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7章
“老陈,你是不是有毛病,赶紧出去,人家黄记者在等着呢!不是梦,是真的,瞧你这没出息的样儿!”
陈锡良一点都没生气。
“哥,不不,爷,邵爷,外面那黄记者是《人民日报》的啊,我们陈家祖坟的青烟冒的再高,我也没想过自己有一天能上《人民日报》,不行我还得抽自己两下!”
邵光荣都给他说笑了。
仔细一想也是,《人民日报》是组织宣传的喉舌要地。
邵光荣现在没上过《人民日报》,这辈子也没指望混上这报纸的版面。上面刊登的都是政策解读,不管是发行量还是重要性,都能吊打地方性报纸……邵光荣瞅了陈锡良半天:
“老陈,你好好抓住机会,你这次是恰逢其会,以后就是赚再多的钱,也不见得再有机会上一次这报纸。”
采访某个个体户?
做梦呢!
陈锡良能混个采访,不是他赚了多少钱,是他说“卖一件衣服捐1元钱”的口号,恰好符合《人民日报》最近有关改革开放的一个选题报道。
从1979年提出改革开放,迄今已经有整整6年时间,改革开放的大环境可以由数据体现,包括鹏城在内的特区有什么变化。
但让老百姓说个一二三出来,很多人都很茫然。
老百姓就知道农村土改了,知道城里允许个体户摆摊,允许办私营商店了。
每年政策好像都更宽泛一点,可“改革开放”到底走到了哪一步,老百姓就说不清楚。
这时候,需要《人民日报》搞出一些实例专题报道。
报道谁谁谁赚了多少钱肯定不行,那不是主旋律。
主旋律是这些享受了政策好处,先富起来的个体户做了什么?需要正面积极的事例。
陈锡良只是其中一个典型人物,除了他以外,还有办乡镇企业,拉动一整个乡镇经济的能人。
所以邵光荣说陈锡良运气好,这真是恰逢其会,晓兰嫂子出这个主意前肯定没想到《人民日报》会有这个选题。
陈锡良在水龙头前洗了一把脸,就像准备慷慨就义的战士一般,一脸坚毅走出去,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要上刑场呢!
“黄记者,不好意思,让您见笑了。不瞒您说,我就是太激动了,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受到《人民日报》的采访。”
陈锡良努力不紧张。
黄记者倒是见怪不怪,普通人谁会被《人民日报》采访,不紧张才奇怪。
陈锡良已经算好的了,还有人瞧见记者都不知道说什么!
“没关系,可以等陈同志准备好了再开始。”
黄记者让陈锡良坐在凳子上,靠着宾馆的墙壁当背景,先给他拍了两张半身照。
等采访开始了,陈锡良就把已经包装过的发家经历讲给黄记者听。
“我当时在服装厂上班……”
在服装厂上班,发现了羊城的服装市场商机,从摆地摊批发到想建立华国人自己的服装品牌,再到品牌成立,这一年辛苦的打拼,故事一定要有起伏,成功中掺杂着失败,失败又爬起来,才引人入胜。
要掌握好节奏。
不能讲的就不要讲,比如陈锡良姐夫何丛生是制衣厂的厂长,这种事就不用提了。
还有和夏晓兰一起合伙赚快钱,倒腾便宜录音机的事,讲出来干啥?
等陈锡良讲到请香港女明星拍广告,被对方放了鸽子,又转而请女演员张晓,张晓积极配合拍摄还把酬劳捐掉……黄记者掐断了陈锡良在采访中夹带私货的行为:
https://www.biqivge.cc/book/76597553/1881745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