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古都之恋 > 第六十五章 雕塑博物馆

第六十五章 雕塑博物馆


武定门门洞里两侧皆设有门,通向城墙内的雕塑博物馆。也不知明朝的城墙深处是否有藏兵洞。

通过手机扫过二维码,取得电子门票,工作人员查验后,林风来到了宽阔的大厅。大厅一直向东到城墙深处,向北有一个u型的长厅,那是沿着瓮城的走向。

首先映入眼帘是一个高大的人形铜雕塑和一个大同古城的模型。人站在那里看那模型,如同一个高大的巨人俯视整个大同古城,只见星罗棋布的古建筑被那四大街八小巷划分得整整齐齐。

最引人注目的是西北角的乾楼,那是城墙的最高处。次高的是南城墙东段的雁塔,该塔始建于明代天启年间,高度约17米,为八角七级砖构宝塔。其形制端庄稳重、秀丽玲珑,底部每面石碣上还镌刻着全城历朝举子姓名及其功名,以激励后人奋进。塔内设踏垛砖梯,可攀登至顶层了望城郊原野,也是战时重要的观察点,所以俗称瞭望塔。

大同城有一个独特的现象,它并非一个单独的四方型堡垒状城市,大同古城的格局由四部分组成:主要部分为高大坚固的主城,在主城的东、南、北墙外各有一个自成一体的四边形小城,分别叫做东小城、南小城、操场城,各个小城也有独立的瓮城和月城,均与主城相隔不到两百米,用吊桥与主城连接。这样如果要进入大同主城,必须先要通过三个小城中的某个,光通过的城门就至少需要过四到六个,就是进了外围的小城,主城的吊桥不主动放下,仍然进不到大同主城里,这种防守措施使大同真正成为了固若金汤的巍然重镇。大同民间传说此地为凤凰降落的地方,因此这种四城有序排列的筑城格局被称为“凤凰单展翅”。

主城四个城门皆有瓮城。瓮城是在城门外(亦有在城门内侧的特例)修建的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属于中国古代城市城墙的一部分。瓮城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

大同城墙四门每个瓮城的建筑面积约为17600平方米,与城墙成“凸”字形。瓮城旁辟有偏门,门洞一般进深约30米。瓮城之外,又修有一道弧形城墙,将瓮城圈在内,称作“月城”。月城又辟有城门,这样,出城或入城必须经过三道门卡。在各门之上还建有“箭楼”或二层“匾楼”。

南城墙的瓮城,最为壮观然。它有三层瓮城,最外边一层的瓮城两侧还有耳城,瓮城、耳城上望楼矗立,东耳城叫迎辉门,西耳城叫永丰门。明清时,最外层的城门叫永和门,现在叫永泰门。第二层叫文昌阁。

为了更加有效地防御,还在城墙外侧修有壕堑,即护城河,深约5米,宽约10米。

大同城墙四个角墩的外围,还各建有控军台(或称望军台)一座,宽约16.6米,纵约15米,与角墩的间距约6.6米,上架踏板与城墙相通。这些墩台的设置,它可以很好地发挥侧射、策应和了望作用,防止“死角”部位的出现;并且还可以根据观察到的敌情变化,迅速采取应变措施,以增强城防的稳固和应变能力。这在各地城墙中是不多见的。

城墙四周伫立着54座望楼,96座窝铺。城墙外马面凸凹相间,排列有序。突出部分为城墙垛子,每边计12个,外加角墩4个,计52个。墩距113米,墩作梯形结构。

明朝初期,由于是京畿屏藩,大同军事位置十分险要,因此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大将军徐达在旧城基础上增筑,形成今天世人所看到的大同主城。主城大致呈正方形,边长达到1.8公里和1.82公里,周长7.4公里,面积3.28平方公里,以巨大的条石为基础,城墙内芯为三合土夯筑,外包每块重达17斤的青砖,城墙高14米,垛墙上又砌长5米、高0.8米、厚0.5米的砖垛,垛间距0.5米,共580对垛子。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瓦剌部在太师也先的率领下,兵分四路,大举南下,也先亲统中路大军直扑大同。明军仓猝应战,屡战失利,边陲告紧,形势危殆。七月十六日,明英宗在太监王振的怂恿挟持下,贸然亲征大同,于是酿成震动朝野的“土木堡”惨败。明军五十万人全军覆没,英宗朱祁镇被俘蒙辱,随行大臣百余名被杀戮殆尽,瓦刺铁骑深入北京城下。

当也先亲自率军直扑大同之时,大同的将士死伤惨重,到后来,“士卒可战者才数百,马百余匹”。新任大同副镇守参将郭登(后为大同镇总兵)以“吾誓与此城共存亡,不令诸君独死”的忠勇之志激励将士,使全城军民同仇敌忾,协力守御,在半年之内连续击退也先六次大规模攻击。其间郭登还不断出击,接连重创也先,“军气为之一振”。由于大同的有效抵御,使也先时有腹背受敌的后顾之忧,牵制了也先的兵力,致使其不能全力攻取北京。在这次抵御瓦剌的入侵中,大同充分发挥了屏障三晋、藩卫京师的犄角作用。

景帝朱祁钰感慨地对于谦说:“大同,吾藩篱也。”

大同将士屡败也先,挫败了瓦剌“欲取大同为巢穴”的野心,也先才“始有还上皇意”。对于英宗的回归明廷,大同无疑起了重要作用。所以当时的大同享有“大同士马甲天下”的美誉。

“土木堡之变”后,更加显示出大同在抵御北方“边患”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大同也随之进一步扩建起来。在代宗景泰年间(公元1450——1457年),巡抚年富首于城北筑起一座小城,名曰操场城,即北关(分东、西两部分,本地人谓之东、西营盘)。该小城城墙周长为3公里,高12米以上,东、南、北各辟一门。东曰长春门、北曰元冬门(又称玄冬门)、南曰大夏门,与主城门相对。南、北二门之上皆建有门楼,四角也筑有角楼。接着是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年),巡抚韩雍续筑东小城、南小城,周长各为2.5公里;并围以护城河,深约5米。东小城即东关,辟有四门。东曰迎恩门、北曰北园门、南曰南园门,西门连接吊桥与主城相通,东、南、北三门之上都建有楼阁。南小城即南关,辟有四门,门洞进深约13米。东门名迎晖,西门名永丰,南门名永和,北门与主城之月城门合一。其后是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巡抚李文进加高南小城2.6米;到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巡抚刘应箕又将城墙增高3.3米,增厚2.6米,“石砌砖包”,并建起四座门楼。这时的南关城墙也颇为雄壮了,高达三、四丈。后来,南小城的北门楼改建为文昌阁,东、西门楼也易名为四仙阁和三星阁,南城墙东西两角也各建角楼一座。

北、东、南三关象卫星城一样环列在大同主城的三面,互成犄角之势,然而没有建西关,因此从大同的外形看,便产生了一段有趣的神话:传说在古时候,有一只美丽的凤凰降落于大同一带,羽毛美丽,光华灿烂。一位勇士用弓箭射折了凤凰的右翅。凤凰受伤落地后就化作大同。所以,大同又有“凤凰城”之称。南关像凤头,北关似凤尾,东关类凤之左翅,唯独没有右翅——西关,人们形象地把大同说成是“凤凰单展翅”。

兴建了三关之后,又因“镇城孤峙,旁无辅卫”,所以又于天顺时,分别在城东和城西修筑了聚乐、高山二堡。这两个堡城作为左右两翼,与大同城作犄角之势。至此,大同周围不仅筑起了“三关”,而且插上了“两翼”。

林风在那大同模型前驻足良久,思绪万千;他的身体也暖和起来了,然后他继续往里走,参观那雕塑博物馆。

比人高一倍的《农奴愤》,青铜雕像女,眉头紧锁,坚定的目光凝望着手指向的远方,沉重的脚镣紧锁着脚踝。

还有沉思的马克思;长胡子的老子,胡子直流淌到地面,形成一圈圈的波痕。

有一个上身扭转了好几圈的分不清男女的人,那是要表现出人的异化吧,当然是男人女人都有可能被异化,巧妙地表现人的思想意识。牌铭显示着《旋转者》,作者是美国人。

各式各样的意识形态被思想者用金属表现出来。那边是一匹特别细长腿的马,猛一看更像是一只长腿的昆虫,作品名为《马》;这边是一匹栩栩如生的马,属名却是《十月》。一对狮子一前一后地走着,后边叼着小狮子的,可以断定是母狮;前面昂首阔步探寻出路的是雄狮。狮子的身子是空的,只有上下两根粗青铜线条勾勒出身子的轮廓,看看标题是《一家人》。可不是,家庭不就是这样吗?男人在前面披荆斩棘,女人跟随着看护好孩子,家就是这样简单。

东边尽头是没有包砖的裸露的黄土层城墙。

隔离区外边约与地面成30度角的大铜牌子上有文字并配图介绍:

府城北墙体(东段)剖面。

据《大同府志卷二•城池》记:“大同府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将军徐达因旧土城南之半增筑”。2008年以来在城墙的考古调查中得到印证,徐达是在北魏、辽金城墙旧址增筑。这段墙体剖面呈梯形,通高10.8米,顶宽4.3米,底宽12米,呈三层墙体现象,痕迹清晰,为历代增筑形成,且土质、土色、包含物均有明显差别,由外向内倾斜叠压筑就(见图)。

①号墙体位于城垣南端最内侧,为北魏时期遗存,残高2.8米,宽3.3米,墙体土质纯净,呈黄褐色,粒径均匀,夯筑极致密,夯层厚8~10厘米。

②号墙体位于明墙体之下,叠压在北魏墙体之上,为辽金时期遗存,残高6.2米,宽2.6~2.8米,墙体土质较纯净,呈土黄色,粒径大,夯筑致密,夯层6~16厘米。

③号墙体位于墙体最北端,叠压在北魏、辽金墙体之上,为明代时期的遗存,高10.8米,宽6.1米,土质杂,为前代文化层堆积土,呈黑褐色,粒径极不均匀,夯筑致密,夯层厚12~20厘米。

凝望那古老的城墙,林风思绪万千:“北魏的城墙遗存,那是一千六百年前的事情了,沧海桑田,物是人非,但传承着千年历史的,正是这一个个看似渺小的有血有肉的人,我们的成长,正是从历史中学来的吧。”林风的眼前浮现出那一个个关于大同古城的鲜活面容。

在这城墙之上最为惨烈的是明末清初的那场战役,顺治五年(1648)姜瓖反清,山西诸地奋起响应,次年正月,摄政王多尔衮亲自带兵出征,坐镇御河东岸曹福楼真武庙,指挥清军四面围攻、炮轰大同城。但面对高大坚固的大同城池,清军一直攻打了9个月。最终,因城内部将杨震威刺杀姜瓌后开门投降,清军才得以进城。多尔衮恼羞成怒,下令对大同城进行“屠城斩墙”。清军对大同进行了最野蛮的屠城,除献姜襄人头的杨震威等二十三人及其家属外,一概尽行杀戮,并将大同城墙斩去五尺。代王府也被付之一炬,只留下门前照壁——如今著名的大同九龙壁。姜瓖住宅被掘盈丈,后成为臭水池,今称兰池。全城只剩下五个重案犯,满清派来的大同知府,上书顺治,称既然没有了苦主,就可以释放这五个人了。这份奏折,至今保存在第一历史档案馆。


  https://www.biqivge.cc/book/77671629/8789624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