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出征
在南北榜案的风波过去后不久,朱棣联合多位布政使,共同上书朝廷,表达了对北平地区官吏稀缺的关切。他们期望北方士子能够回到故土,为家乡贡献才智,并强调了对北方士子进行更多教育的必要性。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对于平衡朝局有着深刻的考虑。因此,他采取了一种折中的策略:一部分北平士子被留下来,进入了中书省担任要职;而大部分士子则按照朱棣的提议,被派遣回到北方,以充实地方官府的力量。
在其他地区,朱元璋也采取了类似的措施。有的士子被外放至地方任职,有的则返回了原籍。只有少数才华横溢的士子被留在了中央,继续为国家效力。然而,翰林院这个曾经南方士子云集、朝廷要员辈出的地方,却鲜有北方士子的身影。这种现象反映了朝廷在南北士子分配上的微妙平衡和妥协,既照顾了南方士子的利益,又尽量满足了平衡朝中南北文官力量的愿望。
尽管这种安排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南北士子之间的矛盾,但也暴露出明朝初期在选拔官员和平衡地区利益方面所面临的挑战。朝廷需要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同时,妥善处理南北士子之间的关系,确保人才能够得到充分利用,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在应对南北榜案的风波之后,朱元璋并没有停歇,他深知国家的统一大业尚未完成,北元仍然虎视眈眈。为了转移整个官僚体系的注意力,他决定发起新一轮对北元的讨伐,以此来凝聚人心,彰显大明的威武之势。
朱元璋果断下旨,命令久经沙场的徐达做好准备,率领燕王的护军参与此次讨伐。徐达作为明朝的开国元勋,威望极高,他的参与无疑为讨伐增添了极大的胜算。朱元璋将这一路军队视为主力,寄予厚望。
与此同时,另一路军队则由傅友德统帅,蓝玉担任副将。这两位将领都是明朝的杰出军事家,他们曾多次立下赫赫战功。此次,秦王和晋王也亲自参与,展现了皇室对这次讨伐的高度重视。
朱元璋的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展现了他对国家的深沉忧虑和坚定决心,也反映出他对军事力量的巧妙运用和对朝局的精准把控。通过讨伐北元,他不仅能够转移官僚体系的注意力,还能进一步巩固明朝的统治,实现国家的完全统一。
朱棣在接到朱元璋的圣旨后,深知此次北征的重要性,立即着手进行准备工作。尽管他的部队人数仅有1800名战兵,远未达到朝廷所期望的规模,但朱棣对此并不以为意。兵部多次下达公文,催促他扩军以增强实力,否则将面临钱粮被扣除的惩罚。然而,朱棣对此置若罔闻,坚持认为部队的精锐程度远比数量重要。
朱棣解释称,北方地区人口稀少,征召到合适的兵源极为困难。因此,他决定加大训练的投入,通过提高士兵的战斗技能和素质来弥补人数的不足。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太子朱标的认同,朱标要求继续按照4千人的编制划拨钱粮给朱棣的部队。
兵部虽然对朱棣的扩军态度有所不满,但鉴于他的燕王身份和太子的批示,只能照做。同时,他们也认为朱棣不可能为了贪没军饷而故意不扩军,毕竟他最终是要上前线作战的。此外,兵部官员们心中都有一个默契:一个藩王手里掌控过多的军队并不是一件好事。尽管朱标对此不以为然,但文官们天生对藩镇的警惕性是存在的。
因此,尽管兵部在形式上催促朱棣扩军,但实际上并未采取过于强硬的措施。他们选择了妥协和默契,以保持朝廷与藩王之间的平衡。这一切都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朱棣就这样利用4千人的钱粮加福记暗中的资助,训练这1800人的精锐部队,其它部队都做不到装备满编。他能够做到。朱棣的想法其实是想建立一支骑兵部队,所以一直不扩编就是等待此次战争过后和蒙古一些部落交易引进马匹。
这一天,他奉徐达之命出征,目标乃儿不花,他在行军过程中心中涌动的情感如同翻江倒海,激动与自豪在他胸中激荡,仿佛要将他整个身心都掀飞起来。这一刻,儿时的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他身披璀璨的亮甲,手持长缨,身后是万马奔腾的壮丽画卷。
朱棣对战争的热爱深入骨髓,这种热爱源于他内心深处的英雄情怀和对荣耀的渴望。他沉醉于那种万军齐发的豪迈气势,当他的命令如狂风般席卷战场,士兵们齐声呐喊,如猛虎下山般勇往直前,那种豪情冲天的感觉仿佛让他与天地同呼吸,与日月同光辉。
身穿沉重的盔甲,朱棣跨上那匹神骏的战马,宛如一位战神降临人间。他紧握长缨,目光炯炯有神,锐利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试问天下,谁敢与他为敌?他如同一位凌驾于战场之上的王者,以他的智慧和勇气书写着属于他的传奇故事。
这就是朱棣身为军人的快乐与荣耀,他愿意为了国家的安宁和人民的幸福,义无反顾地承担起这份重任。他率领着军队,如同一支无敌的铁拳,横扫千军,为明朝的辉煌历史谱写出新的篇章。他的英勇事迹如同一首壮丽的战歌,在民间传颂千古,让人们永远铭记着他的辉煌与荣耀。
朱棣深知此次出征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父皇朱元璋对他的一次严峻考验。他明白,这场考试的成绩将直接关系到他未来的前途和命运。因此,他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为这次远征做准备,从兵马的挑选到战术的布置,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他精心策划和周密考虑。
然而,与以往的战争不同,这次出征的难点并非在于能否打败敌人,而是在于能否在茫茫草原中找到敌人的踪迹。敌人的行踪飘忽不定,如同鬼魅般难以捉摸,这无疑给朱棣的军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但朱棣并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制定了一套独特的战术。他派出斥候深入敌后,搜集情报。
朱棣深知此次出征的艰巨性和重要性,因此他并未急于求成,而是采取了谨慎而周密的策略。他首先派出几支轻骑兵深入敌后,进行广泛的侦查工作。这些勇敢的士兵经过连日的仔细探访,终于发现了乃儿不花的确切位置。这一重要情报的获取,为接下来的战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确保行动的顺利进行,朱棣对保密工作做得极为到位。他严令部下不得泄露任何有关行动计划的消息,以确保战斗的突然性和有效性。在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后,燕王朱棣带领部队悄然出发了,他们的目标直指乃儿不花所在的位置。
然而,就在明军即将到达目的地之际,天公不作美,突然降下了大雪。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雪给明军的行军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道路变得湿滑难行,能见度也大幅降低。但朱棣并未因此而气馁,他深知这是天公对他们的考验,也是他们能否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关键时刻。
朱棣迅速调整战术,决定利用大雪作为掩护,采取夜袭的方式发动进攻。他命令部队加快行军速度,争取在敌人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发起突然袭击。同时,他也提醒士兵们保持警惕和耐心,因为在这场大雪中,任何一个疏忽都可能导致整个计划的失败。
朱棣的部队是用钱粮堆出来的,他们的身体素质远超其它部队,身上的衣服也是保暖。甚至普通人家都做不到那样的衣服。一个个全是吃饱喝足,而且每个人都带了能够保温的水壶,确保每个人都能喝上温热的水。所以他们的行军速度完全超出想象。
当朱棣率自己的部众从天而降堆乃木花儿形成了包围之势,由于白雪茫茫,风雪交加,朱棣做远超自己实际兵力的状态。蒙古军竟只敢困守大营而不敢战。
https://www.biqivge.cc/book/68246683/3030295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