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覆清1796 > 第一百零八章 计划赶不上变化

第一百零八章 计划赶不上变化


  加了草木灰和牛粪当肥料,在这块和土豆的原产地气候差不多的土地上,产量上倒是没让黎汉明失望,按照现代的单位来算亩产达到了两千七百余斤的样子,比他所了解的这个时代的产量多了六七百斤。

  在化肥还没试验出来的阶段,这个产量已经让黎汉明很满意了。要知道,如今大多农民都还吃不饱饭,各种粮食的产量增加一些,总量就得增加不少,便能活人无数了。

  为了能让百姓吃饱,今年黎汉明更是把棉花、蚕桑及烟草等经济作物暂时给取消了,棉花除了原本种植上的地区外,今年都没让栽种了。

  蚕桑也一样,除了原本栽种好的以外,军政府严令禁止再大面积栽种蚕桑,当然,为了不让丝绸产业发生动荡,黎汉明大力推广放养山蚕,毕竟除了蚕桑树,青㭎树既槲树也可放养蚕,而遵义满山遍野都是青㭎树。

  虽然粮食的产量仅仅只是让黎汉明满意,但是跟着他而来的孙良谟和黎恂二人却是有些惊讶了。

  黎恂自不必说,他虽然是士绅之家,但也不是不事劳作,往年自己家里粮食的产量他也有所耳闻,就算细心照顾下产量也没有这么多。

  黎汉明没有理会二人的惊讶,而是叹了一口气后摇了摇头说道:“要是把磷肥弄出来就好了。”

  说着,黎汉明忽然想了起来,问道:“对了,你们有认识研究农学的大家吗?”

  他一直在招募各种科学家,倒是把农学这一项给疏忽了,不过黎汉明也不知道这个时候有哪些农学家和植物学家,就是想招也没办法招。

  黎恂闻言直接摇了摇头,他的圈子就只限于遵义地界,其他的也就不了解了。

  倒是孙良谟闻言仔细想了想后回道:“回明王,属下倒是认识一人,正好他也在四川,不过.........”

  听到孙良谟有认识的,黎汉明顿时一喜,连忙说道:“不过什么?只有没死,就没问题。”

  “那倒没有。”孙良谟见状连忙回道:“那人叫沈复,长洲人氏,只是他如今在叙州府富顺县自流井给一个盐官当幕僚,怕是不好邀请。”

  “多谢先生告知。”黎汉明闻言心中一动,连忙称谢道。

  听到孙良谟的话,黎汉明才想起,自贡盐就在叙州府,而如今那里叫自流井,只是先前他一直没有想起这个名字,故而忘了自贡的位置了。

  聊着聊着,路过一片稻田的时候,看着金灿灿的稻谷,黎汉明又记起了一件事,便问道:“对了,如今百姓收谷是怎么做的?”

  “用斗房打啊。”黎恂见黎汉明问起这样最基础的问题,顿时有些疑惑的回了一句,怕黎汉明不了解,便一边比划一边解释道:“就四四方方的一个大斗,挡上一块竹编后,抱着稻禾打在斗里边沿这样。”

  黎汉明有些明白了,但又没完全明白,总之现在的打谷方式还很原始就是了。想到这儿,黎汉明便对二人挥了挥手道:“行了,你们去忙吧,我到工坊区去一趟。”

  说罢,不等二人回应,黎汉明便带着李大虎等人朝工坊区赶去,他得趁现在还没有开始大规模的收割水稻,快些把记忆中的打谷机给做出来。

  来到工坊区,黎汉明先是按照自己记忆中的样子,把打谷机整体模样画了出来,然后再细细的拆分画图。

  余介揾则是有些疑惑的站在一旁,黎汉明忽然急匆匆的跑到工坊区,话不多说的就来到办公室就开始画了起来,搞得余介揾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不过,已经熟悉这样风格的余介揾知道,黎汉明这是又有新东西出来了。

  画了差不多半个时辰,黎汉明才算把粗略的图给画了出来,吃了一口气递给了余介揾后说道:“刚才路过稻田时忽然灵光一闪想出了个新玩意儿,你们做出来试试看。”

  余介揾闻言也没多问,接过图纸看了看后便下去分工了。

  对于工坊区的工匠来说,这些构件都很简单,分工下去差不多两个多时辰后就完成了,接下来黎汉明便带着他们按照图纸组装了起来。

  好在组装并不繁琐,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没一会儿一台崭新的脚踏式打谷机便出现在了众人面前。

  “明王,这是何物?”看着面前这个有些怪异的物件,众人这才纷纷开口问道。他们都知道黎汉明的规矩,在做事的时候从来不会发问,等做完后才问。

  黎汉明闻言只是笑了笑,抬头看了看天色,发现离天黑还早后,便挥了挥手说道:“找几把镰刀,带上一些猪油,把这玩意儿也带上,想见识的就跟我走。”

  打谷机也是需要润滑的,而这个时代能用的润滑油也就只有动物油和植物油了,二者也是这个时代的食用油,都不难找到。

  听到黎汉明的话,众人纷动了起来,找镰刀的找镰刀,取猪油的取猪油,其他人则是七手八脚的就去抬那台打谷机。

  见状,黎汉明顿时没好气的说道:“笨蛋,你们不会把那个滚轴下下来分开抬啊,那个滚轴不好抬,找个背篓背着不就是了。”

  众人尴尬一笑,连忙照做。

  来到离工坊区不远处的田头,黎汉明四下看了看,发现有一家农家正在收谷后,便连忙笑着上前对着一个半百老者拱手见礼道:“老人家有礼。”

  卢老三一家正在辛辛苦苦的打着谷呢,就见明王浩浩荡荡的带着一群人赶了过来。

  明王他们是认识的,所以也没担心,他们只是有些好奇而已,见黎汉明见礼,卢老三也连忙回礼道:“小的卢老三见过明王!”

  “正好我做了个新玩意儿出来,这附近就您家在收早谷子,正好来试一试,如果成了以后,你们以后收谷子就不那么累了。”黎汉明见状连忙扶起卢老三,笑了笑后解释道。

  说罢,黎汉明便对余介揾等人挥了挥手道:“站在干嘛,动手啊!搞快些组装起来,其余人拿上镰刀去帮忙割稻谷去。”

  这边的早稻和晚稻并不是两季稻,而是相对于正常的收割时间,因为各种原因,有的早熟了一些时日,有的晚熟了一些时日,仅此而已。

  众人闻言,连忙动了起来,组装打谷机的组装打谷机,拿着镰刀的则下田帮忙收割稻谷。

  卢老三见状,慌忙的摆了摆手说道:“明王,这可使不得。”

  “没事老伯,您也去看着学一学吧,等我们试过后,这台打谷机便送给你了。”黎汉明闻言笑了笑道。

  卢老三闻言正准备再说些什么时,还没来得及开口,就被那些匠人给拉过去,开始手把手的教他怎么拆卸,怎么安装了。

  黎汉明挽了挽袖子后,找来一把镰刀也下田开始割起了稻谷来,前世他本就是农村的,也只有在上了大学后才没有干过农活了。

  好在还没生疏,没两下便找到了感觉。

  正在这时,黎恂和孙良谟二人也找了过来,他们二人本是想去工坊区的,但刚到门口便听说明王已经去田里了,这才找了过来。

  见到黎汉明在田里干活,二人对视一眼后,不由分说的也下到了田里。

  没一会儿,那台打谷机便又重新安装好了,黎汉明便放下镰刀,指挥着匠人们上好润滑油后,便抱起一把稻禾,学着记忆中的样式,很快便发动起了打谷机,等里面的滚轴转圆了后,他便小心翼翼的吧手里的稻禾塞了进去,没两下,就只剩下一把空的稻禾在他手里了。

  没有理会其他人的惊讶,趁着现在还兴头上,黎汉明把手中的空稻禾扔在一旁后,紧接着又抱起一把稻禾重复着做了起来。

  黎恂见状,也有样学样的跟着做了一会儿,直到累得脚开始酸痛无力后,他才气喘吁吁的停了下来。见黎汉明还有劲,便一脸佩服的说道:“明王,属下是真服您了。”

  黎汉明闻言只是笑了笑,随即一边踩着打谷机一边对着周围的人问道:“现在你们都看会了吧?”

  “会了!”包括那卢老三在内,众人都了然的点了点头回道。

  见状,黎汉明才停下手中的动作,擦了擦汗说道:“好,既然如此,那你们就来试一试吧!记住手别伸得太进去了,小心受伤!”

  等确保众人的确都会了后,黎汉明才来到田边一屁股坐了下来,他也不嫌脏,好久没这么干过农活了,一时有些很畅快的感觉。

  “怎么样?比起用手甩开膀子打,这个是不是要省力不少?”这时黎汉明才一脸笑意的问一旁累得腿酸的黎恂道。

  黎恂揉了揉有些发酸的右腿,笑着点了点头说道:“确实要省力不少,并且脱粒也比较快。如果此物推广开来,百姓又能省下不少时间来做其他事了。”

  不大一会儿,卢老三也走了过来,毫不拘谨的坐在了黎汉明的不远处,揉着发酸的腿说道:“明王,这东西可真稀奇,比我那个甩开膀子打的要快多了,就是有些废脚力。”

  黎汉明闻言笑了笑,道:“初次都这样,习惯就好,再有就是你们以后踩的时候别太使劲儿,只保证能踩转就行了,那样会省力不少。”

  初次使用脚踏式打谷机的人基本都会使劲的踩,这样脚不酸才怪呢。黎汉明记得他初次接触打谷机的时候也是一样,被大人教了好久才改过来。

  坐着又聊了一会儿天,黎汉明见天色不早了,便喊停了割稻禾的匠人,也让他们来试了试。

  看着打谷机翻滚,稻穗一粒粒地脱落跌入谷仓中,黎汉明顿觉一种成就感由然而生。

  一干人等采取人歇机不歇的方式,终于赶在天黑之前,把割了的稻禾给打完了。

  “老伯,今年这一亩田能收多少稻谷?”趁着装袋的工夫,黎汉明开口问道。

  卢老三捆好一布袋后,才回道:“回明王,今天上午我们家收了一亩,背回去后称了称,生的谷子有八百多斤呢,如果晒干后,也能有六百多斤的样子。”

  “是吗?看来是比去年收成好了不少。”看来分到土地后,百姓的积极性变高了不少。

  不过想想也是,给自己干活和给别人干活能一样吗?

  “可不是嘛!”卢老三闻言顿时颇为激动的说道:“以往这些田里能收个五百斤就算是最好的了,今年托了明王的福,可是多收了两百来斤呢!”

  “好好好,多收些好,这样就不会饿肚子了。”黎汉明闻言也是笑了笑说道:“等明年工坊区把肥料弄出来,还能增加不少呢。”

  当然,如今和后世动不动亩产几千斤没法比,毕竟技术条件在哪儿摆着,不过慢慢来吧,黎汉明相信产量肯定是会越来越高的。

  众人帮忙把收的谷子装上余介揾找来的马车后,便纷纷告辞离开了。

  黎汉明和孙良谟刚回到军营,便见到顾德全和刘阿蛮二人等在那儿了。

  “参见明王!”见到黎汉明回来,二人连忙见礼道。

  黎汉明随意的摆了摆手,说道:“你们二人怎么在这儿?军师还没走?”

  “回明王,属下正准备启程,这不,刚收到桐梓来的紧接军情,故而留了下来。”顾德全闻言连忙拱手回道。

  “什么事?”黎汉明闻言眉头一皱,他最怕听到的紧急军情了。

  刘阿蛮见状也不敢耽搁,连忙回道:“回明王,两个军情,一是为了阻止我军,泸州知府聂宗瑀集结了全府一万余人马在纳溪与我军展开了决战,第三师第二旅旅长率军对战一举打败了泸州清军,阎将军在率第三师第一旅、第三旅攻下叙永后,率军北上,对溃逃的清军展开了追击清剿,于长江边上俘获歼灭了包括泸州知府聂宗瑀在内的全部泸州清军,如今正泸州处于无官府无兵力状态,阎将军请示,可否拿下泸州全境?”

  “第二个军情是白莲教义军大会师后,在渠县等地大败清军观成部五万余人马,观成率残兵溃逃回了成都府,如今白莲教义军青号徐天德部已经占领了达州、顺庆和忠州三地。清军大败后,重庆府兵力空虚,左将军请示,可否渡江拿下重庆全境?”

  黎汉明闻言紧皱着眉头敲打着桌面,还真是应了那句话,计划没有变化快。“你们怎么看?”

  顾德全闻言与孙良谟对视了一眼后拱手回道:“回明王,属下以为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如今既然天赐良机,咱们也没有放弃的道理。”

  “回明王,属下也以为机不可失。”顾德全话音刚落,孙良谟也拱手回道。

  “可是咱们的官员不够啊。”黎汉明闻言叹了一口气后说道:“再说以目前的兵力,打下来能守住吗?”

  听到黎汉明的话,孙良谟张了张嘴想说些什么,似乎又有些犹豫。

  黎汉明见状眉头一皱,说道:“但说无妨,我这里没有那么多讲究,有话直说便是。”

  “明王恕罪。”孙良谟闻言深吸一口气拱了拱手说道:“属下以为,用兵谨慎是好事,但是谨慎过头了就显得有些畏首畏尾的了,如果按照先前的部署,一城一地的光复下去,恕我直言,可能三年之内我们还没能出西南。”

  孙良谟说完后,黎汉明见顾德全也是想说又不敢说的样子,顿时没好气的说道:“有话就说,我又不是听不进话的人。”

  “回明王,您常说我们要团结能团结的大多数人参与我们的反清大业,属下以为,此话在理。”见黎汉明没有什么表情后,顾德全抿了抿嘴接着说道:“如果处处都用我们自己的官员,那何年何月我们才能推翻满清?”

  顾德全点到即止,没有再多说什么。

  黎汉明闻言没有立即回应,一边沉思着一边敲打着桌面,好一会儿后才问刘阿蛮道:“清军的粮饷在那儿知道吗?”

  刘阿蛮闻言立马回道:“回明王,已经查清楚了,就在江对岸的江北厅清军大营。”

  黎汉明闻言点了点头,又向孙良谟问道:“先生对自流井可有了解?”

  孙良谟闻言点了点头,他知道黎汉明关心的是什么:“回明王,因去年汉留打过川盐的注意,所以属下对此略有了解。”

  “在去年以前,川盐占据了云贵川三地五成以上的用度,从去年战乱开始,占比更是达到七成左右。但是随之而来的私盐泛滥,啯噜子、洪门、汉留甚至官军都有参与私盐贩卖。”

  “去年苗乱开始,四川兵力调集了一部分进入了苗疆后,加上今年各地的起事,自流井的兵力防守就更加空虚了,私盐泛滥便愈加愈烈。”

  盐业制度发展到清朝的时候,制度已经十分完善,不仅在前朝的基础上进行了更加细致的修改,还扩充了一些以前未曾出现过的问题解决方法。几乎对私盐的发展进行了最严厉的遏制。

  清代的食盐制度沿袭明朝,同样采用食盐专营专卖的政策,也就是说食盐从生产到销售,其中的流程都是由官方进行控制。

  在这种制度下,依法依规由官方经手流通到市场的便称之为“官盐”,反之,通过各种非法途径流通到市场的就被称之为“私盐”。

  私盐问题自从我国开始实行食盐专营专卖制度以来,就一直是亟待解决重要社会问题之一,而这个问题到了清朝,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改善,反而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

  在四川地区,官盐和私盐的博弈从没有停止过,就拿保证官方食盐正常运行的核心点运销制度来说,一开始是民运民销,商贩通过领取官方发布的盐票,然后通过盐票在附近的盐场购盐,最后由商贩运输销售。

  这种运销制度的产生,和当时的时代环境有着莫大的关系,因为四川地区是经历了战乱的,同时四川地区相较于其他地区的盐场零星分布且规模略显不足,便不能由官方统一进行管理,这样通过盐票来吸引商贩自发销售是最为经济与灵活的政策。

  但这种政策并不是完美的,由于商人以盈利为目的,这就导致偏远险阻地区商人根本不愿意去,处于那里的人们便只能淡食,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处于繁华地段的人民对食盐的渴求是巨大的,官盐无法满足,私盐自然便登场。

  紧接着,面对民运民销所带来的弊端,官督商销的运销制度产生,旨在借用商人资本的同时,通过官方督促来达到对盐业的全面掌控,这样便可以避免民运民销中产生的弊端。

  但是因为战乱的关系,在川黔两地食盐大量缺口面前,官方便默认私盐在当时的合法性。

  发展到这个时候,四川地区私盐充斥问题已经得不到很有效的控制了,鉴于此,清政府决定采用官运商销的运销政策,将运输过由官方对商人监管直接转变为国家管制,实现绝对控制,彻底杜绝商人为谋求利益借运输官盐之名暗运私盐的现象。

  但是这样一来,运输成本上升,最终销售到普通百姓手中的官盐价格也迎来增长,结果可想而知,百姓必定渴求价廉的私盐,所以此次运销制度的变革最终也没有办法杜绝四川地区私盐泛滥。

  当然,除了在运销制度上的不断优化变革来阻止四川私盐泛滥之外,对于产盐的源头,清廷也制订了相应制度来监管,其主要便是四川盐业保甲制度。

  盐业保甲制度是基于我国传统的保甲制度,其目的是将户口统一编排,十户为一甲,十家为一保,设立甲长和保长,随后通过连坐来督促甲长和保长进行自我监督。

  雍正七年,四川私盐泛滥成灾,为了有效监管私盐的源头,盐业甲保制度被提出,一开始,采用按户籍编排的方式,即十户为一甲,设立甲长,由甲长核实底下每户所拥有的盐井数量,统计每家的具体产量,然后上报给当地政府。

  同时,当地官府也会抽查,如果发现一甲内有人虚报,那其余九人皆会受到处罚,五年后,盐业保甲制度有了些微的变化,由原来的立“诚实甲长一名”变为“轮充牌头,互相稽查”。

  听到黎汉明问起四川盐业,顾德全心中一动,问道:“明王可是在打川盐的主意?”

  


  https://www.biqivge.cc/book/68731208/68659580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