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锦程万里 > 第二百一十四章 三全其美

第二百一十四章 三全其美


  听着贞锦依说话,皇后端起茶杯呷了一口,插话问道:“你开织绣馆是为了消除外面的误解?”

  贞锦依连忙点头答道:“这也是妾身一点微末见识。那被服之类本就是日常所需,妾身来自民间,亲眼所见这些年我朝国泰民安,平民百姓亦较从前富裕,喜爱鲜衣美服之人一年比一年多起来。

  “因而妾身想着,若能多多教授一些织工绣匠,令百姓都能分享我朝蚕桑织造兴盛之利,令那些士人官员亦能知制衣之业的好处,也令更多的工匠可以凭手艺安身立命,岂非三全?此外,倘日后有更多的巧匠也能这般授徒,从长远计,更可让我朝的精湛技艺传之久远。

  “倘若妾身今后能在京中长居,便在京内设馆授徒,若回去地方,也在外省中开馆,让织绣制衣之业可发扬光大。妾身见识浅薄,唯此一点拳拳之心,请皇后娘娘明鉴。”

  皇后端坐听着,看她面色真诚,毫无浮夸作伪,心中已有所动,面上仍波澜不起。等她说完,方对另三个妃子道:“你们且听这话,都是为国为民的良言啊。谁说我们女子都是头发长见识短?”

  丽妃也笑道:“正是呢。也就是我朝物富民丰,且文风昌盛,女子也可读书识字,在外作业,故而能出有这样有见识的。臣妾在宫外时,也知好些族学设有女塾,让族中女孩子读书明礼。”

  她本人就是家中族学的女塾教出来的。正是看中她能读会写,又会算数,皇后才力排众议,让她这个资历品级并不靠前的后进妃子代其打理后宫之事。

  另两个妃子亦是贵家大族出身,从小也是请过女先生教养的。听了这话也都点头:“可见女子也要读书学艺的好。”

  皇后又是一笑:“如此说来,民间都能设女塾,贞娘子要教授女工学艺,亦无不可啊。”

  听到这话,贞锦依连忙行礼:“多谢皇后娘娘允准。”

  皇后又道:“收徒授艺,与在宫中效力并无冲突,娘子何不收了徒弟在宫中传授?”

  贞锦依答道:“娘娘有所不知,民间匠户多是世代相传,能工巧匠其实不少,但多为父传子或母传女,甚至只传媳妇不传女儿,以免泄予外人。许多有能耐的工匠就是收了徒弟,也往往不肯倾囊相授,以至有些绝技渐传渐少,致于失传。后人要再复原出前人的奇技,又须花费多少精力,有时还未必能成。

  “而妾身在织造局时,因是官府征召的学徒,众姐妹一同入坊,由坊主及各位掌案掌针等技艺出众者授艺,便可广学众家之技。妾身能既学织锦,又学得刺绣制衣之技,便是受益于此。

  “只是官坊收人有限,妾身想,民间如有这样的教学之馆,亦是多位师傅相授,方可让学徒多学些技艺。此法前人未有为之,妾身愿为此天下先。”

  皇后看看几个妃子:“你等以为如何?”

  丽妃近来与皇后接触得多,已看出她的心意,忙应道:“臣妾以为,敢为天下先,是为勇者。贞娘子有此心,当可赞赏。只是正如娘娘所言,授艺与就职并无冲突,不如,贞娘子要在外设馆也设得,而宫中但有所需,便进来供职。就如木作局亦有此类工匠,只是没有授予官职而已。”

  说罢向皇后垂头侧身。

  皇后微一沉吟,对贞锦依道:“如此安排便可兼顾了。贞娘子要开馆只管去做,宫中有事时,再传你入内当值即可。”

  贞锦依虽心知这两头跑其实未必能兼顾,但是此情此景,皇后已经算是做了让步,她不能再得寸进尺,于是行礼谢恩。

  皇后这才笑道:“还是咱们江安的女子啊,艺高人胆大呢。”

  贞锦依猛然醒悟,皇后也是原籍江安的。

  丽妃等人都陪笑:“江安本就人杰地灵,向来是出才子的地方,如今多出几个出众的女子,也非奇事。”

  皇后微微一笑,又对丽妃等人道:“那典仪服饰之事,改日再议吧。”

  原来叫这些人来,本来是要商量封后大典的服装的。

  对礼部来说,最关注的是皇后的典仪服制,这已经占去了许多精力,至于其他妃嫔宫人,反正有规制在那里放着,值不得他们过多费心,实在也费不过那么多心来。

  但几十年一遇的大典,后宫嫔妃们全都要参拜中宫,并参与宴会,对于自己的服饰又怎么能不经心。

  皇后照顾她们的心思,所以知道贞锦依要来谢恩,便把这三个地位最高,又管着几分事的妃子叫来,打算当面与贞锦依提一提她们的需要。

  那些妃子们亦知贞锦依时常有一些出奇的想法,也极愿意来问问她的主意。甚至其他的嫔妃宫人在她们过长兴宫来时,都暗中向她们打听过,或是或明或暗地递话,希望能争取到一些好衣好料。

  哪知贞锦依一进来就唱了这么一出,把皇后搞得无心再顾及其他。

  众人虽然有些失望,然而也知晓皇后怀孕月份渐大,比往日嗜睡,知她疲乏,只得都起身告退。

  待她们退出,贞锦依方行礼告退,跟着带她进来的尚仪局女官原路出宫。

  那女官好奇地不停回头看她,似是从未见过如此大胆的命妇女官。

  贞锦依也不在意,暗暗将一个织锦荷包塞到她手中。看她用衣袖掩了,便对她一笑。到宫门时,向她行了一礼,方出了门去,再跟着一直候在门口的小内监出了皇城。

  回家之后,贞锦依便将皇后允许她一面任着宫中职司,一面在外设馆的事告诉了绎之谦,只是没把详细的过程跟他讲。接着就派人去驿站,约经二姑姑和陵锦佑明日过来商量开馆的事。

  织绣馆是为了教授女工所开,顺便也售卖衣物衣料,有些勤工俭学的味道。但这样的设置是从来没有过的。贞锦依经过这几个月的打听,已知这个事没法去为难京城的宣课司,便让绎之谦仍按寻常绣坊衣坊向官府报备。

  虽然在京城没有多少根底,但绎家有的是钱。有钱能使鬼推磨,都不必绎家兄弟亲自出面,绎宅的老管家便去把关系走通,以经二姑姑堂兄和绎家一个账房之名,加入在江安会馆的织造工所,终于在宣课司登了簿册。又在东城市集买下房舍,挂起“锦衣织绣馆”的牌匾,正大光明开了张。


  https://www.biqivge.cc/book/60614/54048423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