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筑宋 > 第90章 二次创业的烦恼

第90章 二次创业的烦恼


第90章  二次创业的烦恼

如今的海州,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在渡过最初的创业艰难后,大多数人都不免要回归世俗讨生活。

海州终究不是天外飞地,它也无法抗拒大宋腐烂制度带来的诱惑,或者说影响。

现在安宁想要二次创业,就必然要再一次凝聚人心。给大家画出更大的饼,描绘更崇高的理想使命。顺手剔除那些附着在海州机体上的堕落,以及种种的不合时宜。

海州再也不是当初的一无所有了。那时大家都没有多少本钱,就可以轻易谈牺牲。

现在?每个人都是肩负着重重利益的纠结,再要和他们谈改良、进步、牺牲,就要找到足够的利益交换才行。

宋应辰过于理想,王大猷嫉恶如仇。他们看世界,非黑即白,所以才会因为理念、利益点的不同,才要互相攻翰,一度水火不相容。

严格地说,他们都不是合格的领导者。真正被安宁看好的主政海州之人,却是他的同年朱倬。而吴敏愿不愿意的,都要被“选”为联合议会的议长。

王大猷和宋应辰的反复过招,对海州发展已经带来了不少影响。这中间,全靠朱倬这个海州通判居间长袖善舞,才算暂时保持了一团和气。

今年宋金之战时,金兵南下,河北之民求避海州,当时王大猷主张关闭密州、沂州之境,防止奸细侵扰海州。宋应辰却主张收容河北灾民到密洲安置,二人在议会上拍着桌子争吵。

朱倬却以为关闭边境或者开放灾民来密州都不现实。海州缺人呢,关闭边境无疑把海州与大宋百姓隔阂了,此后再也不要想着人家来投海州。

可是真要开放来海州,就不但是奸细丛生的问题,海州又要多少钱粮、人力过去接引?他就提出就近安置灾民到兖州、徐州等地,由水泊梁山的张荣所部负责具舟、给食。

结果不但河北灾民赖以为济,张荣所部的水泊梁山也是实力大增,这才有了此后在清河与斜卯阿里搞摩擦的本钱和战绩。

“朱倬拜相,太祖扶其背曰:人皆不知朱卿之卓越,而朕独知卿也。卿以朕亲擢而出为相者,务要咸知内外任均之事。

朱倬以为人主任为耳目,非报怨任气之地,必要上合天心也。每上疏辄夙兴露告,若帝鉴临。奏疏凡数十,如发仓廪,蠲米价,减私盐,核军食,率焚稿不传。

后金兵犯徐州,朱倬陈战、备、应三策,上深然之。又曾料敌三策:上为漠北计,中者守辽东,下则攻海州,金必出下策。果如所料也。”《大明史-文昌侯世家》

吴敏是大宋干练之臣,他来海州编管却是因为与郭药师的交易。他让位郭药师,郭药师忠于大宋,这是双方的底线。

只是吴敏也没想到,他居然会被安宁盯上,死缠烂打地非要把他上位联合议会的议长。

宋应辰究竟该与蓝细禾一起北去经略金州郡,还让他执掌羽山大学?安宁还在犹豫。因为羽山大学的祭酒胡松年已经内定了御史台的职务。

最后还是决定老宋去羽山大学教书育人最好,了不起再把内阁礼部尚书职衔给他挂了。都是一心一意的老伙伴,该照顾就要照顾,安宁可不打算作甚的“大公无私”。

无论怎样的冠冕堂皇,任谁在用人上都免不掉要任人唯亲。首先,所谓个人才具等等,其实是最难度量的一件事情。既然用谁都要用,那么最后就免不了要“用熟”。

刘邦打天下,天下人材多出丰沛间?朱元璋立国大明,他手下的功勋人物就出身壕州、两淮最多!乃至后世的湘军、淮军,湖南多出将帅,也无非都是“用熟”而已。

不然哪有那么多巧合,在某个时代里,天下英才、帝王将相全都扎堆在某个地方出生?

其实在一个成熟的体系内,用谁,不用谁,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此后的海州变法一定要用体系和制度去作保障才行。

甚至制度也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制度也会僵化、变形。人与制度的结合才是最重要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在靖康元年时候,安宁就曾发现,在海州地方治理方面,明社的地方自治制度,在青州、河北的地方执行中,已经存在明显问题。

海州是首善之地,有陈颙、蓝细禾、吕子曰那么多人每天盯着,它的地方自治发展得还算理想。但是到了金州、青州、河北等地方时,所谓的地方自治,就满不是那么回事。

在这个皇权威严的时代里,指望那些鹌鹑一样的地方乡绅组织议会完成监督辖域内的“父母官”,达到地方自治的目标,无异缘木求鱼!问题主要出在三个方面:

其一是地方人才的不均衡,没法选出最合适的人担任地方管理的重任。而有些地方却又人才泛滥,由此带来了严重的人才浪费。

地方官吏中,除了明社派驻的少量人员外,州府县乡保甲的多数人选,都是大宋官僚系统的原班人马打散编制后,又重新委任的。

所谓县官不如现管,这些官吏不敢对抗明社组织。他们在明社发布的官员考核制度下,的确也能发挥其能动性。但同时,这也让他们更加漠视地方议会的监督做用。

州府县乡的地方议会,也没有真正监督官员的权力和胆气,它就渐渐地沦为配角。因为相比明社组织的强大,地方上不但人才匮乏,而且议员的私人利益也在那里摆着。

如果这些议员们不能发挥出对地方官吏的绝对监督能力,那他们就要设法保护自己的利益不会受到官吏的报复。最终能做的就使奉承官吏,把自己摆在权力的吹捧者位置上。

久之恶性循环,这些地方的议会组织、议员们甚至会争相成为地方官吏的打手、帮凶,转而对那些底层的百姓利益诉求进行压制或出卖!

其二是明社借助救灾等机会,买断了地方百姓的土地私产。然后再重新分配下去,编订保甲,收取赋税,征发徭役、兵役等等。

这固然是解决了土地不断向豪强集中的弊端,但也在法理上确认了,本地多数的土地,以及附着在土地上的人口,其主权都归明社所有,地方议会甚至无权管辖它们。

而且他们也不敢啊!这个时代,皇权至上的观念早已深入骨髓。昔日大宋在河北等地施行的“西城所”制度,这才废弃几年?地方议会又怎敢与明社“争利”?

尤其在这两年快速发展后,本着开发便捷、成本控制的思路,地方官府总是避开那些有自己地契的私人田宅,优先选在征用成本更低、操作流程更快的明社产业上开发项目。

于是一个让安宁目瞪口呆的趋势就是:

“城乡二元化”这种后世让他深恶痛绝的不公平现象,开始在海州特区大规模地发生了。那些拥有私产的人家,逐渐被排斥在海州发展的收益之外,日趋没落,沦为新的社会底层。

其三是在一些县乡级别的议会中,议员们既然转而奉承地方官吏,那么地方官吏也要投桃换李,给这些议员们的家族发展开些小口子。

这样一来,乡绅豪强家族开始发力。为了避开“五户为伍”的家族切割,一些势力较大的家族开始有意识地把“宗祠”变成执行家法的场所。

他们试图利用家族的团伙势力,绑架那些有离散倾向的家族成员,许多平民百姓的安全已经开始遭到威胁。

而且因为这些乡绅恶势力的逐渐成长,他们不可避免地伸出触角,逐渐开始掌控一些地方的议会、刑狱系统,使受到冤屈的百姓无处说理。

安宁才真正开始反思自己的治政失误,并重新审视这个时代的科举利弊。科举未必是最好的制度,但却是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制度。

它能把天下的人才源源不断地聚集起来,然后再合理地分配下去。科举的弊端在于它的选材方法及选材方向出了问题,而非科举本身。

其实在安宁认识到自己错误之前,吕子曰就在不动声色地开始修补这些漏洞了,他的办法很简单:

既然明社在每个地方上都拥有不菲的私产,那么从法理上讲,明社就有权向这些产业派驻更多的“管事人员”。

于是,早在靖康元年的时候,明社就开始把大批网罗来的人才,以“明社管事人员”的身份派驻各地监督、管理“明社资产”。

这些“管事人员”拥有对明社资产的监督、管理权力,别说地方议会、豪强了,甚至地方官吏都要被逐渐架空。

因为很多地方,在剔除了  “明社资产”之后,其他资源所剩无几。

吕子曰的“政策修正”带来的结果,就是大大加强了明社对于各地方的控制,使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得到进一步加速提升,但也更加促进了“地方城乡二元化”进度。

因为从法理上讲,既然派出管理地方的人是明社“管事”身份,他在执政、发展地方时候,天然地就要优先使用明社的资源。

新兴产业就要向明社的领地上集中,而有意无意地边缘化那些拥有私产的地方和人群!这些人将成为新的弱势群体,民间怨气开始在一些人的身上重新积聚。

这样的海州,也不是安宁想要的海州。


  https://www.biqivge.com/book/54563077/8495989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biqivge.com。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m.biqivge.com