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关中三辅
吴咏在弘农杨氏一呆就是数日,尽情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浑然忘却了其他事情。
直到这日,杨赐将他喊出来,笑骂说:“你小子想一直赖在我家不成!”
吴咏感慨道:“自从观阅了杨氏之内库藏书,方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学问一道,永无止境!”
杨赐见他如此好学,不禁点头认可,随后叹息说:“恐怕你以后不能在这里随意阅读典藏了。”
“老师,这是为何?可是学生哪里做错了?”吴咏急忙询问。
杨赐摇摇头,轻声说:“不是你的问题,是朝廷要征用我为光禄大夫,明日我便起程要回洛阳了。届时我不在府内,内库藏书要暂时关闭一段时间。”
“原来如此!倒是学生鲁莽了。”吴咏作揖道。
杨赐将他扶起,笑着说:“学习并不是埋头苦读,而是多思、多想,及时将所学转为自己的知识。这几日你废寝忘食读书,已经失去了学习的本质,我将你喊出来也是担心你误入歧途。”
“老师教训的是!学生受教了。”吴咏再次拜道。
杨赐挥挥手,捋了捋胡须,开口说道:“正好今日我儿杨彪从洛阳归来,还带来一位好友,我给引荐一番。据说他们想续写《东观汉记》,想到我杨家的外库藏书阁查阅典籍,或许你也参与其中,在后世留下名字。”
《东观汉记》也称《东观记》、《汉记》,因官府于东观设馆修史而得名,它
经过几代人的修撰才最后成书。
在《东观汉记》流传之初,为世人极为看重,与《史记》、《汉书》并称为"三史",地位十分重要。
范晔《后汉书》问世前,该书影响较大,范书流行后,才逐渐被人忽视。后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散佚。
《东观汉记》的撰写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东汉明帝时期,班固私撰《汉书》,汉明帝看后很欣赏他的才能,诏诣校书郎,除兰台令史,后又升迁为郎,典校秘书,继续撰写《汉书》。在《汉书》的撰写之外,明帝又令班固先酷谅断说后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以及杜抚、马严、刘复、贾逵共同编撰本朝史。先行撰成的是《世祖本纪》,后又陆续有光武帝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是《东观汉记》的开篇之作。
安帝永宁年间,邓太后又诏令谒者仆射刘珍以及谏议大夫李尤、刘騊駼、刘毅著《中兴以下名臣列士传》,而刘珍等人所撰不止于此,还包括了从建武至永初时期的纪和表,这就使《东观汉记》具备了国史的规模。随着刘珍等人的去世,侍中伏无忌、谏议大夫黄景继续撰写了诸王、王子、功臣、恩泽侯表和南单于、西羌传以及地理志。
桓帝元嘉元年,桓帝令太中大夫边韶、大将军司马崔寔、议郎朱穆、曹寿作《孝穆皇传》、《孝崇皇传》
和《顺烈皇后传》,又增安思皇后等入《外戚传》,崔篆等人入《儒林传》。崔寔、曹寿又与议郎延笃作《百官表》和汉顺帝功臣孙程、郭镇以及郑众、蔡伦等人的传。这次续补,主要增加了人物传记,而《百官表》为崔寔、曹寿新创。
《东观汉记》的最后一次续修是在东汉灵帝、献帝时期。
"熹平中,光禄大夫马日磾、议郎蔡邕、杨彪、卢植著作东观,接续纪传之可成者,而蔡邕别作朝会、车服二志。后坐事徙朔方,上书求还,续成十志。会董卓作乱,大驾西迁,史臣废弃,旧文散佚。及在许都,杨彪颇存注记。至于明贤君子,自永初以下阙续。"
吴咏没想到杨赐会如此为他考虑,心中自是感激万分。
很快有奴仆引来杨彪二人,杨赐便指着一人,笑着为吴咏介绍道:“这位是扶风茂陵马日磾,经学大师马融之族孙。”
“见过先生!”吴咏急忙见礼。
他没想到今日来人今日是马日磾!这位可是后世鼎鼎大名的人物啊!
马日磾年轻时即继承马融学说,以才学入仕。
中平五年(一八八年),汉灵帝在世时,为射声校尉的马日磾升任太尉,次年四月,又被罢免。
初平二年(一九一年)七月,董卓迁都长安后,时任太常的马日磾转任太尉。同年,司徒王允与吕布等杀死董卓,蔡邕因董卓被杀而叹息,惹怒王允将他收捕下廷尉,士大
夫大多都尝试拯救但不果,马日磾也劝说无果,最终蔡邕死在狱中。
初平三年(一九二年),原董卓部将李傕等人攻陷长安,杀死主政的王允并把持朝政。任命马日磾为太傅、录尚书事。
马日磾在几次危机中都安然度过,可惜他遇到不讲武德的袁术,被抢夺符节和强逼任其军师,最终马日磾求去不能,于兴平元年(一九四年)在寿春忧愤呕血而死。
吴咏想到这些,看向马日磾的目光更加带有敬意。
这让马日磾有些欣慰,对着众人哈哈笑道:“我也是早就听说吴侍读的大名,今日一见,果然名副其实。”
一旁的杨彪也是附和说:“吴侍读年纪轻轻便天下闻名,让我等这些读了半辈子书的人情何以堪啊!”
“两位先生过誉了,小子这些虚名,岂敢与大德大才之人相提并论。”吴咏谦虚道。
接下来一段时间,众人相谈甚欢。
虽然杨彪和马日磾都是人到中年,但他们并未看轻尚是弱冠的吴咏。
对于让吴咏参与续写《汉记》一事,两人也是欣然同意。因为他们也想用吴咏发现的雕版印刷术来大量刊印《汉记》一书。
吴咏忽然又想到华阴县城的位置特殊,西汉时,华阴归京兆尹管理,属于三辅地区。直到东汉初年,才改属弘农郡。同时华阴又地处关中平原东部,因境内的西岳华山而闻名。
“关中”这个称谓,最早始于战国时期。由
于这块土地地处暖温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水草丰美,是原始农业最发达的地区,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那个诸侯割据、群雄争霸的年代,为了防备敌国的进攻和进攻敌国,在我们居住的这片属于秦国的土地的四周,西面设有大散关,东面设有函谷关,南面设有武关,北面设有萧关,所以把围拢在这四关之中的地方就称作“关中”(后增东方的潼关和北方的金锁关两座)。
尤其是关中平原沃野千里,乃最早的天府之国。
西汉时,更是因为高祖刘邦定都长安,京畿官统称内史。汉景帝(刘启)时分置左、右内史及主爵都尉,即有三辅的名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一零四年)改右内史为京兆尹,治长安以东。改左内史为左冯翊,治长陵以北。改主爵都尉为右扶风,治渭城以西。
西汉末年,京兆尹下辖长安、新丰等12个县;左冯翊下辖高陵、栎阳等24个县;右扶风下辖渭城、槐里等21个县。人们逐渐地把上述的京畿地区都称为“三辅之地”。
“三辅迫近于山、河,地狭人众,四方并凑,粟米薪菜,不能相赡。”
但就是这么一个地方,到了现在却是河沙淤积,田地荒芜,年年都有百姓外逃谋生的现象发生。
吴咏以前也是不得其解,今日恰好遇到当事人,不妨问问。
于是他开口问道:“诸位先生,小子有一事不解,
不知可否为我解惑?”
“说来听听。”
“这关中平原以前再怎么说也是京畿之地,为何现在却是如此落魄?”
这并不是的吴咏的随意猜测,而是有史料记载。单人口上来看,公元2年,西汉元始二年,也就是汉平帝时期,长安所在的京兆尹有户数19万5720,人口68万2468人。
而到了公元141年,东汉永和五年,汉顺帝时期,京兆尹户数53299,人口28万5574人。连西汉时期的人口连一半也不到。
要知道同时期东汉的洛阳有户数28万2486,人口数100万827。
这是在东汉已经建国百年时期统计的数据,东汉承平百年,人口繁衍到5000万,几乎恢复了西汉时期的水平,但是长安只有28万人,还不到西汉时期的一半。
按理说这是不可能出现的事啊!但偏偏却出现了,因此吴咏百思不得其解。
马日磾闻言,与杨彪对视一眼,叹息说:“你可知高祖为何将都城定在长安?”
“据说是因为娄敬(后因刘邦赐姓改名刘敬)的建议。”
这个史料也有记载,吴咏也看到过,很是清楚。
据说西汉本来也是定都的洛阳。
汉高祖刘邦是楚国徐州人,他的祖先是魏国人,他自小就崇拜信陵君,曾经前去大梁拜访过信陵君的门客。
所以刘邦最喜爱的肯定是魏国的都城——大梁。
可是,大梁在秦统一战争中
被水泡坏了,成了一座废墟。不得已,刘邦就定都东周的国都——洛阳。
就在刘邦准备定都洛阳,开始住进周朝宫殿的时候,娄敬前来进谏。
娄敬一见到刘邦就问他:“陛下建都洛阳,难道是要跟周朝比试一下兴隆吗?”
刘邦说:“是的。”
娄敬紧接着说:“在周朝鼎盛时期,天下和睦,四方各族心向洛邑,归附周朝,仰慕周君的道义,感念他的恩德,依附而且一起奉事周天子,不驻一兵防守,不用一卒出战,八方大国的百姓没有不归顺臣服的。”
刘邦说:“那挺好的啊。”
娄敬紧接着说:“那是太平盛世时期的景象,结果,周朝武备松弛,战国群雄并起,最后名存实亡。如今,天下刚刚安定,还外有强敌,陛下应该定都秦地,秦地有高山被覆,黄河环绕,四面边塞可以作为坚固的防线,即使突然有了危急情况,百万之众的雄兵是可备一战的。陛下进入函谷关把都城建在那里,山东地区即使有祸乱,秦国原有的地方是可以保全并占有的。”
这句话打动了刘邦,随后刘邦定都长安。
吴咏话音刚落,马日磾点点头,“关中是四塞之地,进可攻退可守。关中地区被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四座关隘围在中央,凭借这四座易守难攻的关隘,外来兵马很难攻入关中腹地,从而保证了关中地区较为稳定的局势,且可以
凭借四座关隘掌握战略主动权,进可攻、退可守,战国时期的秦国便是典型例子。尤其是函谷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说着,他又感慨道:“娄敬的说法,一语成谶,定都长安之后,朝廷的统治一直不是很稳固,在景帝时期,爆发了著名的七国之乱,几乎瞬间就可以攻破荥阳,整个天下都是岌岌可危,但景帝却稳坐长安,派名将周亚夫前去平叛,梁王刘武死守商丘城,也抵挡住了东部的攻势,最终平叛。”
说到这里,马日磾又问吴咏:“你可知光武帝为何放弃长安,而选择定都洛阳?”
吴咏想了想,试探性说:“据说是绿林军和赤眉军烧了长安的皇宫。”
马日磾摇摇头,“你只说对一半,不仅是因为皇宫的事情,主要还是因为关中平原因为大量人口的迁入,原先的森林树木都砍伐殆尽,导致渭河时常爆发水患灾害,农田被毁,百姓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根本。”
吴咏一愣,心中不禁感慨道:“原来是这样啊!看来破坏了生态环境,一定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一旁许久不说话的杨彪,这时也插言说:“其实这也是朝廷故意为之,毕竟关中地区易守难攻,又临近羌人的聚集地,朝廷也是担心有人借机兴事!”
https://www.biqivge.cc/book/63529112/7951959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