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人在汉末,种田起家 > 第262章 疫病难除

第262章 疫病难除


这日上午,吴咏闲来无事,便来到里门口,跟朱里典等人一起守门。
眼下虽然疫病肆虐,但是还是挡不住复望里乡亲下田的决心。
春季正是农忙耕种的时候,可是关乎百姓一年的生计,没有人会为了害怕疫病而放弃耕种。
相比疫病,他们更在乎没有粮食吃,一家人饿死。
因此,朱里典也不可能阻止乡亲们下田,但有一点就是要求他们不能与外人接触。
他们又不傻,当然知道这是为了全里的人着想,也都保证说到做到。
吴咏到来时,看到里门紧闭,朱里典正在墙楼上巡视,便也走了上去。
见到吴咏过来,朱里典笑问道:“你今日不在家里陪佳人,怎么到这里来了?”
复望里的乡亲都知道吴咏家里又来了一位妙龄少女,其美貌完全不输于何莲,便成为乡亲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吴咏有些尴尬地摸摸鼻子,无奈说:“女人太多了,也是烦!出来透透气。”
朱里典闻言就是一愣,然后指着吴咏笑骂道:“你呀,别不知好歹,不知多少人羡慕你的艳福呢。”
吴咏也不接话,岔开话题询问道:“现在外面的疫病情况怎么样?”
朱里典叹息道:“宛城的情况还好些,各个乡里都有太守府分发下来的疫病防治手册,并未听闻到大规模疫病的出现。不过其他郡县的情况不容乐观,尤其是河内郡的百姓,据说有一半以上的人染上了疫病。”

咏吸了一口冷气,不可置信道:“半数的百姓得了疫病?”
朱里典点头道:“正是。这还是保守的数字,真实情况可能更糟,朝廷已经派官兵把人控制起来,对于不听话的人,都是就地处死。”
吴咏脸色一变,道:“这也太不近人情,过于残忍了点吧,就不能将他们临时隔离起来吗?”
朱里典摇头说:“非常时期就得用非常手段,否则让他们到处乱窜,还不知会祸害多少人呢。”
吴咏闻言,顿时沉默不语。朱里典说的也是实话,在现代医学没有发展之前,人类对于疫病几乎束手无策。
一旦染上只能听天由命,或是向神祈祷。于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为疫病中的至理名言。大批免疫力和抵抗力差的人群只能被病毒夺去生命,存活下来的要么是抵抗力强的不易感染人群,要么是感染后产生抵抗力战胜病毒得以存活。周而复始之下,新的病原携带者越来越少,当疫病杀死所有的易感染宿主后,病毒没有了传播载体,疫病也就慢慢结束了。
这时朱里典又叹息说:“主要还是朝廷没钱,隔离这些病人可是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的,还不如直接杀掉省事。”
说完,他看着吴咏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接着道:“我今日与你说这些,是想告诉你,这个社会很复杂,你以后切莫过于仁慈。”
吴咏点头道:“多谢叔父提点,我以后定会注意
行事。”
作为后世之人的吴咏,经历过那场全世界流行的大疫病,自然十分清楚疫病的恐怖程度。
但他还是暗叹世道的不公,受苦受难的永远都是穷人,古今都不例外。
他其实也知道灾难造成的流民,才是疫病传播的主要原因。但是往往死亡最多的群体,也是多为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民。
还有一部分生活在卫生条件落后的底层百姓,他们由于营养不良抵抗力差,极易染上疾病,在缺医少药之下,除了依靠自身免疫,很难逃过死亡的命运。
而那些富有的阶层,不仅生活的卫生环境好得多,良好的营养也能相应提高病患抵抗力。加上他们的居住条件利于自我隔离,所以染上疫病的几率相对要小一些。
但这样也是饮鸩止渴罢了,不从根本上解决疫病的传播,最终无论穷人,还是富人,都会受到伤害。
想到这些,吴咏也感觉有些束手无策,他一个人的力量终究太小了,即使有心改变现状,也是无能为力。
“我是涅阳张机,身边这位是我伯父张伯祖,此次过来拜访吴咏,还请朱里典打开里门,行个方便。”
就在这时,一阵喊话声,惊动了沉思中的吴咏,他往下一看,正是许久不见的张机。
朱里典看了他们一眼,又见吴咏点头,便立即回道:“两位贵客稍等,某这就开门。”
不一会,里门大开,张机一眼就看到吴咏,立即热情上前,
哈哈笑道:“刚才我远远看着墙上的身影有些熟悉,没想到还真是你。”
吴咏见他中气十足,也跟着开心说:“外面现在疫病肆虐,世兄怎么这个时候过来了。”
张机叹息说:“正是因为疫病,太守召见我伯父问策,我便求着伯父带我一起来宛城,正好路过这里,便寻了过来。”
说着,他又玩笑道:“怎么?你不欢迎为兄过来?”
“怎么会,世兄能来,我高兴都来不及呢。”吴咏摆手道。
随即又对张伯祖施礼道:“小子见过长者,几年未见,长者还是如初见一样,一点都看不到岁月的痕迹。”
张伯祖捻着胡须笑道:“几年未见,你倒是名声大震,连我想见你一面,都要费些工夫。”
“长者说笑了,我祖母前几起你呢,没想到今日您就来了。”吴咏感慨道。
张伯祖好奇问道:“哦,说我什么?”
“自然是夸赞长者的医术无双!”
“哈哈,能得老夫人的夸赞,某也是十分欣慰。”
众人一边说笑,一边向吴家走去。经过卓家时,吴咏还特意喊来卓叔父相陪。
一番寒暄过后,吴家祖母等女眷便离开了,只留下男人们在堂屋中分主宾坐下。
还是张伯祖最先开口问吴咏道:“不瞒贤侄,此次前来,我有一些关于疫病的问题想要请教。”
吴咏一愣,随即拜道:“长者客气,只管问,小子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张伯祖思索一下
,便直言问道:“我听仲景说,你曾言疫病都是细菌所致,可有办法明证?”
吴咏想了想,便开口说:“这其实很简单的,不知长者可否发现,健康的人,只要与得疫病之人接触,或者使用他们用过的东西,便也会被传染上,从而得上疫病。”
张伯祖闻言,皱眉思索一阵,才叹息道:“今日我算是明白为何这些年疫病一直不绝的原因了。”
一旁张机插言道:“伯父,这是为何?”
张伯祖看他一眼,感慨说:“是因为合葬!”
众人闻言,脸色都是一变。
时下丧葬礼俗上,群体合葬比较流行,不仅是夫妻合葬,也有为适应几代人家族合葬墓。
这些人中有的就是因为疫病去世的,而合葬时,不可避免会接触到他们带有病菌的尸身或物品,这就会导致本已销声匿迹的疫病,会再次传播开来。
就是吴咏闻言,也不禁陷入深深的思索中。
人类诞生开始对于事物的认识还不多,在人们的意识中根本没有安葬死者的做法。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也发现人在死后将死者扔到荒山野林就会被豺狼猛兽吃掉。
人们认为这样非常残忍,最后才将死者埋在土中,这样才能避免死者被动物吃掉。后来人们也发现将自己的至亲之人扔在沟壑山谷的做法太无情,最后土葬的方式也被人们流传下来。
古人对于自然科学的理解不是很深刻,他们认为人在
死去后灵魂依然存在。人体和灵魂是可以分离的两个个体,人死魂存也成为当时人们普遍的认识。
人们不愿意自己的灵魂脱离身体后过得凄惨,他们相信在另一个世界灵魂可以永存。人们将自己的身后事看作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此丧葬仪式也越来越隆重。
《荀子·礼论》:“丧礼者,以生者饰死者也,大象其生,以送其死,事死如生,事亡如存。”指的是对待死者也应该像生前一样。
《中庸·达孝章》:“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讲的就是作为子女,父母去世后侍奉也要和他们在世的时候一样,这才是最极致的孝道。
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孝立国,以孝廉举士,从天子到百姓,都要受孝道约束,因此《后汉书·光武本纪》云:“厚葬为德,薄终为鄙”。
天子如此,从官员到百姓自然一一效仿,于是在汉代,厚葬风俗盛行。
于是在这样的观念下,其手段就是常人难以企及的厚葬。陪葬珍宝车马,金玉财帛,甚至设有专门的陪葬坑。除了修墓园高冢外,还要广种松柏,建立祠堂等等。
为了追求尽善尽美,许多人在世时就开始着手自己墓地的修建,如历代帝王,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征发民夫,修帝陵。帝陵建成往往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在位时间短的皇帝甚至驾崩时陵寝还没有修缮完成。
与其说这样的手段
是为了尽孝心,不如说这是一场另类的“炫富”。
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墓葬的追求到了锱铢必较的程度,棺椁的木料、封土的大小和厚度,都成为攀比的对象。
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是在古代灵魂不灭的思想下,对孝道的盲目追求和对财富地位的彰显共同形成的产物。这样厚葬之风不仅为当时的百姓之家带来沉重的负担,还间接导致了盗墓之风的兴起。
因为盗墓盛行,又将带有病毒的物品带出来,从而导致疫病的流行。
正是由于这种丧葬习俗,才导致了疫病难除。
想要改变这种习俗,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众人虽然想到这些,但也都是无能为力,他们不可能与整个世俗为敌。


  https://www.biqivge.cc/book/63529112/8038908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