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一章 大明群贤
朱元璋面对一个很奇怪的状态……明明是光复大都,明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胜,但是纵观整个局势,却呈现出下面热,上头冷的情况。
民间的庆祝一波接着一波,一浪高过一浪。
大家伙憧憬着天下太平,再也不用打仗,从此安居乐业,百业兴旺。
有些商人已经想着把生意做到北方,大发利市。
更多的百姓则是觉得恢复故土,大明朝超越以往,洗雪耻辱,反正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但让人无语的是大明的朝堂,从上到下的官吏,甚至包括国子监,翰林院,詹事府……这些文臣聚集的地方,都呈现出诡异的安宁。
他们的不积极,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应天的报纸都忍不住了,发文讥讽:朝中诸公,只愿羁縻,不愿击敌。
张相督师,本以为是天大荣耀,现在却发现,原是诸公受不得风沙。
大明文臣,竟文弱至此吗?
民间的怒火在迅速升腾,面对这个局面,李善长简直成了风箱里的老鼠。
他太懂这帮东西想什么了,当初让他们去山东,那可是圣人之乡,都没人愿意去。
现在让他们去更北,更苦寒的大都,面对遍地胡人,他们更不愿意了。
不只是礼部不想分配科举名额那么简单,工部也不愿意去修长城,修运河。刑部也不想去处理那些胡人的案子。吏部也不想任用北方人士。户部也不愿意出钱填补窟窿……
总而言之,开疆拓土了,一大块肥肉放在嘴边,塞进了嘴里,只要嚼两下,就能咽下去,可人家就是不动牙齿。
你还有什么好说的吧?
憋来憋去,甚至出现了呼声,要不令宗室守疆,分封实边算了。
这个建议提出来,仅仅是小范围流传,就有一个人站了出来。
正是马皇后。
“陛下手下群贤云集,出的主意都高明得不得了。太子尚且不到十岁,又是储君,没法北上,皇次子和皇三子身体弱,似乎也不合适。就让皇四子北上大都。考虑他感脱下开裆裤没几天,我这个当娘的跟着北上,每天给他洗衣服做饭,哄他睡觉,别让孩子吓哭了。”
马皇后怒火冲天,朱元璋哪里听不出来。
“妹子,你别说气话啊,无论如何,也不能让穿开裆裤的镇守边疆,咱大明还是有些人的。”
马皇后冷哼,“什么人?是礼部群贤?还是户部高士?这帮东西憋着什么屁,你不清楚?他们不愿意吃苦,不想割肉,就反过来欺负小孩子!这到底是谁的天下?以臣欺君,通通该杀!”
好家伙,连马皇后都忍受不住了。
什么都好,万万不该提出藩王戍边的建议啊!
就算真的如此,那也要等几年吧,至少让孩子长大了才行,哪有这么迫不及待的?你们不愿意吃苦,就让孩子替你们受罪?
这还有天理,有王法吗?
朱元璋伸手,将马氏按在座位上,随即笑道:“妹子别慌,咱早就看这帮东西不顺眼了,但是咱们要处置他们,总要有个名目才是。”
马皇后深吸口气,“什么名目?你不向来是随心所欲,想杀谁就杀谁吗?”
朱元璋呵呵道:“妹子又说笑话了,咱现在已经光复大都,论起格局,超越了赵宋,正在直追汉唐。咱做事总要深思熟虑才行。”
马氏扭头,直视着朱元璋,认真道:“重八,你别昏头了,眼下的大明,比汉唐差远了!汉唐的文人,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是巴不得沙场建功,捐躯为国的。你看看你手下的那帮人……除了张先生之外,又有谁是能吃苦的?依我看啊,指望着这帮人,超越汉唐。估计是没戏了,能不被他们气死,就算你命长了。”
这几句话说得老朱脸上通红,几乎无言以对。
“妹子,赵宋三百年颓靡,元廷百年暴虐,早就摧毁了士人的骨气,取而代之,尽是颓靡自私,斤斤计较,鼠肚鸡肠,门户之见,小人伎俩……越是到了大事情上,就越是如此。咱也是倒了霉,遇上了这帮东西!”
朱元璋唉声叹气,相当无语。
马皇后见丈夫如此,也渐渐平复心绪,反而安慰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看起来只能一点点来了,你可有什么办法吗?”
朱元璋脸上带笑,随手拿出了张希孟给他的文章。
“你瞧瞧,这不是先生快马加鞭,送到咱手上的。”
马氏接在手里,简单看了看,就忍不住道:“先生格局高远,虽古圣先贤也比之不上……只是先生良苦用心,这帮文臣未必能做到百分之一!”
朱元璋哈哈大笑,“他们做不到,咱就逼着他们做到。你看啊,有了这个大一统,接下来该怎么做,咱心里就有谱了。”
朱元璋的嘴角上翘,露出了一个吓死人不偿命的笑容。
终于,皇帝陛下要出手了。
朱元璋下旨,召集诸部九卿,悉数前来议政。
诸臣当中,张希孟在大都督师,参政贾鲁还在修河治水,除了他们之外,中书省左丞相李善长,参知政事朱升,参知政事吏部尚书杨元杲,参知政事礼部尚书李习,户部尚书杨思义,兵部尚书陈亮,刑部尚书周祯,税务部尚书汪广洋,外务部尚书毛贵,工部尚书单安仁,御史大夫杨宪,礼部侍郎挂尚书衔陶凯,翰林学士宋濂,门下省侍郎姚广孝……这些大明群贤,几乎一个不缺。
其实眼下大明的官制,已经和历史上大不相同。
中书省作为政务核心,已经进化出不同的层次。
比如李善长是首相,总领政务,朱升是参政,辅佐李善长。而一些资深的尚书,也会被授予参政头衔,行尚书事。另外一些实际负责政务的侍郎,也会被加尚书衔。
老朱在有意增加尚书数量,打破六部格局,同时也在增加副相数量,瓜分首相权力。
未来朝局演化的趋势,多半会是群相,加上相当数量的尚书,构成比较稳定的中书省格局。
只不过官制设计再精妙,也不能解决官吏怠惰昏聩的问题。
今日的朱元璋,就是带着滔天怒火,面对着自己手下的群贤。
“这几日都说咱们光复了大都,拿回了燕云之地,论起国势,已然胜过赵宋,这点咱是认可的,也着实高兴。可是朝中出现的一些事情,让咱突然想明白一件事。”
老朱看了看李善长,这位李相公浑身一哆嗦,汗毛都竖起来了。
“李先生!”
到底还是逃不掉,李善长急忙躬身,“臣在。”
“咱这些日子就在想,赵宋为什么不愿意北伐,许是打不过。可明明有岳飞一般的名将,有岳家军一般的悍卒,却还是裹足不前,宁可自毁长城,也不愿意北伐中原……”朱元璋突然笑道:“李先生,你说会不会大宋的重臣们,知道就算北伐成功了,他们也没有好日子过,索性不如不伐!”
李善长一怔,额头冒汗,慌忙道:“上位,赵宋王朝最是没有骨头,没有出息,君臣上下,皆是如此,简直千古之耻!”
朱元璋摆手,“不要这么说,咱看过史册,发现不光是赵宋如此,东晋偏安一隅之后,也是乐享江南,不愿意北伐。每每有人提出来,也是百般掣肘,频频使绊子。”
“偏安王朝,大约都是这样吧!”
“可是咱就不明白!为什么刚刚立国的大明朝,也有这种偏安的习气?难道咱成了大宋的皇帝吗?”
老朱陡然提高声音,一声叱问,吓傻了群臣、
人们尚在迟疑,李善长竟然第一个跪下来,老泪横流。
“上位,臣等有罪,请上位责罚!”
老李这一请罪,其他人也都不敢端着,纷纷跪倒,口称有罪。
朱元璋怒视着他们,鼻子里哼了一声,“罪倒是谈不上,只是居心不良罢了!宁可让咱的儿子去吃沙子,也不愿意自己吃苦北上。这个算盘,着实精明啊!”
又是诛心一问,好几位尚书已经冒汗了,至于陶凯,呼吸急促,几乎昏厥。
“咱不妨告诉你们,九州之地,上下一体,谓之大一统!”
老朱猛然掏出张希孟的文章,高高举起。
“这是张先生所写,也是咱的意思!日后咱或许会派遣藩王戍边,但是地方官制,必须内外一体,边疆百姓,与应天子民,一般不二!要是做不到这一点,就不配称为大一统!”
朱元璋对李善长道:“李先生,你起来,把这篇文章接过去,仔细瞧瞧。”
李善长慌忙爬起来,心怦怦乱跳。
哪怕张希孟不在应天,依旧把他拿捏的死死的。
李善长颤抖着接过文章,哆嗦着看了看,便说道:“张相言之有理,我大明确实要超越秦汉,建立更加高明的大一统!”
朱元璋冷哼道:“既然如此,总不能光说不练吧?你有什么主张?”
李善长脑筋快速转动,突然想到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
“上位,能不能把中书各部,一分为二,派遣一半官吏北上大都,然后每隔三年一个轮换,如此循环往复。使得官吏能够熟悉南北状况,心怀天下,不至于有乐享偏安之心!”
朱元璋微微一愣,脱口而出道:“似乎也是个办法!”
再看下面的大明群贤,竟然齐齐脸色惨白如纸……
https://www.biqivge.cc/book/67935303/70989260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