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第 84 章
高大的男人快步走到他的面前, 汗珠子往下颚上留,英俊的眉头坠着潮湿气息, 他低头看了眼元里手中的信封, 漫不经心地问:“都有谁?”
元里道:“少府尚书周玉侃,太尉张良栋,司隶校尉蔡议。”
北周的官制有些复杂, 有些类似于三公九卿制,却又在其上加了一个内阁制约三公九卿, 后又建立了监后府与内阁相互制衡。
内阁中的五位大臣均由皇帝亲任或群臣推举,权力极大。但在皇帝建立监后府后,宦官更得皇帝信任和纵容,内阁便被一步步制约打压。
而这三位大人,太尉乃三公, 少府尚书乃九卿,司隶校尉专职纠察在京百官, 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
“楚明丰倒是对你极为用心,”楚贺潮笑了一下,撩起眼皮,“嫂嫂想先去哪位大臣那里?”
元里从信封中抽出给“太尉张良栋”的信,“我只打算拜访太尉一人。”
太尉张良栋是内阁首辅,领全国军事, 在三人中官职最高。乍然一看,元里选择太尉理所当然, 但实则太尉并没有实权, 名义上说得好听, 其实只是个替皇上背锅的职位。一旦出现什么天灾人祸, 皇帝就会撤掉太尉来请罪。但少府尚书和司隶校尉可就不同了, 官职虽不高,但实权一个比一个厉害。
元里并非是目光短浅之人。他只是越想越觉得楚明丰病重一事藏着不少东西,在这个节骨眼上,他还是少和手握实权的高官打交道为好。
况且太尉虽然是个坑爹的职位,但张良栋这人却是当世大儒,通经史、善辞赋,每天都有数不胜数的人想要求见张良栋。如果能得到张良栋的一句夸奖,那便很快就能名扬洛阳了。
楚贺潮深深看了眼元里,抬手将大刀扔给仆人,回府中换了一身衣物。
他们到达太尉府上时,远远就看到府前排着一条长队,这些都是想来拜访张良栋的人,里面还混杂着不少国子监的学生。有两个仆人熟练地在门前摆了四个箩筐,等着这些人排队将拜帖和诗文放在筐里,这会已经有两个箩筐被放满了。
元里叹为观止,正要去后方排队。楚贺潮就带着他走到了那两个奴仆面前,递上了拜帖。
两个奴仆本以为楚贺潮是想插队,面上已经带上了愠怒,低头看到楚贺潮手中的拜帖后,神色立刻变得恭恭敬敬,他们请楚贺潮和元里两人在此稍等片刻,拿着拜帖回到了府内。
池畔凉亭里。
张良栋接过拜帖看了看,哈哈大笑地将拜帖递给了另外两位好友,“都来看看,这是楚明丰的拜帖,信中这个被他夸得天花乱坠的少年郎,就是给他冲喜的那个汝阳元里吧?”
汝阳元里?
跟随父亲做客,在一旁无所事事的詹少宁耳朵一动,看了过来。
任司空一职的欧阳廷与京兆尹詹启波都看了看拜帖,摸着胡子露出了会心的笑容。
“楚伯远这意思是想让你收这孩子为徒呢。”
张良栋颇为得意,“那就见见这孩子吧。”
不久后,仆人带着楚贺潮和元里走了进来。
亭子里的人看着他们走近,欧阳廷最先看到楚贺潮,忍笑到:“楚辞野也来了?”
张良栋脸色一变,到处转身找着东西。
詹少宁好奇问道:“太尉大人,您在找什么?”
张良栋哭丧着脸道:“老夫在找地方躲起来!”
詹少宁不解,他的父亲笑眯眯地解释道:“太尉负责全国军事,执掌天下军政事务。楚将军来洛阳要粮,首当其冲的就是太尉。张大人,我听说他先前已经找过你几次,但都被你称病躲过去了?”
张良栋苦笑一声,也不找地方躲了,“我倒是想给他调军饷啊……”
可满朝都知道,他这个太尉只是一个虚职,实权握在皇上手里呢。
欧阳廷叹了口气,“罢了罢了,北疆十三万士兵的口粮重中之重,待回头,我们再一起上书天子帮帮他。”
说话间,元里和楚贺潮已经走了过来。
三位大人早已认识楚贺潮,他们对元里更为好奇,三双眼睛同时朝元里看去。
元里面上带笑,容貌俊秀,英气勃发,却没有外露锋芒,内敛得令人心生好感。第一眼看过去,三位大人便对元里的印象极好。
在他们的注视下,元里表现得镇定大方,不卑不亢地朝诸位行了礼,抬头一看,就对上挤眉弄眼的詹少宁。
詹少宁可算是找到一个同龄人一起遭罪了,他笑容满面,“元兄。”
元里也有些惊讶,“少宁兄。”
詹少宁示意元里坐在自己身边,坐下后两人寒暄了几句。
“你也是国子学的学生吧,”詹少宁道,“元兄,你什么时候来国子学听讲啊?”
元里笑道:“应该不过几日就会去了。”
他们两个闲聊之余,也在听几位大人的对话。
楚贺潮出乎意料地没有提起军饷一事,只是端着酒杯慢条斯理地品着酒,与其他人说说笑笑,若非他高大的身形,这么看起来倒更加像个儒将。
话题又慢慢地移到了元里的身上。
“汝阳元里,我倒是听说过你的名声,你是个孝顺的好孩子。楚伯远在拜帖中说你才德兼备,有雄才大略,倒不知这是真是假?”
伯远便是楚明丰的字。元里笑道:“楚大人所言夸张了。”
“好小子,不必自谦,”张良栋摸了摸胡子,楚明丰很少会给别人写推荐信,更别说是这样话里话外难掩欣赏的推荐信,他相信楚明丰的眼光,不由对元里升起了几分期待,“那我便来考考你。”
张良栋拿了几个问题考问元里。顾及到现下读书很难,他问的都是极其简单的问题。元里对答如流,并且总能举一反三,回答更是新颖有趣。
张良栋兴致起来了,“你今日来拜见我,是想要拜我为师吗?”
元里眼中一亮,“是,学生仰慕太尉大人久矣。”
张良栋名下有许多弟子,是名副其实的天下之师。元里觉得他多一个徒弟不多,少一个徒弟不少,他还是有很大的把握能拜入张良栋名下的。
果不其然,张良栋露出了微微动摇思索的神色,半晌后,他问道:“你想拜我为师,是想从我这里学到什么呢?”
“学得五经,懂得礼乐书数。”元里道。
张良栋又问,“你学得这些,是想要做什么?”
元里道:“为了出仕为官。”
张良栋并不喜欢满心功名利禄的人,但元里回答得却很坦诚,他的眼神清亮,干干脆脆。张良栋非但没起恶意,反而喜欢他的诚恳,继续问道:“那你想要做什么样的官?是位列三公内阁,还是地方官员?”
元里抿唇一笑,“我想要做保家卫国的官。”
张良栋皱了皱眉,“你想入军队?”
元里点了点头。
张良栋叹了口气,有些不喜年轻人的好高骛远,“你可知道带兵有多难、军政又多么繁杂?我问你,你可知道军法怎么制定?如何让士兵信服于你听从你的指令?一个万人军队需要多少马匹、车辆?他们每日又能吃掉多少粮食?盔甲、箭弩、戟盾、蔽橹又该如何计算?若是遇上敌人、暴雨、山崩、地陷又该如何处置?军中奖惩又该以何为准则?”
这一个个的问题问下来,张良栋的语气越发逼迫和严肃。詹少宁被绕得头都晕了,紧张得鼻尖冒汗,他不敢抬头去看张良栋,低着头用余光瞥了元里一眼,在心中直摇头。
大兄弟啊,好好的你说什么大话啊,看,太尉大人都生气了。
张良栋倒是谈不上生气,他见过太多急于求成的人,只是先前对元里有诸多好感,此时难免有些失望,“这些你都不懂,何谈保家卫国?”
元里没有生气,他平静地道:“正是因为学生不懂,所以才要老师教导。但您所说的这些,学生并非不会。”
张良栋一愣,欧阳廷和詹启波也不由露出了意料之外的神色。而此时,元里已经开始条理清晰地回答张良栋之前所提出的问题。
“若是远征,则有五难。一是办马难,二是办粮难,三是行军道路难,四是转运难,五是气候难。无战时按每人每日四两发粮,有战时按每人每日六两发粮,士兵消耗越多,人数越多,粮食用得越快。即便没有敌人可打,每日的行军、安营扎寨、挖渠建塔同样会耗费许多力气,如果士兵吃得少,连拿起刀和盾牌的力量都没有。因此,在行军前备好足够的粮草,计算上人与马匹必备的消耗,这是极为重要的条件。至于军法与奖惩,同样至关重要。令行禁止,赏罚分明,使军令能够通达而顺畅,‘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这便是军队的团结一致性,也是取胜的关键。然而许多将军可以做到令行禁止这一点,通达顺畅却是自古以来行军作战的难点……”
元里说得很慢。
他需在心中构思着措辞,再一一说出来,这样慢条斯理的速度反而给了旁人理解他的话并跟上他思维的时间。
张良栋已然是一脸惊愕,欧阳廷也不遑多让,他双目紧紧地盯着元里,时不时露出或沉思或恍然大悟的表情。即便是对远征军了解并不多的詹启波,也听得连连点头。
楚贺潮眼皮半垂,静静听着。
詹少宁猛地抬起头,不敢置信地看着元里。看到几位大人的表现后,他努力镇定下来,想要跟上元里说话的思路,但却极其勉强,听得半懂不懂。等到最后,詹少宁也不为难自己了,他佯装能听懂的样子,别人点头他也点头,看着元里的目光满是敬佩。
即使他听不懂,他也能看出元里对行军一事了如指掌,才能够出口成章,且句句有理可寻。
“……若做到如此,长此以往,那便可以获得更大的胜利了。”
元里说完后,抬头一看,就对上了数双火热的眼睛,差点把他吓了一跳。
但他很快反应了过来,这眼神他很熟悉,就是见到好苗子时迫不及待想把人抢走的眼神。
张良栋幽幽长叹了一口气,心绪复杂万千,“我不如你。”
元里连忙说不敢,心中有些惭愧。
他的这些知识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得的,是后世的总结和分析。和这些大儒相比,他相当于是作弊。
欧阳廷目光灼灼,“你所言有理有据,令我也醍醐灌顶。只是不知,你于兵法一道可有研究?”
元里想了想,“略知一些。”
欧阳廷立刻看向楚贺潮,“楚将军乃我北周战神,战功赫赫,带兵一绝,可否请将军与元郎手谈一番?”
楚贺潮似乎就等着这句话一般,干脆利落地同意,“可以。”
欧阳廷立刻让人准备棋局,想要以棋子为兵,以棋盘为战场让元里与楚贺潮厮杀上一盘。但元里并不擅长下棋,他叫停了欧阳廷,转身吩咐了林田几句。
林田匆匆离去,不久后,他带着两个元家护卫回来了。
两个元家护卫合力抬着一个箱子,到了凉亭前,他们将箱子放下,取出了里面方方正正的沙盘。
https://www.biqivge.cc/book/56796460/2483823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