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四合院:何雨柱的阳光农场 > 226.第226章 一九九五年到来!

226.第226章 一九九五年到来!


四合院之中,也住着一些有些家底的人,她们虽然人前不显贵,但是曾经的她们是做什么的,你却不会知道。

    就好像一直给人做保母的刘婆婆,刘婆婆大约60多岁,以前曾在达官贵人家里做女红,据说年轻时很漂亮,她做的衣服非常受人喜欢,特别是做的盘扣花样多做功好,她还善长做嫁衣,许多大户人家娶媳妇嫁女都请她做衣服,绫罗绸缎在她手中都不是问题,做出来的嫁衣又大气又好看,不知为什么她一直单身也没有儿女,她的身世可能是有故事的。

    但是具体是什么情形就不得而知,她的房子在大院的正对面,印象深刻的是那住房的门槛非常高,至少有50公分,房间的空间高又宽敞,她家里存有不少的瓷器,青花瓷、釉下彩瓷、琺瑯彩瓷都不少,瓷器上的描龙画凤精致得很,她说都是当时大户人家感谢她做衣服送她的,后来遇到了那阵风,刘婆婆家的那些瓷器就不知道去了哪里。

    棒梗用手推着自己的轮椅,径直的闯进了刘婆婆的房间。

    刘婆婆现在的年纪已经快八十岁了,上一次还因为不小心摔倒了,所以刘婆婆正在住院,棒梗也是趁着这个空档闯进了刘婆婆的家。

    进去之后,棒梗就开始疯狂的找了起来,翻箱倒柜,无所不用其极,最后还真的让他找到了一个好东西,那是一个青铜鼎,大小跟一个收音机差不多大。

    鼎上面刻了很多的文字,这些文字棒梗不认识,但是棒梗却知道这一定是好东西,跟着棒梗就将这个小鼎给揣在怀里离开了刘婆婆家。

    当然了,棒梗也没有回家,而且是离开了四合院,他要带着小鼎去一个神秘的地方。

    潘家园?

    当然不是去潘家园和琉璃厂,这两个地方太正规了,去这两个地方,小鼎应该是出不掉了,棒梗去的地方是鬼市。

    这鬼市和潘家园和琉璃厂可是大不一样。

    鬼市的形成着要上溯到民国的时候,那个时候,四九城的“鬼市”也叫“夜市”“晓市”“黑市”与“早市”“晚市”并称为“小市”。

    “早市”通常在每日半夜三四点开市,日出即散市;“晚市”的时间大约在每日的下午三四点开市,黄昏时即散市。

    “早市”“晚市”多卖一些便宜的日用品,故很少出现珍稀的古董书画。而“鬼市”的开市时间大约在每日天未明时,以出售旧货为主,包括旧衣服、古玩、首饰、钟表、挂货、杂项及旧家具等。其中杂陈着许多来路不明的商品,甚至为偷盗所得,这也是“鬼市”又名“黑市”的原因。

    在“鬼市”摆摊的一般有旧货铺和一些长摊,由于不收摊位费,也不用纳税,因此“鬼市”的生意异常繁盛。

    除一些出售日用品的摊位外,有时也会有一些出售刻本图书、名人字画、古董文玩、金银首饰、木制家具的摊位。

    在这里做生意的人大多来自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京城中所谓“打鼓儿的”。

    “打鼓儿的”本是四九城一个古老的行业,民国后的四九城曾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在旗的垮了台,打鼓儿的发了财”,这也是对他们生活的一种真实写照。

    “打鼓儿的”通常是在白天走街串巷,左手持一柄银元大小的皮鼓,右手拿一根比筷子要长些并以布包头的细藤条或竹棍。

    敲打皮鼓,其声不大,然清脆悦耳,故四九城人将其名曰“打鼓儿的”。

    人们一听到这“嗒嗒嗒、嗒嗒嗒”的声音,就知道收旧货的来了。

    “打鼓儿的”有高下之分,收售旧衣服、木器、日用杂货的为低者,他们多肩挑一个担子,手击小鼓,但不吆喝,仅收点旧衣服旧鞋及不堪使用废旧之物,人称“打软鼓儿的”。

    眼力好的大多曾在古玩铺或当铺中学徒,他们专门收售古董玉器、金银珠宝、名人书画、皮货绸缎等。

    他们不挑担子,肩上挎着一个叠着的包袱皮儿,一边击鼓一边吆喝,故北京人又称其为“打硬鼓儿的”。

    他们选择的对象多为败落的京城富厚之家,特别是旗人家庭。由于这些大宅门中的老爷太太们于民国后断了俸银,没有了经济来源,又不愿放低身价,羞于当街摆摊变卖,因此“打硬鼓儿的”即上门收货。

    他们善于揣摩卖主的心理,并以下人自居,见人即称“几爷”“几奶奶”。“打千儿”请安之后,再行谈生意。

    这样往往收获颇丰,在所收的物品中亦有一些珍稀的金石书画碑帖。

    这些“打鼓儿的”每日凌晨将所收的货物在“鬼市”上出售,他们的货物多为懂行的商家买去,再以善价卖给古董店或私人藏家。当然也有一些精明的王室贵胄、高官显宦后人,由于失去了往日的特权,又碍于面子,不便将家藏的书画名迹售于琉璃厂等地的南纸店、古董铺或送入当铺,而是选择在这种地摊式的旧货市场出售。

    为了不被人认出,他们往往会以“大围巾、大口罩把脸蒙得严严实实,只剩下两只眼睛”,同时他们最忌讳的是被别人用提着的灯笼照,怕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因此,“鬼市”也有了“千万只照货,不要照人”的规矩。

    此外,还有一种拾烂纸的人,这类人文化水平不高,大多不识字,把写过字的纸当做宝物,不过他们收来的货物中有时亦掺杂着一些名人墨迹、书札碑帖。

    他们也将收到的此类“纸”在“鬼市”上出售,往往价格低廉,成为购买者捡漏的对象。还有一些来路不明的书画作品,或窃或盗,也只能在“鬼市”才可出手。

    同时“鬼市”中还鱼龙混杂着一些高仿品,或为职业造假者仿制,或买家打了眼,由仆人兜售。故此民国时期四九城“鬼市”中的出售品,种类庞杂,价格低廉,经常有人从中淘到宝物。

    据旧京老人们的回忆,曾有人在鬼市中以极低的价格淘到一些珍稀的书画珍品,像抗金名将岳飞的手书真迹、明代书家王铎的墨宝等,真是“平地一声雷,转眼就成富家翁”。

    因此,“鬼市”成为民国时期京城人士淘宝的首选去处。

    而在鬼市也有鬼市的规矩,因为鬼市里鱼龙混杂,买方完全不知道卖方的身份,以及他手中的货物是从什么渠道来的。

    鬼市售卖的大部分是旧物件儿,卖方心怀鬼胎,以次充好之事不胜枚举,里面甚至还有来路不明的物件儿。

    就是因为这些物件儿来路不清楚,或者来路不正,所以才不能见光,不能上台面儿去售卖,才只得来鬼市交易。

    进了鬼市,你会发现,这里与其他的市场最大的不同便是安静。在许多相声以及影视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老BJ的市场里,满大街各色各样的叫卖声是极为明显的特征。

    哪怕到如今我国的许多实体市场上,吆喝文化也随处可见。卖家想揽客,想推销货物,都要扯着嗓子大声介绍,说来说去,就图一个热闹。

    可是在鬼市,你却能发现,这里安静到如果不是有几点手电筒的灯光,你都可能发现不了这里有一个市场的程度。

    鬼市的摊主不仅不大声吆喝,大声介绍,甚至全程一句话都不会说。买方的话也不多,这都是因为鬼市的第一大规矩“看货不问价”。

    在鬼市买货,不能像在正常市场一样,看到自己想要购买的物品,便直接上来询问价格,价格满意即购买,价格不满即走开。

    鬼市里头忌讳很多,买家不能话多,不能在购买之前询问卖家这东西的来路。

    既然卖家来到鬼市进行交易,说明这里面的物品大部分是不能在明面儿上摆出来的,这是常识,更是鬼市里面留给买卖双方的面子。

    所以,如果你不打算买这件物品,就不要张嘴问价。即使买方想要买这件物品,买卖双方也是很少有语言交流的,除了轻微的耳语、正常的点头摇头之外。

    顶多就是在十分需要交流或砍价之时,在袖筒里捏指头,或是把头上戴的帽子摘下来,遮住两人的手,用手来比划价格。

    在经典电视剧《大宅门》里,白景琦,白七爷跟着家中的两位掌柜的外出学习之时,便有着这么一段儿再在袖筒里通过捏手来讨价还价的画面。

    当然,如果这一系列操作已经进行了,买方却又反悔不买了,这在鬼市里是十分不给面子,十分掉价的行为。

    大柳树鬼市里,货物十分齐全,五花八门。各种时期的老物件儿,你在这里都能够发现。上至瓦当青铜器,下至上个世纪的BB机、喇叭裤、收音机、明星画报、连环小画书等。

    在大柳树市场里,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找不到。因为据说,在晚清民国那个时候,别说老物件,哪怕是军火,甚至孩子,你都能够在鬼市上买得到。

    棒梗在四九城长大,他当然知道这些,所以他拿到小鼎之后,就并没有再回家,而是等到了夜里之后,偷偷的前往了大柳树的鬼市。

    在那里棒梗很走运的遇到了一个外国人,外国人一眼就看上了棒梗手中的小鼎,随后用了一万块将棒梗手中的小鼎给买走了。

    但是棒梗怎么也没有想到的是,和外国人一起的还有另外一个人也看上了那个小鼎,只是可惜身上没有带足够的钱,所以没有买到。

    那个人是以后的一名收藏家,他知道青铜鼎是国家的重器,绝对不能让青铜鼎流出自己的国家,所以这位收藏家直接报了警。

    第二天那名外国人就被抓了,但是遗憾的是,鬼市这个地方找人是很难的,毕竟两人从来不会见面,给钱就走,所以谁也不知道拿出小鼎售卖的人是棒梗。

    可是能将自己国家的重器拿出售卖,而且不管对方是不是自己国人的这种无良人,还是引起了四九城治安员们的重视,他们决定是不会放过这样的无良人。

    随后,治安员还成立了专案组,一定要将这样的无良之人给找出来,因为不确定这个人手中还有没有国宝,也不确定这个人还会不会再次售卖国宝,所以这样的人是一定要找出来的。

    如果不找出来,下一次难道还会有人这么凑巧的给自己等人举报?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上面真的很重视这次的事情。

    再说棒梗搞到一万块钱之后,那是第一时间将自己欠的赌债给还了,跟着又拿着剩下的钱杀进了赌场,而这次棒梗并没有再像以前那样,而是在赌场之中赢的是盆满钵满。

    另外一边的四合院之中,收到了一个街道下来的通知,那就是四合院的周边都要开始拆迁了,很有可能,这个四合院也要拆迁。

    这个消息就好像是一滴水珠落进的滚烫的油中一样,让本来平静的四合院,开始不平静了起来。

    有人欢喜有人愁,何雨柱则是感觉有些压抑,不过,他对这个四合院也没有什么好留恋,拆掉就离开,反正自己的未来也注定不是在这个四合院之中。

    但是却也有人是顽固派,易中海第一个反对,反对的理由也很奇葩,那就是他不愿意离开四合院,要知道现在的易中海年纪已经不小了,而且是孤家寡人,易中海算计了一辈子,没有想到的是,自己还是落了一个孤家寡人的下场。

    所以易中海不愿意离开四合院,这要是出了四合院,连去的地方都不知道是哪里,没有了熟悉的环境,你让他们这些孤家寡人怎么活?

    在四合院之中,不管怎么样,他易中海都会有人照顾,可是要是离开了这里,他易中海就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而和易中海一样想法的人有很多,都是一些没有人照顾的人,就连三大爷也是这么认为的。

    这件事情闹得很大,那些想要离开的和不想要离开的,变成了两大阵营,总司互不相让,街道是一次又一次的开会,不过,就在想要离开的准备要占上风的时候,突然一位不想离开的老人去世,这件事情让本来的四合院拆迁慢下了步子。

    一致决定等亚运会结束了,再来继续讨论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一经搁置,就给搁置了五年。

    很快一九九五年到来了。

    (本章完)


  https://www.biqivge.cc/book/69626535/3030280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