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朕就是喜欢偷怎么了 > 第350章初露锋芒

第350章初露锋芒


  刘志观察了一圈,发现五十人中有一半是青年才俊,也就是说,是在他实行教育改革之后才入学的。

  他们的思想与上一辈考生们相比,要更加活跃,少了许多腐朽酸迂之气,看起来朝气蓬勃。

  忽然,他看见了一个熟悉的名字,袁绍,这位汉末大枭雄,此时却是位温文尔雅的年轻人,容貌出众,气宇轩昂。

  袁绍是袁汤次子袁逢的二儿子,从小过继给早逝的伯父袁成,他的兄长袁术,虽然颇有才名,却一直没有参加科举。

  反而是袁绍先参加了,其父袁逢当年是靠特举出仕,如今已经是执金吾,也算是皇帝亲信了。

  要说袁氏,也还真是人才辈出,老一辈的有袁汤、袁著、袁敞等等,后一辈的袁盱、袁逢、袁贺、袁隗等。

  现在,小字辈又开始暂露头角,上一届袁盱的儿子袁遗亦是探花,袁术的长兄袁基,也成绩不俗。

  整个袁氏家族可谓是人才辈出,不得不佩服他们家族的教育,确实做得很到位。

  袁术和袁绍兄弟俩,作为汉末一代枭雄,确实是很失败,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性格缺陷。

  二人都多谋少断,心胸狭隘,不具备一代雄主的气魄,但在太平盛世做个普通臣子,却还是合格的。

  刘志微微一笑,如今他挺过了生死大劫,将汉灵帝丢在了历史的灰烬之中,再也不可能出现。

  如今的刘宏,只是个老老实实的解渎亭侯,与皇位之间,有着十万八千里路的遥远距离。

  所以,他已经不惧怕任何的历史人物出现。

  经过第一轮考试,五十个人中只有十五个人晋级,刘志看了看,袁绍果然还在其中。

  他是袁逢的庶子,而袁术才是嫡长子,因此,科举才是能够改变他命运的最佳途径。

  袁术是考的文科,这一科其实仕途更广阔一些,一般自恃才高的士子,才会选择这条路。

  但毋庸置疑的是,这条路的竞争也更激烈一些,所以大部分时候,总魁首都是文科出身。

  在文武百官们讨论题目的时候,考生们先稍事休息了一会儿,接下来才是决定他们命运的最终时刻。

  三位副主考,胡广和荀爽分别出了一道基础知识题,而陈蕃则出了一道政论题。

  由于人多,仍然采取了笔试,限时一个时辰,这些学子都是本届顶尖的,自然不曾在抓耳挠腮的现象。

  个个都笔走龙蛇,奋笔疾书,每完成一道题,就可以先交上去,让考官们点评。

  不时地有人交卷,几位考官交叉看过,会把觉得优秀的答案交给皇帝御览。

  刘志要是觉得还不错,便递给下首的太子刘瑾观看,然后在场的其他大臣们都可以阅览答卷。

  在这种开放透明的形式下,所考验的不仅仅是才学,还有人的胆色气度。

  众目睽睽之下,心理素质不过关的人,很容易就会紧张失控,发挥失常,从而导致成绩不佳。

  其实在这一点上,世家子弟们有着天然的优势,他们从小见惯了大场面,所以大多都镇定自若,气定神闲。

  甚至还有人因为这种场合而更加兴奋,超常发挥。

  而寒门子弟和平民学子们,更容易紧张不安,因此这么多年来,前三名中绝大多数都是出自于豪门贵族。

  这是阶层优势,完全没办法解决,只能靠个人的磨练来弥补了,十几年来,心理素质强大的平民学子,虽然凤毛麟角,但每一个都是天才型的人物。

  将来他们都会在朝堂上大放异彩,成就一番事业。

  第二轮考试完成,几乎所有考生都提前交卷了,一番评选之后,只剩下六人。

  今日殿试的压轴戏,就是太子刘瑾的最后口试题,将决定谁是前三名。

  小小少年挺直了脊梁,坐得十分端正,表情平静自若,但刘志却依然能够看出来,他其实也十分紧张,只是掩饰得更好罢了。

  “我的题目是:论商业发展与农业的冲突,如何解决?”

  其实在此之前,就连刘志也不知道他会出什么题目,为了锻炼他的能力,谁也没有干涉他的想法。

  但这题目让众人都很满意,太子已经开始深思国家朝政,问出来的问题也确实比较切合实际。

  前年的改革,已经针对这个现象进行过调整,当时闹的轰轰烈烈,只要是关心时事的学子,无人不知。

  因此,他们应该都曾经考虑过这个问题,也都有着自己的答案。

  当然,直接按照朝廷政策回答,显然是没必要的,太子要问的,应该是改革之后所存在的问题。

  六人慎重地沉思了一会儿,这才陆续作答,刘志一直比较注重策论,所以每一届殿试,都会有时政题。

  学子们也都早有准备,侃侃而谈,他们的观点都有着独特之处,但也带着鲜明的阶级特性。

  中产阶级的学子,大多数都赞成加大商业发展的力度,认为这才是迅速富国强民的捷径。

  平民学子们就比较谨慎,大多数认为应该以农为本,稳步发展商业,必要时应该由国家出手进行干预。

  世家子弟们都享受过商业带来的便利,基本都是赞成扶持商业的,认为如今粮食充足,只要调控好农业生产,不会影响到国家民生。

  袁绍身为世家子弟,自然也是倾向于发展商业的,但他却认为应该优先发展工业,只有工业发达,商业才能有序发展,否则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同时先进的工业科技,还能带动农业的发展提高,可以说是在商业与农业之间,能够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最后,袁绍如愿夺得本届魁首,拿到了进身仕途的通行证。

  而太子刘瑾,也同样通过了他人生之中的第一个大考,以强势之姿开始正式介入朝政。

  接下来的玉堂赐宴,刘志只是露了一下面,把主持宴会的任务全权交到了刘瑾的手中。

  从现在开始,年轻的皇太子需要开始培植自己的力量,当然如果是在其他的朝代,这是一件非常忌讳的事情。

  但在东汉,却是非常正常的行为,尤其是在皇帝身染重疾,身体不佳的情况下。

  皇帝本人对此不但毫无意见,还特别示意手下的重臣们,多加培养。

  自从被立为皇太子,十二岁的刘瑾就搬进了东宫之中,这座宫殿在他住进来之前,已经近五十年没有人住过了。

  可见东汉的皇帝们,子嗣有多么的稀少,一个皇朝的气运破落到如此地步,又怎么可能兴旺起来呢。

  如今这座沉寂已久的宫殿,终于迎来了一位新的主人,整个朝廷上下都开始围绕着东宫运转起来。

  当然,刘瑾的第一任务,仍然是学习各种基础知识,不过经学不是重点,诗词歌赋也只是略知一二便可。

  他的学习重点是历史,格致和各种政务处理,除此之外,刘志还让他每三天轮流到各部门去参观学习,了解各政府机构的运作流程。

  这也是历代皇太子的例行学习任务,刘瑾做的很不错,连刘志自己都不得不感慨,他比自己当年更优秀。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作为封建王朝,一个优秀而出色的帝国继承人实在是太重要了。

  大考之后的一系列活动,刘志都没有再出现,全部都由皇太子刘瑾来主持。

  现在,洛阳城的人们都对这位少年太子有了新的认识,人们对他既期待又好奇。

  要知道他可是未来的皇帝,也直接关系到未来几十年国家的命运走向,更关系到他们这些升斗小民的生活幸福。

  很快就是皇太后的周年忌日,自从去年母亲生病开始,短短一年的时间,刘志觉得仿佛过了半辈子一样。

  从前,他总认为自己还是个年轻人,对于古代将三十来岁的人就划入中年范畴,十分不屑。

  可如今他却有了力不从心的感觉,从身体到心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忽然之间,他发觉自己真的已经步入中年了。

  一转眼,他已经做了二十二年的皇帝,之前他一直满怀壮志,总觉得自己还有许多目标没有完成。

  可如今他忽然便生出了一种深深的疲惫感,能培养一个合格的继承人,对他来说,更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反而是皇后,如今比他要忙碌得多,对于两个儿子,她都十分关心,现在他们一个搬入了东宫,另一个住进了王府,都已经不在她身边。

  孩子们都还小,邓猛自然不放心,所以总是几头跑动,不过她身体一直很健康,越是忙碌反而越是精神焕发。

  明明只比刘志小两岁,看起来却似乎比他年轻了许多。

  现在刘志待在中德殿的时间已经越来越少,更多的时候他都居住在濯龙园中。

  窦云说长泡温泉,对他的病情有好处,可以舒筋活血,对小脑的恢复也有一定的作用。

  几个年轻的妃子也都随着他搬进了濯龙园,每日里他最多抽出一个时辰来批阅奏章。

  其余的时间就散散步看看歌舞,与几位妃子闲散相戏,刘志觉得和前面的二十二年比较起来,他现在的生活更惬意也更舒适。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就不再关心朝政,只是如今的朝廷已经不再需要他时刻盯着。

  有什么重要事件,大臣们自己会到濯龙园来当面汇报,所有经过他批示的奏章,都会转给皇太子刘瑾再看一遍。

  观看旧的奏章,是学习处理朝政的最快捷径,当年刘志刚刚登基的时候,梁太后垂帘听政,他每日里的主要任务,也就是观看大量的旧日奏章。

  他觉得那段时间,自己成长的速度非常之快,不可避免的,也会受到之前皇帝的判断影响。

  幸好他亲政之后,努力摆脱汉顺帝的影子,毕竟他有着几千年后的见识,与汉顺帝的许多观念有着本质上的矛盾。

  现在他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将来刘瑾会变得没有自己的主见,事事因循他的主张。

  说起来也不是不好,毕竟他的许多政策,都被时间证明是正确的,但国家的情况,却在千变万化,不断的进步。

  如果一直因循守旧,将来会不会反过来阻碍国家的长远发展呢。

  虽然刘志心中有这个担忧,却并没有宣之于口表露出来,因为现在的刘瑾,所需要的就是大量吸收各种各样的知识。

  他现在才十二岁,思想还不成熟,无法形成自己的风格,哪怕他心里着急,却不能够拔苗助长,那样只怕会适得其反。

  大考之年总是特别的忙碌,各部门都忙着吸收新的成员,尤其是吏部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刘瑾待在吏部的时间也更多一些,毕竟这是今年的工作重点,容不得有半点懈怠。

  在这里刘瑾也能学到更多的经验,作为一个皇帝,不需要凡事亲力亲为,但却一定要熟悉朝廷人事的任免规则。

  到了年底的时候,出了一件让刘志心情沉重的事情,老院长窦云劳累过度,心力交瘁而亡。

  这是大汉整个医学界的重大损失,他一生充满了传奇,当年全心抗击瘟疫,救活了成千上万的黎民百姓。

  再加上这一辈子他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因此他在整个大汉民间都有着无与伦比的威望。

  对于这个老朋友的逝世,刘志也十分伤感,特别给他加谥号为仁,表彰他这一辈子仁心仁术,妙手回春,活人无算。

  又在他死后追赠为忠义侯,这可是莫大的荣耀,要知道如今东汉的爵位,已经不像二十年前那么容易获得。

  一般情况下已经很难封侯,尤其是规格如此高的侯位,更加难以见到。

  由此可见,刘志对于窦云的看重,特别是这次他忽染重疾,要不是窦云拼着老命去救他,已经他早就已经葬入皇陵了。

  而如今的大汉,又是否已经重新陷入了动荡之中,还不得而知,但他想可能性很大。

  因此说窦云以一己之身,力挽狂澜,也绝不夸张。

  一个小小的忠义侯算什么,这都是他应得的。

  窦云死后,接替他成为刘志主治医师的,是他的得意门生张芝,这一年以来,他一直跟着老师为皇帝治病。

  所以他是除窦云之外,最熟悉刘志病情的人了。


  https://www.biqivge.cc/book/55213/64647560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