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少帝成长计划 > 第0272章 王侯并行

第0272章 王侯并行


  大朝仪结束之后,刘弘下令摆驾长乐宫,照例拜会太后张嫣。

  坐在御辇之上,刘弘思虑着今日大朝仪,不由感到一阵···

  心绞痛!

  道理在正常不过——逢年过节,做领导的是要发红包的···

  光今天一天,少府就撒出去了数以万万计的铜钱,以及同等价值的布匹、酒肉。

  一想起那堆积成山的小钱钱,就因为过了个新年就被挥霍一空,刘弘便觉得一阵胸闷。

  不过好就好在:新年领导要发红包,作为下属的,也要送礼。

  ——汉制:彻侯勋贵在年初第一天,随同天子拜谒高庙的时候,需要奉上酬金。

  如今汉家彻侯百余家,刘弘才得以收回近万金,以弥补府库的支出。

  怪不得刘弘这么小气,连给朝内官员发放福利都舍不得——实在是今年的状况,已经糟糕到刘弘必须省吃节用,甚至计较每一枚铜钱的地步。

  原因无他:相较于往年,今年汉室农业总产出,足足下降了三分之一!

  农产降为原来的三分之二,再结合汉室‘十五税一’的百分比税率制,就不难得出结论:今年的农税,也将只有往年的三分之二。

  刘弘特地查过:去年的农税,大约是在二十一万万钱左右。

  而今年,农税将很有可能只有十四万万钱。

  ——足足少了七万万钱!

  这对于如今,财政状况已然捉襟见肘的汉室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须得一提的是,汉室财政,是分为两个部分的:皇帝掌控下的少府,以及丞相掌管的国库。

  每年的税(农税)、赋(口赋),便分别进入国库和少府。

  而汉室立至今不过二十余载,天下都还没完全从秦末战火的荼毒中缓过神来,此时的国库,基本和后世的倒钱男孩一样,属于‘年光族’。

  ——每年的农税送抵国库之时,这一笔钱,就已经有了各自的去处:军费、俸禄、行政支出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农税一下削减为原本的三分之二,受影响最大的,无疑便是执掌国库的丞相府了。

  与之相反:刘弘地小金库——少府,丝毫不会因农业产出的波动而受到影响。

  口赋一百二十钱,白纸黑字写在汉律之上!

  只要是成年,且在官府留有户籍的百姓,都需要缴纳这一份口赋。

  也就是说:国库的农税能有多少,取决于当年的收成好不好;而送入少府的口赋有多少,只取决于天下有多少‘壮丁’。

  相较于农业产出的波动,天下成年人数显然更稳定,也更不容易受外来因素影响。

  结合这些状况,汉室在今年的政治格局,就很明显了:手中无钱,甚至缺钱的丞相府,将在很多情况下,只能无奈的忍受刘弘‘胡作非为’!

  道理很简单:官员才不会管你国库有没有钱,爷们儿做了县令,就得吃那六百石的俸禄!

  而丞相府肩担‘发放官员俸禄’的责任,国库又拿不出钱,无奈之下,只能由丞相亲自前去求刘弘:陛下呀~国家发不起工资啦~

  这样的一幕,必然会发生在今年的某一天。

  到了那时,刘弘就将掌握很大一部分政治主动权。

  ——哦~国库发不起工资了啊···

  ——那就只能从少府拨款,发放俸禄咯?

  ——那这样一来,丞相可就欠了少府好大一个人情啊?

  到了那时,丞相府就只能坐视,甚至配合着少府,进行一些不那么符合官僚集团利益,刘弘却非要推动的事务。

  什么,币制改革啦~武器锻造啦~

  乃至于,默认刘弘在上林苑建造一个作坊,专门研发黑科技,等等等等。

  这也是封建时代,皇帝普遍渴望掌控财权的原因:兜里有钱,嗓门都能大三分。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也是屡见不鲜。

  武帝手握汉少府数百万万的小钱钱,才能脑门儿一拍,撇开了整个朝堂,把匈奴赶到了西伯利亚捏泥巴!

  崇祯没钱,则等来了李自成武装讨薪。

  同样的道理:皇权之所以至高无上,并不是因为其真的生而神圣,亦或是口含天宪,言出法随。

  真正能支撑其皇帝威权的,只有手上的刀,和口袋里的小钱钱。

  至于那些‘生而神圣’‘言出法随’之类的话,顶多也就骗骗老百姓。

  能把官僚集团紧紧攥在手里的,只有随时可能砍下的铡刀,以及能按时发出的工资、按时拨下的经费。

  具体到汉室,充当皇帝的小金库的,便是少府。

  在过去数十年,少府的支出普遍维持在每年数万万钱作用,用途主要集中在宫廷维护、日常支出,以及偶尔的赏赐之上。

  而收入,则是随着天下人口的增长而稳步上升。

  光是去年,少府收入的口赋,就有接近十五万万钱之巨!

  根据‘人百二十钱’的口赋标准,去年一年,汉室就有一千二百五十万人,向国家缴纳了人头税!

  也就是说,只要不发生突发状况,少府的库存,就能以‘每年十万万’的速度缓缓积攒下来。

  反观国库,则是每年的农税都被花费一空,碰到今年这样的特殊状况,还得丞相腆着老脸,跟皇帝的少府借钱。

  实际上,光是这样的财政格局,就已足以支撑起汉天子的无上权柄——国库要么‘年光’,要么缺钱;少府永远有存款,天子应该立于不败之地才对?

  可实际状况却是:有汉一朝,先后发生过数次皇权不稳,乃至于江山变色的动荡!

  ——太祖刘邦、孝惠刘盈之后,诸侯大臣串连一气,诛杀后少帝刘弘,扶立了代王刘恒!

  ——文帝刘恒之后,景帝刘启更是差点被逼着立弟弟刘武为皇太弟!

  景帝的儿子刘彻,登基之后也险些因建元新政而被废黜。

  武帝之后就更不用说了——昭帝刘弗陵年二十而亡、废帝刘贺在位仅二十六天,就‘犯下’了一千一百二十七宗罪孽···

  若非宣帝力挽狂澜,汉室天下,只怕根本等不到王莽,就要灭亡于公元前。

  对于西汉前半程的皇权动荡,大多数人认知中,主要原因是汉初的那几位太后。

  ——若非吕后,代王刘恒必然不能登基!

  ——若非窦后,梁王刘武肯定不会窥伺大宝!

  ——若非上官太后,昌邑王绝对不会被废黜!

  但没有人注意到,在这一桩桩、一件件历史事件的背后,出现的另一类身影。

  ——陈平、周勃讨伐诸吕,迎立代王!

  ——刘屈氂煽起巫蛊之祸,戾太子兵败身亡!

  ——霍光把持朝政,因一己之言而行废立之事!

  看上去,汉初的皇权动荡,都是因为太后的‘昏庸’‘自私’所导致。

  但没有人注意到,在这些事件的背后,本该成为皇帝左膀右臂的丞相,或者说权臣,却没有丝毫‘忠义’可言。

  所以在刘弘看来:无论是诸侯大臣共诛诸吕,亦或是巫蛊之祸、海昏侯之废立,都与太后关系不大。

  真正导致这些事件发生的,是汉初存在一个极其隐晦,而又日益尖锐的矛盾。

  ——皇权,与相权之间的天然对立!

  实际上,除了汉高祖刘邦一人,能凭借开国之功,勉强压制相劝侵食皇权之外,后来的每一个汉天子,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相权的掣肘,乃至于威胁。

  惠帝刘盈,整个皇帝生涯,都在丞相‘兼皇帝太傅’曹参的口水下度过;

  后少帝刘弘,就连皇位都被丞相陈平夺去;

  文帝刘恒,因黄龙改元一事,将张苍罢免;

  景帝刘启,在推行《削藩策》时遇到丞相申屠嘉阻挠,最终只能指示晁错掘开太庙墙垣,才将申屠嘉活活气死;

  武帝刘彻更不用说——先是被舅舅田蚡恶心了一遭,又让亲戚刘屈氂把太子都给逼死,最终只能设立内朝,意图架空丞相。

  即便如此,仍旧没能避免屠龙勇士变恶龙:霍光的存在,几乎就是相权与皇权之见斗争的延续!

  从这个角度出发,回过头去看萧何自污的举措,更不难看出:相权和皇权之间的对立,即便是在开国皇帝刘邦那里,也同样存在。

  只不过萧何服了软,在刘邦面前低了头而已。

  结合这此间种种,刘弘做出的选择,也就不足为奇了。

  ——须知此时的加冠之礼,是有‘必须在二月进行’的潜规则的!

  那刘弘为什么要着急忙慌,趁着大朝仪的机会,同时破坏‘二十而加冠’‘二月行冠礼’这两个规则?

  还不是因为张嫣给刘弘带了一句话:丞相拟以皇帝未冠为由,复行丞相摄政事?

  听到这个消息的一刹那,刘弘可谓是怒火中烧,恨不得立刻召淮南王刘长入长安,让刘长赶紧一锤砸死审食其了事!①

  但回过神,再看看张嫣‘识人不明’的愧疚,刘弘便冷静了下来。

  ——审食其有这样的举动,与他没有关系。

  准确的说,是和审食其的脾性、性格,以及政治阵营、倾向都无关。

  无论谁坐上丞相之位,都会被相权所褒胁,从而做出‘与皇权作对’的举动。

  这件事,是历史上泽及鸟兽的文帝刘恒,和亲眼目睹过秦之衰亡、汉之兴起的张苍,都没能避免的。

  杀一个审食其,并不能避免后续的丞相继续站出来与自己做对,而取消丞相,又与汉室的时代背景不符。

  无奈之下,刘弘只能见招拆招:你说我未成年,那我就成年给你看咯~

  实际上,刘弘一开始默认审食其成为丞相,而非直接让张苍按照历史上的轨迹,提前担任丞相,就是出于对相权的忌惮。

  刘弘当时以为:换个审食其这样能被一锤砸死的软脚蟹,皇权和相权之间的茅盾多少能缓和一些。

  只可惜,从结果来看,再软的软脚蟹,也能被权柄滔天的丞相大位怂恿,壮起胆子,跟皇权作对。

  “罢了罢了···”

  “换个蠢一点的对手,也不算什么坏事···”

  同样的一件事,摆在两个能力不同的人面前,其结果必然是不同的。

  就拿这次,审食其试图以‘天子未冠’劝说张嫣摄政,若是换了张苍,刘弘很可能要吃个闷亏!

  若是张苍在相位之上,那绝对不会这么不顾吃相,这么着急夺权,而是会步步为营,一点点蚕食权力。

  比如拿着一份毫无破绽,刘弘却必然不会答应的奏折入宫,在刘弘拒绝之后,再去拜会张嫣,旁敲侧击说一句:陛下心智未熟,臣恐陛下行差就错啊···

  这样一来,张嫣很可能会动摇,甚至直接开口问一句:哎呀,那该如何是好?

  到时,张苍就可以‘左思右想’,最终‘极不情愿’道:太后多少年长一些,要不太后暂时替陛下看管着天下,等陛下加冠成人?



  然后,就是最精彩的一幕了——张嫣惶恐不已,只能向张苍求助:皇帝还小,哀家又不通政务,丞相可一定要帮帮哀家呀~

  到了那时,张苍就可以顺理成章的把控朝政,遇到质疑,直接一句‘奉太后诏谕’了事!

  如果刘弘因此去寻张嫣,那很可能落下一个‘怨怼太后’的骂名不说,还会坐实自己‘确实还小’‘一点都不懂事’。

  “呼~”

  “辛亏不是张苍啊···”

  想到这里,刘弘已经十分庆幸,坐在丞相之位上的是审食其了。

  没什么能力,也没什么威望,反而有一些不切实际的诉求——这样的人,老祖宗已经给出了十分明确的评价:德不配位!

  待今年之后,丞相在手握皇权的刘弘面前一退再退,最终剩下大半个空壳子的时候,审食其也就能顺理成章的回家种田,或者按照历史轨迹,被刘长一锤子劈死了。

  到张苍成为丞相之时,相权已经被削夺小半,短时间内,也无法对刘弘造成威胁。

  至于刘弘今日为何要特地前往长乐宫,就是为了另外一件事了。

  ——齐国宗祠,究竟应该怎么办?

  在之前,刘弘已经有了主意:以刘遂继承齐宗庙,将如今的齐国削为数郡之地,为悼惠一门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但随后,刘弘偶然知道的一件事,却让刘弘大感震撼!

  前几日,刘弘照例前往石渠阁,翻看各类卷宗,以弥补自己对天下之事的认知欠缺。

  在看到一份去年的汇总之后,刘弘顿时呆住了!

  ——如今汉室天下,人口约两千两百万,户三百万余!

  按每户百亩田,平均每亩产粟米三石计算,汉室每年能有九万万石粮食产出。

  但汉室中央在过去几年的农税,普遍停留在二十万万钱左右;换算成粮米,大约为三千万石左右。

  这就让刘弘感到诧异了:九万万石的农业产出,按照十五税一的比例,应当是六千万石粮米才对?

  事实却是:汉室虽有这么多土地,但并非所有土地,中央都能收上税的···

  早在前世时,刘弘就已经了解到:光是彻侯勋贵的食邑,就已经占了汉室天下的十分之一。

  刘弘的潜意识中,也一直以‘农税的十分之一收不上来’为正常标准。

  但实际情况,却是计算所得的‘六千万石’,比实际缴入国库的‘三千万石’足足多了一倍!

  换而言之:如今汉室天下,有足足一半的土地,不像汉室中央缴税!

  一成的税收进了彻侯勋贵的口袋,剩下四成,去向就在明显不过了——关东诸侯!

  一个政权有百分之四十的税收,进了诸侯王的口袋,这是个什么概念?

  以最简单的方式计算:长此以往,汉室中央与关中诸侯的军事实力总和之对比,很有可能会无限趋五比四!

  放在其它任何地方,五比四,都意味着‘我比你强’,但在中央与地方的实力对比之上,五比四,绝对算不上安全!

  中央vs关东诸侯的军事实力为五比四,这就意味着,只要中央有五分之一的力量被其他事吸引,那关东诸侯的军事实力,就将在理论上与中央持平!

  实际上,中央力量被他处吸引的部分,远不至五分之一。

  别的不说——光是部署于北墙一带的卫戍部队,就占中央军事力量的一半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关东诸侯能联合起来,中央就必将处于劣势!

  得到这个结论,刘弘才明白过来:为什么历史上的汉室诸侯王,如吴王刘濞,齐王刘将闾等,一有钱就想着造反。

  ——从纸面实力来看,成功的胜算确实很大啊!

  无论如何,刘弘都不允许这样的局面继续维持下去。

  而短时间内强大自身,对于如今的汉室又显得不太符合现实,刘弘能想到的,自然只有削弱关东诸侯这一条了。

  推恩策算是一个办法,但本质上依旧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无论关东诸侯被分成多少部分,只要农税依旧是中央得五成,关东诸侯得四成,中央就始终无法处于绝对优势。

  再者说,推恩策只是被刘弘宣布推行而已,还没正式开始施行;即便施行,其成效也要经过数代人,才能将关东诸侯分裂为一个个小国。

  “裂土皆王,看来是不行了。”

  “还是要符以封侯。”

  如诸侯王死去,留有五子,便将其国土分为五份,封三个诸侯,两个彻侯——这样,才能让关东诸侯逐渐羸弱。

  而短时间内,快速改变这个局面的,无疑便是齐国的处置。

  


  https://www.biqivge.com/book/69782853/60649830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