了,一些老部下到他府门求见,他也会选择性的见几个人。

去年,听到多铎率领建虏大军又一次入塞之时,洪承畴不胜嘘嘘,在他看来,在九边精锐尚在,有曹变蛟王廷臣等猛将,他率领秦兵驰援之时,大明在崇祯十一年都没有能挡住建虏大军的入塞,现在九边精锐不在,曹变蛟王廷臣战死,自己改换门庭的情况下,大明肯定是挡不住,狼烟滚滚,血流成河,妻离子散,百里无人烟的景象又会在大明出现……

但令他意外的是,建虏大军此次入塞不但没有成功,反而遭受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挫折,多铎率领的主力在阻截在蓟州城下,而阿巴泰率领的偏师,竟然是全军覆没,连阿巴泰本人都成了明军的俘虏。

这是怎么回事?

作为曾经的蓟辽总督,统帅过大明最精锐部队的人,洪承畴对大明军队的战力,再是清楚不过了。如果说,开封之战还有些道理,毕竟李自成的战力并就不强,左良玉虎大威又都是大明仅剩不多的猛将,二十万官军只要筹划得当,又是太子亲自领军,士气高涨之下,击溃五十万流贼,本就不是什么难事。

但在九边精锐尽丧的情况下,只靠京畿一代的部队,想要击破八旗精锐,就洪承畴所知,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但偏偏就发生了。

阿巴泰战败的消息传到沈阳的第二天,黄太吉就召洪承畴进宫,洪承畴知道,黄太吉一定又是询问明太子的情况,去年九月,当明太子率领京营大军在开封一举击溃李自成的五十大军时,黄太吉就曾经召他入宫,询问他有所明太子的情况,但遗憾的是,他对明太子没有什么了解,甚至都没有正式见过面,只是在一次觐见崇祯帝的途中,远远的望见过皇太子一次。

因此,洪承畴无法为黄太吉提供什么。

作为曾经的蓟辽总督,大明最受崇祯帝器重的干臣,他对太子的了解,太少太少。

那一日,会到家中之后,洪承畴呆坐很久,想着,大明太子竟有如此韬略,怎地自己从前一点都没有听说过呢?

有如此太子,大明多了一个少年帅才,辽东局势,怕是会有大变啊……

不,不止辽东,怕是朝堂局面也会有大变。

而后,消息传来,说明国试图用换取他和祖大寿之后,洪承畴着实吃惊不小,作为明臣,他对大明朝臣和士子,太了解不过了,如果回到明国,不说朝廷,就是愤怒的士子百姓,就能把他生吞活剥了,因此,他是万万不敢返回大明的。

当然了,他也是知道的,黄太吉绝不会放自己和祖大寿回大明,一来黄太吉自诩仁君,岂能将已经投降本朝的臣子,交给大明去处置?那一来,大清名誉尽失,第二,他是有用之人,熟知大明各地的军要机密,好比是一座宝库,这也是大明想要把换回去的原因,以黄太吉的聪明,岂能不明白其中的利害,所以洪承畴并不担心自己被换回。

___感谢“不爱会怎样、武入圣2、hellohahaha、cylove521”的打赏,谢谢~~~


  https://www.biqivge.cc/book/82274696/2916522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