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各方反应
贵阳府,满人聚居区,提督府。
贵阳城太小,加上在此地驻守的旗人本就不多,所以清廷便没有在这里建筑满城,而是同遵义那样,规划了一块满人聚居区,除了旗人,其他人一概不准进入。
与遵义城满人聚居区的散乱不同,贵阳城的显得要紧凑得多,防守也要严密得多。
额勒登保面色疑重的看着手里的线报,暗道:遵义的乱匪果然坐不住了。
虽然他知道遵义的那帮乱匪不会一直安分下去,虽然也预料到了他们等待时机,但当他们真正的动了起来时,额勒登保还是面色疑重。
特别是在如今这个特殊时期,南笼乱军整合了内部的乱局后,如今亦是愈战愈勇,不但如此,原本观望的各大土官,也纷纷跟着叛乱了。
额勒登保面对南笼的乱局就已经有些招架不住了,更何况苗疆那边又出现了乱子。
平乱一年,军士们也在山里战斗了一年,军心、士气早已疲惫不堪了,加之先后战死了几位将领,后来主将福康安又在军中病逝,再加上遵义、南笼先后出现了叛乱,官军军心士气早已涣散了。
如今眼看着苗乱就要平定了,主将和琳又病重了,如果和琳再出事,对军心士气无疑会是再一次沉重的打击,到时要想再平定苗乱,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如今遵义乱匪再起,而自己手里的兵力又捉襟见肘,四川的兵马又被白莲教拖住了,想到此,额勒登保颇有些无能为力的感觉。
虽然现在才向朝廷求援可能会来不及了,可是如今形势下,额勒登保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匆匆写了一道求援奏折,并且在封面写上“飞折八百里速递”后,找来传令兵,郑重交待道:“立即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师!往东,去湖南乘船!”
“是!”传令兵立马应了一声,接过奏折后快步离开了。
额勒登保估算了一下,就算八百里加急,送到京师最少也得需要半个月,这已经是当前形势下最快的办法了。
原本北上进入四川然后乘船沿江而下要快一些,但是如今四川境内的水道已经不安全了,额勒登保只得选择由东进入湖南,然后在乘船沿江而下,在安徽下船快马北上。
在中国古时候的大部分时间里,就赶路的速度这一点来说,最快只能维持在六百里的速度,而且还是靠着一个驿站换一匹好马,最后马累死了,人也累残了这种代价换回来的。
所以历朝历代机会都有相同的规定,除非是十万火急的事情,否则不允许使用“六百里加急”,那就更不要说“八百里加急”了。
如今清朝的驿务是归兵部统一管理的,专门设有一个车驾司机构,任命官员有七人,主管全国的驿道驿站。
同时在皇宫的东华门附近设立两个专门机构,由满汉两大臣会同管理京师和各地驿务联系,下又设驿夫驿马以及捷报处,收发往来公文和军事情报。
清代的通信时限达到了历史上最快的速度,在此之前,一个昼夜最多跑四百里、五百里,而清朝的马递传送公文,最快可达一昼夜六百里至八百里。
清代的驿站比明朝更为普遍,尤其在一些边远县级地区,新设了“县递”。这种邮递在县间通信,弥补了干线驿站的不足。
县递不是正规的驿站,但备有通信马匹,起着驿站的作用,因为有了县递的补充,清朝全国邮驿事业比前朝更加发达。
雍正建立军机处以后,清朝的邮驿事业有了新的发展。军机处可以直接下发皇帝的上谕或诏令。有时候这些上谕不经外廷内阁处理,由军机处直接交给兵部的捷报处发给驿站向下驰递。
这些重要的文书上面常常书有“马上飞递”的字样,表明其为急递文书。有的要求时限更紧,直接写上“六百里加急”,甚至有的要求“飞折八百里驿递”者,这样的方式,既能保密又可以高效。
如今这样的形势下,额勒登保知道,如果不动用八百里加急,西南危矣!
.........
安顺府,永宁州。
为了便与指挥协调各方,王阿从把大本营从镇宁州迁到了此处。
遵义兵马调动的消息同样传到了这里,听到桑鸿升的汇报后,王阿从顿时笑了笑,说道:“军师,那位明王终于动了,如此一来,咱们的压力就要小得多了。”
“是啊,只是那位明王一动,咱们的势头怕是要被压下去了。”桑鸿升闻言也是笑着应道。
听到桑鸿升说的话,王阿从顿时有些不服气,露出有些小女人的模样撇了撇嘴说道:“咱们也不差,到时候谁压谁还不一定呢。”
南笼义军在学着遵义红旗军那样进行了土改后,战斗力有了质的提升,在元帅李阿六的率领下,义军不但打退了广西、云南官军联军。
更是在广西的西隆州、亚稿寨和云南的罗平、平彝、师宗等地的各族百姓响应下,一举占领了这些地方。
不但解了南笼义军的困境,而且势头正盛,如果内部不再出问题的话,或许能成事。
但是桑鸿升也知道,他们这支军队局限性太大,如今才刚站稳脚跟,就已经有了内斗的趋势了。虽能有一时势头之盛,但是不会长久。
不过桑鸿升始终是个汉人,在这里多说无益,如何抉择还是在王阿从手上,他只能私下给出参考意见。
想到这儿,桑鸿升趁着没有外人在,便拱了拱手问道:“那件事不知皇仙娘娘考虑得如何?”
“再等一等吧。”王阿从闻言抿了抿嘴,犹豫了一下后说道:“如今咱们双方内部都还不稳,贸然合并隐患无穷,到时可能还会给官军可乘之机。”
桑鸿升闻言一想也是,有些事情急不得,只能先合作看看。
.......
外界的反应黎汉明还不知道,他调兵遣将肯定是瞒不住有心人的,他也没打算隐瞒。
不过针对外界的反应,黎汉明也早早的就做好了相应的安排,既然瞒不住,就只能在消息传出去后想办法补救了。
在各师离开后,军营顿时空了大半,不过还没完全空下来,除了从旧军各军中自愿进入军营参加训练的将士外,黎汉明还从各地招募了一些青壮,凑足了一万五千人继续在军营训练。
此外,自从黎汉明让夏文炯把《博物新编》刊印下发给各县、乡书院学子后,吸引了一百余学子前来,黎汉明也一并把他们安排在了军营。
加上先前黎恺从各地招募来的学子,除了一部分进入军中了外,剩余的一百余人也还留在这里。
这不到三百人的学子,就是黎汉明培育的种子,他几乎把自己知道的知识见解,都已经教授给他们了。
不过教育始终是个漫长的额过程,不会一蹴而就,需要的是坚持不懈。
所以在军事政事都安排妥当后,黎汉明便一头扎进了培养学子的任务中。
直到七月十二这天,黎汉明收到了刘阿蛮的传信,先生们快到了.........
https://www.biqivge.cc/book/68731208/68709679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