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 > 第1077章 零落14

第1077章 零落14


依旧是春寒料峭之中,大野泽水面上的浮冰,确实没有一点儿要解冻的迹象,一艘被冻在岸边的大蓬船上,炉火少的热乎乎的大舱内,正是杯盘碗盏交错的饮宴小酌情景。

        虽然因为隆冬时节,能够拿出来招待客人的,也不过时房下坑窖里贮藏的冻梨,风干的柿子,坛子泡出来的蔓菁,醋渍的萝卜秧子和土豆条子,还有盐水煮的落花生和火塘爆过的毛豆荚,外加一碟干椒炒出来的藕片,白切蘸酱的冻豆腐,就是他们最好的下酒菜。

        用阮家兄弟的话说,就是水鱼虾蟹吃多了一点儿都不顶饿,还是还是黄澄澄灰呼呼的米面饽饽或是水饼羹糊,才最是实在和养人。因此,一大筛用虾皮鱼酱和面做的贴炉饼子,就是他们的主食。

        酒水则是用芦根和栗米土酿出来的芦头酒,没有滤过浑浊酒液还带着一丝丝的绵厚和甘苦;

        作为郓州人士当中,在淮镇体系当中比较出息和发达的代表;宋公明为首的几名郓州籍将官,这次难得乘着冬闲的时光,接受以阮氏三兄弟为代表,效力于郓州水营当中的老乡招待。

        只是为了避嫌和非议,并没有放在营中或又是城中的酒家,而在冻结起来的船上,更像是一场寻常意味的围炉夜话。

        已经贵为一方捕盗使兼州下副都监的宋公明,这回也算是衣锦还乡了,虽然他在巨野县的家宅早就不复存在了,熟悉的父老乡亲也早已经变成各色口音的外来填户。

        但是能够继续听到家乡的口音,吃到家乡风味的小菜,也足以让已经四十多岁的宋公明,有所感怀良深了。

        因为南军入主淮地的一贯严格的筛选和甄别政策,除了少数留在原地表现顺服的土户之外,就只有经过一系列过渡阶段,待到考验期圆满的早几批老移民,以及军队和官府有关眷属,还有一些拥有特长的人士,才能够获得聚居在城邑里的资格和籍贯。

        拥有城邑里的籍贯,不仅代表着城墙保护下的安定生活,也代表了各种生活上的便利和物资配给的优先次序,更多接受强制教育和工作机会,乃至进入军队和官府的近水楼台之便。

        而对于普通外来移民而言,这个城邑居民籍贯就不是那么好取得了。

        除非做出相应的贡献或是积累足够的优异表现,或又是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专长和特色,才有可能提前结束在屯庄或是工矿里的大集体生活;但是在检疫营和编管劳役地里的流程,却是一点儿都不能打折扣的。

        而在城邑里虽然不禁各种出入往来,以及在城中各种讨生活的行为,但是想要就此落户下来就是另一回事了,在淮军相当严格的户籍和街坊管理之下,也几乎没有让人钻空子的可乘之机。

        而在城中定居也不是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淮镇治下基本没有闲人和懒汉的存身机会,在整体的社会服务体系和公共设施当中,哪怕是老人和孩童也不能例外;而且一亦犯了过错,或又是被人举发有怠工和偷懒的行为,屡教不改的结果就是配发到偏远地方去,重新接受不同程度的编管劳役。

        而郓州算是一个特例,因为早早就有人投效了淮军,又在后来的一系列攻战当中,提供了不少人力和物力的协助,后来又被当作延边重点地区来经营,很是征发和抽调了一番地方的人役和资源。

        因此作为补偿和回报,郓州也是稍晚于于核心六州,逐渐放开了相对体系森严的地方军管体系,而令这些本地出身的人士,在入城定居的申请和考核上,比别人拥有更多的优先性。

        这也造成了一波当地男子被看好的行情,以及随后与外来移民结亲的婚姻浪潮;许多外来的女子都愿意主动嫁给郓州本地的男子,以获得自己乃至家人改变生活境况的机会。

        毕竟城里的配给制和城郊、市镇、乡村的各级配给制,都是有所差别的。虽然这些配给指标在大体上是一致的,但是身在城内因为各行各业扎堆和逐渐繁盛的缘故,无疑可以拥有更多近水楼台的便利和选择权的。

        而宋公明既有军籍,又是郓州本地的出身,其实并不乏有人给他做小暖床的意愿。只是经历了那些背叛与报复的事情之后,他并没有能够下定决心是否重新组建家庭。

        。。。。。。。。。

        淮南道的土地上,刚刚从宋州调防过来的李显忠,也在巡视着蝼蚁一般密布在河道里的劳工们。

        相对于淮水对岸风雪交加的北地,这里可谓是温暖一些,甚至连一整年的河流都没有几天的冰冻期,因此渡过了淮水之后,就像是来到了另一世界一般。

        但是站在河水和淤泥里,依旧是冰冷刺骨的让人几乎无法忍受,但是这些劳工们就这么此起彼伏的喊着号子,赤着膀子趟在没腿的泥泞里,奋力的挖掘和搬运着泥浆,再一层层清理掉沉积的乱石树木什么的杂物,直到底下露出一片片坚实而干燥的沉积河床。

        然后再在靠近河岸的地方打下木桩,将一块块运抵的石头在木桩的支撑固定下,一点点拼接成堤岸边沿的轮廓,再最后灌注进去调和好的灰浆和沙石,最终凝固成硬梆梆的一大片。

        既初步重修了淮河南岸到江北扬州境内的官道之后,眼下又开始去职和组织这些外来劳力,开始疏浚淮南段的漕河;这一切的一切,只能让人隐约感受到,那位镇帅的心胸和所图甚大,大到了连他这样的武夫,都能感受到一些什么。

        要知道,在乙未之乱的一百多年间,已经没有任何藩镇和地方势力,如此大手笔或是像样的清理和修复过漕运体系了;就算是以北朝全盛的年景,似乎也就做过一些局部的疏通和修修补补的勾当。

        而如今他隐约听说淮镇有意将河北、河南、淮北、淮南的漕运主河道,给重新贯通成南北通途的一线,而这里只是其中的营造工地之一呢;这不由不让他心生敬畏和震撼,这是何等的决心和魄力啊。

        也只有前朝最是太平盛世的那些天子和宰相们,才有可能如此作为吧。

        当然了,这东西开头起来并不总能让人理解和接受的,刚开始的时候淮南这边几乎每天都有人逃亡,也有人倒下不起,但是运作到了现在,这种情况也几乎绝迹了。

        一面是来自淮地的可怕执行力和让人绝望的控制力;另一方面,则是那个令人生畏的锅骡机所驱使的车船,从淮水对岸拖曳来了海量的物资,其中既有工具和其他生产资料,也有粮食和布匹、毛毡。

        在逃跑无望又有所基本保障的情况下,这些资源或是不自愿被圈管起来的外来人口,才能不得不安下心思来,被迫任命和接受这些看起来无休止的劳役。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江南输送过来的人口,明显比不上北地的流民更加吃苦耐劳或是坚忍听话,但是实在架不住数量够多够大,完全可以以一定的比例损耗的起。


  https://www.biqivge.com/book/585/544101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