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风起明末 > 第350章 步步为营

第350章 步步为营


第350章  步步为营

        开封之围解除,作为客军自然也没有太多的借口一直驻扎在开封城内,而且开封城内太多的条条框框,军营驻地也十分的狭窄,也没有多少的必要留在开封城内。

        所以陈望没有等到高名衡提起这件事,便主动提起移营城外。

        高名衡本来想要提出这件事,只是考虑到如果是自己先行提起,有一种卸磨杀驴的感觉。

        可能会使得他和陈望之间的关系出现间隙,所以高名衡一直都在思索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提出移营的要求会好一些。

        毕竟如今他已经是接领了河南巡抚的职责,河南境内如今贼寇仍然猖獗,万民军的势力巨大,威胁深重,难以解决。

        现在河南兵马能用者寥寥,新军的募集和训练还被崇祯交付给了陈望。

        这种情况之下,高名衡自然是想要和陈望打好关系。

        因此在陈望主动提出移营的要求之后,高名衡自然是大喜过望,对于陈望的观感也又提升了许多。

        开封城南,汉中军大营。

        此时汉中军营的营外人声鼎沸,熙熙嚷嚷,一眼望去皆是攒动的人头。

        大队大队的汉中军甲兵持枪挺立,各列军阵,分守于营外,维持着场中的秩序,将营外的民众分割成一块一块小的群体。

        骑乘在战马之上的汉中军甲骑,肩扛着明晃晃的马刀,驾驭着战马,虎视眈眈的环顾着四周。

        因此场间虽然慌乱,但是终究还是保持着一定的秩序,杂而不乱。

        数以万计的民众,此时正云集于汉中军大营的前方,他们汇聚在一起,几乎铺满了整个开封城的南面。

        这些民众,都是此前在开封城外讨活的饥民。

        万民军和流寇不同的一点,就是万民军并不裹挟普通的民众,不会裹挟饥民充作饥兵炮灰。

        因此原先盘踞在开封城外的饥民并没有消失,他们之中只有少部分跟随着万民军一起离开,大部分的人仍然留存在了开丰城外。

        在开封城外定期都还有舍粥的粥棚,也算是有一口吃的,勉强可以吊着命。

        如今也已经是开春,或许再熬一段时日,等到朝廷开恩,不再追捕税款,他们也可以回归故乡,不要再过这种颠沛流离的日子。

        而加入万民军的队伍,就等于是造反。

        对于普通的民众来说,造反这个词,实在是太过于恐怖。

        如果真的不是到了走投无路的地步,没有人想要造反。

        毕竟,造反可是真真正正杀头的买卖。

        而且他们可都是知道,官兵不久之前把万民军打的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万民军在开封城下丢下了上万具的尸体,然后灰溜溜的往东面逃窜而去。

        因此更没有多少的人想要加入万民军的队伍之中。

        趋利避害,世之常理。

        此时在汉中军大营之外,这些徘徊停留的流民们,他们自然不是要冲击汉中军的大营。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场面,完全是昨日官府有人向着他们传达了一条消息。

        朝廷,要征兵了,征新军。

        在汉唐之时,募兵条件极为严格,并非是什么人都能够当兵。

        很多时候,正规军的要求一条良家子,就断绝了很多人想要当兵的道路。

        所谓良家子,有恒产,身家清白,宗族干净,从未行不法之事。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频繁的动荡,大量的征兵,降低要求。

        从宋时开始,以文制武。

        在宋时,惩罚罪犯的方法之中,便有充军一例。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也成为了宋朝时期的典范代表。

        明初武人的地位提升巨大,但是随着土木堡之变的爆发,武勋集团就此一蹶不振,文武失衡使得再度出现文重武轻的情况。

        因此在明朝的中后期,常言都是好男不当兵。

        根本没有多少好的人家愿意去主动当兵,

        愿意去当兵的人,十中有七八都是背负着官司的亡命之徒,或是实在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

        九边各镇征募营兵,很多时候,甚至会出现强抓壮丁的情况。

        但是这一次,放出了朝廷想要征募新兵的消息之后,却是引得数以万计的人前去应募。

        汉中军大营、营门之上。

        身穿着一身绯袍的高名衡和陈望两人并肩而立,一众官员和甲兵则是分立于其两侧。

        “各地募兵,皆是困难无比,应征者寥寥,但是今日陈将军募兵,各处百姓却是如潮而来,争先恐后,足以见陈将军之声威远扬啊。”

        高名衡看着眼前的人山人海的募兵现场,不由的感慨道。

        此番募兵应征者如潮,内中的原因高名衡早已经是派人打探了清楚。

        因为此前勤王大胜的原因,朝廷牵头,大肆宣扬青山关之战。

        建奴掠边数十载,北国大地数次遭受荼毒,对于建奴,百姓自然深恶痛绝。

        青山关之战,大壮国朝之声势。

        京师献俘之时,百姓喜极而泣,奔走相告。

        而陈望作为青山关之战首功,更是倍加推崇。

        当今天子更是金口玉言,将陈望与戚少保类比,嘉其勇冠三军之名。

        因此很多地方编写话本都是以陈望为主角,陈望麾下所领的汉中军也被称为陈家军,时人将其与戚家军,还有宋时岳飞所领的岳家军相提并论。

        在很多的话本之中,汉中军都被塑造成如同岳家军、戚家军都是那种军纪严明、为国为民的队伍。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

        陈望也是如同戚继光、岳飞那般嫉恶如仇,刚正不阿,忠心为国的英雄人物。

        因此这一次听说是朝廷将要募兵,将要统带他们的将官,将会是陈望,瞬间便在开封城内外炸了锅。

        不仅仅是城外正为生计烦劳的流民们心动,开封城中不少的百姓甚至也赶来参加募兵。

        尤其是那些开封城内的社兵,他们大多都是二十来岁的年纪,正值血气方刚之时。

        开封一战,他们在战场上见过血,搏过命,也在城墙之上,看到陈望带着三千汉中军甲骑大破万民军,气吞万里如虎。

        他们不满足于只当包围开封社兵,他们想要成为真正的军人,想要直接加入陈望的麾下,跟随着陈望南征北战。

        高名衡知道内中的原因,陈望自然也是知道内中的原因。

        他此前在云阳改革督导处,分离监察所,便让胡知礼在河南设立据点,大力发展监察所的势力。

        如今河南各个重城之中,都有监察所的隐藏据点。

        <div  class="contentadv">        在整个河南,监察所下的在编人数实际上都已经是超过了五百人,而且这还不算下面的作为耳目,拿情报换钱的不在编人员。

        在开封城,监察所甚至就有三个据点,在城内城外都有为数不少的坐探,还有许多拿钱办事的耳目。

        因此陈望甚至连中军帐都不需要踏出,便能知晓开封城内城外的舆论风向和发生的大小诸事。

        实际上,陈望如今在民间能有这样高的名望,除去官方的宣传之外,还有监察所的推波助澜。

        最先将陈望拿来和岳飞相提并论的话本,便是胡知礼指示监察所所作的,而后又传给各地,让话本故事广为流传。

        陈望也不知道高名衡到底真是因为眼前征兵的景象而随口感叹一声,还是在隐晦的敲打着他。

        毕竟“得民心”对于一名武臣来说,可并不是什么好事……

        不过按照这段时间,监察所所提供而来的情报推断,还有陈望自己的了解,高名衡多半是没有敲打他的意思。

        陈望对于高名衡原先便有印象,在历史上,高名衡在初任官时,督民治水,赈济难民,政绩突出。

        高名衡曾向崇祯谏言,应当清正廉明,选贤任能,不必循资论俸,整顿吏治,亟严逗怯之诛,受到崇祯帝赞赏。

        出任河南巡按期间,弹劾贪官,严肃政纪,纠察不法,忠于职守。

        在崇祯十五年冬,清兵攻破沂水城,高名衡与妻张氏,殉国自杀。

        高名衡的能力或许不足,但是毫无疑问,他确实是一名正直的官员,一名有气节的人。

        “巡抚大人实在过誉,若非是巡抚大人派遣官吏四方奔走宣传,如何能够此番盛景。”

        陈望没有正面回应高名衡所说的话,而是将事情的功劳推给了高名衡一些。

        高名衡所说的话语,实在是过于敏感。

        虽然高名衡大概率只是随口的一句感慨,但是陈望仍然是秉承着一贯的小心谨慎。

        “郑州之战,令人痛心疾首,各镇兵马折损严重,所幸杨阁部派遣陈将军北上驰援,否则只怕河南局势早已失控。”

        高名衡叹息了一声,神色颇为惆怅,不过旋即便又松开了眉宇。

        “此前曾听闻陈将军练兵有方,在汉中时曾任汉中卫指挥同知,分管练兵,离任之时,汉中数千卫兵面貌战力皆是焕然一新,后与闯逆作战也是颇有建功。”

        “不知道各镇营兵战力恢复需要多久,何时能够参与进剿,陈将军是否可以告知一二。”

        高名衡更关心的还是练兵方面的问题。

        如今万民军势大,虽然小败一阵,但是仍然强劲。

        陈望麾下兵马虽有两万之众,战力强劲,但是这些人在高名衡看来还是远远不够。

        河南各镇兵马折损严重,别说进剿,就是防守各处要地重镇都是不足,很多地方甚至都还需要陈望分出麾下的兵马来填补。

        高名衡的问题,陈望虽然能够立刻回答出来,但还是假装沉思了一下,而后才说道。

        “新募之兵起码需要训练三月有余,才能够初具战力,而后还需要不断的进行战斗,才能够成为一支合格的军队。”

        “三个月的时间……”

        高名衡眉头微皱,这个时间说短也短,说长也长。

        他虽然不通军事,但是也知道练兵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洪承畴、孙传庭、杨嗣昌等人都陈望精通练兵,那么陈望说三个月能形成战力,恐怕应当是极快的速度。

        但是三个月的时间,万民军不会老老实实的呆在那里,他们会四处流动,四处横行,造成大量的破坏。

        他作为河南的巡抚,如何能够让万民军就这样在河南省内的肆虐整整三月的时间。

        陈望眼看着高名衡面上的表情变化,也将高名衡心中的想法推测出了一二,当下道。

        “万民军此番东进归德府内,朝廷已经征召卢监军北上阻挡,又征调保定镇兵南下护持山东,已经是阻断了万民军东去的道路。”

        “我军战力不足,无力进剿,只能固守,朝廷诏令末将编练新兵,便是知晓如今时局。”

        高名衡的眉头舒展了些许,接着又皱了起来,如此反复了几次,最后全都化作了一声叹息。

        过了许久,高名衡才重新振作了起来,不过神色之中却是难掩疲惫。

        “这次募兵我记得,兵额是七营两万三千人可对。”

        “巡抚大人记得不错。”

        “等到新兵都完成了训练,便可以分守各城,以阻碍万民军窜入各地,末将也可以率领麾下兵马从容进剿万民军主力。”

        “只是……”

        陈望双眉紧皱,做出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只是什么?”

        高名衡果然也是同样皱眉,问道。

        “定下的兵额是两万三千人,但是从朝廷调拨而下的军饷却是只够一万五千人的用度,中间相差八千余人……”

        陈望摇了摇头,叹息了一声。

        “而且末将昨日派人接受军械之时,发现军械十之七八皆为残次,实不堪用。”

        “暗甲内中不少甲叶锈迹斑斑,一砍便断,鸟铳火器镗壁多数极薄,极易炸膛,更有甚者甚至不能击发。”

        高名衡眉头紧蹙,握紧了双拳,他的神色愤怒,想要说些什么,拳头握了又松,松了又握,最后还是没有说出来。

        宦海沉浮多年,高名衡自然是知道为什么朝廷定了两万三千人军饷。

        但是最终发到手的,却只有一万五千人的军饷。

        一万五千人的军饷,缺了八千人的军饷,其实都已经算是那些蛀虫们手下留情。

        或许是担忧贪墨的太多,万一河南的民变难以收拾,到时候遭受牵连。

        “军饷的事情,我尽力去想办法,暂时就按实际发放的军饷先行征募兵士。”

        高名衡闭上了眼睛,有些事情,他也没有办法。

        “至于军械的问题……”

        陈望心中微突,前面的这么多铺垫,都是为了最后的这一问题。

        高名衡睁开了眼睛,转头看向陈望,在经过了短暂的思考之后,他也做出了选择。

        万民军肆虐多地,灾荒又不断绵延,成为巡抚之后,所有的重担都积压在了他的肩膀之上。

        每天他需要处理的政务不计其数,他实在是没有那么多的精力。

        “我记得你之前在汉中卫时也分管过汉中卫的军器局,将其整顿的井井有条。”

        “我不通军事,也不懂军械制作,既然你处理过相关的事务,军械这方面便交由你来暂时督管。”


  https://www.biqivge.cc/book/67386894/9325395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