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李家
房门吱呀被推开,双眼红肿面色憔悴的妇人是李子媛的母亲李王氏,她坐到床边,看见李子媛的表情忍不住又抹起了眼泪。
“阿媛呐,娘的乖女儿,你要快快好起来。”王氏给李子媛抚了抚头发。”你非要讨个公道,现在倒好,把自己整成这副样子。外头都在笑话咱们,娘心里着急,你以后可怎么办呐!”
话音刚落,门外传来瓮声瓮气的声音:“什么怎么办,咱们家难道养不活妹妹不成?!明明就是那陈家没理!我说要去揍他一顿,你们偏不让。”
“阿江,陈家要与丁家做亲,因为丁家这回出了个举人,马上就要做官了,人家和知府大人都是能说的上话的。咱们平头老百姓,惹不起。”
说话的是李子媛的大哥李子江和父亲李老大。
不一会,传来敲门声。
“娘。”
“奶奶。”
王氏听见声,慌忙擦了擦眼泪出门迎了迎。
“婆婆,您来了。”
“嗯,大夫说了,三天之后可以吃东西。我炖了鸡汤,给阿媛喂上吧。”
“大夫是说媛儿伤了脑袋,恐前头吃东西易呕吐,怕堵塞食道。到今天是可以多喝些汤水的。我给阿媛炖了财鱼汤的,这鸡汤娘您留着自己喝吧。”
婆媳两个推来推去的,李老太太看着李王氏这副样子弯了弯嘴角。
当年看上李王氏勤俭持家,性子温柔。老大身体不好,娶回来好照顾,没成想就是性子太绵软了一些。不过好在对老大是一心一意的,又生了俩孩子。李老太太扭过头喊了声李子江:“阿江,好孙子,端进去喂给你妹妹喝去。”李子江应了。
王氏扶着婆婆在小院里坐下:“叫婆婆操心了。您先坐,我去给您倒水。”
李老大正坐在台阶上编竹篓子,时不时的咳嗽两声。看着自家大儿子这幅样子,李老太太心里叹了口气。
“这几日没去药铺上工吗?”
李老大打小身子骨不好,那会子家里穷,想着每天要吃药的事都能想破脑壳。后来求了人情关系,把他送到隔一条街的百草堂药铺做个小学徒。如今在铺子里做个炮制药材的师傅,有时候也能看些小病。
这年头,寻医问诊是门手艺,都是祖辈一代代传下来,李老大能看点病已经算是药铺大夫漏了手缝了。
李老大把手上的小竹篓细心的封口,拿刷子刷上一层油,回答道:“阿媛病着呢,我在家里心里放心一些。明儿她好了我就去上工了。”
“里里外外,吃的喝的用的都得花钱。阿媛这回生病,花了不少钱吧。娘这里有些个体己......”
老太太从袖子里摸了一个破旧的荷包出来,叫李老大一手就推回去了。
“娘,哪里就至于。”
“跟娘还客气个啥,你个个月的工钱,你自己喝完药还能剩几个瓜几个枣。就王氏做点绣活家里还能吃点荤,幸而阿江大了,晓得体恤你们。”
王氏端着冲好的蜜水搁在桌子上,也来劝李老太太:“娘,家里还有呢。托娘的福,许我隔个月就回娘家一趟,我娘家村子里许多人知道孩子爹会看病开药,都来找他。虽说没能给什么银钱,家里头像是鸡蛋米面是不缺的。您喝一喝碗里的蜜水,是山里头的蜂蜜。甜着呢。”
李老大点点头:“娘你放心。阿江他舅舅是个有头脑的,在山里收的药材,我帮着炮制好,送到铺子里,也能赚上一点。前些日子不是给您那送了些山菌子么,就是阿江舅舅送来的。我帮着牵线送到酒楼,一斤得二十文呢。”
小舅子感激姐夫帮忙,每每都按比例分一点给他姐姐的。
王氏娘家并不在城里,是城外山脚下王家村的。生活条件是比不上城里,但是靠山吃山,借着姻亲李家在城里的人脉关系,也是越过越好了。
既然如此,李老太太也就不强求了,进了屋里看孙女。
“乖阿媛,好好养好了。奶奶那里有根钗子你不是说喜欢么,你好好吃药,等康健起来,奶奶就送给你。”
看着面前和蔼的李老太太,李子媛也不好意思装尸体了。
“谢谢奶奶。不用了,我已经好了。”
一只手用力撑着床沿,腿刚下地,脑袋就袭来一片晕眩。看样子大夫说的还真是脑震荡啊。
“你这孩子,快别折腾了。好好躺着,伤筋动骨一百天呢。”
落地三秒就被强按回床的李子媛默默面条泪,不想躺了啊,太无聊了啊!
李老太太看孙女精神不错,叮嘱几句就回了。她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等三个儿子都成家之后,老两口痛快的分了家,跟着小儿子过活。
按道理分家之后应该是跟着大儿子的,但是李老大身体不好,分家那会李子江和李子媛两个孩子都是正能吃的时候,李老太太老两口寻思虽然他们身体还好,能做点事,但是以后年纪大了肯定拖累老大。
正好李老三媳妇怀孕了,李老太太就说她们跟着李老三,要多帮衬老小几年,以后呢老小给他们养老。老大和老二一年给点孝敬就得了。
给不给的还不是他们老两口说了算。
分家是分的太太平平,各家欢喜。原有的宅子,中间砌上墙,东边李老大一家住了。西边屋比东边多一间,院子也大两分,老两口和李老三住。按照市价,给了银子李老二自己买屋。
李老二是个童生,专给城里酒楼做账,收入比较高。再加上李老二的媳妇娘家是开布店的,她娘家愿意补贴,夫妻二人凑着点钱就在隔两条街的地方买了个带小院子的房产。李老二就说了,他给酒楼算账,一个月忙个几天。每天闲着也是闲着,收几个蒙童,家里多点进项,主要名声也好听。
李家老太爷单名一个贵字,从外地搬过来的时候还是个孤身一人的少年。长的机灵能言善道,很快在宁城三教九流都混熟了,做起了中人生意。
娶妻生子攒下这副家业。
做中人的讲究一个耳听六路眼观八方,靠着多年的积累,李老太爷想培养接班人。大儿子身体不好不适合在外跑动,二儿子读书还行,侥幸考了个童生,不大乐意风吹日晒的。
这些年老李头就把李老三带在身边,叫他学着看着,多少是个事业。
https://www.biqivge.cc/book/54884/47383314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c。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